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玲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1)
生命倫理學視域下大學生道德建設谫論
鄭曉玲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 福建福州 350001)
面對大學生道德建設問題,生命倫理學可以作為理性和倫理哲思的橋梁,內涵豐富。通過回顧傳統倫理系統的演變以及現代社會特點的遷徙,為大學生道德建設厘清思路,最終著力于提升大學生道德培養(yǎng)實效。
大學生; 道德; 生命倫理學
高等教育重在育人,而道德建設是育人的根本所在,是高等教育的靈魂。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全球化社會里,許多社會基本問題都充滿了道德爭議。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必須擁有應對這些挑戰(zhàn)的道德勇氣、責任擔當、優(yōu)良品德和進行倫理思考的精湛技藝。與此同時,我國亦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期,大學生道德建設環(huán)境更加復雜,如何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建設的實效,受到專家學者及高等教育政策決策者的重視,也是高等教育院校亟待破解的難題。
倫理學是關于道德的研究,它關注人及其行為的善惡和是否正當。個體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和具體情境中,如何認知倫理,構建心靈的道德秩序,并運用倫理規(guī)范使其動機乃至行為符合德行的標準,同時理性反思自己的道德習慣,是道德培育和建設的本質所在。
(一)倫理學概述及生命倫理學的起源發(fā)展
從我們所熟知的傳統道德的角度觀察,可以發(fā)現個體從出生開始都浸淫在傳統道德氛圍之中。存在于不同文化和社會中的道德通常是以習慣或傳統為基礎的,并且常常未經批判的分析或評價便被提交給社會成員,伴隨他們整個成長過程。這種形式對于締造有道德的個體是十分有效和有益的。值得注意的是,“倫理學決不是一門純粹制定規(guī)則或標準的學問,相反,它首要的任務是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己的生活目的,并為一種善的生活的內在目的而培植自我的內在品格和美德”[1]。以此為基礎,道德的首要的涵義是肯定性的個人的品格意義而非否定性的規(guī)則戒律意義。
為了和平地共同生活,最初的倫理規(guī)則之一必然和人的生命密切相關,因為如果人的生命經常處于危險之中,人們要共同生活和工作就非常困難了。生命價值原則源遠流長,因為道德本身必須以生命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對于生命價值的普遍關注推動著生命倫理學的發(fā)展,并與醫(yī)學技術協同并進,醫(yī)療活動的倫理規(guī)范、職業(yè)道德等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1947年制定的《紐倫堡法典》確立了關于人體試驗的十條倫理規(guī)范,尤其是“自愿參與”和 “知情同意”的原則,對生命倫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基因工程、輔助生殖等先進生物學技術的出現,大大拓展了醫(yī)學實踐的范圍,醫(yī)務活動方式也發(fā)生改變,各類倫理難題隨之產生,對傳統倫理觀念提出挑戰(zhàn),使得生命倫理學的范疇突破醫(yī)學倫理的界限不斷擴展,從衛(wèi)生專業(yè)提出的倫理問題,擴展到涉及自然環(huán)境和人口的廣泛社會問題。
(二)生命倫理學對大學生道德建設的價值滋養(yǎng)
大學生的道德建設離不開科學價值觀的建立,生命倫理學的價值內涵為其提供了道德培養(yǎng)的精神沃土??萍歼M步和醫(yī)學實踐的變化所引發(fā)的倫理難題不是某個國家、某個階段所特有的,它涉及到未來人類的命運,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是全球性的問題。我國的醫(yī)學倫理也同樣關注生命價值,傳統悠久,積淀深厚。明代陳實功的醫(yī)德《五戒十要》是世界古典醫(yī)德文獻之一,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序言即提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生命倫理學立足于生命價值原則,在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倫理學)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建立一門以生命為基礎并結合人文價值的“生命科學”,它蘊含著深沉的責任感,憑借生物圈的倫理意蘊,促進反思人類科學技術的爆炸式發(fā)展,符合道德建設有助于人類更好地生存的宗旨。此外,在知識科學化的背景下,基于超自然信仰的倫理秩序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使大學生陷入道德困惑,生命倫理學和自然科學緊密聯系,使道德建設與現實層面緊密對接,有助于大學生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秩序。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我們深刻認識到大學生道德建設不應該脫離實際,正視道德建設的倫理學淵源、經濟基礎利益規(guī)范乃至高校環(huán)境等的現實基礎,在此基礎之上,考量大學生個體的欲望、目標等需求,以現實道德的關懷,引導大學生超越功利,跨越道德困惑,最終獲得個體內心的和平和道德答案。
(一)從傳統的相互依存走向現代的彼此獨立
我國傳統倫理規(guī)范在傳統社會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發(fā)展和傳承,以儒家為倫理學之大宗,涉及政治倫理、軍事倫理、美學倫理等等,其影響深遠且廣泛。彼時,血緣關系提供了天然的、簡便易行的社會整合方式與整合力量,是整個農業(yè)文明時代社會結構的基礎,這一階段的特征表現為分工和交換不發(fā)達,家族制度盛行,人們之間的交往基本上是面對面的,個體經濟利益強烈地依賴傳統集體,進而導致精神生活上也依賴于整體。[2]正如涂爾干指出:傳統集體的存在,依賴于“所有社會成員的共同觀念和共同傾向在數量上和強度上都超越了成員自身的觀念和傾向”,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個性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此產生共同的信仰、類似的意識,集體中的成員廣泛認同并嚴格恪守集體倫理規(guī)范成為可能,個體本位文化缺位,故中國傳統倫理中強烈的集體價值取向有其歷史必然性。
既然如此,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工業(yè)技術的廣泛使用、分工的高度發(fā)展,傳統集體存在的條件必然隨之瓦解和衰弱,市場交換與市場經濟也隨之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導形式。此時,社會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社會關系以“物”為中介以及個體的獨立性的顯現,新的社會紐帶逐漸從血緣關系發(fā)生轉移,個體成員有了明確的利益范圍,從物質利益根基上成為獨立的個體,傳統意義上的集體的瓦解和衰弱是不能挽回的歷史演進。當然,傳統倫理秩序的支撐和根基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移,個人的感性欲望得到張揚,道德上的善惡價值甚至被歸結為感覺上的快樂和痛苦,道德權威和終極關懷被消解了,個體心靈秩序和道德養(yǎng)成的紊亂必然發(fā)生。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之一,現代高等教育也經歷了種種變革,來到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受到市場化、行政化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方面顯示出市場化、個性化的趨勢。誠然,采取客觀量化指標和競爭性發(fā)展的辦學方式可以迅速增強高校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能夠充分體現大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提供不同層次和傾向的學習條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高等教育的完成方式,最終服務于我國的整體繁榮和發(fā)展。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市場化、個性化的效果如此顯著,大有不斷泛化濫用的趨勢。從高校層面來說,高校關注于自身建設發(fā)展,缺乏合作意識,辦學原則和方向出現迷失和混淆,大學生群體甚至被稱為大學的買方市場。在美國,為了照顧學生的畢業(yè),甚至設置了副學士這樣的學位。從個人層面來說,高校教師個人價值意識市場意識被喚醒,一些地區(qū)師資人才流失加劇,并潛移默化傳導給大學生。而個性化、獨立性也搭上了人的本能價值取向的快車,在道德上奉行及時行樂的行為主義,感性感覺成為主導。大學生道德建設上的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是其誠信喪失、行為失范的道德根源,為高等教育敲響警鐘。
(二)從傳統的崇德走向現代的尚法
人類社會的規(guī)范類型主要有宗教、倫理與法律這三種類型。雖然宗教是人類最早的規(guī)范體系,但倫理逐漸接替了巫術的意義。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倫理規(guī)范居于主導地位,其關注核心在于善與惡。理法結合,使得法律禮樂化和倫理化;德刑并舉,是以德為本,刑只是德輔助性的工具,懲罰性的法律是維持道德性的集體意識的手段和工具,故所謂“大德而小刑”??鬃邮侵袊滦运枷氲木揠ⅲP注的是通過個體道德的養(yǎng)成達到社會秩序的協調。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變?yōu)樯詈竦乃枷胛幕瘋鹘y,支配歷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原則,滲透在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與情感中,構成中華民族崇德、敬德的倫理心理特征。值得注意是,個體一旦建立起正確的內在倫理秩序系統,便和自尊自重、自我認同感、感情等因素緊密勾連,是“知”、“意”、“情”三者的有機結合,一旦由于不道德的動機而引起行為上的偏離或違背,可以導致個人的自我否定和痛苦。我們發(fā)現,道德對個人的約束力是由內而發(fā)的并作用于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而與此相對應的,個體行善舉、義舉之時,不僅僅停留在能夠獲得外在顯現的報償,更能夠引發(fā)自身滿足、自豪感及自我認同感,這種由良好德性產生的內生性動力在某些真理尚未被廣泛認可之前的蒙昧階段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
相比倫理規(guī)范,法律性規(guī)范在歷史上是相當后期才產生和逐漸走向成熟的,其地位卻不容小覷。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行為規(guī)范的主導方式是法律制度,社會治理的主導原則是法治。這種工具化、形式化的理性原則在改造自然、構建社會框架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進步意義,作用巨大。尤其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人類活動領域日趨擴展的現代,僅依靠鄉(xiāng)俗族規(guī)不合時宜,而法律制度凸顯作為現代社會秩序的基本形式的優(yōu)勢,具備實踐的優(yōu)先性和普遍性的意義。現代社會的公共領域廣泛,是極為復雜的網格,個體價值追求和目的多樣化,是傳統倫理無法完全覆蓋的?,F代社會的本質特點是個體超越集體,彰顯獨立性,但個體本身仍然是不自足的,故需要與他人合作,契約行為廣泛存在,遵守共同認可的規(guī)則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公共領域的輿論成為法律的重要的立法資源,并需要以理性主義思維加以思辨確認。[3]由此,社會秩序的合理性基礎由理性取代了德性,從理性和思辨中產生的法律性規(guī)范則被作為神圣、絕對的代表,倫理規(guī)范日漸式微。
在高等教育領域,學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教思想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重要體現,是指在學生管理實踐中,遵循法治精神,以法律為基礎,構建和學生管理有關的制度體系,規(guī)范學生管理權力行使程序,形成合理的權力執(zhí)行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依法進行管理學生活動。高校管理法制化能夠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具有積極的意義。必須指出的是,大學個體的道德是管理制度維持和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制度不僅僅是規(guī)則,也必須反映合理的價值訴求,符合人心所向。在法治管理的浸淫下,高校中理性主義亦占據了主體地位,理性的絕對化走向了異化狀態(tài),大學成了傳遞知識的場所,大學生道德塑造、立德樹人成為細枝末節(jié)。其中以紐曼大學的“博雅教育”為典型代表,使大學教育的含義陷于狹隘。如果大學僅僅是一個生產知識傳授知識的機構,那么隨著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廣泛利用知識來源多樣化,大學將不再具備對知識的壟斷地位。進入大學學習可能失去理據的基礎,大學被取代成為可能,那么大學以什么理由受到大眾的特殊尊敬,大學精神以何依存?
良好的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學生已經具有相當的社會現實經歷,為其個體的道德塑造做了鋪墊。大學生道德具有自覺性、自我統一性,并且相對穩(wěn)定,需要通過道德認知、內化乃至形成由內而發(fā)的道德舉動,而大學生道德的可變性和可塑性是高等教育有所作為的理論基礎。
(一)從生命倫理學視域深化大學生生命教育觀念認知的現實價值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由于人的心理層面的日趨感覺化的趨勢,引起人的欲望貪婪不斷片面化,自然資源又相對缺乏,最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張和對立。在這種情況下,站在生命倫理學的立場上,人類將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共同面對同生共存這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真正理解成就自己和成就其他是統一協調并確實可行,倫理道德的存在意義就更加凸顯,從而達到更崇高的道德層次。生命倫理首先是對人的生命的一種回應,人的生死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應該采取恰如其分的態(tài)度,但由于缺乏對它的深刻認知,我們所提出的生命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僅僅是停留在講義、師資、校風,無法體會到生命教育的背后的本質,尤其對醫(yī)學高等教育來說,該學科以理性為基礎,在文化熏陶上比較淡漠,如何融合倫理精神成為難題。生命倫理在本質上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實現,把它作為理性和倫理哲思的橋梁是比較恰當合適的。
(二)中國氣派的生命倫理學是大學生接納中國傳統良德的重要平臺
我國的文化是個“仁”的系統。“仁”的系統關切“生命”,仁愛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仁愛體現在自然層面就表現為珍惜生命、珍愛自然,這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人與人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的重要推動力量。培養(yǎng)大學生的仁愛之心一是提高他們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學會體味生命之美、人性之美,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二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之情,感恩生命的降臨,對滋養(yǎng)自己生命的父母、親友、老師和大自然懷抱感恩的情懷;三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寬容的品質,寬容是仁愛的重要組成,犯錯誤時每個人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部分,以中國氣派的生命倫理塑造自己博大的胸懷,理解成長的意義,把寬容的品質深植內心。將生命倫理學與我國傳統良德相會通,指向“生命”這一存在的實質,是培養(yǎng)大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平臺。
(三)將生命倫理學同日常實務結合起來,行善舉促道德
實踐是自我實現的途徑,每一個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完善都是在自我和他人的關系中達成的,在高校中存在廣泛的社團組織,絕大部分不存在功利性質,是道德建設的良好基質。社團的主要目標就是關心和幫助有需要的弱勢群體,這類組織表現為使“他人的目標”成為“我的目標”,在價值取向上屬于單純利他,與道德的義務性相契合;社團是個體自愿參加的,與德性的自覺自愿的特點相吻合;社團成員密切交往也令道德評價的環(huán)境得以生成。在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用實踐善舉去抒發(fā)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用實踐善舉去認知義務和權利之間的關系[4],能夠自覺選擇不計權利地去履行某些義務,逐漸形成美德和崇高這種較高層次的德性,也是社會對個人道德的一種良好的愿望,從而促進社會整體風氣的優(yōu)化。
總之,生命倫理學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們思考生命的自然意義,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人們在市場化、個性化的時代背景下反思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大學生道德培養(yǎng)尋找鮮活的、觸及內心的精神生命源泉。
注釋:
[1] 萬俊人:《比照與透析——中西倫理學的現代視野》,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李佑新:《現代性的雙重意蘊及其實質問題》,《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3] 陳緒新、吳豫徽、丁婷婷等:《走出美德與規(guī)則“厚此薄彼”的道德誤區(qū)》,《唐都學刊》2014年第2期。
[4] 張曙光、陳占友:《個人自由、社會公正、人際友善——論現代社會的和諧》,《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責任編輯:黃艷林]
2016-12-20
福建省教育廳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統戰(zhàn)工作專項)(JAS151657); 福建省教育廳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科研項目(高校思政專項)(JAS151429)。
鄭曉玲,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講師, 醫(yī)學碩士。
R34,G641
A
1002-3321(2017)04-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