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帆
若冰先生走了。一晃便是十年!
他走了,卻將嘉言懿行、道德風范留給了中國文壇,將極富溫度、洋溢著詩性光輝的大量詩文佳作,留給了從他作品中獲得過美的洗禮的萬千讀者,留下的,自然還有家鄉(xiāng)涇陽眾多的父老鄉(xiāng)親,對一位聲名卓著的作家、從未忘記故土的赤子,如潮似水般的感念與懷戀,乃至恒久的驕傲!
人人都說家鄉(xiāng)美。作為涇陽人說家鄉(xiāng),除美之外,無論如何還得再加上神奇二字!
不是嗎?
“侵鎬及方,至于涇陽?!薄对娊?jīng)·小雅·六月》中的名句,將少說也有3100年以上的涇陽的人文歷史,演繹得壯闊而綿長!跟靈渠、都江堰并稱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早最經(jīng)典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秦鄭國渠,則澆灌過一個帝國強大的秘密!一篇唐傳奇《柳毅傳書》,則將福澤涇陽大地的一條天下名水,抒寫得浪漫凄美而又讓人神往!居全國古建高度之最的關中名塔崇文塔,直至當代中國大地原點在涇陽原野上的巍然矗立,特別是作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堅力量培訓搖籃的安吳青訓班遺址猶存,更是確立了涇陽在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及當代經(jīng)濟建設中的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從而緊緊吸引著中外無數(shù)朝圣者紛至沓來……
不僅如此,山靈水秀的涇陽,自古以來還是一片民族文化精英輩出的土地!
在這塊北有天下名山仲山嵯峨環(huán)峙,南有滔滔天下名水涇河拱衛(wèi),縱橫數(shù)十公里的土地上,遠的不說,即從明末至今將近500年的歷史歲月中,便產(chǎn)生過一批堪稱我們民族文化精英的人物。提起他們?nèi)魏我晃坏拇竺麃?,無疑都會頃刻照亮一爿天空。他們中,有被史家稱作“南徐北王”的農(nóng)業(yè)機械科學家、詩人王徵,有辛亥革命先驅(qū)、愛國詩人、書法大師于右任,有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著名學者吳宓,有“左聯(lián)”成立時的參與者、作家馮潤璋。在他們之后,則又有了注定要走進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兩位不容輕忽的人物,其一便是本文要寫的主人公,即著名報告文學、散文大家李若冰,另一位便是剛剛?cè)鍪治魅サ男聲r期以來中國詩壇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人民詩人”的雷抒雁了!比之全國,在這么小的一塊土地上,這一民族精英頻出的文化現(xiàn)象,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證之以史,卻完全可以說是較為鮮見的了。尤其是,李若冰先生的出生地閻家堡,與上述精英們,如王徵,如吳宓,不僅同屬一個鄉(xiāng)鎮(zhèn)安吳鎮(zhèn),即使距另外一個鄉(xiāng)鎮(zhèn)的于右任的家,也僅僅只有數(shù)里之遙。不遠處呢?不就還有“同靠一排山”的馮潤璋,“共飲一條水”的雷抒雁嗎?這是偶然的巧合呢,還是天意或風水使然?同為涇陽文化驕子的作家白描,在祝賀涇陽“普九”教育達標慶典所寫的《筆架山上的丹陽》一文中說:站在涇陽大地向西看去,唐昭陵九嵕山有三座突起的山峰,酷似一尊筆架,涇陽人稱其為筆架山。見多識廣的人說,這只有在涇陽才能看見,從別的無論什么地方看,便都不是了。老一輩人還說,有這筆架山映照涇陽大地,絕對是好兆頭——涇陽注定要出文曲星了!哦,“文曲星”,不就是文化巨星之謂么?可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如此之多的文化巨星在一個狹小地域內(nèi)“扎堆兒”涌現(xiàn)的這一獨特人文景觀,卻確實有待文史學者給予一番認真解讀。
早在學生時代,在學校圖書館的《人民文學》《新觀察》等刊物上,我曾陸續(xù)讀到若冰先生《陜北札記》《柴達木手記》中的部分作品,其一律跟能源有關的新鮮的熱風撲面般的內(nèi)容,飽蘸感情、充滿詩興的文筆,讓我不僅見識到新中國石油戰(zhàn)線的先行者們艱苦卓絕的英雄風貌,而且也一下牢牢記住了作者李若冰這一頗不一般的名字。可那時,竟還不知道這位已開始被中國文壇矚目的作家,還是涇陽人!而跟先生近距離接觸,目睹其風采,乃至與其面對面交流,傾聽其談話,直至能夠被允登門向先生請教求助等往來,卻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后,即我開始逐漸進入省內(nèi)外文學圈的視野之后。
眾所周知,作為著名作家,若冰先生早已以一己諸多佳作的實力,穩(wěn)穩(wěn)地奠定了在當代中國文學界的地位;而作為一位很少離開過省級宣傳、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導崗位的領導干部,若冰先生政績的優(yōu)異與作風的廉明清正,也早已是有口皆碑!可我要說的,確實除了文字藝術之外,先生在愛鄉(xiāng)懷土,即關注支持家鄉(xiāng)文化教育建設、經(jīng)濟民生發(fā)展、提攜支持文學后進等方面,曾經(jīng)付出過的讓人感佩的心血與努力。
請讀讀下列兩段文字吧!
我熱愛故鄉(xiāng),雖自幼離家出走,然心卻時時戀著故鄉(xiāng)。那種思念的痛苦是揪心的,思戀的滋味是難熬的。等我長大了,撲回故鄉(xiāng),撲倒在父母墳上,不由得淚花撲面。這是生我的故土??!
我的家鄉(xiāng)人杰地靈,憑借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從古到今涌現(xiàn)出許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有著無可置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我身邊的涇陽史料顯示,從開天辟地有文字記載以來,我縣就有不少熱心教育的名流,興辦了不少國學、府學和學院,歷久不衰。
前一段文字,是若冰先生讀過《涇陽史話》一書后所寫感想中的開頭一段話。這段話,將一腔戀鄉(xiāng)懷土的拳拳深情,抒寫得讓人動容!就在這段話之后,先生綜述家鄉(xiāng)涇陽古今歷史,縱論千年風云人物,字里行間無不充溢著對家鄉(xiāng)人文歷史輝煌悠久的褒揚與激賞,從而將對這片給了一己血肉之軀的母親熱土的感念與敬畏之情,表達得見血見淚!據(jù)其逝后才跟部分讀者見面的先生日記中載:“《喜讀〈涇陽史話〉》完成了。一篇2000字的短文寫了四天,包括查找史料在內(nèi)。有些疲勞?!比绱艘黄涛?,竟然讓他寫了整整四天!這除了作家固有的嚴謹這一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大約仍然是:這是寫給家鄉(xiāng)的啊!
而后一段文字系選自先生1998年,應約為涇陽縣“普九”教育達標慶典而寫的長篇賀詞,而這個受托前往的約稿人便是本文作者。當然,在進入這份約稿名單的諸公中,還有詩人雷抒雁、作家白描、田長山,以及兩院院士、著名化學家高鴻、歷史學家彭樹智等知名人士。他們,或以簡短的題詞,或以較長的文章,無一例外的都對來自家鄉(xiāng)的這一請求做出了熱情回應。故土情深,天下人心皆然??!而若冰先生的文章,則一如既往地歷述家鄉(xiāng)重教歷史,點贊古今教育名流,一路道來,如數(shù)家珍!將一腔祝福故土,期盼家鄉(xiāng)教育更加興旺發(fā)達的美好心愿,抒寫得十分謹嚴而又楚楚動人!
若冰先生眷戀故土,關注支持家鄉(xiāng)的民生建設、文化教育發(fā)展、扶幫文學后進,絕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他那永遠讓人感到滾燙的詩性濃郁的文章的字里行間。
就我親歷所知,僅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生因公或應請來涇就不下十余次。大多時候,他都會在縣領導的陪同下,去基層文化部門,如文化館、文廟博物館、安吳文管所等地走動、考察、傾聽呼聲,幫助解決問題或困難。這里,又該寫到先生與我有關的一件往事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所供職的縣文化館辦公用房,部分出現(xiàn)危相,我又一次受命去找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同時兼任省文化文物廳廳長的李若冰先生告難。先生很忙,但還是神情專注地聽完了我的訴求,說:“讓縣里報個文吧?!蔽膱笊先ゲ欢嗑茫幕奈飶d一位處長便來涇陽文化館考察了解。就這么著,沒有更多的繁文縟節(jié),更沒有后來才出現(xiàn)的哪怕只是任何一項小小的公關行為,一筆足夠“危房改造”的專款便撥了下來……透明,簡捷,高效!這其中,讓我們見識到的,是若冰先生行政作風非同一般的干練與果決!可誰又敢說,這其中,沒有包含著對家鄉(xiāng)文化事業(yè)的那份特別眷顧在內(nèi)呢?行文至此,忽地又記起先生在其1996年6月27日日記中所記的一件事來:今天給涇陽縣蔣路鄉(xiāng)(即今安吳鎮(zhèn),本文作者注)教育組馬剛寫信,為家鄉(xiāng)辦教育捐1000元。”一樁善舉,生前只是悄悄做去,不張不揚,豈不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到先生那種大愛無聲的風范?
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先生的出生地涇陽安吳鎮(zhèn)吳堡,清末望族吳氏家族(即吳宓所在家族,本文作者注)的后裔反映,其祖籍某處有相當一批文物留存,希望能得到國家的重視并給予發(fā)掘保護。此事當即引起時任省文化文物廳廳長的李若冰先生的高度重視。經(jīng)一番調(diào)研之后,他便親自帶領由多名專家組成的隊伍來安吳發(fā)掘。據(jù)說工地現(xiàn)場的發(fā)掘與保安工作,在當?shù)氐木o密配合下,搞得相當井然有序。在那些天里,先生幾乎沒離開過指揮現(xiàn)場一霎……這固然是先生義不容辭的職責使然,可其中,不也一樣有著那份鄉(xiāng)情,隱隱地在起著某些作用嗎?
可作為作家的若冰先生,在一己繁忙的寫作、公務之余,一刻也沒有忘記過對家鄉(xiāng)文學藝術事業(yè)特別是業(yè)余作者的關注、提攜與支持。前邊說了,他看到那本內(nèi)部發(fā)行的《涇陽史話》后,便立即動筆,寫下了一篇評論,并送往省報發(fā)表。文章通篇洋溢著對家鄉(xiāng)悠久輝煌的人文歷史,古今先賢名士、山川形勝的難以遏抑的興奮與自豪!
吳宓,無疑是涇陽永恒的文化符號之一。作為涇陽人,多年來,凡在西安舉辦的與吳宓有關的活動,若冰先生無一例外地都會爭取參加。如:紀念吳宓96歲誕辰及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辦時,先生不但出任籌辦委員會成員,而且還參加到底,并且發(fā)表了自己對這位在國際國內(nèi)學術界特別是在中西方比較文學方面,有著巨大建樹與影響的人物的獨特看法。他認為:“吳宓,其實是民族文化的捍衛(wèi)者。他主張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兼收西學之長。不應該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他在教育及學術上的貢獻是巨大的,不應被埋沒?!庇^點鮮明,不遮不掩,讓人感佩。
而在家鄉(xiāng)舉辦的一些文化活動,他也常常會努力爭取參加。他在1988年2月24日的日記中記有“今日和白描一塊回鄉(xiāng),參加‘云涇杯書畫展大賽開幕式,參觀了云陽造紙廠,回家看望了兄弟們。感慨萬千!”即使在逝世前不久,他還拄著拐杖,在夫人的陪伴下,回云陽出席畫家崔鴻治的畫展揭幕式,并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平時在家,即使對于突然尋上門來的業(yè)余作者,但凡是自稱涇陽鄉(xiāng)鄰的,他跟夫人即同為著名作家、編輯家的賀抒玉先生,兩人不管誰在,不但都會一律接待,而且常常還會應其請求,當場或緩后為其題寫書名、刊名或序言,如涇陽作者遲騁、高逢等,便都是這方面的受益者。我的手頭至今還收藏著一幅若冰先生20多年前為涇陽一家業(yè)余作者組成的文學社的交流刊物所題寫的刊名《新野》手稿原件。這一題詞,是《新野》文學社的負責人通過我,由我寫信向先生求助,而先生寫好后再用信寄回給我,由我轉(zhuǎn)交的。
鄉(xiāng)情,是一切在外的游子,每每都會油然生出的一種久久拂之不去的感情??捎H情,即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或曰骨肉之情、手足之情等,卻絕對是鄉(xiāng)情中的重中之重,是鄉(xiāng)情的核!沒了親情,這鄉(xiāng)情,便會頃刻失去所本,變得空洞蒼白起來!作為長期在外的游子的若冰先生也不例外。由于家境極其困難,他剛生下不久便被賣給了別人。而12歲時,又離家出走,跟隨延安來的抗戰(zhàn)劇團投奔革命。直到1949年關中解放,已經(jīng)20多歲的他,這才請假步行百多里,回到在他心中并沒有留下過絲毫印象的家,回到了母親的懷抱!可誰知回到部隊沒幾天,卻突然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這該是何等殘酷的打擊?。Υ?,先生在散文《第一次見到母親》中,將這一久久困擾著他的尋母、認母、別母,而又迅速喪母的悲劇般經(jīng)歷,敘寫得和血濺淚,讓人不忍卒讀!在《父親那朦朧的面影》一文中,他又將小時候在路邊偶然被指為父親的人的面影,勾畫得虛幻而又極其傷感。直到40多年后的一個清明節(jié),他才跟健在的兄弟四人及子女等,為父母墓前立碑作為紀念。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父母功德無量,一女九男,養(yǎng)育之恩,實難相報。百年之際,才為父母立碑作紀念,也算了卻了一樁心事?!?/p>
以上種種或大或小的義舉、善舉、壯舉、動人之舉,無一不跟兩個字緊緊地血肉相連,那就是故土!
“不忘故土者,仁也?!?/p>
這是李若冰先生在《喜讀〈涇陽史話〉》一文篇首引用過的《晉書》中的名句。
所謂仁,不就有仁愛、仁慈、仁政、樂于助人、寬以待人、同情憐憫弱者等含義在么?而不忘故土時刻準備感恩的人,熱愛故土永不離棄的人,豈不就是名副其實的仁者?
李若冰先生,正是這樣一位堪稱仁者的人!
仁者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