摘 要:本文對目前健康概念的發(fā)展、模型及測量方法進行了介紹與分析,指出不同人群的健康概念可能存在差異,并由此對健康行為產生影響。人們對于健康的認識經歷了從生物醫(y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改變,健康概念和健康行為是兩個重要的概念。
關鍵詞:健康;健康概念;健康行為
1 健康概念
1.1 健康概念概述
健康概念是個人所認為的健康的含義。對健康概念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Baumann(1961)請201名臨床病人和262名醫(yī)學院學生回答“當大部分人說他們處于好的健康或好的身體狀態(tài)時意味著什么”。他將回答分為三類:a.感覺狀態(tài)(feeling state),主要指對總體感覺完滿的陳述;b.癥狀(symptom),主要指沒有疾病的癥狀的陳述;c.功能(performance),主要指對一個人在好的身體狀況下能做什么的陳述。超過一半的人給出了多維的陳述結果。此外,他還研究了老年人與年輕人健康概念的不同,發(fā)現(xiàn)老年人更少關注有沒有疾病,而更多的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功能。隨后,Natapoff(1978)又研究了不同年級264名兒童的健康概念,得出兒童最常提到的三種定義是:感覺好(占67%),能完成想做的事(占61%),沒有生?。ㄕ?8%),且隨著年齡增長,兒童的健康概念變得更寬泛和復雜。這三種定義類似于Baumann(1961)的分類。這些研究都表明人們對于健康的概念并不僅僅局限在沒有疾病上。
1.2 健康概念的測量
1986年,拉夫瑞根據(jù)史密斯的理論,設計了用來測量個人對健康含義認知的量表,即拉弗瑞健康概念量表(The Laffrey Health Conception Scale-LHCS)。最初的LHCS有16個題目,后來經過修訂,共有28個題目(每個分類下有7個題目)。1997年,黃毓華、邱啟潤將其修定成中文版量表,仍分為四個次量表,共24個條目。量表采用李克特六點評分法,計分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給予1~6分,量表總分為24~144分,以此量表測得分數(shù)越高,其健康概念越好。該量表已被檢驗具有很好的信效度。LHCS是測量健康概念通常使用的量表。
隨著多維健康觀的不斷發(fā)展及完滿狀態(tài)概念的提出,由更多測量量表被用于實際中,但這些量表在中國缺乏一定的研究。例如RWS(Perceived Wellness Survey)由36個題目組成,涉及身體、靈性、心理、社會、情緒和智力健康。
2 健康行為
2.1 健康行為概述
健康行為是人類行為一種形式,它的內容隨著人們對健康本質認識的深化而不斷豐富。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這一概念最早由Kasl和Cobb等于1966年提出,他們認為健康行為是個體為了預防疾病或早期發(fā)現(xiàn)疾病而采取的行為。他們將健康行為定義為三個類別:a預防性健康行為(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即自信健康者在無疾病癥狀情況下所采取的任何旨在預防疾病的行為。b.生病行為(illness behavior),即自我感覺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確定健康狀況或尋求恰當治療的行為。c.病人角色行為(sick-role behavior):自己確認為生病者所采取的任何旨在恢復健康的行為,包括從醫(yī)療服務提供者獲得治療、獲得他人照料、解除平常承擔的職責等。由此可見,最初定義的提出反映的是當時預防疾病的思想,主要局限在健康概念的“沒有病”定義中,且該定義關注的只是健康個體,而忽視了對病人群體健康行為的關注。隨后許多學者對健康行為進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不同的定義。
2.2 健康行為的測量
健康行為一般都通過都通過量表或問卷來測量,比較常用的測量工具有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老年人健康促進行為量表、自我報告健康行為量表以及青少年健康促進量表等。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是由Walker等從健康促進的角度編制而成,用來評價健康人群的健康行為。由于該量表提出較早,有些內容不太符合現(xiàn)在研究,故Walker等于1995年進行了修訂,形成了PHLP Ⅱ。PHLP Ⅱ包括自我實現(xiàn)、健康責任、運動和鍛煉、營養(yǎng)、人際支持、壓力管理6個維度, 共5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4級評分法(0表示從來沒有, 4表示都是如此)。量表的總體Cronbac's α系數(shù)為0.922, 6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02-0.904。PHLP Ⅱ從行為的角度全面反映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社會功能健康等各方面內容,是目前應用于健康行為測量較廣泛的工具。
3 健康概念與健康行為
不同人群的健康概念可能存在差異,已有研究對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了健康概念的研究。Bauman曾研究了老年人與年輕人健康概念的不同,發(fā)現(xiàn)老年人更少關注有沒有疾病,而更多的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功能。另外,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國人的健康概念模型與西方人存在一定差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其對社會角色的強調上。Luo Lu的研究表明,在對中國人使用健康概念量表進行測量時發(fā)現(xiàn),提及頻率最高的是安寧幸福健康概念,其次是角色扮演健康概念,且回答者們都非常強調社會角色的功能,特別是和諧的社會關系、有很多好朋友、具有愛他人的能力等都是中國人比較看重的健康概念里所涉及的內容。另外,在適應性健康概念中,中國人也強調感覺好和對自己滿意是不夠的,還必須被個人所參加的組織接納??梢姡c西方健康概念相比,中國人的觀點植根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統(tǒng)一體,包含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和諧。這種文化印記可以追索到中國古代的陰陽平衡理論,這些在西方文獻中都是沒有強調的。這也就提醒在指導和促進東西方的健康行為上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參考文獻
[1]倪紅梅,何裕民.中西方健康概念演變史的探析及啟示[M].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02).79-83.
[2]Marc Ereshefsky. Defining 'health' and 'disease'.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C: 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2009. 40. (3). 221-227.
[3]Yolanda Alonso.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in medical research: the evolution of the health concep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4. 53. (2). 239-244.
作者簡介:孫嵬(1983,9-),男,籍貫:杭州,碩士,講師,從事體育教育與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