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
▲2017.7總第46期《高端論壇》以“工作指示”為欄題刊登了兩篇文件:“國務院辦公廳: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高校特色發(fā)展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兩文件明確指出了政府履責,評價辦法。本刊刊登兩文件,堪稱服務“工作指示”的好使者。
▲本期《教研文化論壇》著力刊登了有關高考和高考改革的多篇文章,這個主題抓得好。這不僅是今年高考剛結束時逢本期出版,有較強的時令性,可讀性,更主要的是今年是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又是“最重要、最復雜的一次教育綜合改革下的‘新高考之年’”,關注度極高,已有不少媒體就此話題展開報道和論談。然本刊所登文章,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原則性、專業(yè)性而不乏親和力。如p36姜綱:高考承載為國選人育人的重大使命”;p38“校長、老師、家長要有緊迫感了!”等等,很好地回答了讀者想知其然更想要知其所以然的一些問題。
▲本期《教研文化論壇》刊登的另一組多篇文章是有關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教學等方面的文章。如:“請老師們注意了,全國統(tǒng)一使用新編語文教材”、“教好新教材要有六種意識”、“讓課外閱讀進入課堂教學”等等。這很好,我國的義務教育正由均衡發(fā)展向優(yōu)質(zhì)發(fā)展邁進。無論是均衡發(fā)展還是優(yōu)質(zhì)發(fā)展,廣大農(nóng)村的學校、師資等始終是重點和難點,《教研文化論壇》亦可多刊登一些這方面的文章、報道。
▲《學校工作論壇》中的“學校管理”本來是論及一些嚴謹、枯燥的話題,但本期所刊登文章很“活”,很有可讀性,如P72“‘三維’通力合作共護成長”、“構建‘人文’創(chuàng)新學校的感悟”等,一看標題就很惹人。
▲本刊的《校園藝苑》常給讀者清新、輕松的閱讀感。如:P86的詩歌“匆匆那年”、P87的散文“父子讀城記”等。如《校園藝苑》不僅刊登一些文學性作品,還增加一些文藝方面的內(nèi)容和美雅的照片、美術作品等,那就更豐富更好了,不僅能更好地表達出本刊高雅的審美情趣,無疑會帶給讀者更愉悅的心境和文化修養(yǎng)元素。
(重慶 賴炳福)
▲教師發(fā)展智庫論壇在西南大學舉行。能夠參加這種高水平的會議,非常榮幸。這次參會我收獲頗多,最主要的是給我敲響了警鐘。 (四川 奉玲)
▲任教這些年來,我一直愛崗敬業(yè),嚴于律己,認真執(zhí)教,對待學生也時常保持愛心,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重視、關心、愛護他們,因此我自認為我是一名合格的教師。但這次參會讓我產(chǎn)生了懷疑。(四川 陳勇)
▲會議中,多位專家談到教師本領恐慌問題。教師本領問題,是一個使命性的研究問題,也是一個使命性研究課題,這個問題談起來輕松,但做起來十分復雜。
(湖南 胡芳玲)
▲于紹龍教授從他作為一線教師這幾十年的經(jīng)驗出發(fā),從師資隊伍多元化、整體結構薄弱化、教師教育多懶化這三個角度解讀一線教師的本領恐慌問題;謝芝鑰教授分析了本領恐慌含義和具體成因并提出了解決的建議等等,都非常引人深思,給人啟發(fā)。 (重慶 方芳)
▲此次論壇會議中各位專家、學者的發(fā)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我猛然意識到,我自身并不是沒有出現(xiàn)教師本領恐慌的情況,而是在此之前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四川 雷華)
▲在新形勢、新環(huán)境、新任務和新目標的挑戰(zhàn),教師的確容易出現(xiàn)擔心自己不適應,欠缺知識和技能而產(chǎn)生的惶恐不安的情緒和害怕心態(tài)。事實上,作為已經(jīng)參加工作幾年的老師,在教學上稍微已經(jīng)有些經(jīng)驗了,也有了一定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按理說這是一種好事,但是這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有時也會限制教師發(fā)展。而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自身所儲備的知識的更新問題。 (四川 姜川)
▲現(xiàn)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數(shù)據(jù)、大閱讀時代,整個世界每一天都在改變、都在顛覆。我們教師的知識儲備系統(tǒng)應當不停的運轉(zhuǎn),陳舊的、不合時宜的知識應當過濾出去,先進的、正確的知識應當吸收進來。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適應教育改革,適應教學要求。
(湖南 張亞玲)
▲《重慶與世界》是一本非常有水準的教育雜志,從辦刊以來,每一期我都認真閱讀,一期不落。其中,我最喜歡課堂教學專題部分。 (江蘇 蘇舟)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育的主陣地,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不能充分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又難以充分照顧優(yōu)、差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的局限。因此,如何執(zhí)教,如何把控課堂,對全體學生負責,就成了值得探究的問題。 (山東 呂正然)
▲這本雜志中選取的文章多出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教師筆下,文章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啟發(fā)性,從他們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對我來說很有借鑒意義。
(江西 黃亞光)
▲我作為一名才出來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經(jīng)驗尚淺,也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能為學生所接受的教學風格,所以,多聽、多看、多學、多借鑒實在是有必要的,長此下去,方才能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用的教學方法。
(西南大學 陳永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