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睿淼
(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長春 130012)
中韓經貿合作現狀與貿易便利化實證分析
甘睿淼
(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長春 130012)
貿易便利化可以全面改善全球進出口貿易的透明度與可信度,改革邊境管理措施,提升貿易質量與效率。中國和韓國都是WTO的成員國,全球貿易便利化整體水平分別排在世界第30和54位。通過對中、韓兩國經貿合作、貿易結合度指數、貿易互補性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綜合分析,結果表明:中韓經貿合作存在互補性與競爭性,中韓貿易應加強在STIC6、7、8類產品的貿易往來,充分利用中韓地緣優(yōu)勢,實現互惠雙贏;引力模型對中韓貿易便利化因素實證分析表明當進口國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時,中國和韓國出口貿易額分別提高2.34%和1.06%。中國和韓國的經貿合作應在中韓自由貿易協(xié)定指導下,優(yōu)勢互補,構建均衡、共贏、包容的雙邊經貿體系,促進兩國經貿合作健康發(fā)展。
貿易便利化;貿易結合度指數;貿易互補性指數;引力模型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出口國。近年來,中國積極實施“一帶一路”經貿發(fā)展戰(zhàn)略,在覆蓋亞洲、歐洲和非洲地區(qū)全面實施政策對話、自由貿易、金融支持和人文交流[1]。中國政府全面落實以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為指導的“十三五”規(guī)劃,積極促進外貿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拓展與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的經貿合作。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同22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了自貿區(qū)協(xié)定,其中14個自貿協(xié)定已經實施。韓國是進出口位居世界前列的貿易大國,也是我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國。2015年6月中韓簽署了自貿協(xié)定,隨著中韓自貿協(xié)定的實施,兩國的進口商品關稅逐步下降,競爭力較強的優(yōu)勢產品更容易進入對方市場。據青島海關統(tǒng)計,2016年上半年,山東350多家進口企業(yè)享受了中韓自貿協(xié)定減讓稅款的優(yōu)惠,說明中韓兩國已經開始分享貿易自由化給貿易雙方帶來的福利,與此同時,兩國對進出口程序的簡化、貿易監(jiān)管部門的協(xié)調等貿易便利化發(fā)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國際組織和各國學者在關于貿易便利化的研究中大都認為貿易便利化能夠通過提高效率、改善環(huán)境、降低成本來促進國際貿易量的增長。J.S.Wilson等(2003)認為港口效率提升、海關機制的改進和電子商務的普及能促進貿易。其中,港口效率提升的作用最為明顯,監(jiān)管方面的壁壘則會阻礙貿易的進行[2]。K. Itakura(2014)認為東盟自貿區(qū)的建立使得區(qū)域內各國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物流的時間和成本得到節(jié)約,進而增加了各成員國的經濟福利[3]。近年來,國內學者關于貿易便利化的研究主要是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展開的。孫林、倪卡卡(2013)研究了東盟實施貿易便利化與農產品貿易間的促進關系[4]。汪潔、全毅(2015)參考了J.S.Wilson等人的評估方法,估算了海上絲綢之路各國的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研究得出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將有助于我國對各國的出口[5]。關于中韓貿易便利化及其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韓國學者L.K.Woo等人(2014)研究了韓國推行貿易便利化措施AEO制度及與日本相互認證后的經濟效果。結果表明,AEO制度可以提高經濟效益,但在韓國中小企業(yè)間的推廣還應做進一步改進[6]。L. J. Hyun(2015)認為韓國海關應與包括中國在內11個符合一定標準的國家進行海關數據交換,以提高貿易便利化合作水平[7]。
本文對中韓經貿現狀、中韓貿易便利化水平及其影響進行實證分析,進而提出對中韓經貿發(fā)展可供借鑒的合理化建議。這對發(fā)展我國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韓兩國及東北亞地區(qū)經貿合作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韓經貿合作
1.中韓經濟發(fā)展現狀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十年里,GDP增長率由2006年的12.7%下降到2015年的6.9%(表1),十年平均GDP增長率為9.55%。中國經濟由高速發(fā)展平穩(wěn)過渡到中高速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F代服務業(yè)由短缺走向繁榮,服務業(yè)在GDP中的比重上升,2015年服務業(yè)占GDP的50.5%,高技術產業(yè)和裝備制造業(yè)增速快于一般工業(yè)。據國家統(tǒng)計局報道,2016年前三季度服務業(yè)增加值為27.9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占GDP的52.8%,同比增長1.6%。服務業(yè)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商品貿易占GDP的比例由2006年的64.5%降至2015年的36.4%,總體呈下降趨勢。
表1 中韓兩國經濟貿易指標一覽表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和聯(lián)合國商貿統(tǒng)計數據庫。
根據表1結果所示,韓國GDP增長率由2006年的5.2%下降到2015年的2.6%,十年平均GDP增長率為3.55%。商品貿易占GDP的比例2006年為62.7%,2015年為69.9%,平均商品貿易占GDP比例為77.8%,2011年一度上升至89.8%??梢?,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主要是靠商品貿易獲得。
2.中韓貿易發(fā)展現狀
中國和韓國2015年貿易額達到2 761億美元,是1992年建立外交關系時貿易額的55倍。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又是韓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出口目的地國家。從表1的聯(lián)合國商貿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向韓國出口商品2006年為445億美元,到2015年上升至1 015億美元,約占中國向世界出口貿易額的4.5%,十年出口額增長約2.3倍。韓國向中國出口貿易由2006年的694億美元達到2014年的1 453億美元,約占韓國向世界出口額的25%,十年貿易額增長2.1倍。中韓貿易長期保持著增長態(tài)勢,但中國在中韓貿易中一直居于貿易逆差的位置,且在這期間差值明顯擴大,2010年至2015年貿易逆差達到450~512億美元,約占中國向韓國出口額的50%左右。這主要是中國長期大量進口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與資源密集型的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類產品。這樣一來,中國也就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
(二)中韓貿易互補性分析
1.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
A. J. Brown于1947年提出考量兩個國家之間貿易相互依存度的貿易結合度TI(trade intensity index)指數[8]。為便于描述,貿易結合度指數用TIij表示,i和j表示參與貿易的兩個國家;用Eij表示i國對j國貿易的出口額;Ei表示i國向世界各國出口的總額;Mj表示j國從世界各地進口的總額;MW表示世界各國進口貿易總額。其計算公式為:
TIij=(Eij÷Ei)/(Mj÷MW)
貿易結合度指數TIij數值越大,說明參與貿易的兩個國家在貿易方面聯(lián)系越緊密。兩國經貿合作緊密與否的考量標準為1,TIij數值大于1,則表明兩國經貿合作緊密;反之亦然。
圖1 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曲線圖
本文統(tǒng)計2006—2015年中韓貿易額,整理計算得到中韓、韓中貿易結合度指數。如圖1所示,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TICK)為1.44-1.90,平均值為1.61;韓中貿易結合度指數(TIkC)為2.35-5.15,平均值為2.95。TICK和TIkC均大于1,說明兩國間的貿易往來緊密,應繼續(xù)推動兩國的貿易合作。另外,近幾年中韓、韓中貿易結合度指數數值基本穩(wěn)定,說明兩國貿易往來正在良性發(fā)展。而且,韓中貿易結合度指數的數值每年均高于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說明韓國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遠大于中國對韓國市場。
2.中韓貿易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
“標準國際貿易產品分類”(SITC分類)是國際通用的產品分類方法。其中,STIC0為食品和活動物類產品;STIC1為飲料及煙草類產品;STIC2為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STIC3為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類產品;STIC4為動植物油、脂和蠟類產品;STIC5為未另列明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STIC6為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STIC7為機械及運輸設備;STIC8為雜項制品;STIC9為按《國際貿易標準分類》未另分類的其他商品和交易。
表2 中國、韓國部分產業(yè)對全球出口的RCA指數
數據來源:由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數據計算而得。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規(guī)定,某產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可分為極強(RCA>2.5)、較強(1.25 由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在SITC0—4類產品的出口指數RCA都小于0.8,說明中國在資源密集型產業(yè)具有較弱的比較優(yōu)勢。其中,STIC0食品和活動物類產品的RCA指數較高,說明食品較其他資源型產品的出口優(yōu)勢較為明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STIC5和STIC7)中化工產品STIC5的RCA指數小于0.8,機械及運輸設備STIC7的出口RCA指數大于1.25,說明中國在STIC5類產品的出口具有較弱的比較優(yōu)勢,而在STIC7類產品的出口具有較強競爭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STIC6和STIC8類產品的出口指數RCA均大于1.25,但小于2.5,說明這兩個產業(yè)具有較強競爭優(yōu)勢。特殊產品(STIC9)的出口RCA指數遠小于0.8,說明中國在該類產品的出口中具有明顯的劣勢。 韓國在SITC0—4類產品的出口指數RCA都小于0.8,說明韓國在資源密集型產業(yè)具有較弱的比較優(yōu)勢。其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相關材料(SITC3)類產品的RCA指數較較接近0.8,說明類產品的出口優(yōu)勢略為明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STIC5和STIC7類產品中STIC5類產品的RCA指數大于0.8,小于1.25,說明韓國在STIC5類產品的出口具有中等比較競爭優(yōu)勢;STIC7類產品的出口RCA指數大于1.25,小于2.5,說明韓國在STIC7類產品的出口具有較強競爭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STIC6和STIC8類產品的出口指數RCA均小于1.25,但大于0.8,說明韓國的這兩個產業(yè)具有中等比較競爭優(yōu)勢。特殊產品(STIC9)的出口RCA指數遠小于0.8,說明韓國與中國一樣,在該類產品的出口中毫無競爭力可言。 3.中韓貿易互補性指數 1967年經濟學家P.Drysdale提出了貿易互補性指數TCI(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其計算方法為: 將兩國參與貿易的各產業(yè)的互補性指數加權平均,用Ta和T表示a產業(yè)及全部產業(yè)世界貿易額。 兩國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計算公式為: 當TCIij>1,表示兩國貿易互補性較強;反之,即代表其雙邊貿易互補性較弱。表3列出部分中韓產業(yè)的TCIa指數和中韓、韓中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 表3 中國、韓國互為進口國時部分產業(yè)TCIa指數 數據來源:聯(lián)合國商貿統(tǒng)計數據庫http://comtrade.un.org/data/數據計算而得。 表3數據顯示中韓貿易在第6、7和8大類上具有較強互補性,貿易互補性TCI指數均大于1,且呈現穩(wěn)步增強趨勢;韓中貿易在第2、5和7大類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貿易互補性TCI指數均值分別為:1.35、1.02和1.99。中韓和韓中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均在1左右徘徊,十年綜合TCI均值分別為1.01和1.27,說明中韓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一)貿易便利化評估體系 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發(fā)布全球貿易促進報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GETR)中規(guī)定了貿易促進指數(The Enabling Trade Index,ETI),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國或地區(qū)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它包含從2010年到2014年138個國家每年79項指標的數據。56項指標數據通過不同的國際提供的信息組織收集,剩下的23項指標數據從世界經濟論壇調查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和高層商界領袖的意見收集[11]。ETI指數由市場準入(Market Access)、邊境管理(Border Administration)、基礎設施(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和商業(yè)環(huán)境(Business Environment)四個分支共同組成。市場準入可以反映國外貨物進入某國家或地區(qū)市場的難易程度;邊境管理一項可以評估該國或地區(qū)海關管理、貨物通關程序和透明度的情況;基礎設施是指與貿易有關的交通運輸、通信設施的建設水平和質量;商業(yè)環(huán)境用來評價該國或地區(qū)對人員及企業(yè)從事進出口提供的政策法規(guī)的便宜程度。GETR中的調查評分經加權計算統(tǒng)一為1~7分,1分表示便利化程度最低,7分表示便利化程度最高。 (二)中韓貿易便利化水平 1.韓國貿易便利化水平 如表4所示,韓國貿易便利化水平較高,據世界經濟論壇在2012[12]和2014[11]年發(fā)布的全球貿易促進報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GETR)中全球貿易促進指數(Enabling Trade Index ETI),在全球125個經濟體中韓國排在第34和第30位。韓國具有優(yōu)秀水平的通信設施(第6位)和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第10位),基礎設施排在全球第7位。韓國政府具有高效率和高透明度的邊境管理(第19位)制度,韓國在1997年即完成了基于數據交換的貨物進口管理系統(tǒng)和進口通關系統(tǒng)。在海關制度方面,韓國引進通關后審計制度,經認證經營者制度(AEO制度)等促進通關便利的制度。截至2016年底,韓國已經與13個國家或地區(qū)實施了AEO的互相認證。因此,韓國在通關效率方面十分高效,貨物進出口平均時間為7天和8天,需要完成的通關文件數僅為3件。韓國海關在不規(guī)則收費方面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所欠缺,只排在第43位。韓國電子政務在世界領先,信息通信技術在整個社會無處不在。但是韓國為保護本國農產品等敏感產品的國內市場,設置了很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非常嚴厲的市場準入指數(第120位)以及狹窄的商業(yè)操作環(huán)境(第55位)嚴重限制了貿易便利化的水平。韓國在通商文件及融資渠道(第82位)以及司法制度框架等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 表4 中韓兩國貿易便利化水平指標 數據來源:根據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2012、2014數據整理。 2.中國貿易便利化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出口國,占全球出口量的11%,但貿易便利化整體水平僅居世界中等水平。2012和2014年ETI排在全球第56和第54位。中國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相比,盡管貿易便利化改革成果顯著,但在貿易便利化的每個分支的指數上仍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中國按照區(qū)域標準具有優(yōu)良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中國具有強大的出口設備,特別是海上班輪運輸居于世界頂端,并在這個領域中顯示出非常強大的優(yōu)勢,但其他分支指標阻礙了整體的排位名次。因為國內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yōu)勢,中國進出口每個集裝箱商品平均費用僅為615美元和620美元,排在世界前列。然而,完成這些進出口程序所需的時間卻長達21到24天,而居貿易便利化整體水平領先的新加坡只需要3至5天。中國在區(qū)域高質量的傳輸服務結構中排第21位。相比之下,中國的邊境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較差,中國的業(yè)績和清廉指數(CPI)分別排在第59位和第61位,這是受到了不規(guī)則的收費條目和各部門監(jiān)管不協(xié)調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市場準入環(huán)節(jié)因其近12%的高進口關稅(第113位)和非常狹窄的目的地市場優(yōu)惠幅度(第128位)的因素影響最終排在第108位。另外,交通和通信設施也沒法和韓國等先進國家相比。 (一)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考查雙邊貿易流量的實證方法。最早使用引力模型解釋貿易伙伴之間貿易市場規(guī)模和貿易距離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J.Tinbergen(1962)[13]和P.P?yh?nen (1963)[14]。基本貿易引力模型中,用E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貿易額,它是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兩國的居住人口(Resident Population)和兩國的地理位置(Location Distances)及其他變量的函數,可用下列表達式表示: (1) 在 (1)式中,Yi(Yj)表示i出口國(j進口國)的年GDP總量,Dij表示兩個國家首都之間的地理距離,Aij表示對兩國貿易有利和不利的各個因素,εij表示誤差修正項。為了計算方便,將公式(1)轉化為對數形式: lnEij=β0+β1lnYi+β2lnYj+β3lnDij+β4lnAij+εij (2) Jesus Felipe等在2010年為了研究中亞國家之間貿易合作的影響,提出用物流績效指數LPI(Logistic Performance Index)作為兩國間的出口貿易的變量[15]。在本文中,用人均GDPpc收入替代人口數量,并用貿易便利化水平TF(Trade Facilitition Level)作為兩國間出口貿易的變量,引力模型(2)可表示成: lnEij=β0+β1lnGDPi+β2lnGDPj+β3lnGDPpci+β4lnGDPpcj+β5lnDij+β6lnTFi+β7lnTFj+εij (3) (二)計算與結果分析 本文總結了世界銀行和聯(lián)合國商貿組織公布的2006—2015年中國和韓國十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人均GDP、中國出口韓國和韓國出口中國的貿易額,北京到首爾的距離為950千米。將上述相關變量的數據取自然對數后代入引力模型(3)式中,得到兩組求解β0、β1、β2……β7的七元線性方程組。本文利用多元線性回歸程序軟件對方程組進行求解計算,得到相對應變量的系數β1、β2……β7與線性回歸系數R列于表5。 從表5結果可以說明貿易伙伴國之間距離越遠,貿易成本就越高,貿易額就越少。同時,從引力模型求解數據看到貿易伙伴國的GDP值越大,國內市場潛在的需求量也越大,對出口國貿易越有利。 進口國的貿易變化水平對出口國的貿易額有重要影響,引力模型求解數據可以說明:當中國為出口國,韓國為進口國,韓國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時,中國出口貿易額提高2.34%;當韓國為出口國,中國為進口國,中國貿易便利化水平提高1%時,則韓國貿易出口額提高1.06%。這一結果也間接說明了韓國貿易便利化水平遠高于中國的貿易便利化水平。 表5 中韓出口貿易便利化因數表 1.中韓經貿合作存在互補性與競爭性。中韓貿易的產業(yè)分工以垂直分工為基礎,即以韓國的初級產品交換中國的制成品,因此應加強在STIC6、7和8等類產品的貿易往來,充分利用中韓地緣優(yōu)勢,實現中韓互惠雙贏的局面。 2.加快優(yōu)勢產業(yè)結構性改革。從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來看,中韓貿易關系密切,應繼續(xù)推動兩國的貿易合作。韓中貿易結合度指數每年都高于中韓的貿易結合度指數,說明韓國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遠大于中國對韓國市場的依存度。中國的優(yōu)勢在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yè),它們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16]。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服務貿易大國和第五服務出口大國,但提升產業(yè)結構仍有較大的空間。中國要繼續(xù)提高服務業(yè)的占比和水平,提升服務業(yè)的質量和效率。 3.在中韓FTA框架下進一步提升中韓貿易便利化的水平。貿易伙伴國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對出口國的貿易額有著重要影響,當貿易伙伴國的貿易便利化水平TF提高1%時,中國和韓國貿易出口額分別提高2.34%和1.06%。所以,中韓兩國要建立建全貿易便利化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擴大市場準入范圍、削減關稅和簡化通關手續(xù),推進中國通關“一站式服務”進程;改善與貿易有關的交通運輸、通信基礎設施和商業(yè)環(huán)境,支持中韓經營者認證制度(AEO)互認,提升港口效率;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韓國電子政務在世界領先,信息通信技術在整個社會無處不在。這些都是中國學習和借鑒的楷模;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中韓經貿合作的良性發(fā)展。 [1] Y. P. Huang, Understanding China’s Belt & Road Initiative: Motivation,Framework and Assessment[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6 (40): 314 321. [2] J. S. Wilson, C. L. Mann, T. Otsuki, 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ing the Lmpact[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 2988. [3] K. Itakura,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and Improved Connectivity and Facilitation in ASEAN[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4), 35:2 11. [4] 孫 林,倪卡卡.東盟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及國際比較——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9):139-147. [5] 汪 潔,全 毅.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便利化研究[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15,(6):36-46. [6] L. K. Woo,H. C. Kim, A Study on the AEO System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RA in Korea and Japan[J]. Korea Trade Review, 2014,(5):213-232. [7]L. J. Hyun, A Study on the Standard of Selection for Countries of Exchange of Customs Data between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Korea Research Society for Customs,2015(1):3-21. [8] A. J. Brown, Applied Economics: Aspects of the World Economy in War and Peace[M]. London ,G. Allen&Unwin,1947. [9] B. Blassa, Trade Liberation and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M].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1965,Vol.33,Issue 2. [10] 王明昊.中俄蒙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J]. 外國問題研究, 2015,(1):37-43. [11] M. D. Hanouz, T.Geiger, S. Doherty, 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R].World Economic Forum, 2014. [12] R. Z. Lawrence, M. D. Hanouz, S. Doherty, 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R].World Economic Forum, 2012. [13] J.Tinbergen,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R].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14] P. P yh nen , 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63. 90(1): 93-99. [15] J.Felipe, U. Kumar, 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Central Asia: A Gravity Model [R]. 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No. 628,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2010. [16] 任澤洙,趙陽陽.中韓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研究[J].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55-61. [責任編輯:鄒學慧] China and Korea’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Situation and GAN Rui-miao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Academ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Trade facilitation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ransparency and credibility of global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border administration reform measures to boost trade quality and trade efficiency. China and Korea are all WTO’ members, the global enablingtrade index level respectively in medium and the superior position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o China and South Kore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rade complementarity, and the level of trade facilit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investigateChina and South Korea’ trade facilitation factorsby usingthe gravity model. China and South Kore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s complementary and competitive. China- Korea trad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products trade in STIC6, 7, 8 industrial categorie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achieve mutually beneficial win-w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the importing countries trade facilitation level increases by 1%, China and Korea’s export trade volume will increase by 2.34% and 1.06% respectively. China and South Kore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ll build 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s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FTA, to keep sustain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rade facilitation,trade intensity index,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gravity model 2016-12-18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日韓國家關系新變化與區(qū)域合作戰(zhàn)略》(16JJDGJW006) 甘睿淼(1985-),男,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 F752.7 A 1671-7112(2017)02-0028-09三、中韓貿易便利化水平分析
四、貿易便利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分析
五、結論與建議
Trade Facilitation Gravity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