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 樓
近代比較法學之重要*
孫 曉 樓**
研究法律之方法甚多,概括言之,不外有四:其以解剖分析已成法上之觀念,而考究法制之發(fā)達者,為分析派之研究;其基于哲學上之原則,以批評現實法律而求其理想標準者,為哲學派之研究;其基于現在法律,而揅稽其起源及進化者,為歷史派之研究;其以社會學之方法,由法律之抽象內容,以考究法律之作用者,為社會學派之研究;其以二個以上之法律比較對照,而探究其異同利弊者,為比較法派之研究。惟分析派注重于法律之威權,且拘泥于已成之法規(guī),其范圍未免過狹;歷史派注重于過去之經驗,不能適應未來之潮流;哲學派空衍窈冥,而昧于實際之得失;以上三派之于法學研究,均不免于畸輕畸重,而為世詬??;至社會學派能注重法律之功用,而不拘泥于空洞之學理,能崇尚法律之社會目的,而輕視法律之威權,其理論適合潮流而切于實際,此社會法學之所以盛囂塵上,為世界法學者所推崇也。惟時至今日,吾人于社會法學派之理論,固當重視,然于比較法學派之研究,亦有未可忽視者,推厥理由,不外有四,茲擷要以說明之如下①“下”原文作“左”,現據排版需要改正。——??闭咦?。:
一、吾人研憲法律,非徒孜孜于認識法律而已,必于認識法律之外,進而推究其法律應有之態(tài)度;夫欲推求法律應有之態(tài)度,固偏于立法者之任務,惟無論立法司法,吾人茍欲考求其法律應有之態(tài)度而謀如何改善之道。則非將世界各國之法律作一此較之研究,本此研究之結果,斟酌損益,拾彼之長,補我之知,而后法律乃漸臻美備,此比較法學之重要也。
二、當此國際交通日益頻繁,諸國民間之生活關系②“生活關系”原文誤作“生活關系”?!?闭咦?。亦日益密切,自應樹立一定之準則,以免除相互間利害關系之沖突。英儒布賴斯③“布賴斯”原文作“勃賴斯”,現據今日通常譯法改正。——??闭咦ⅰJ希˙ryce)之言曰:“各國法律,其關乎生計之利害者,漸趨于大同”,此于國際私法方面吾人不可不將各種法律作比較之研究,然后可以謀世界法律之統(tǒng)一,重以吾國受不平等條約之束縛,外人借口于我國法律之不合世情,而不肯放棄其在華之領事裁判權,是吾人于各國法律,更當有徹底④“徹底”原文作“澈底”,現據今日通常用法改正?!?闭咦?。之了解,以謀漢律之改善,而免為外人藉口,此比較法學之重要二也。
三、再以法律之淵源言,一國法律之制定,決非完全根據本地之風俗習慣、道德宗教可以成功,其于外國法之采取,亦為不可少之事實;如德意志之采用羅馬法,比利時意大利之采用拿破侖法典,日本之采用德意志法,我國之采用日本法;以前各自為政之法律,今日且有融會貫通之勢,故吾人欲創(chuàng)制新法,決不可以閉門造車,不顧世界法律之趨勢,此比較法學之重要三也。
四、法律有固定性,一經成立,不易變更,然社會則日新月異,時時變遷,以固定之法律,何以繩多變之社會?遇新事實之發(fā)生,而在無法律或慣例可援用之時,不能無條理以濟其窮;此德國民法第一條、奧國民法第七條、瑞士民法第一條第二項、日本民法第一條與我國民法總則第一條,均有法律無明文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之規(guī)定,或有此種類似之規(guī)定。惟所謂法理,必於國內社會風俗習慣有詳細研究之外,于世界各國法律之趨勢與背景⑤“背景”原文作“背境”,現據今日通常用法改正?!?闭咦?。作比較之研究,此比較法學之重要四也。
比較法學既如此其重要,惟其于研究之方法,有根據國別以研究法學者,謂之國別比較法學派,法國學者孟德斯鳩氏(Montesquieu)足以代表之;有根據人種之區(qū)別以研究法學者,謂之人種比較法學派,德之柯勒⑥“柯勒”原文作“戈拉”,現據今日通常譯法改正?!?闭咦ⅰJ希↘ohler)足以代表之;有根據法系之區(qū)別以研究法學者,謂之法系此較法學派,日本學者穗積陳重氏足以代表之。此三派之中,比較法學之研究,有以法系比較為中心觀念之趨勢,良以法系之比較,系于地理人種物產國別等,作一綜合之研究,其范圍較為廣大,其方法較為便利。最近美國名法家Wigmore氏,于其所著A Panorama of the World’s Legal Systems一書中,分世界法第為十六,據此以申說各系之異同與特點,是可知比較法學派之漸趨于法系之研究矣。
至于研究比較法學之機關,類由學者自動組織者為多,如法國巴黎設立之比較立法學會,德國柏林設立國際比較法學經濟學協會,英國倫敦設立比較立法學會,美國全國律師協會附設之比較法學會,其所出比較法學雜志,亦復風行全國,具見比較法學之日趨重要。至法律學校之以專攻比較法學聞者,猶屬麟角鳳毛,不易多得。余于西方得一里昂大學之比較法學院,是校為比較法學派之健將即郎伯爾氏(Lamber)所創(chuàng)辦,即氏好著《比較民法之功用》(Fonction du droit civil Compare)一書,久已膾炙人口,為世界法學者所推崇,在該校主編之比較法學叢書,先后已達十余種,實為我研究法學之寶庫,于學術上之貢獻實大。若于東方,其注重比較法學之研究者,當推我上海東吳法律學校,該校原亦以中國比較法律學校稱,其課程之編制,除以本國法為主體外,于德、英、美、法、日、俄、意、比諸國之法律,皆請各
*本文原刊于《法學雜志》1933年第6卷第6期(1933年)。
**孫曉樓(1902—1958),江蘇無錫人,法學家、法學教育家。1927年畢業(yè)于東吳大學法學院,后赴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法科研究所深造,并于1929年畢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后,先后擔任東吳大學文學院教授(1929—1931年),上海地方法院推事(1931—1933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兼副教務長(1933-1939年),民國政府行政院參事(1940—1941年),朝陽學院院長(1941—1945年),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閩浙分署署長(1945—1947年)等職。1947年重返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于1953年被分配到復旦大學圖書館工作,后擔任法律系教授。1958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6歲。主要著作有:《法律教育》(1935)、《勞動法學》(1935)、《領事裁判權問題》(上、下,1936年)、《蘇俄刑事訴訟法》(譯作,1937—1939年)等。在民國時期法學理論、勞動法學、比較法學以及法律教育研究上,孫曉樓都具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