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生,嚴旻佳,商 陽
(1.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04)
論權力監(jiān)督的理論邏輯及其機制建構
徐玉生1,嚴旻佳1,商 陽2
(1.江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2.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04)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了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問題,完善了“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通過了兩個黨內重要法規(guī),“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眾所周知,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需要監(jiān)督。長期以來,大量事實證明了其正確性,但對其理論邏輯的解析并未得到重視。筆者認為,權力之所以要被監(jiān)督,是因為失去監(jiān)督的權力有異化的天然傾向,而權力異化的內生動力之一是權力貨幣化。因此,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關鍵就在于阻斷權力貨幣化的循環(huán),從源頭防止權力異化。
如果權力失去制約,就會被濫用。其根源在于權力具有異化的天然傾向,這種傾向又誘使掌權者采取種種手段,導致控權失靈。
(一)權力異化的內涵及表現
“當權力出現非公共運用,損害了公共利益時,這就是權力變質、權力異化。”[1]所謂異化,是指特定主體分裂出異己力量或對立面的現象。馬克思用異化來分析商品經濟社會中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認為異化是人生產的產品反過來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種現象。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生產者的命運取決于其產品是否能順利實現交換。如果順利交換。那么生產者就可以繼續(xù)進行生產活動;如果交換沒有實現,那么生產者的生產活動將難以為繼,甚至面臨破產的窘境。因此,生產者產品交換的成功與否,就作為生產者外在的異己力量,決定了生產者的命運。
同理,權力異化是指公權作為私權的產生物又反制私權的現象。公權力是為維護和增進公共福利而對共同體事務進行決策和執(zhí)行的權力,本質上是由私權的讓渡所產生的。但公權力一旦產生就對私權構成反制,異化為私權的對立物。例如,對公民的征稅權,異化為公民的納稅義務;維護社會公民共同體安全需要的國防權,異化為公民的服兵役義務;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權,要求公民必須遵紀守法而不能為所欲為等。這些權力又派生出掌權者可以用來尋租的種種權力,例如,通過對公民征稅取得的收入,由掌權者統一安排使用,用在哪里、怎么用、誰可以用等,產生了諸多尋租空間。
權力異化表現為三個形態(tài):權力商品化、權力資本化和權力市場化。其中,權力市場化最為隱蔽,權力商品化最為顯露。
1.權力商品化
這是權力異化最常見也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它是指掌權者直接把“權力”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當得利。權力作為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重性。權力的價值在于控制和支配公共資源的能力,因為“任何公共池塘資源①不僅存在多種用途,且同一用途中具有眾多使用者”(劉水林,2016);權力的使用價值是指通過配置公共資源、制定市場規(guī)則、維護或損害他人權益等,從而給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帶來利益或損失的功能。權力“價值”的存在使得交換成為可能,權力“使用價值”的存在使得交換雙方都能從中得利,因此權力有內在的商品化動力[2]。例如,“賣官鬻爵”就是典型之一,不同等級的職位被明碼標價進行買賣;“吃拿卡要”也是常見形式,索要的好處往往與所辦事情的重要性密切相關,“一手交錢,一手辦事”。
2.權力資本化
它是指掌權者把掌握的權力作為資本來使用,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當得益。例如,曾經在中國盛極一時的官員“干股”;政府官員或其利益相關人在其管轄領域舉辦經營性單位或兼職領取報酬等。其實質就是手中的權力被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經營活動,將公共權力轉化為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資本。
3.權力市場化
這是權力異化最隱蔽、最“正當”的表現形式。它是指掌權者把權力融入市場之中,以掌握的公權力對市場進行有傾向性的調節(jié)和干預,通過市場機制為自己或他人謀取不當得利。有人說最大的腐敗是政策腐敗,這就是權力市場化的寫照,這種異化有時還披著合法的外衣。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政府決策對市場秩序及其運行往往又是決定性的。例如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對城市土地的價值有“點石成金”般的功能,掌握先機者可以變廢為寶,投資收益超乎想象;相反,有些規(guī)劃也能使曾經的風水寶地變成埋葬資本的墳墓,如果不能及時退出,也許將萬劫不復。市場機制越是不完善,權力市場化的空間就越大,通過權力與市場融合“尋租”的空間就越大。
(二)控權失靈及其表現
權力異化必然導致控權失靈。權力異化產生的能量推動著掌權者想方設法抵抗或回避對權力的控制,從而使種種制約和監(jiān)督舉措失去效用,亦即控權失靈[3]。
換言之,控權失靈也是指控權者運用各種制約和監(jiān)督手段防止掌權者濫用權力,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在某一階段權力濫用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②??貦嗍ъ`的表現有兩種情形:一是規(guī)避,即掌權者規(guī)避控權者的制約和監(jiān)督;二是合謀,掌權者與控權者結成利益共同體。(見圖1)
圖1 控權失靈的形成示意圖
1.規(guī)避
如果把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人或組織稱為掌權者,制約和監(jiān)督公權力的人或組織稱為控權者,那么控權者的職責就是通過種種措施防止權力濫用,而腐敗的掌權者意在濫用公權力為自己或為他人謀取不當得利,如此形成了圖1實線部分所示的圍繞“權力”而進行的博弈。在兩者的博弈中,盡管“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根本主體是人民群眾,國家、政府的權力都是由此派生而來的,具體的權力行使者更是緣由人民群眾的莊嚴委托”[1],但實際上掌權者是權力的“外部人”,控權者才是權力的“內部人”,因此前者可以利用“內部人控制”的優(yōu)勢制造“內部人陷阱”以規(guī)避后者的控制。例如,盡管有重大事項需要會議討論決定的規(guī)定,但眾所周知的是“大事不上會,會上無大事”?!皟炔咳讼葳濉豹q如宇宙黑洞,許多設計精良的監(jiān)督舉措被其消弭于無形,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失靈,導致“控權失靈”[4]。
2.合謀
公權力的委托人與代理人的關系有其特殊性,控權者實際上是受公權力的真正主體社會公民的委托對公權力進行監(jiān)控,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代理人”,這樣控權者與掌權者就有了合謀的基礎——達成利益共同體,與“委托人”社會公民對抗,“損公肥私”以謀取共同利益。
合謀的情形之一是權力系統內的“影子控制”,即控權者與掌權者在同一個權力系統內運行,盡管被授予監(jiān)督權力運行的職責和權力,但控權者往往受制于掌權者,其職責名義上是監(jiān)督和控制,實際上卻是“保駕護航”,成為掌權者的助手而非監(jiān)督者,結果是被同化或被排擠,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成為泡影。例如,目前亟須解決的“上級監(jiān)督太遠,同級監(jiān)督太軟,下級監(jiān)督太難”問題,就是作為控權者的各級紀委受作為掌權者的同級黨委領導,客觀上造成了監(jiān)督特別是對“一把手”監(jiān)督效能的低下。
合謀的情形之二是“利益均沾”,掌權者向控權者輸送自己利用權力得到的部分利益,換取控權者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甚至是通風報信、暗中保護?;蛘撸貦嗾呃弥萍s和監(jiān)督的權力,暗示甚至脅迫掌權者利益共享。例如,有些貪腐官員能夠在抓捕行動實施前神奇跑路、移花接木,其奧妙也許就在于控權者與掌權者沆瀣一氣、朋比為奸。
合謀呈現在公眾面前的是官官相護、“潛規(guī)則”盛行③,“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使得“清官”被淘汰,政治生態(tài)極端惡化。其后果要么是“塌方式腐敗”,一窩一窩地爛;要么是降低社會民眾對執(zhí)政群體的信任,動搖執(zhí)政根基。
一般來說,公權力掌握著一定的公共資源并決定著公共資源的使用和分配,因而具備與貨幣交換或者說貨幣化的基礎。一旦失去有效的制約,權力異化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一)權力貨幣化的內涵
權力貨幣化是指權力可以轉化為貨幣的現象,即權力可以用來與一切好處相交換。“好處”包括有形的財物和無形的好處,既有物質形態(tài)的也有精神形態(tài)的,既有即期的也有遠期的,其存在形式有金錢、貨物、美色、名譽等,但不管是何種形態(tài),最終都可以用貨幣來表示。因為在商品經濟社會中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具有與一切商品相交換的能力。
權力貨幣化涉及兩個交換主體,即以權力謀取私利的掌權者和通過權力獲得額外好處的行為者。前者稱為受賄者,其目的是獲得“好處”;后者叫作行賄者,其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利潤以及時間的節(jié)約、信貸的支持、各種特許、信息獲取等即期或遠期的“好處”。因雙方都能獲得“好處”,權力貨幣化就表現為“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物交易”“權色交易”等種種形式,而且有時并不表現為權力與貨幣的即時交換,但從本質來看依然是權力與貨幣的交換,只是交換完成的時間從即期變?yōu)檫h期而已(有人稱之為“期權腐敗”)。從行為上看這種交換變得更為隱蔽,也更加難以發(fā)現。
受賄者的身份界定是明確的,即掌權者。行賄者的身份比較復雜,有從事市場活動的主體如投資人、銷售商、生產廠商等,它們都可以視為“資本”的代表;也有出于求學、求醫(yī)、求便利等需求的社會公眾;還有為了獲取更大的權力、尋求庇護等目的的掌權者。盡管它們身份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通過交換獲得“權力”。在受賄者與行賄者的交易中就形成了權力貨幣化的“權力流”和“貨幣流”組成的封閉循環(huán)。(見圖2)
圖2 權力貨幣化示意圖
在圖2中,掌權者(受賄者)作為權力的供給方和貨幣(好處)的需求方,資本等(行賄者)作為權力的需求方和貨幣(好處)的供給方,權力由掌權者(供給方)流向資本等行賄者(需求方),貨幣(好處)由資本等行賄者(供給方)流向掌權者(需求方),交換的基礎“各取所需”就這樣“完美”實現了,交換雙方都得到了“好處”。
(二)權力貨幣化的機理
正如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權力能夠與“一切好處”相交換的緣由就在于公權力掌握著公共資源并決定其分配和使用。“公共行政管理者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并根據社會整體的需要進行資源、價值觀以及地位的分配?!盵5]權力的需求方(行賄者)正是看中了這些資源帶來的“好處”,才以各種形式的“好處”來進行交換。如前所述,行賄者有多種身份,為了分析問題的方便,這里以“資本”代表“行賄者”來分析權力貨幣化的機理。首先分析涉及的三個基本概念:
1.資本
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其本性是追逐利潤?!百Y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6],運動的目的就是獲得價值增值,而且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無休止地取得利潤。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為了取得高額利潤,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韙,敢于罔顧法律,即使冒斷頭的危險也“勇往直前”[7]。資本最基本的存在形態(tài)是貨幣,可稱為貨幣資本;但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只要被用于價值增值都可以成為資本,從而派生出以商品和品牌為載體的商品資本、以勞動和管理為載體的人力資本、以關系和信息為載體的信息資本、以技術和設計為載體的知識資本等各種形態(tài)的資本。
2.公共資源
它是指歸屬于社會公眾所有的資源。這些資源有多種多樣的存在形態(tài),有經濟的,也有文化的、政治的;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有無形的政策資源。歸結起來可分為自然資源、財政資源、政治資源、信息資源等。自然資源是指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物品,例如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空氣、陽光和水等;財政資源是指政府依法征收的稅收、各種建設基金、罰沒收入、收繳的各種費用等以貨幣或實物形式存在的資源;政治資源包括各項方針政策、政府制定的發(fā)展規(guī)劃、國家安全、對外關系等因政治行為而產生的各種資源;信息資源是指如產業(yè)政策、城市規(guī)劃等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產生影響的各種信息。
3.交換
交換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和核心,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交換經濟[8]。馬克思充分剖析了資本的運動過程,指出剩余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但必須經過流通過程的交換才能實現。資本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多少取決于資本的流轉速度,即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節(jié)約。在“三部門經濟”中,生產時間一方面取決于生產過程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取決于生產許可和產品認證所需要的時間,例如環(huán)境評估的進展狀況、某些特殊商品生產許可證的獲得、房屋類產品質量和消防設施驗收等;流通時間不僅取決于原材料供應的及時性和銷售過程的效率,還取決于政府相關政策壁壘和審批限制,例如土地、礦產等國家控制資源的獲得、商品廣告的審批、藥品煙草等特殊商品的銷售許可。
因此,資本為了滿足其獲取價值增值的欲望,愿意用“一切好處”與權力交換公共資源,以縮短周轉時間、提高流轉速度,生產和實現更多的當下或未來的利潤。對于掌權者而言,如果其掌握的權力不受約束,也存在與資本手中的“好處”進行交換的動力,它就以支配的公共資源作為對價與資本交換“好處”。
(三)權力貨幣化的實現
就受賄者而言,權力貨幣化的實現途徑是尋租;就行賄者而言,權力貨幣化的實現途徑是賄賂。
1.尋租
尋租是指掌權者以掌握的權力與“一切好處”相交換的過程,或者叫“出售”權力的過程。因為各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各種公共產品的提供,都需要政府的參與、決策和實施,這在客觀上就為掌權者提供了尋租機會和空間。具體表現在:
第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管理公共事務、維護公共秩序、協調各方利益是政府得以存在的基礎,也是政府必須具備的職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就是政府的職責。一方面,這些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就成為調節(jié)和規(guī)范社會各成員利益的硬約束,勢必造成對某些群體有利、某些群體不利甚至有害的結果,從而逼迫各利益群體為了“要政策”與政策制定者進行談判、游說直至收買。“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社會中各種政治主體和利益群體都試圖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和影響實際的政治決策過程?!盵9]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過程中,某些掌權者可以用種種借口推諉扯皮、故意拖延甚至刁難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不作為等,迫使那些需要公共政策支持和政府公共服務的社會公眾采用額外付費(行賄)的方式來盡快獲得,從而為掌權者創(chuàng)造尋租機會④。
第二,政府應對“市場失靈”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完全自由市場經濟的神話被20世紀初的大蕭條摧毀,現代經濟運行中由于完全競爭市場環(huán)境被破壞、市場主體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市場機制本身的外部性等導致“市場失靈”。凱恩斯引導了經濟學的革命——政府不應再是經濟活動的局外人,而應采取積極措施干預市場的運行。馬克思也指出經濟危機的周期性要求由一個社會中心來統一安排社會生產活動。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在經濟繁榮時采取緊縮的政策防止經濟過熱,在經濟蕭條時采取擴張的政策刺激經濟走向復蘇和繁榮。政府對經濟運行的管制和干預,必然伴隨著市場利率的升降、政府財政支出的增減、政府采購需求的偏好、政府補貼的發(fā)放等一系列影響到市場交易和資本利潤的變化。如果能夠踏準政府調控的節(jié)奏甚至影響政府的決策,行賄者必然能夠收獲更多的“好處”,這也為掌權者分享這一“好處”提供機會。
第三,政府訂貨和特許權。政府訂貨是指為了維護國家機器的運轉和國家安全的需要,政府采購大量物資的行為。行賄者為了獲得這樣的供貨機會,除了保證貨品符合政府訂貨的要求外,往往還千方百計收買有話語權的掌權者,甚至通過收買降低政府對貨品的要求,從而為掌權者創(chuàng)造尋租空間。特許是政府為了控制某些商品的生產或銷售而發(fā)放的許可權,亦即特許權。獲得特許權的行賄者可以通過其特許地位獲得額外好處——壟斷利潤。進口配額實際上也是一種特許權。由于各國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的差異,基于比較成本的貿易學說,必然要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進行交換,也就是進出口貿易。為了使本國資源的效率最大化,每個國家都要制定相應的貿易政策,對進出口商品實行管理甚至配額管制。行賄者為了獲得這樣的配額,愿意用“好處”與掌權者掌握的配額進行交易,從而為掌權者提供尋租機會⑤。
此外,一些掌權者利用行政干預的辦法來增加某些行業(yè)或企業(yè)的利潤,人為地制造尋租機會,誘使相關企業(yè)向它們提供“好處”;也有一些掌權者故意提出某項會使一些企業(yè)利益受損的政策或規(guī)定,迫使企業(yè)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與它們分享。
2.賄賂
謀求利潤是資本永恒的目的,但是謀求利潤需要更多的資源。掌權者往往掌握著大量的對于行賄者來說具有巨大價值的資源,例如政府定價、政府訂貨、關稅配額和特許權等。為了謀取額外的資源,市場主體必須通過合法的手段與掌權者進行交易,或者尋求非法的途徑購買權力⑥:一是對權力主體掌握的資源進行購買;二是對政府職位,即對權力本身的購買。
以出租車為例來分析賄賂的發(fā)生。對于出租車營運人而言,沒有執(zhí)照數量限制與有執(zhí)照數量限制之間的收益是存在差距的。沒有執(zhí)照數量限制時,因為充分的市場競爭,利潤趨于平均化。如果對出租汽車數量進行限制,即只發(fā)放一定數量的執(zhí)照,出租車的運營就是一種“壟斷”經營,從而可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在有限制的情況下,執(zhí)照的發(fā)放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競爭性拍賣方式,這時政府就可以取得一個拍賣價格的許可權收入;另一種是由掌權者直接發(fā)放或者按照一定的條件發(fā)放,政府也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當然遠低于拍賣收入。如果采用后一種方式,那么賄賂——資本對權力的購買就表現為:一是直接購買資源。行賄者利用手中的資本與掌權者達成交易,“購買”執(zhí)照或者“購買”發(fā)放條件而獲得執(zhí)照,“許可權收入”是行賄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代價。二是對權力本身的購買。由于出租車管理部門的職位成了肥缺,行賄者就轉向對這些肥缺職位的購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買官”。
綜上可見,建立有效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機制,關鍵在于阻斷權力貨幣化的循環(huán),從源頭防治權力異化。
(一)權力異化的防治
“現代治理術的本質,正是作用于復雜塑形情境中的微觀權力支配?!保◤堃槐?,2015)如何有效防止權力異化、阻斷權力貨幣化有兩種對策:一是盡可能減少權力掌握的資源,二是阻斷權力貨幣化的循環(huán)。因為權力異化的原動力來自于權力貨幣化,即權力以掌握的資源與“好處”交換,那么權力掌握的資源越少,可用于交換的“對價”就降低,異化的程度就越低;極端情況是對價為“零”,權力異化自然無疾而終。這種辦法實質上是盡量減少私權向公權的讓渡,也就是所謂的“小政府”,即政府的大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最小化——只要有能力保護每個人的自由、防范侵犯自由的行為即可?!白钊跻饬x的國家作為最具合法性的國家,也是功能最多的國家,它類似于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的守夜人式的國家,其功能僅限于保護它所有的公民免遭暴力、偷竊、欺騙之害,并強制實行契約等?!盵10]或如哈耶克所言:“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guī)定并且宣布的規(guī)則的約束。”[11]這種辦法有其局限性,因為公權力再小,也有可以交換的“對價”,無法阻止權力與貨幣的交換,腐敗也就無法根除。
汲取目前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教訓,阻斷權力貨幣化的關鍵就在于在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中,切斷“貨幣流”和“權力流”構成的封閉循環(huán),讓掌權者無法濫用手中的權力與“好處”相交換。建立健全“正人治權”機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路徑。通過“正人”擠出腐敗收益以阻斷“貨幣流”,通過“治權”擠壓腐敗空間以阻斷“權力流”。
(二)“正人治權”的運行機制
“正人治權”機制是把控權者與掌權者的博弈關系從以權力為中心轉變?yōu)橐匀藶橹行模簿褪前褌鹘y控權理論對權力的直接監(jiān)督和制約,轉變?yōu)閷嗔Φ拈g接控制。即通過對人的規(guī)制實現對權的治理,最終實現防止權力濫用和利益沖突,進而杜絕公共利益的漏出。
圖3中左側指向“正人”,其機制是:控權者根據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如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防止利益沖突的相關法律、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等,通過反饋控制系統監(jiān)控掌權者的行為,對于不合預期即與各項行為規(guī)范不相符的行為進行調適。這里有兩種情形:一是違反行為規(guī)范的各種行為,這時需要通過對掌權者的懲治來調適,例如中紀委提出了“四種形態(tài)”來處置黨員干部的不適行為;二是行為規(guī)范本身不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那么就需要對行為規(guī)范本身進行調整,例如黨中央修訂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2016)《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5)《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2016)《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2016)等。
圖3中右側指向“治權”,其機制是:公共權力運行的組織化內在地要求其運行的公開化,即實現公共權力運行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5]。掌權者在合乎行為規(guī)范的前提下運用權力,以是否增進公共福利(包括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民生的改善、生態(tài)的美好、人民群眾利益的保護等)為準繩。如果不能增進公共福利,則說明公共權力的使用存在問題,通過反饋控制協同進行調適。
圖3 以“人”(掌權者)為指向的間接控權流程
“正人治權”何以阻斷權力貨幣化?權力貨幣化的循環(huán)中,在受賄者這一側,如果不能得到下方“貨幣流”輸送過來的“好處”,“權力流”——權力濫用也就失去了根基和動力,腐敗行為自然就會夭折?!罢恕钡淖饔镁驮谟诖恕U茩嗾叩男袨樘幱趪烂艿谋O(jiān)控之中,其個人和家庭所有財產(我國還包括其他重大事項)的任何非正常變化都需要向有關部門解釋,如果解釋不清,則屬于財產來源不明,就要受到紀律或法律的制裁。因此,“正人”擠出了腐敗的可能收益,“權力流”則無以為繼。再看另一側,信息公開機制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加強權力制約與監(jiān)督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其根本目的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源頭上消除權力腐敗[12]。如果權力運行全程留痕、可追溯、有責必追,“權力流”呈現在眾目睽睽之下,行賄者對“權力”的欲求就無法滿足,其輸出“好處”的行為必將戛然而止,下方的“貨幣流”也就干涸。因此,“治權”擠壓了腐敗空間,使權力在合法合規(guī)的軌道上運行,“貨幣流”被阻斷,權力異化也就無法存在。
(三)“正人治權”的運行基礎
“正人治權”的運行基礎,在于建立有效的反饋控制系統。“在權力監(jiān)督過程中,一旦發(fā)現權力運作方向有異,就必須及時地采取糾偏措施?!盵1]通過控制權力運行的方向,可以防止權力異化的加深或擴大,從而把權力腐敗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從控制論的角度來看,反饋控制系統包括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反饋。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掌權者的行為和權力運行的結果兩個方面。其信息收集渠道不外乎有:(1)執(zhí)政黨和政府設立的專門信息收集機構,如中國香港的廉政公署,內地的各級紀委和反貪局、信訪局等。(2)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如電視、報紙、網絡等,它們擁有相應的設備和平臺以及敏銳、及時的信息收集能力。(3)廣大人民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讓人民起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13]。在信息傳送“彈指間”的今天,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已不再遙遠。
反饋控制系統的核心是信息的處理?!罢酥螜唷钡男畔⑻幚戆ㄕ鐒e和查錯。首先要對掌握的各種信息的真?zhèn)芜M行甄別。信息收集渠道越廣泛、收集信息量越多,甄別的必要性和成本就越大。查錯是將收集到的信息與行為規(guī)范或公共福利的期望值進行比較,檢查是否有行為失當或背離預期的后果[5]。在中國當前的反腐敗斗爭中,還需要建立容錯機制,既要堅定不移實行“零容忍”,有錯必查、犯錯必究,又要把“無意過失”與違法違紀以權謀私等行為區(qū)別開來,為敢擔當的干部創(chuàng)造敢干事、能干事的氛圍,為擔當者擔當[14]。反饋控制系統的目的是反饋和糾錯,這其中的關鍵是參數標準的設立。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宗旨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設立這些參數的根本依據。但在我國現階段,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不同利益訴求的矢量合成,既有大小也有方向,而不是簡單的加法就能解決,其復雜性無以復加⑦。所以,在不同的時期“行為規(guī)范”和“公共福利”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其內涵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例如中國共產黨在完成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使命時期,拋頭顱、灑熱血,要把“無私奉獻”甚至“勇于犧牲”作為共產黨員的行為規(guī)范;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沒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是黨員個體自身的利益訴求是客觀存在的[15],需要正視和尊重這些正當個人訴求。
權力貨幣化具有內生性,權力具有自發(fā)地與貨幣交換的原動力。如果失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由于權力貨幣化產生的推動力,權力異化不可避免?;蛘呒词菇⒘藱嗔χ萍s和監(jiān)督機制,但異化的力量(如內部人控制)強于監(jiān)督的力量而使得控權失靈,權力貨幣化仍然要發(fā)生,權力異化也就無法消除。因此,防止權力異化的根本在于有效治理權力貨幣化,亦即阻斷權力與貨幣的交換,這需要從“權力流”和“貨幣流”兩側同時發(fā)力。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是建立“正人治權”的控權機制,通過“正人”擠出腐敗收益,無利可得的“權力流”必將無疾而終;通過“治權”擠壓腐敗空間,無權可用的“貨幣流”也將自行終止。
中國共產黨自十八大以來,堅持“管權管事管人”三管齊下的方略,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打出了“正人治權”的組合拳。在“正人”方面:一是開展各項教育實踐活動,“正心修身、涵養(yǎng)文化,守住為政之本”。2012年年底以“八項規(guī)定”為切入口著力解決黨內作風問題,2013年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接著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教育和實踐,廣大黨員干部經歷了深刻的思想洗禮,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極大提高,全黨面貌為之一新。二是健全黨內法規(guī)體系,加強黨內監(jiān)督,保證全體黨員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保證黨的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修訂完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5)《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2016)等黨內法規(guī),把依規(guī)治黨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jiān)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jiān)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jiān)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jiān)督,黨員民主監(jiān)督的黨內監(jiān)督體系,做到監(jiān)督全方位、無禁區(qū)、無例外,運用好監(jiān)督執(zhí)紀“四種形態(tài)”管黨治黨,重點盯牢“關鍵少數”,以上率下,“咬耳扯袖”“紅臉出汗”常態(tài)化,“治病樹、拔爛樹”凈化黨員隊伍、重構黨內政治生態(tài)。
黨在“正人”的同時,對“權”的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確保合理用權、合法用權、廉潔用權;營造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jiān)督、失責必追究的氛圍。為此,推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例如,明確了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fā)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活力,增強經濟發(fā)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各級政府迎難而上,簡政放權大刀闊斧,放管結合,扎實推進,堅決整治“紅頂中介”;國務院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將政府行政權力運行納入法治化軌道,以公開流程的方式讓每一項權力都得以在陽光下運行。清權、減權、制權、曬權,可以說權力清單是對政府部門權力的“大起底”,提高了政府運行效率。對于政府“法無規(guī)定不可為”、對市場主體“法無禁止皆可為”,這些措施指向的就是“權”——公權力。
總之,十八大以來,在“正人”“治權”合力作用下,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權力流”置于有效的監(jiān)督之下,“尋租”空間被大大壓縮,越來越多的措施不僅使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明確手中有哪些權力、每項權力該如何行使,讓社會公眾都清楚遇事找誰、怎么辦理,同時更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固化權力運行流程,實施動態(tài)監(jiān)督管理,為權力的行使加上了制度和科技的“雙保險”。當前,權力異化得到有效治理,權力合規(guī)合法運行不斷前行,這有3年多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成效為證:腐敗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已經形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
注釋:
①公共池塘資源,指的是一個自然的或人造的資源系統,這個系統之大,使得排斥因使用資源而獲益的潛在收益者的成本很高,但并不是不可能排除。
②周琪、袁征等在《美國的政治腐敗與反腐敗:對美國反腐敗機制的研究》一書中列舉了美國“韓國門事件”“阿布斯卡姆行動”等大量有關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的腐敗案例。
③20世紀意大利的作家、思想家卡爾維諾寫道:“在一個人人都偷竊的國家里,唯一不去偷竊的人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學者吳思在他的《潛規(guī)則》中提出“淘汰清官”的說法?!赌戏街苣吩沁^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從國外學成歸來的醫(yī)生,不僅醫(yī)術高超,而且醫(yī)德高尚,工作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但就是從來不笑納病人私下主動遞上來的紅包,這個“壞毛病”激起了大多數醫(yī)生一致的憤怒,最后由院方出面弄了幾頂“帽子”,將這個醫(yī)生送走了事。
④例如:馬超群,曾任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qū)供水總公司總經理、秦皇島市城管局副調研員,副處級。2014年2月,在其家中搜出現金人民幣約1.2億元、黃金37公斤、房產手續(xù)68套。馬超群利用職務便利,先后向多家單位和個人索要巨額財物,誰的錢他都要收,哪兒的錢都敢要。不給錢就不給你通水,給錢少了就給你斷水。一家大企業(yè)在秦皇島市建設一座高級酒店,馬超群伸手向酒店要錢,被索賄的酒店無奈只得“從命”,但馬超群收錢后嫌少,第二次又向酒店索賄數百萬元。供水這一并不算大的權力被馬超群利用得“淋漓盡致”。
⑤例如:劉鐵男,因涉嫌犯受賄罪于2013年8月8日被刑事拘留,同年8月22日被逮捕。2002年至2012年,劉鐵男為南山集團、中金石化公司等公司謀取利益,直接或通過其子收受財物共計人民幣3000多萬元。2005年間,國內氧化鋁供不應求,市場價格持續(xù)攀升,南山集團下屬企業(yè)氧化鋁生產原料緊缺。該公司負責人請時任國家發(fā)改委工業(yè)司司長的劉鐵男向中鋁公司領導打招呼,幫助南山集團從中鋁公司購買氧化鋁,承諾會將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作為回報。此后,劉鐵男利用主管中鋁公司項目審批的職務便利,向中鋁公司相關領導打招呼,為南山集團下屬企業(yè)從中鋁公司下屬企業(yè)購買3萬余噸氧化鋁提供了幫助。2006年8月,該公司以支付差價款的名義給予劉鐵男之子人民幣750萬元。
⑥例如:合肥市廬陽區(qū)藕塘村原黨支部書記劉懷寅,因土地征用拆遷受賄人民幣960多萬元,被稱為“安徽村官第一貪”,其中95%以上與土地征用、拆遷有關。集體土地無需履行國有土地招、拍、掛的程序,只要村里答應就可以轉讓。劉懷寅在村里說一不二,只要他答應,就可以轉讓土地;只要他答應,就可以緩付、少付村民土地補償金、拆遷費。劉懷寅一句話可以給開發(fā)商帶來百萬元經濟利益,也可以為開發(fā)商減少百萬元經濟支出。2001年,在劉懷寅的幫助下,合肥市某公司以掛牌方式征得藕塘村約190畝土地用于開發(fā)房地產項目。該公司負責人找到劉懷寅,提出征地價格每畝優(yōu)惠2萬元,優(yōu)惠價款的一半給劉懷寅作為好處費。2003年,該公司兩次送給劉懷寅人民幣80萬元。
⑦吉登斯在指出市民社會重建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指出了它可能帶來的問題。他認為:“市民社會的復興實際上是危險的而不是解放的。因為它可能會促進原教旨主義的高漲,與增長的潛在暴力結合在一起。”“各種內在的瓦解傾向可能又一次變得強大起來?!?/p>
[1]卓越.權力控制論[J].政治學研究,1997,(4):9—13.
[2]宋愛萍.公共權力的異化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4,(3):31—32.
[3]戴月波,徐錫清,等.試論“控權失靈”的成因及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52—253.
[4]戴月波,徐玉生.論權力監(jiān)督的“內部人陷阱”及其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13,(1):41—43.
[5]錢再見.公共權力運行公開化的公共組織路徑研究[J].江海學刊,2014,(5):118—123+238—23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徐玉生.馬克思經濟理論剖析下的市場經濟[J].上海經濟研究,2000,(12):65—69.
[9]周光輝.當代中國決策體制的形成與變革[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01—120.
[10]諾齊克.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11]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12]桑學成,周義程,陳蔚.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研究[J].江海學刊,2014,(5):211—218.
[13]黃炎培.八十年來——黃炎培自述[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
[14]徐玉生.為敢擔當干部營造干事創(chuàng)業(yè)良好氛圍(新知新覺)[N].人民日報,2016-04-25(07).
[15]徐小慶.論“特別權力關系理論”視角下執(zhí)政黨組織與黨員關系[J].政治學研究,2015,(6):28—35.
編輯 嵩 陽
陳曲
2016-11-20
教育部重大課題(13JZD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JUSRP211A54)
徐玉生,男,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執(zhí)政黨建設與腐敗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