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煜
隔壁一年級的小姑娘給我看她的“日記”,我把拼音都拼出來,又改正了少量錯別字之后,大致內(nèi)容是這樣的:
星期一
今天媽媽又讓我?guī)У艿芰恕?/p>
星期二
今天弟弟哭了。
星期四
今天弟弟把我的本子撕了。
星期五
我和弟弟打架了。
星期日
奶奶讓我?guī)У艿芡妗?/p>
……
有段時間,各種媒體扎堆兒報道“老大”和“老二”之間的戰(zhàn)爭,父親對此頗為不解。他把報紙扔桌子上,跟我嚷嚷:“我就不能理解!兄弟姐妹之間,哪來那么多嫉妒?!那么多恨?!骨肉相連,兄弟相親,這才是人的本能!”
是。
父親兄妹五人,如今大都已年近七旬,而且分散在各個城市,難得見面。但常有電話往來,相互間殷殷問候。
偶有相聚,飯桌上,提起兒時往事,大姐如何照拂弟妹,小弟弟如何“捉弄”長兄,如何傳遞一件衣,如何同享一片肉……笑談間,盡是融融暖意。
不過呢,轉過身來,面對朋友圈里越來越多新晉的“二娃的媽媽”,以及越來越多“榮升”“大”哥哥、“大”姐姐的小孩子,也的確時常聽到父母們關于“老大老二在一起就開打”“老二出生了,為什么老大變得越來越不懂事”的煩惱,以及小朋友們或公開張揚,或無意流露地對弟弟妹妹的“愛恨交織”。
實際上,相比幾年前一味要求孩子“大的讓小的”“你是哥哥/姐姐了,你要懂事”,擁有更開明、更科學育兒觀的年輕父母已經(jīng)在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努力尊重老大的地位,以及他們對“獨占一份愛”的渴望。
以這樣的態(tài)度為背景,或許也有各種媒體營造氣氛的“功勞”,另一些擔心在不斷生長——
“我能讓每個孩子都獲得足夠的愛嗎?
要是孩子們一直不能和睦相處怎么辦?
老大會變成一個自私的小孩嗎?
老二會一直被欺負嗎?”
我想和你一起去看一個“老大”在妹妹到來前后的日常生活,或許,會有答案。
開始,是期待:
小熊很開心。
因為爸爸告訴他,
一件特別的事情就要發(fā)生了。
小熊很開心。
因為他就要有一個新玩伴了。
很快,就有失落:
她來了。
一個小妹妹。
她叫安娜。
小熊不能在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玩游戲了,
因為安娜在睡覺,
需要安靜。
所有的事都改變了。
爸爸媽媽不能陪小熊玩了。
他們要忙。
因為安娜要洗澡、安娜要喝奶、安娜要穿衣服。
他們說:
小熊,你是哥哥了,哥哥要自己玩兒。
他們說:
安娜多么甜美,多么可愛啊。
小熊苦苦思考:
怎么才能讓爸爸媽媽
像以前那樣愛我?
他也真的很努力……
“她只會咕咕叫,不會玩兒。
為什么爸爸媽媽會覺得她那么好?”
小熊怎么也想不通。
這一大段內(nèi)心刻畫,真切動人,將孩子微妙的、小小的,卻絕不應該被忽視的感受呈現(xiàn)出來,讓我想到在育兒書上讀到的話:
手足相爭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問題:
我被愛嗎?是被真誠、絕對地愛著嗎?我被需要嗎?我有什么特別嗎?我有力量嗎?如果我的父母愛上另一個孩子,他們會不會不再愛我?他能做的,為什么我不能做?他能得到的,為什么我得不到?
好難的題,雖然,它們其實都有顯而易見的答案。
深呼吸一次。
不用忙著給孩子講道理,如果你和他(她)一起讀這本《她來了》,靜靜讀到這里,你懷里的小朋友的內(nèi)心應該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多安慰——
哦,原來他有和我一樣的困惑,一樣的煩惱。
呃,我也像他這樣試過呢。
對孩子來說,獲得一個好伙伴,或者更準確地說,獲得一個同盟軍的作用遠比面對一位導師更有意義,因為他能得到“我不孤單”,以及“我不是個壞孩子”的重要結論。
繼續(xù)讀書吧——
他仔細看著安娜。
她也轉過頭,用那雙又大又明亮的眼睛看著小熊。
“她的毛真軟,”小熊心里想,“而且一點也不臭?!?/p>
“嗨,安娜,”小熊說,“我是你哥哥?!?/p>
他問媽媽:
“我可以抱抱安娜嗎?”
“如果你很小心的話就可以?!?/p>
媽媽輕輕地把妹妹放進他的臂彎里。
安娜比他想得還要重。
到這里,你會不會感覺,自己也被治愈了。
所有那些擔心各自歸位,找到了去路。
是的,我們可以說,對生物而言,競爭生存資源是本能,力量斗爭是本能。但是,愛與關切,也是本能,是進化賜予人類的獨特的禮物。
愛不用分,愛會不斷生長,只要有土壤,有空間。
每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對家庭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愛與被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