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娜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丁玲作品中的服飾話語及其女性意識
盧 娜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丁玲可以說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較為獨特的存在,從初登文壇時對女性意識大膽叛逆的書寫,到追逐革命潮流時對女性性別的刻意遮蔽,再到革命勝利后對女性意識的自覺放棄,這種意識和她的思想轉變相互交織纏繞,時隱時現,意味深長。而潛隱于丁玲作品中獨特的“服飾話語”,不失為梳理其筆下性別意識成長和蛻變的有效路徑。
丁玲;女性意識;服飾話語;叛逆;猶疑;隱退
20世紀的中國逐漸步入現代化,20世紀的中國文學也是如此。伴隨著社會的進步,更多的女性作家開始步入文壇,并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女性“被注釋”、“被書寫”的歷史,她們第一次作為話語主體出現在文本中,并開始展現她們獨特的魅力,開啟了現代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文學的革命。
丁玲正是在這樣的潮流沖擊下進入文壇,并以其獨特的女性書寫,和對政治理想的無畏追求,成為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無論是面對社會變革還是自我的思想轉變,丁玲在創(chuàng)作上始終以女性為主,以其獨到的視角來關注這一群體的成長、蛻變之路。
作為一位敏銳洞察世事的女性作家,丁玲在初登文壇伊始,便把眼光投射向這群在啟蒙話語的引領下,主動追求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女性們,用她的筆來書寫五四時期一代“娜拉”們的心路歷程,并從“服飾”這一獨特的視角入手關注著女性意識的外在顯現。在作品中女性對服飾的執(zhí)著一方面體現出她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可,但另一方面美的誘惑又使她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在丁玲的小說中活躍著一批對服飾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女性們,她們婀娜多姿,成為了現代社會靚麗的風景。處女作《夢珂》借夢珂之口道出女性對服飾的向往和追求:“單單為那一件大衣,總足夠忍受了四五次的犀銳的眼鋒和尖利的笑聲,因此反使她覺到曾經輕視過和不曾施用過的許多裝飾都是好的。為什么一個人不應該把自己弄得好看點?享受自己的美,總不應該說是不對吧!一個女人想表示自己的高尚,自己的不同儕屬,難道就必須得拿‘亂頭粗服’去做商標嗎?”[1]服飾似乎成為她們追尋自我價值的符碼之一,對華美服飾的追求一方面構成了女性通向社會并被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這種對美的渴望又指向被壓抑已久的女性們對自己生命力的肯定。哲學家齊梅爾說:“時尚彰顯女性自身獨立,又避免了對男性的過分依賴……時尚使得她們有一種卓越感,一種個體被強調的感覺,一種個人人格的裝飾?!盵2][P196]這些女性在對個性化服飾的追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愉悅和滿足,也完成了她們對舊式家庭的反叛。獲得了審美自由權的夢珂不但在不斷的審視自我,同時也在審視他人,從打量他人的目光中再次確認自我。夢珂?zhèn)儗Ψ椀膱?zhí)拗充分體現出啟蒙時期女性自我意識的高揚??梢钥吹?,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們在對華美服飾的追求中獲得了自我的確認,但同時丁玲從她們身上更清楚地看到,這些華衣美服,也成功地喚醒了潛藏于其內心的欲望,并且迅速膨脹,她們在享受服飾帶給她們的榮耀和肯定的同時,也必定要承受美麗之外的代價。
這些五四女性想通過外在服飾的個性化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可,但顯然這條路是行不通的,精心的裝扮和美麗的外表沒有使“夢柯們”真正得以解放,相反卻成為了另一種禁錮的開始。女性將如何正視自我,并找到自己在男權中心社會的地位,丁玲試圖從另一向度為她們也為自己找尋方向。
在此意義上,丁玲在稍后塑造的覺醒女性中,突破了女性被桎梏的局面,從呈現出不一樣的服飾話語。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莎菲也曾有過一時的對美服的渴望,她與凌吉士初見時,有一種因服飾帶來的自卑:“我為要強迫地拒絕引誘,不敢把眼光抬平去一望那可愛慕的火爐的一角。兩只不知羞慚的破爛拖鞋,也逼著我不準走到桌前的燈光處。我氣我自己:怎么會那么拘束,不會調皮的應對……唉,他一定以為我是一個鄉(xiāng)下才出來的姑娘了?!盵1]此處我們可以看出莎菲的與眾不同,她不修邊幅,不施脂粉,沒有用華麗的衣服來襯托自己,甚至連起碼的生活用品拖鞋都是破的。這種裝束與追求精神自由的莎菲來說,顯然是相符的,但莎菲畢竟是青春的充滿激情的,她體內也自然會有“女為悅己者容”的基因,這種基因在她與凌吉士見面的那一刻占據上風,她希望自己衣著精致,可以神采飛揚地與眼前這位優(yōu)雅的先生暢談。然而丁玲給予她的深刻之處在于,莎菲的覺醒是一種對自由精神的渴望。因此,莎菲最終并沒有為了凌吉士而刻意的梳妝打扮。在丁玲筆下,不著華服的莎菲已不再具有外在的形象意義,她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腔吶喊,以及與夢珂截然不同的一批女性的覺醒與掙扎。丁玲要讓她們顛覆“女為悅己者容”的固有秩序,從而獲得更多自我精神的獨立及解放的可能??梢钥吹剑频闹b與“錦衣華服”始終是疏離的,而恰恰也正是在這種疏離中,莎菲逐漸摒棄了以外表取悅男性、依附男性的傳統(tǒng)思維,也為她的自我解放之路尋求到一線希望。
顯然,服飾作為一種外在顯現,對它的求新求變,并不能使女性得到徹底解放。當凌吉士被莎菲以獲勝者的姿態(tài)踢開時,才是她最終放下內心痛苦掙扎的開始。她這一“再度出走”也為苦苦尋求自我解放之路的女性們打開了另外一扇門。與此同時丁玲也開始突破自我,走向社會,她筆下的人物也開始擺脫無望的幻想,開始選擇走向革命。
正當丁玲準備以飽滿的熱情迎接女性更為廣闊的解放之路時,歷史的車輪已自覺將她帶入一個全新的文學空間,那就是“左翼文學時期”。時代熱潮使這位原本就熱情洋溢的女作家開始自覺融入其中,在這一時期,丁玲不再僅限于對時代女性苦悶的表達,而是聚焦于革命中的男女,開始關注在新的革命時代下女性面對的困惑以及轉變。
《韋護》就是丁玲對這一問題思考的外化,同時也標志著她的思想開始發(fā)生變化??梢哉f這部作品是丁玲對當時主流敘事“革命+戀愛”模式的一種嘗試,但《韋護》與當時眾多此類作品相比,丁玲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女性話語,使作品既應和了時代的激情又沒有流俗于理念先行。但隱伏于期間的一些服飾話語的書寫,又讓我們看到了轉變期丁玲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艱難的選擇過程。作品講述的是革命者韋護對于政治革命的堅定,最終選擇放棄愛情,維護信仰并與麗嘉相離。在這看似充滿革命激情的文本中,幾處比較含蓄的服飾書寫仿佛又帶給讀者另一種閱讀感受。
作品中的服飾描寫是從韋護那件代表革命者身份的藍色工服開始的,藍色短衫,一開始便給麗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麗嘉日后記憶猶新:“那時候你仍然穿你的藍粗布短衣,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你穿的那件。你的頭發(fā)長了起來,胡須也不剃了。你一定變得更好看,而且強壯。我呢,我也做一件藍布衣穿,我最喜歡赤著腳在草地上走?!盵4]從上述的話語中感覺麗嘉是愛著韋護的革命身份的。然而在文中還有與藍色工人服形成鮮明對比的另一段服飾描寫,即麗嘉也愛換了新洋裝的韋護:包括那沉重的深暗的灰黃的顏色,精選的呢料,那貼身的裁制,乃至黑漆的皮鞋,微微帶點棕色,軟軟地,松松地鋪在腦蓋上的頭發(fā),無不“具有一副稍近中年的不凡男子的氣質,”[1]通過兩種服飾的對比描寫,以及麗嘉一往情深的愛慕我們可以看出,麗嘉對韋護的愛顯然不是源自于他的革命身份,她所追求的是一種不帶一絲邪念的純美愛情。在她認為,韋護對她的愛是上升為靈魂的。然而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同樣是愛情,同樣是初次相遇,丁玲對韋護的描寫卻讓我們看到了男性的欲望,“初見麗嘉她穿一件寬大的綢衣,遮隱了那身體,蓬松的短發(fā),正散在臉面上,一雙雪白的腳,裸露著不同姿勢的伸在椅子外面去了。韋護不覺在心上,將著美的線條,作了一次素描,他愿意這女人沒有睡著”。[1]顯然此時他的目光關注的早已不是那件寬大的綢衣,而是在其包裹之下的美麗軀體,那么在他的所謂一見鐘情的背后更多的是男性的欲望在作祟。真正讓韋護駐足的絕不是麗嘉所想的靈魂伴侶,而是華服之下的美麗身軀。這才是導致他們最終分手的深層因素,兩人的愛情從一開始高度就不同,因此也不難想象這段愛情的無疾而終。從作品的表層來看是愛情和革命的沖突,但從深層發(fā)掘實則是男女兩性對待愛情的無法協(xié)同,這種人性與愛情的不可逆的矛盾使得韋護最終選擇逃離,并以在革命浪潮中去沖刷滌蕩作為說辭。韋護投身革命后,從麗嘉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她將步韋護的后塵,成為一名革命者,然而細讀文本我們并沒有感受到麗嘉對革命的期許和渴望,而是她在失去愛情后的一種精神轉移和心理彌補。
轟轟烈烈的階級革命給予了出走的“娜拉”們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然而,她們想要參與革命,想要實現自身價值,首先必須融入到革命的大家庭中,怎么做?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過服飾上的“女扮男裝”,首先在外觀上擁有進入革命隊伍的合法性,這一過程看似順理成章實則充滿了對女性意識的異化過程,“女性必須消滅自己以換取允諾給女性的平等權利?!盵3][P104]丁玲在“革命+戀愛”式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通過服飾傳達出的潛在話語,仍然可以泄露出當時她對革命所持的矛盾和徘徊的態(tài)度。
對于丁玲而言,1936年無疑是她人生道路上重要轉折的一年,在中共黨組織的積極營救下,丁玲逃出南京,輾轉來到了夢寐以求的紅色圣地——陜北。在奔赴延安的途中,丁玲剪去了長發(fā),也表達了她融入革命的決心和斗志。之后丁玲換上統(tǒng)一的灰色軍服,整個人顯得英姿勃發(fā)。丁玲通過剪發(fā)換裝的形式,完成了“文小姐”到“武將軍”身份的轉換。作為革命參與者,這一時期丁玲的創(chuàng)作呈現出濃烈的政治傾向,革命意識成為了文本的中心。但拋去政治話語,不難發(fā)現作為女性的丁玲依然通過或隱或現的服飾話語,表達革命境遇下的女性生命體驗,這其中有光明和希望,同時也隱含著淡淡的困惑。
延安高漲的革命激情給以丁玲極大的鼓舞,在完成政治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对卺t(yī)院中》素來就被認為是丁玲最具代表性的轉型之作。在小說的開頭就有服飾描寫,但此時的服飾已與前期作品中的服飾書寫有了全然的不同。行走在崎嶇小路的知識女性陸萍,是“一個穿黑色棉軍服的年輕女子,跟在一個披一件羊皮大衣的漢子后面,從溝底下的路走來。這女子的身段很靈巧,穿著男子的衣服,就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似的”[1]。陸萍瘦小的身材與笨重的黑棉衣之間的融合度顯然有失衡之處,但是在那樣一個尋求民族解放的年代,個體必須隱逸在集體之中,當然也包括個性化的服飾。陸萍所穿的這件黑棉軍服在“賦予她革命者身份的同時,也遮蔽了性別上的差異,表面上看來體現出革命隊伍中人人平等的價值理念,但是在平等背后卻隱含著一種對性別尤其是女性的漠視與壓迫,也可以認為是革命集體對個體自由的無視與強勢消解”[4]。在作品中,陸萍一開始就被賦予了很高的肯定,她不但革命覺悟高,而且有才華,但是,來到解放區(qū)卻被安排到后方做一名醫(yī)生,為此她爭過,哭過,但是在那樣一個特殊年代中,個體聲音在集體面前、在黨的需要面前終將失聲。
在解放區(qū),革命以無比強大的力量,召喚著一批批的知識青年,她們滿懷理想和激情投身而來,然而廣大熱血青年心目中的紅色圣地,實則是物質條件都十分匱乏的貧瘠之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可想而知物質上的匱乏會直接影響根據地人民的精神向度。這是陸萍眼里看到的,“兩個女人跪在草堆里,渾身都是草屑,一個掌著鐮刀,一個把著草束,專心地鍘著,而且撥弄那些切碎了的草……她一頭剪短了的頭發(fā)亂蓬蓬得像個孵蛋的母雞,從那頭亂的像茅草的發(fā)中,露出一塊破布似的蒼白的臉,和兩個大而無神的眼睛”,[1]雖然其中沒有服飾描寫,但從她們的外貌描寫上就已準確傳達出人物的某種生存狀態(tài)。丁玲透過陸萍的眼一方面看到了革命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在為現實革命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難以釋懷?,F實并不盡如人意,即使在解放區(qū),對于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并未解除,而且這一現象還有可能繼續(xù)存在,女性依舊沒有獲得她們想要的自由與平等。隨著革命的勝利,女性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是否也會順利到來?這是陸萍的迷惑,同時也是丁玲的追問。
丁玲終歸是獨特的,她帶著五四女性對個人價值的極度追求闖入現代文壇,又帶著對時代政治的高度認可走進革命,然而在這期間不管她的寫作風格隨著政治理想怎樣變換,始終不變的是她對女性解放之路的關注。
[1]丁 玲.莎菲女士的日記[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2](德)格奧爾格·齊梅爾著,費勇等譯.時尚的哲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3]曠新年.1928:革命文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史 淼.服飾·女性·革命[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 裴興榮〕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Expressed in Ding Ling's Costume Discourse
LU Na
(School of Lit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Ding Ling,a female writer,is said to be a more unique existe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From the debut of bold rebellious writ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to deliberate cover of female sexuality in the pursuit of a revolutionary trend,and then to the conscious abandon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It can be said that such a great change in Ding Ling's think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her life's path.However,throughout Ding Ling's creation,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it can be found her works are filled with strong female gender awareness,no matter how firm Ding Ling's revolutionary path was,this consciousness and her ideological changes are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the paper aims to sort out her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female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the subtle confusion after her involvement in revolution by way of unique“costume discourse”hidden in Ding Ling 's works.
Ding Ling;feminine consciousness;costume discourse;rebellion;hesitation;abandonment
I206.7;I207.425
A
1674-0882(2017)05-0005-03
2017-08-2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1YA751017)
盧 娜(1982-),女,山西大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