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現(xiàn)苓+劉召海
古典小說里面包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之精粹,其中那厚重的歷史意蘊、豐滿的人物形象、獨具特點的嚴辭風格,都會使人產生目不暇接之感?,F(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里面對古典小說也多有涉及,其中《草船借箭》一文歷來都是保留篇目,本文以此篇為例,對小學語文篇章分層教學方法進行了簡要說明,以期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當然,這里所說的分層,并非是對學生的分層,而是對教材文本的分層,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側重點。
我國古典小說特別是其中的佼佼者四大名著,一直以來都倍受人們的關注與喜愛,這些著作里的經典章節(jié)或者直白、或者隱晦、或者張揚、或者內斂,無不散發(fā)著語言的魅力、思想的光輝。而如何在小學階段把這些精彩之處傳達給學生,則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破解這一難點,教師可以采取將文章分層的方法駕馭課堂,從而將文本里面的“情”、“趣”、“思”等完整地展現(xiàn)給學生,使之產生獨立的思考。
一、從重點段落開始
依據(jù)教學需要,《草船借箭》一文可以被劃分為三個層次,實際上,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按照這種方法進行劃分,首先對重點段落進行分析研究。在本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通讀此文,再做逐步深入研究。對重點段落進行分析前,可以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在這篇里涉及到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為什么會喜歡他(讓大家從文中找出一個恰當?shù)脑~語來回答——神機妙算)?并且給出后續(xù)問題:文章里面用了什么樣的事例來說明諸葛亮具有神機妙算的特點,而這個特點在哪個段落里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會將目光的關注點慢慢落到第三段上。而教師則可以以本段為重點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入思考相關的問題。問題一:課文里寫諸葛亮最先想到了什么?問題二:諸葛亮如何借助大霧天氣逼到曹軍水寨附近的?問題三:曹操是什么反應,諸葛亮猜測到曹操的反應了嗎?試著從本段中找出答案。問題四:曹操如何發(fā)現(xiàn)自己受騙了?從這些問題推廣開去,學生會對本段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對事情的前因后果產生更大興趣,有利于其他段落的學習。
二、由次重點段落鋪開
由果尋因,開展次重點段落的鋪開學習,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式。具體可以采取下述兩種方法,方法一是朗讀課文,朗讀時可以是齊讀,也可以由教師點名某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方法二依然是由學生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比如,文章里面哪個詞可以說明周瑜的品質?周瑜為什么會對諸葛亮產生妒忌心理?表現(xiàn)他妒忌心理的事情在哪個段落體現(xiàn)?諸葛亮為什么敢于立軍令狀?諸葛亮立軍令狀之后,周瑜是什么心情?在相關非重點段落的描寫中,周瑜的面善心狠、步步逼緊,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諸葛亮的成竹在胸、神機妙算,也有了進一步的展現(xiàn)。而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將這些次重點段落和重點段落結合在一起做分角色朗讀,會更加有益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情感。最后,教師提出問題:我們現(xiàn)在已經知道了諸葛亮之所以要草船借箭的原因,那么他造箭的方法是什么呢?用于引出其他非重點段落。
三、在非重點段落引申
針對《草船借箭》一文的文本分層教學,第三個階段所要面向的目標是非重點段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齊讀相關段落,并提出問題:諸葛亮是否發(fā)現(xiàn)了周瑜的計劃?課文哪里可以知道諸葛亮的想法?諸葛亮為何要立軍令狀?周瑜是否發(fā)現(xiàn)了諸葛亮的想法?課文哪里可以知道周瑜在諸葛亮面前的處境?這種對比說明了什么?諸葛亮為什么能夠神機妙算?在對非重點段落進行研究時,這最后一個問題相對重要,它直接貫穿了重點和非重點段落,有助于學生文本認知的完整性。當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帶動下,將所有段落全部梳理完成之后,教師還可以同其一道做最后的總結,使之對本文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加深印象,或采取延伸的辦法,讓學生接觸和《草船借箭》一文有關聯(lián)的《三國演義》其他的精彩段落,以促成學生拓展思維的形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平時一點一滴培養(yǎng),同樣,素質教育中創(chuàng)新意識的完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鍛造,而在此過程中,琢磨出合適的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更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所講的分層教學手段,只是眾多課文教學方法中的一種,而怎樣將其功能更好發(fā)揮出來,則依然需要在實踐中逐步研究驗證。
孟現(xiàn)苓,山東鄒城市石墻鎮(zhèn)大石二小學教師;劉召海,山東鄒城市石墻鎮(zhèn)羊緒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