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強
《端午的鴨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就本文而論,把教學重點放在介紹端午節(jié)和認識鴨蛋上,這只是在教教材。現(xiàn)代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程內(nèi)容”和“教材內(nèi)容”這樣兩個概念。課程內(nèi)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內(nèi)容是指“用什么教”。
教學目標:
1.定位品讀視角,品味其人其文的情質(zhì)。
2.調(diào)動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傳統(tǒng)文化的分量,豐富人生底蘊。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先看一段評論,你覺得此人怎么樣(投影)?
在家里,父親一點“地位”都沒有,和孩子完全平等,我們都叫他“老頭兒”。我們樓里一個開電梯的小姑娘被一住戶打了,父親十分生氣,認為應該讓打人者道歉,這事最后沒了結(jié)果,因為打人者是一個不講理的愣小子,沒有人去惹他。父親把這事寫進了散文《胡同文化》里,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父親做菜是責任,也是樂趣。我們喜歡吃什么,他都知道,看著我們吃他做的菜,他常常會露出一種滿足的表情。他的美食家的聲譽,是從他談吃的文章中得來的。其實他更感興趣的是美食背后的風俗習慣和地理人文等文化現(xiàn)象。
他的三個子女汪朗、汪明、汪朝曾合著了一本書:《老頭兒汪曾祺》。
2.你能再展示一些作者的相關資料嗎?
二、對話文本,感受情趣
品讀課文,說說作者用怎樣的視角在寫端午風俗和鴨蛋?結(jié)合文句感受作者怎樣的情趣?
明確:依循文路。三個層次:端午風俗、家鄉(xiāng)鴨蛋、端午鴨蛋。作者用兒童視角在回憶溫暖難忘的童年,雖然那是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即使文章第二部分是以成人眼光講鴨蛋,那也正好說明了有些味道是刻骨銘心的,也印證著一個人的陽光心態(tài)(投影)。
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p>
過渡:作者的講述帶給我們溫馨的感覺,大家是否也有一段美好的回憶或節(jié)日的快樂要分享呢?
交流總結(jié),對比品味(投影)。
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媽媽將包好了的餃子沿兒用手輕輕一捏,捏出一圈穗狀的花邊,煞是好看,像小姑娘頭上戴了一圈花環(huán)。我們卻不知道媽媽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兒,她把肉餡的餃子都捏上花邊,讓我和弟弟連吃帶玩地吞進肚里,自己和爸爸卻吃那些素餡的餃子。
(讀出了什么?)
三、對話作者,體會情結(jié)
1.教師遷引
把要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情感寄托在此物上,通過描寫此物得以表露,這種借物抒情的詩文我們學過很多,舉例說說(投影) 。
如是說:我記得____的《_______》借助___,抒發(fā)了_______或我記得____寫的詩句______,借助____,抒發(fā)了______。
2.采訪稿展播
提示:把你以“我記憶中的節(jié)日”為主題的課外采訪稿小組交流,把有趣味和有含義的文字推舉出來,可從特殊神態(tài)、細節(jié)動作、典型語言等方面評選(投影)。
現(xiàn)在,如果愿意,餃子可以天天吃,沒有了吃的吸引,過年的興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時光的難留,每過一次年,就好像敲響了一次警鐘。沒有美食的誘惑、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純潔的童心,就沒有過年的樂趣,但這年還是得過下去,為了孩子。我們所懷念的那種過年,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感興趣,他們自有他們歡樂的年。
時光實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樣一天天滑了過去。 ——莫言
(讀出了什么?)
3. 用一副對聯(lián)概括作者忘不了鴨蛋的緣由
質(zhì)細油多,高郵鴨蛋,聲名揚天下,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者小結(jié)
本文我們分三步進行學習,從分享作者珍藏的那份似淡非淡的趣,到理解他根植心底的情,再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探討,這是一次從文里走向文外的旅行。一種能達成共識的不能忘記的幸福和快樂里總有文化的根,就像端午的鴨蛋帶給作者暖暖的回憶一樣。一個沒有精神文化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而民俗是我們和中國文化聯(lián)系的血脈,所以保護傳統(tǒng),傳承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學們,讓我們做一個有底蘊的中國人。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柳梁中學(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