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男性對女性面孔二態(tài)性加工的自動化檢驗
——基于知覺負載理論

2017-08-31 14:47:36陳麗君
關(guān)鍵詞:男性化女性化面孔

陳麗君 袁 宏 黃 亮

(1.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2.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重慶 400715; 3. 閩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男性對女性面孔二態(tài)性加工的自動化檢驗
——基于知覺負載理論

陳麗君1袁 宏2黃 亮3

(1.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2.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重慶 400715; 3. 閩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男性對女性面孔二態(tài)性的加工是否是自動化加工?為探索這一問題,選擇吸引力程度相近的女性面孔,對其進行性別二態(tài)化的操作。實驗1配對呈現(xiàn)二態(tài)化的女性面孔,51名成年男性參加實驗,更多的人認為女性化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實驗2中,二態(tài)性面孔作為干擾刺激出現(xiàn)在不同負載程度的字母搜索任務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論高低負載條件,男性被試都表現(xiàn)出對女性化女性面孔的關(guān)注,同時滿足意向性原則和負載不敏感原則,是自動化加工;而對于男子氣質(zhì)的女性面孔則不滿足負載不敏感原則。

面孔吸引力; 二態(tài)性; 知覺負載; 自動化加工; 性別化

一、問題的提出

面孔吸引力是指,面孔所誘發(fā)的一種積極愉悅的正性情緒體驗并驅(qū)使他人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接近意愿。[1][2]在這看臉的年代,什么樣的面孔才是“高顏值”即具有吸引力?對于面孔吸引力來源的研究主要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對稱性、平均化和性別二態(tài)性。對稱性和平均化作為面孔吸引力的來源,已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3][4][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未必如此。[6][7]研究者依據(jù)進化論提出了面孔吸引力的另一個來源:性別二態(tài)性即性別化,從進化論的視角來解釋吸引力,認為有吸引力的面孔代表了更好的基因條件,對于后代的發(fā)展有利。[8]成熟男性和女性經(jīng)過青春期第二性征的發(fā)展后逐步形成了體態(tài)上的性別二態(tài)性,男性化與女性化是這一維度的兩個水平,符合性別的氣質(zhì)程度是優(yōu)良基因的外在表現(xiàn),這些特質(zhì)主要通過遺傳獲得。該理論認為,面孔吸引力是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產(chǎn)生的,這種吸引力會大大增加擁有者成功繁衍的概率。[9]Rhodes和Komori先后對此進行驗證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女性氣質(zhì)的女性面孔吸引力更高。[10][11]Russell等甚至發(fā)現(xiàn)女性面孔中的女性化甚至比那些更加平均化的面孔還要迷人,[12]無論觀察者是男性還是女性對于女性化的女性面孔都認定更具有吸引力。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也表明男女被試對女性化面孔的正視偏好都更強烈。[13]

既然面孔的性別二態(tài)信息是得自于進化動機而產(chǎn)生的吸引力,那么這種在自然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生態(tài)學意義的刺激信息, 在注意加工過程中會被優(yōu)先加工。[14]優(yōu)先選擇環(huán)境中更有利于繁衍生存的刺激是人類適應行為的重要表現(xiàn),然而對其加工是否是自動化的,卻始終處于爭論之中。雖然幾項ERP研究已表明對于面孔吸引力的知覺是自動化的,表現(xiàn)為快速、無意識、不費資源的,[15][16]Jung等人卻發(fā)現(xiàn)對于面孔吸引力的知覺需要中心注意資源。[17]產(chǎn)生這樣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采用的吸引力指標不同,有的研究用平均化程度來操控吸引力程度,有的選取高、中、低不同程度的面孔;有的研究權(quán)衡了性別因素,僅關(guān)注女性對于異性面孔的知覺;更關(guān)鍵的是各項研究對于自動化加工的界定角度不同,有的用加工發(fā)生時間(前注意階段),有的從“是否有容量限制”來界定。對于自動化加工的檢驗,由于其快速性、不受控性、容量無限和內(nèi)隱性等特點,Yantis提出了兩個驗證條件:(1)意向性原則,指加工過程不會受到個體的主觀控制;設(shè)定主要任務和干擾任務,當兩種任務無關(guān)時,如果干擾任務仍能捕獲注意,就說明這種加工滿足意向性原則。(2)負載不敏感原則,指加工過程不會因為認知負載的增加或加工資源的減少而受到阻礙。[18]如果對于具有性別化信息的面孔知覺符合以上兩個標準,就可以認為這種吸引力是來自于進化動機驅(qū)使下的一種接近于本能的加工方式。因此,本研究運用知覺負載理論,從更嚴格的角度來探討具有優(yōu)良基因信息的女性化面孔能否在異性認知系統(tǒng)中自動化加工。

由于男、女性在面對不同性別的吸引力面孔刺激時大腦和行為的反應是不同的,[19][20]特別是女性對男性面孔吸引力存在著巨大的分歧。[21]并且在配偶選擇中男性往往居于主動地位,并更容易受到女性生態(tài)信息的影響,對于探索“男性心中的女神”在擇偶心理學、外貌心理學等領(lǐng)域中更顯重要。因此,一些研究采用女性面孔作為刺激材料。[22]本研究采用性別二態(tài)化女性面孔作為自變量,探討性別化在產(chǎn)生面孔吸引力中的作用及其加工基礎(chǔ)?;谛詣e二態(tài)信息被認為是良好基因的表現(xiàn),我們假設(shè):對于成年男性而言,相比于男性氣質(zhì)的女性面孔,女性化的女性面孔更具吸引力;對于性別二態(tài)線索的知覺是自動化加工,具體體現(xiàn)為女性面孔的性別化信息不受目標任務負載程度的限制,無論主要任務知覺負載高還是低,有女性化面孔干擾刺激的反應時長于無干擾刺激的,均產(chǎn)生注意捕獲。

二、實驗1:男性認為具有女性化的面孔更具吸引力

(一)被試

從某大學招募男生51人(年齡M=19.8歲)。異性戀(被試自主報告性別取向),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二)實驗材料

從照相館采集挑選出160張正面清晰年輕女性面孔照片為基礎(chǔ)材料。首先由2名男生初步按照“無配飾、劉海、中性表情”及將吸引力程度高和低兩端的面孔剔除,剩下51張,再由52名大學本科男生對51張女性面孔進行1-9級評定,平均吸引力程度(范圍從1.48到6.69),為權(quán)衡面孔本身的吸引力程度,去掉前后27%,選取中間24張(吸引力程度范圍為3.55-5.24)。圖片亮度調(diào)整一致。

對于性別二態(tài)線索,目前通常采用感知技術(shù)和性別二態(tài)技術(shù),但兩種技術(shù)制作的圖片會產(chǎn)生不同的偏好結(jié)果,因此我們采用了面孔感知領(lǐng)域應用廣泛的FaceGen Artist3.1對原始面孔進行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處理。男性化面孔將原始面孔往男性化方向扭轉(zhuǎn)1/3,女性化面孔則往女性化方向扭轉(zhuǎn)1/3,樣例見圖1。

圖1 實驗材料樣例

(三)實驗設(shè)計與程序?qū)嶒灣绦?/p>

48張面孔圖片,男性化/女性化的配對面孔圖片共24對,其中12對男性化在左,12對男性化在右,隨機呈現(xiàn)在電腦屏幕上。屏幕中央將會依次出現(xiàn)“+”注視點(1000ms),一對面孔(5000ms)和空屏(1000ms)。實驗過程中,告訴被試這是很相似的兩張女性的面孔,認為左邊更具吸引力按A鍵,認為右邊更有吸引力按L鍵。

(四)結(jié)果

女性化面孔被選擇為更具吸引力的比例是65.46%,顯著高于男性化面孔(35.54%,P<0.001)。成年男性更傾向于認為具有女性氣質(zhì)(輪廓小巧、窄下巴、細眉毛、眼睛圓而大等)[23]的面孔更具吸引力,并且具有跨文化一致性,[24]實驗1的結(jié)果與許多研究是一致的。女性化的女性面孔之所以更具吸引力,進化心理學的解釋是,因為它與個體雌激素緊密相關(guān),代表著更年輕、健康、繁殖能力更強、長壽,是“優(yōu)良基因”的象征。Levy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男性會更努力按鍵以延長觀看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時間;女性對有吸引力的男性和女性面孔都表現(xiàn)出相似的努力, 但努力程度都顯著低于男性;[25]男性對于更具女性特征面孔的偏好,在短期關(guān)系選擇時更加明顯,說明男性被試短期關(guān)系背景下,他們權(quán)重女性的健康和“好基因”[26]。這一結(jié)果一方面驗證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男性對女性化的女性面孔偏好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選取的24張面孔的二態(tài)性處理有效,可進一步用于實驗2的研究。

三、實驗2 女性面孔的性別二態(tài)性加工不受知覺負載的調(diào)節(jié)

(一)被試

32名男性大學生(M年齡=21.3歲),無心理疾病,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被試自愿參加實驗,不了解實驗目的。

(二)實驗材料

實驗1所采用的48張面孔,男性化、女性化各12張。所有刺激均呈現(xiàn)在32.5°×18.9°的黑色背景上,六個白色字母組成搜索序列,屏幕中央有一個白色注視點“+”, 注視點的視角水平為1×1°。搜索目標為N或X, 剩余非目標字母在(O, E, F, H, K, Z, V)中選出。干擾刺激為不同性別化的女性面孔, 分布在與搜索刺激對應的外周視野中。

(三)實驗設(shè)計和程序

實驗采用2 (負載:高/低) × 3(干擾刺激類別:女性化/男性化/無干擾刺激)被試內(nèi)設(shè)計,實驗流程圖見圖2。被試的任務是在搜索系列中搜索目標字母(N或X), 如果是N, 按S 鍵;如果是X, 按l 鍵(避免與外圍字母相同造成混淆),要求被試在保證準確的基礎(chǔ)上盡快按鍵。被試按鍵反應后畫面消失, 若3000ms后無反應, 直接進入下一個試次。在低負載條件下,搜索序列中的6個字母由一個目標字母(N 或X)、一個非目標字母(在E, F, H, K, Z, V中隨機選出)、4 個字母0組成;高負載條件下, 搜索序列中的6個字母由一個目標字母(N 或X)與5 個不同的非目標字母(在E, F, H, K, Z, V中選出)組成。所有字母隨機呈現(xiàn)在虛擬內(nèi)圓的6 個位置。面孔作為干擾刺激出現(xiàn)在字母外周,面孔視角水平為4.8°×5.8°,干擾刺激的出現(xiàn)頻率為33.3%,男女性別化面孔頻率均等為16.7%,隨機出現(xiàn)不同的位置保持300ms后消失,知覺負載不同水平與面孔平均化不同水平混合隨機出現(xiàn)且概率相等。注意捕獲效應量(Attention Capture, AC)為干擾刺激呈現(xiàn)與不呈現(xiàn)兩種條件反應時之差。

500ms注視點 500ms搜索序列 按鍵反應或3000ms后消失圖2 實驗2流程圖注:圖中為高負載下呈現(xiàn)女性干擾面孔條件

(四 )結(jié)果分析

將反應時長于2000ms 或者低于200ms 的數(shù)據(jù)以及錯誤反應的數(shù)據(jù)剔除, 刪除數(shù)據(jù)的比例為8.3%。對平均反應時進行2 (負載:高/低)×3 (干擾刺激:女性化/男性化/無干擾刺激)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圖3:負載主效應顯著,F(1,29) =268.10,P<0.001,偏η2=0.90,說明負載操作有效, 高低負載變化顯著影響了被試的判斷。干擾刺激主效應顯著,F(2,58)=8.77,P<0.001,偏η2=0.23。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F(2,58) = 5.32,P<0.01,偏η2=0.15。對干擾刺激主效應進行事后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女性化面孔(689.81ms)的反應時顯著地高于男性化面孔(662ms)和無干擾刺激條件(652ms) (P<0.05), 其余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女性化面孔能夠捕獲注意并得到加工。對交互作用進行進一步的簡單效應檢驗顯示:低負載條件下, 女性化面孔(595.28ms)與男性化面孔(592.21ms)反應時顯著高于無干擾刺激(574.63ms),女性化面孔與男性化面孔之間差異不顯著;高負載條件下, 女性化面孔(784.35ms)反應時顯著高于男性化面孔(733.07ms)與無干擾刺激(730.19ms),男性化面孔與無干擾刺激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3 不同性別化干擾面孔在高低負載條件下的平均反應時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進一步比較女性化面孔刺激與男性化面孔刺激注意捕獲量的大小,對兩種干擾刺激在不同負載下所產(chǎn)生的注意捕獲效應進行2 (高/低負載)×2(女性化/男性化)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于注意捕獲效應量采用有干擾刺激的反應時與無干擾刺激的反應時的差值來衡量。結(jié)果顯示(見圖4):負載主效應不顯著,F(1,29)= 0.606,P>0.10,偏η2=0.02,兩種負載下關(guān)于注意捕獲量不存在顯著差異。干擾刺激主效應顯著,F(1,29)= 6.14,P< 0.05,偏η2=0.18,女性化面孔的注意捕獲量(37.41ms)顯著高于男性化面孔(10.27ms), 體現(xiàn)了女性化面孔的注意捕獲能力強于男性化面孔,這同時也表明女性化面孔更具吸引力。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F(1,29)= 8.84,P<0.01,偏η2=0.23。對交互作用進行進一步的簡單效應檢驗顯示(見圖4):高負載條件下, 女性化面孔(54.16ms)注意捕獲量顯著高于男性化面孔(2.95ms);低負載條件下,女性化面孔(20.65ms)注意捕獲量與男性化面孔(17.59ms)差異不顯著。

對錯誤率進行2 負載(高/低)×3 干擾刺激(女性化/男性化/無干擾刺激)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負載的主效應顯著,F(1,29)=5.00,P<0.05, 高負載條件下的錯誤率顯著高于低負載。干擾刺激主效應不顯著,F(2,58)=0.71,P>0.10。二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58)= 0.130,P>0.10。不需要進一步根據(jù)正確率區(qū)別數(shù)據(jù)。

圖4 不同二態(tài)性水平的面孔干擾刺激在高低知覺負載下的注意捕獲效應(ms)

(五)討論

在實驗2中有干擾面孔的反應時顯著高于無干擾面孔的反應時,說明外周視野出現(xiàn)的面孔刺激得到加工,這與 Remington的研究結(jié)論是一致的。[27]無論是在高低負載條件下,女性化面孔作為干擾刺激時,男性被試在目標任務中反應時都顯著變長,說明男性被試受到“高顏值”面孔的干擾,出現(xiàn)“分神”。換句話說,面孔即使僅作為干擾,跟主要任務無相關(guān),卻依然捕獲了注意資源,即不受主觀控制,滿足了意向性原則。對于注意捕獲量的分析:低負載條件下,女性化面孔并未表現(xiàn)出比男性化面孔更強的注意捕獲效應,而高負載條件下,女性化面孔注意捕獲效應顯著強于男性化面孔。這是由于低負載條件認知資源充足,兩類面孔皆能分配到注意資源;而高負載條件則只有女性化面孔能夠捕獲注意,說明了女性化信息不受知覺負載調(diào)節(jié);以性別化(男、女)、知覺負載(高低)為自變量對注意捕獲量進行重復測量分析來看,負載主效應不顯著,這也說明對于女性化的女性面孔加工符合負載不敏感性原則,因此女性化面孔的加工是基于自動化的加工,而非控制性加工,這也驗證了我們的假設(shè),同時跟以往的一些研究也是一致的。

男性認為更具女子氣質(zhì)的女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并且對其進行自動化加工,是因為女性化面孔本身攜帶的信息象征著健康和生育能力,具有更高成功繁衍的概率。[28]這時,女性化的面孔會成為一種線索,啟動相應的進化動機,進而對認知加工產(chǎn)生影響,引導個體加工有利于這種動機實現(xiàn)的信息,而且這種吸引力主導的認知判斷具有“非意識控制性”,更多地來自于潛意識的選擇。

另外,對于具有男子氣女性面孔的結(jié)果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高負載條件下,具有男子氣的女性面孔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并未顯著高于無干擾刺激,也就意味著被試注意資源用于主要任務,而未被干擾面孔所捕獲;只有在低負載條件下,被試的注意資源充足,才出現(xiàn)對資源的捕獲,說明對成年男性而言,對男性化的女性面孔加工受知覺負載調(diào)節(jié)。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化的信息(眉毛粗濃、寬下巴、額頭高而寬等)對于異性戀的同性被試而言并未與生育能力聯(lián)系起來。已有研究揭示,對于異性戀男性和同性戀女性而言,面對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能夠更大激活他們的獎賞環(huán)路,這表明了對異性戀而言,有吸引力的異性面孔具有更高的獎賞價值。[29]

本研究中實驗被試都為男性,面孔皆為女性,尚不能全面解釋對面孔吸引力的加工機制。大量的研究報告對男性的二態(tài)性偏好存在巨大區(qū)別,受到眾多變量的調(diào)節(jié),[30]未來研究應當考察被試性別與面孔性別的匹配,同時可結(jié)合多個已被證明的參考變量,如關(guān)系背景、正視或側(cè)視,使研究更具生態(tài)性。除此之外,被試年齡也是影響判斷面孔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應進一步加以考察。

注釋:

[1] Zhang Z.M., Deng Z.D., “Gender,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early and late event-related potential components”,JournalofIntegrativeNeuroscience,vol.11,no.4 (2012),pp.477-487.

[2] 寇 慧、 蘇艷華、 張 妍、 孔繁昌、 胡媛艷、 王 洋、 陳 紅: 《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 觀察者假設(shè)》,《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第2期。

[3] Fink B.,Neave N.,Manning J.T., “Facial symmetry and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 vol.41, no.3(2006),pp. 491-499.

[4] Swaddle J.P., Cuthill I.C., “Asymmetry and Human Facial Attractiveness:Symmetry May Not Always Be Beautiful”,Perception, vol. 261,no.1360(1995),pp.111-116.

[5] 馬華維、 俞琴燕、 陳 浩: 《面孔吸引力研究方法綜述》, 《心理科學》2007年第4期。

[6] Vingilis-Jaremko L. and Maurer D., “The influence of averageness on children's judgment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vol.115,no.4(2013),pp.624-639.

[7] DeBruine L.M., Jonrd B.C., Little A.C.,“ Dissociating Averageness and Attractiveness:Attractive Faces Are Not Always Averg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vol.33(2007),pp.1420-1430.

[8] Mitchem D.G., Purkey A.M., Grebe N.M., “Estimating the Sex-Specific Effects of Genes on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ual Dimorphism”,BehaviorGenetics, vol.44,no.3( 2014), pp.270-281.

[9] Rhodes G., Yoshikawa S., Palermo R., “Perceived health contributes to the attractiveness of facial symmetry, averageness, and sexual dimorphism”,Perception, vol.36,no.8(2007), pp.1244-1252.

[10] Komori M., Kawamura S., Ishihara S., “Effect of averageness and sexual dimorphism on the judgment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VisionResearch,vol.49,no.8(2009),pp.862-869.

[11] Rhodes G.,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beaut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vol.57(2006),pp.199-226.

[12] Russell R., “Sex, beauty, and the relative luminance of facial features”,Perception,vol.32,no.9(2003), pp.1093-1107.

[13] 溫芳芳、 佐 斌: 《男性化與女性化對面孔偏好的影響——基于圖像處理技術(shù)和眼動的檢驗》, 《心理學報》 2012年第1期。

[14] Vuilleumier P., “Facial expression and selective attention”,CurrentOpinioninPsychiatry,vol.15,no.3(2002),pp.291-300.

[15] Schacht A., Werheid K., Sommer W., “The appraisal of facial beauty is rapid but not mandatory”,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alNeuroscience,vol.8(2008),pp.132-142.

[16] Werheid K., Schacht A., Sommer W., “Facial attractiveness modulates early and late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BiologicalPsychology,vol.76(2007), pp.100-108.

[17] Jung K.H., Ruthruff E., Tybur J.M., “Perception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requires some attentional resources: implications for the ‘a(chǎn)utomaticity’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s”,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vol.33,no.3(2012), pp.241-250.

[18] Yantis S.,Jonides J., “Abrupt visual onsets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Voluntary versus automatic alloc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vol.16,no.1(1990), pp.121-134.

[19] Liang X.Y., Zebrowitz L.A., Zhang Y.,“Neural activation in the oreward circuito shows a no-nlinear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SocialNeuroscience,vol.5,no.3(2010), pp.320-334.

[20] Lu Y.J., Wang J.M., Wang L.,“Neural responses to cartoon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NeuroscienceBulletin,vol.30,no.3(2014),pp.441-450.

[21] DeBruine L.M., Jonrd B.C., Smith F.G., “Are attractive men's faces masculine orfeminine?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confounds in face stimuli”,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andperformance,vol.36(2010),pp.751-758.

[22] 張 妍、 孔繁昌、 陳 紅、 向燕輝、 高 笑、 陳敏燕: 《男性對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認知偏好:來自ERP的證據(jù)》, 《心理學報》2010年第11期。

[23] Cunningham M.R.,“Measuring the physical i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Quasi- experiments on the sociobiology of female facial beauty”,JournalofPersonality&SocialPsychology,vol.50,no.5(1986), pp.925-935.

[24] Marcinkowska U.M., Kozlov M.V., Cai H.J., “Cross-cultural variation in men’s preference for sexual dimorphism in women’s faces”,Biologyletters, vol.10,no.4(2014),pp.1-3.

[25] Levy B., Ariely D., Mazar 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al processing of facial beauty”,LearningandMotivation,vol.39,no.2(2008),pp.136-145.

[26] Little A.C., Jones B.C., Feinberg D.R., “Men’s strategic preferences for femininity in female Faces”,BritishJournalofPsychology,vol.105,no.3(2014),pp.364-381.

[27] Remington R.W., Folk C.L., Mclean J.P., “Contingent attentional capture or delayed allocation of 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vol.63,no.2(2001),pp.298-307.

[28] Rhodes G., Simmons L.W., Peters M., “Attractiveness and sexual behavior: Does attractiveness enhance mating success?”Evolution&HumanBehavior,vol.26,no.2(2005),pp.186-201.

[29] Kranz F., Ishai A.,“Face perception is modulated by sexual preference”,CurrentBiology,vol.16,no.1(2006),pp.63-68.

[30] 陳麗君、江 潔、 任志洪、 袁 宏:《 “陽剛”還是“清秀”更具吸引力? ——對男性面孔二態(tài)性不同偏好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7年第4期。

[責任編輯:石雪梅]

2017-02-24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項目“青少年網(wǎng)絡色情成癮的認知基礎(chǔ)及預測因素研究”(CEA150173)

陳麗君, 女, 福建惠安人,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博士(通訊作者); 袁 宏, 女, 四川成都人,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博士; 黃 亮, 男, 湖北鐘祥人, 閩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 博士。

B84

A

1002-3321(2017)04-0098-06

猜你喜歡
男性化女性化面孔
本期面孔
遼河(2022年4期)2022-06-09 01:56:03
探究男裝女性化時裝的色彩運用
流行色(2020年9期)2020-07-16 08:08:42
多變的面孔
自然面孔
人與自然(2019年4期)2019-07-26 12:52:37
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化語言分析
對《消失的地平線》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討
青年時代(2018年24期)2018-10-13 11:54:00
我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技術(shù)男性化的研究
體育活動提高男生基本特質(zhì)與作用
教育(2017年12期)2017-05-04 14:39:53
童心伴著夢飛翔
今傳媒(2013年6期)2013-04-29 05:11:44
我們的面孔
當代貴州(2009年8期)2009-05-31 09:47:40
类乌齐县| 休宁县| 综艺| 大名县| 咸阳市| 襄城县| 巴彦淖尔市| 正宁县| 如皋市| 莫力| 馆陶县| 平原县| 江门市| 米易县| 林芝县| 基隆市| 青浦区| 长春市| 公主岭市| 古丈县| 南昌县| 淮安市| 乌什县| 清远市| 广德县| 温宿县| 岳阳县| 涟水县| 彝良县| 赤城县| 惠东县| 赤峰市| 荆门市| 筠连县| 阿拉善左旗| 漾濞| 沙河市| 文安县| 汾西县| 师宗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