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廣茂 歷祥英
(1.廣東韶關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2.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體育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賽前誘導周訓練是指在比賽周前安排若干誘導訓練周,把運動員以往訓練中獲得的各方面競技能力因素轉移到專項所需要的方面,實現優(yōu)化轉移。將運動員競技水平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以適應比賽的條件和要求,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1]。
高校運動員屬于課余訓練,心理狀態(tài)不夠穩(wěn)定,因此,誘導訓練保持以往的系統訓練外,還應有相對獨特的手段。例如:訓練內容更加專項化,大強度下訓練的適應性,負荷量度的變化節(jié)奏等一系列因素對誘導作用的影響,要求教練員在安排與實施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對運動員起到最大限度的優(yōu)化調節(jié)作用。
表1 多年誘導周次和課次安排
誘導周的訓練主要為比賽前的專門訓練做準備,為了達到誘導的目的,應連續(xù)安排若干個賽前誘導訓練周,力求使運動員充分發(fā)揮已獲得的競技能力。
誘導周次和課次的安排應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學習—比賽時段和訓練水平.一般在寒暑假期間誘導周次相對多一些,學期中要少一些[2]。
誘導周次的安排應根據平時訓練或集中訓練的課次而保持其持續(xù)性和根據不同訓練對象水平有所減少。課時應以完成計劃任務或調整修訂后任務為準。
賽前周訓練的內容結構主要是通過合理的交替保持系統的持續(xù)訓練和具有更加專項化特征[3]。
在接受某一項負荷后,機體不同的系統和心理過程的反應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的恢復時間也不同(見表2)。
表2 不同性質大負荷訓練后體能超量恢復時間(小時)
訓練后,人體相關系統的一部分會產生深度疲勞,而另一部分則產生中度、輕度疲勞??梢娫谡T導周訓練計劃中應交替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一方面使運動員所需要的專項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以適應比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負荷過于集中而引起局部或整體的過度疲勞[4]。在安排不同訓練內容的順序時,應根據運動員的機體狀態(tài)來考慮。機體恢復后(體力充沛,無疲倦感),安排最大速度、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的訓練;機體疲勞時,安排速度耐力、一般耐力、力量的訓練(見表3)。
表3 誘導周的訓練安排實例
在誘導周訓練過程中,不要一味強調專項內容并進行重復,而是要通過非專項距離(短于專項距離或長于專項距離)的安排,改變手段和方法。在一定時間段內給予強刺激,給運動員以新異刺激,來轉換他們大腦皮層和神經系統在長期訓練過程中所積累的疲勞。在這個過程中,以調整訓練節(jié)奏和非專項內容交替使用的手段。并配置以快速肌肉刺激和中長距離放松跑、打籃球(有條件的可以進行游泳和其他游戲類活動)等,使運動員在心理上得以調整[5]。
對于速度類項目來講,短于專項距離的大強度刺激很有必要,這是保持肌肉極速收縮的最好辦法;對于中等距離的項目來講,在快與慢跑中控制節(jié)奏非常重要;而對于長距離何超長距離項目來講,進行耐力性練習與放松并重非常重要。而對于跳躍項目和投擲項目來講,進行力量訓練的調整則顯得很重要。但是要注意極限重量的反復次數、多組數要有所控制,并輔之以中等偏上的肌肉極速收縮。以達到過對神經系統的快速反應刺激,并保證在興奮點閾上刺激所出現的最好應急狀態(tài),這是在比賽過程中出現最佳生理、心理控制能力,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所必須具備的能力。訓練內容手段實例如表4。
表4 誘導周的訓練時間內容與手段安排實例
賽前誘導周的負荷強度得不到提高,就起不到賽前誘導的作用。但是,要提高強度,就必須減少相應的量,量的減少或保持原來不大的量是提高強度的前提。在量的安排上,切不可兩者同時增加。訓練強度的增加應遵守循序漸進和顯著節(jié)奏的原則。防止局部或整體過度疲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最佳競技狀態(tài),為實戰(zhàn)之用[6]。
誘導周訓練主要是通過負荷強度的增加,使機體產生相應的強烈刺激,但機體對強度的刺激有一個逐漸適應的生物適應過程和承受最大刺激的界限。因此,在按排量、強度時,必須在原來訓練的量、強度基礎上逐漸增加強度,減少量或保持量。
3.2.1 專項訓練周
專項訓練周的結構主要取決于訓練的任務、內容和手段。一般來看,量比原來減少,但比適應性訓練周大;強度比原來增加而較適應性訓練周小。課時訓練強度大而量小,強度小而量相應增加,總負荷趨向穩(wěn)定狀態(tài)。
3.2.2 適應性訓練周
適應性訓練周的訓練量度接近于比賽周,所以負荷節(jié)奏明顯,在適應性訓練課前后安排1—2次小負荷訓練課(量與強度都降低),在小負荷課以前安排一次較大負荷訓練(以增加強度為主),總負荷量變化范圍較大。第二周適應訓練周的負荷節(jié)奏與實施手段準備活動趨同于比賽過程[7],見表5。
表5 適應性訓練周的負荷節(jié)奏與實施手段
3.2.3 適宜負荷
訓練強度的提高加深了對機體的刺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疲勞。教練員必須在訓練的內容、負荷量強度、實施手段等方面盡可能做到合理、科學地控制,使其在適宜的范圍內。對于是否適宜,需從生理系統和心理過程的變化規(guī)律來判定。其操作方法是:
(1)迅速、準確地掌握運動員每天的晨脈、食欲、睡眠等變化規(guī)律。做法:要求運動員在訓練前遞交晨脈、食欲、每餐的增減量、睡眠時間與失眠等書面記錄,以此把握運動員的身體狀況,作為增大或減小運動量的主要依據[8]。
(2)觀察運動員訓練前的情緒,負荷前、中、后的面部表情以及負荷后三分鐘的心率恢復規(guī)律。
(3)嚴格控制 80%以上負荷前心率,特別是同一次課的下一次負荷前心率控制。
4.1.1 誘導周訓練前必須掌握受訓對象多方面信息,例如:晨脈規(guī)律、心理狀態(tài)、周課次、內容、負荷量以及不同負荷心率變化情況等。
4.1.2 誘導周的安排應根據運動員的學習、比賽和訓練水平而定。過多,運動員的機體承載不了。過少,則起不到很好的誘導作用,一般3—5周為宜。
4.1.3 訓練的內容結構既要通過合理交替,保持系統持續(xù)訓練,又要體現專項化。
4.1.4 必須保證提高訓練強度,與其相應的量的減少或保持應的訓練水平,強度要逐漸增加和控制在最大承受能力之內,并有明顯的節(jié)奏變化。
4.1.5 及時反饋運動員機體適宜程度信息,加強恢復措施與監(jiān)督。
4.2.1 劃分好課上時間段,在誘導周訓練計劃中應隨著賽期的臨近而逐漸減量加強度。
4.2.2 在接近競賽時間段,可以按照學生所報項目嚴格進行一次賽程模擬,包括制造氛圍,以達到適應比賽的精神狀態(tài)和緊張感。
4.2.3 競賽前4天開始,減量要加大,直接突出一項專項強度,致使比賽時體能完全恢復。
[1]胡巍.試論短跑的跳躍練習[J].田徑,2013,05:8—9.
[2]汪廣茂.發(fā)展 400米跑的方法和手段[J].田徑,2016(5):17—18.
[3]劉大華.中小學生中長跑運動員年度周期的基本訓練模式[J].運動,2013(3):51—53.
[4]赤新生.素質拓展訓練對高校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影響[J].2013(3):58—59.
[5]汪廣茂,歷祥英.體育學院體教專業(yè)女生100米測試步幅指數應用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3(3):76—78.
[6]王柱,夏歡.對布魯納“發(fā)現教學法”的再認識[J].教書育人,2016(1):10—11.
[7]肖鴻飛.改革田徑教學適應新課程標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8(8):50—51.
[8]孫玲娜.背越式跳高中的助跑與起跳結合的重要性[J].寧德師專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