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安徽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基于有限差異理論的女性科學管道效應分析
楊 麗
(安徽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11)
以女性科研人員為研究出發(fā)點,基于以性別差異為關鍵要素的有限差異理論,從教育資源獲取、家庭孩子、學術職業(yè)的性別隔離與優(yōu)勢積累四個方面,對科學管道效應進行內涵、原因、評價、對策四個維度分析,可以看出性別差異制約女性的科研產出與學術表現,使得女性較多退出科研領域。要采取對策來緩解科研女性在科學管道中前行遭遇的各種阻力,減少性別差異與分化現象,改變女性劣勢地位,形成推動女性平穩(wěn)前行的合力。
有限差異理論;科學管道效應;女性科研人員;性別差異
當今世界,各科研領域出現了女性的身影,女性在科學領域憑借個人天賦、智慧與勤奮做出了卓越的科學貢獻。然而相較于男性,女性研究者仍處于弱勢地位。研究事實表明:進入科學管道初期的女性與男性境況大體一致,但在后面的發(fā)展中出現分化,男女科學家科研成果數量呈現50%至100%的差異,形成“科研產出之謎”(the productivity puzzle)[1]。同時,科學管道效應(science pipeline effect)逐步在科研活動中形成,即退出科研領域的人員多為女性而男性較少。為解釋這一現象,有限差異理論被提出。從特定的性別差異視角來分析科學管道效應涉及多個研究層面,而“有限”的性別差異理論作用于科學管道效應,其作用的內涵、原因、評價與對策又是如何呢?
科爾(Jonathan Cole)和辛格 (Burton Singer)提出系統(tǒng)、綜合的“有限差異理論”(theory of limited differences)[2]?!坝邢薏町惱碚摗笔沁\用計量手段揭示科學界男女分化現象,以性別差異為基礎,系統(tǒng)說明男女科研差異的新理論。主要考察微觀因素等有限的外在因素對研究個體的沖擊與影響,強調外在因素影響下的男女反映差異與導致科學分化的因素。有限差異理論側重于分析男女在科學活動中的差別表現,進一步探究其在科學目標的異同與成果期望的反映差異。該理論的一對核心概念是“激發(fā)與回應”(“kick-reaction” pair),男女對于外在因素的“激發(fā)”與對這些激發(fā)產生的“回應”的行為模式呈現有限差異,以此分析個體科研產出或職業(yè)發(fā)展的差異。外在因素對個體的“激發(fā)”,比如教育資源、學術成果與研究經費的多寡等,隨后個體對這些“激發(fā)”做出各種“回應”。“回應”表現在促使個體學術地位升降、學術論文增減等?!皾L雪球效應”是“激發(fā)和回應”的一個典型特征,也象征逐步積累的優(yōu)勢。因此,獲得最初科研優(yōu)勢,對于科研人員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上世紀八十年代,桑尼特(Gerhard Sonnert)和霍頓(Gerald Holton)提出科學管道效應。該效應將科研人員教育培養(yǎng)與知識積累以及創(chuàng)新科學思維與接受方法訓練這一職業(yè)成長過程看成一個個連接的管道。研究結果揭示,在管道的各鏈接處存在滲漏現象,不斷有人“流出”,而“流出”管道的大部分為女性。[3]在教育、家庭、學術職業(yè)與優(yōu)勢積累四個方面,科學管道效應深受男女科研人員有限性別差異的影響??梢哉f,性別差異部分導致了科學管道效應,使得科研活動中存在退出科研領域的人員多為女性這一現象。
科學研究的每一領域幾乎都有女性參與者,有關科學性別差異的論證仍在繼續(xù)。以性別差異為核心概念的有限差別理論,從教育資源獲取、家庭孩子、學術職業(yè)的性別隔離與優(yōu)勢積累差異四個方面,以激發(fā)與回應為切入口,探討性別分化問題,對科學管道效應予以分析與解釋。
(一)科學管道中教育資源獲取的性別差異源于“三重處罰”*哈里特·朱克曼與喬納森·科爾在1975年提出了女性面臨“三重處罰”(triple penalty),表現為“準入處罰”“不均對待處罰”與“歧視處罰”。三重處罰對女性在學科準入、教育訓練與擇業(yè)就業(yè)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
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個體的綜合素質,而且能夠提高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與聲望。女性對于獲取教育機會的平等程度映射其性別權利這一激發(fā)的回應,表現為教育資源的獲取極大地影響著女性科研人員職業(yè)聲望的高低與科學資源的獲取?!叭靥幜P”作用于女性教育資源獲取進而產生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是有限差異理論的核心概念,作為社會科學范疇的性別差異概念,必然深受教育資源要素的影響。研究證實相比家庭中的其他影響因素,倘若母親接受一至三年的教育,兒童死亡率相應降低6%[4],女性接受教育會產生正面的社會效益,也推動著科學的進步。
根據美國以及經合組織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國外女性獲得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人數有所增加,但比例在各個國家各不相同。[5]以美國為例,從1997至2004年,女性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增多,比例提升。從所有SE(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數據看,獲得該學科博士學位女性人數的比例從1997年的32.8%增加到2004年的37.4%。女性在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專業(yè)領域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特別是心理學專業(yè)領域占據優(yōu)勢地位。盡管如此,男性在所有科學和工程領域中仍占主導,尤其是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詳見表1。
表1 美國女性1997—2004年獲得SE專業(yè)博士人數與比例
本表源于NSF(2007),Women,Minorities,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以上數據,顯示了科學管道中前行的男女科研人員接受高等教育的差別與分化情況。首先,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取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盡管有上升趨勢,但總體比例仍低于男性,存在男女在教育資源方面的性別差異。其次,心理學、社會科學與生命科學領域里的女性科研人員較為集中,而在工程、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女性人數較少,這實際暗示著,雖然女性獲取教育資源情況有所好轉,但“三重處罰”(triple penalty)之學科 “準入處罰”作用開始顯現??傮w而言,表1數據反映大部分學科領域里的女性高等教育資源的獲取相對男性而言,處于劣勢地位。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公布的《美國大學博士畢業(yè)生統(tǒng)計報告》(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 Universities)[6],整理表2如下。
表2 中美兩國2000—2008年博士生數對比一覽表
根據表2數據可以看出,中美女博士生比例2000年約為1:7.7,2008年則將近達到1:1.44。由此可見,中國在女博士培養(yǎng)方面九年取得卓著的成績。但是,中國總人口比美國總人口多近3倍,所以從培養(yǎng)比例上看,中國女博士生培養(yǎng)現狀還是遠不如美國問題。問題不僅如此,在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女博士后,在進入研究機構求職方面,女士與男士相比仍然處于不利地位,“三重處罰”之教育“不均對待處罰”與研究機構“歧視處罰”也相繼發(fā)生效應。這三重只針對女性的“處罰”限制了女性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獲得科學資源,進而在科學管道中成長為合格科研人員的機會,隨后也加大了男女教育資源獲取的差異。
(二)科學管道中家庭孩子影響的性別差異來自傳統(tǒng)家庭分工
科學活動常忽略了女性科研人員作為妻子、作為母親所擔負的家庭責任,繁重的家務勞動與撫育孩子的辛勞占用了女性的科研時間。這一性別差異減少了女性再教育的機會,同時也阻礙了女性獲得相應的科學資源。如果將女性為孩子和家庭瑣事投入時間與精力而減少其科研時間視為激發(fā),她們在科研領域失去的相對競爭力則可以視為回應,這本質上壓制了女性成就科學事業(yè)的個人發(fā)展需要?;橐黾彝ズ⒆訉ε钥茖W家產生什么影響?這始終是一個值得考證的問題?,F代科學研究顯示,20歲至40歲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才能最強,而女性最佳生育年齡也是這一時期。女性研究人員為了維持較高的科研產出水平,往往會選擇晚婚和晚育。故女性要想在科學事業(yè)方面取得成績必須在婚姻或家庭方面有所放棄,有些成功的女性科學家甚至放棄婚姻,或者放棄專業(yè)去做丈夫堅強的后盾。比如,一些單身的女性科學家,如“德國的居里夫人”邁特納(Lise Meitner)和麥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因為女性在家庭婚姻孩子方面承擔著更多的責任,使其科研產出少,這也解釋了科學成果數量方面的性別差別,這一結論也是被大眾觀念普遍認可的結論。澳大利亞學者也提出相似的觀點,科研產出的性別差異在研究人員的早期研究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只是許多研究人員那時還沒成家。決定科研人員科學資源或科研榮譽的獲得,通常以其論文數量與質量來評定。綜合上述多方觀點,家庭孩子對高端女性科學家的影響幅度很小,但是會負面影響普通女性科研人員。而對于男性科研人員而言,婚姻家庭孩子對其學術研究的影響呈現正相關,家庭孩子激發(fā)了男性的社會責任感與科研潛力,論文數量穩(wěn)步增加、論文質量逐步提升。正如有關男女科研人員學術成果數量與質量的研究結果所揭示,男女的學術成果與科學成就存在顯著的差異[7],使得女性科研人員在科學研究領域中處于次要地位,導致其科研成果的有限性別差異,進一步對女性的職業(yè)選擇發(fā)展與科學活動進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對科學管道效應產生持續(xù)的影響。
(三)科學管道中學術職業(yè)的性別隔離差異始于學術領域對女性的不完全認同
美國教育學教授芬克爾斯坦(Martin Finkelstein)定義學術職業(yè)為具有穩(wěn)定知識背景和專業(yè)基礎、遵從共同學術倫理與規(guī)則的自主職業(yè),且其易受新知識影響并隨學術勞動力市場變化而波動。[8]最早提出“職業(yè)的性別隔離”[9]一詞的是格羅斯(Edward Gross)。性別隔離即勞動力市場以性別劃分職業(yè),不同的職業(yè)類別通常集聚同一性別的工作者。傳統(tǒng)的網絡信息交換模式,使得女性獲得的職業(yè)信息大多源自于同性,“女性化”特征的信息使得女性工作選擇趨同,多從事相似的行業(yè)。諸多女性被分配到“女性化”職業(yè)里,而這些職業(yè)大多低薪水、低聲望,女性越集中的行業(yè)領域,其工資平均水準越低。[10]男女的職業(yè)選擇與工資水準存在不同,這正是性別隔離現象的佐證。性別隔離現象導致學術領域對女性的不完全認同,產生學術職業(yè)性別隔離。若將學術性別隔離視為激發(fā),那么反映在科學活動中男女學術職業(yè)表現呈現性別差異就是回應,即,不僅男女人數與其分別在學術職業(yè)者中的人數比例存在鮮明差距,而且男女在學術地位與學術職務、職稱層級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美國女性博士人數相對較多,但美國女性在科學職業(yè)領域發(fā)展仍然存在困境。一份來自歐洲委員會的報告聲稱,法國、意大利等國的科研女性職業(yè)發(fā)展艱辛。埃瑞特(Kenneth Everett)等選取近二十年的抽樣樣本分析表明:盡管女性正教授由2.5%的比例上升到4.3%[11],但同時期女性正教授人數只有女博士人數的20%[12]。這說明女性獲取了一定的教育資源后,在科學領域中的學術職務、職稱晉升遭遇阻力。[13]反觀男性科研人員,女性在學術職業(yè)發(fā)展中不被完全認同而處于劣勢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恰恰印證了男性科研人員的優(yōu)勢地位??茖W管道中學術職業(yè)的性別隔離差異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對女性的不完全認同更深層次地抑制了女性的科研表現,加深了科學管道效應。
(四)科學管道中優(yōu)勢積累的性別差異來源于女性初始累積失利
對不同性別的研究群體來說,之所以會出現社會資源分配、性別角色表現與科學獎勵分配的不平等對待,是因為一旦女性初始累積優(yōu)勢失利,將會導致后期與男性的差異越來越大,其科研成果與獲取的學術資源也相應薄弱。默頓(Robert Merton)曾闡述優(yōu)勢積累理論:有差異的積累性優(yōu)勢,通過為科學家開展重要科學工作提供分化的機會分配,獎勵制度、資源配置以及其他社會選擇因素就在科學中創(chuàng)造并維持一種階級結構。[14]優(yōu)勢積累對科學分層產生影響,解釋了男女科研人員出現分化的原因。在朱克曼看來,少數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占有更多資源、獲得較大回報。給予某一科學團體或個人資源與獎勵,反復積累便逐步形成了科學優(yōu)勢,隨即出現科研高端人才。反之積弱形成劣勢積累,從而出現明顯的等級差別。對于女性科研人員而言,這就是所謂的優(yōu)勢積累作用與科學功績原則。[15]諾貝爾的巨額獎金,意味著科學家的貢獻與成就得到科學共同體的認可,使科研工作者獲得“完全的經濟獨立,以便從此以后可以徹底先設于研究工作”[16],因此,獎勵制度在女性科研人員優(yōu)勢積累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坝邪l(fā)展前途的人”能夠先于其他人出人頭地,科學的理性氣質使得科學界男性的才華較早地被人識別與欣賞。比較女性科研人員,其早期生涯能否獲得同齡科研人員沒有達成的成績成為一個關鍵要素。科學職業(yè)最初的累積優(yōu)勢將持續(xù)作用于女性科研人員整個科研活動。如果將初始累積優(yōu)勢視為激發(fā),那么女性科研人員隨后的升遷或晉級即為回應??茽柨疾炝诵詣e、教育出身與科研成果等因素對科學分層的影響,揭示女性科學家比男性科學家更難以獲得較高的職位,特別是在知名研究機構或大學里,女性早期職業(yè)生涯中未能獲得男性科研人員達成的科研成績導致以后的學術積累更為艱難。對比男女科研人員學術生涯與優(yōu)勢積累情況,得出了“影響科學承認的唯一最重要變量是科學家的成果質量”的結論[17]。另外,研究機構對科研人員的成果認同后,不僅給予其榮譽與獎勵,而且還給予其研究經費與科研把關人職位。這些關鍵指標的分配將為女性科研人員的科學活動提供扶持并形成優(yōu)勢循環(huán)。而事實上由于學科準入等因素的制約,初始累積優(yōu)勢失利的女性科研成果情況不樂觀,女性占有的學術資源與科研經費不足,優(yōu)勢積累難以形成,導致“把關人”比例不高。各國女性“把關人”比例大都不超過五分之二,僅有瑞典等國超過這一比例[18]。女性初始累積失利再次加深了科學管道效應。
有限差異理論運用計量手段系統(tǒng)說明男女科研差異,主要考察微觀因素等有限的外在因素對研究對象的沖擊與影響,強調教育、家庭、學術職業(yè)與優(yōu)勢積累等外在因素影響下的男女差異與導致科學分化的因素。這一理論揭示了女性在科學活動中,不時地會遭遇到許多男性不會面臨的特定沖擊。科研女性倘若沒有進入頂層研究院所,其科研職業(yè)生涯將舉步維艱??茖W分化現象將在具有“滾雪球效應”特征的積累效應的作用下日趨嚴重,男女學術成就的分化導致其在科研領域的差距越來越大,形成優(yōu)(劣)勢積累,從而進一步加大男女科研成就與地位聲譽的差距。
科學管道效應的形成原因與影響因素是多方位的。有限差異理論之所以稱為“有限”,是因為從特定、既定的性別差異視角關注外在因素導致的差異,僅教育、家庭、學術職業(yè)與優(yōu)勢積累等方面的男女性別差異尚不能系統(tǒng)全面地解析科學管道效應,所以有限差異理論對于科學管道效應的詮釋與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有限差異理論對此有所提及,但未深刻關注到社會、歷史層面因素對女性科研人員施加的影響,忽視了社會、歷史與文化等諸多要素共同作用抑制了女性的科學職業(yè)發(fā)展。另外還有一些未曾深入涉及的層面,比如傳統(tǒng)思維定勢和科學理性氣質對男女科研人員的影響、科學建制影響因素等。傳統(tǒng)思維定勢清晰界定性別氣質與男女行為范式,社會文化對女性或多或少存在顯性與隱性歧視,縱觀中西方史,貶低女性的思想時有出現。再者,科學界認為科學研究基于理性分析與實證分析,具有感性特質的女性本身似乎并不能勝任科學職業(yè),女性的科研潛力在當前的科學文化背景下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揮??茖W共同體的學科準入實際上削弱了女性進入特定學科領域研究的機會,隨之相伴而來的是某些領域婉拒女性參與同行評議。
總之,有限差異理論對科學管道效應的分析告訴我們,性別有限差異作用于教育資源獲取、家庭孩子、學術職業(yè)的性別隔離與優(yōu)勢積累等諸多方面,女性科研人員的激發(fā)與回應的表現反映出在科學管道里前行的女性科研人員境況艱難,女性科研人員整體處于劣勢地位。
基于有限差異理論,細致分析科學管道效應,同時思考有限差異理論未能深入涉及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層面的諸多外在影響因素,由此可系統(tǒng)得出理性對策來解決或緩解科研女性在科學管道中前行遭遇的各種阻力。促使女性普遍接受教育,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廣泛性與普及性,給予女性智力開發(fā)與科學訓練,使其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yǎng)與科研水平,獲取更多的學術資源,進而減少男女性別差異導致的教育科研資源獲取不平等、學術時間與成果不足、學術職業(yè)隔離以及初始累積失利現象,這有助于女性在科研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緩解女性科研人員在科學管道中的流失程度。[19]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國正采取積極措施出臺針對性扶持政策。例如,為改善美國女性遭遇的科研壓力,提高女性的科研成果的數量與質量,美國ADVANCE計劃總計投入1.35億美元,為大學與機構的研究女性提供優(yōu)質的科研軟硬件條件。[20]為了幫助女性科研人員,歐洲政府尤其是荷蘭政府為撫育未成年孩子的科研女性提供諸多人性化服務。[21]為幫助退出研究事業(yè)兩年以上的特殊女性群體,英國“達芬·杰克遜信托獎學金”設立獎金扶持相關女性恢復研究能力與水平,使其能夠繼續(xù)從事科學活動。各國扶持政策的出臺將緩解女性科研人員教育與科學等資源獲取不均對待與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現象,減少性別差異與分化現象,為女性進行科學研究與學術活動夯實平臺,改變女性科研人員的弱勢地位[22],在科學管道里形成推動科學女性平穩(wěn)前行與發(fā)展的合力。
[1] COLE Jonathan,ZUCKERMAN Harriet.“The Productivity Puzzle: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Patterns of Publication of Men and Women Scientists” in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Vol.2) [M].CT.JAI Press,1984:217-258.
[2]COLE Jonathan,SINGER Burton.“A theory of limited differences: explaining the productivity puzzle in science” in the outer circle: women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277-310.
[3]SONNERT Gerhard,HOLTON Gerald.Who Succeeds In Science: The Gender Dimension[M].New Yor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5:9-11.
[4]張瑩.社會性別視野中的人力資本投資[J].經濟問題,2007(4):30-32.
[5]金瑤,孔寒冰.女性參與科學和工程教育及研究之現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78-81.
[6]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Universities-Summary Report 2007-2008[R].2009:149-150.
[7]哈里特·朱可曼.科學社會學五十年[J].李傳實,馬亭亭,譯.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5.
[8]郭麗君.學術職業(yè)的思考[J].學術界,2004(6):12.
[9] GROSS Edward.Plus Ca Change…?The Sexu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s over Time[J].Social Problems ,1968(2):198-208.[10]胡森,波斯爾斯韋特.教育百科全書(2)[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40.
[11]JACOB Madeleine.Challenges await women chemists in the new millennium[J].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1998(76):43-44.
[12] LONG Janice.Women chemists still rare in academia[J].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2000(78): 56-57.
[13]楊麗,徐飛.中國科學院女性院士特征狀況計量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8(5):942-947.
[14] MERTON Robert.The Matthew effect(II):Cumulative Advantage and the Symbolis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M].Isis,1988(79):606-623.
[15]哈里特·朱克曼.諾貝爾獎獲獎奧秘[M].勞永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66,69.
[16]諾貝爾基金會.諾貝爾:其人及其獎金[R].1962:143.
[17] CAO Cong.China’S Scientific Elite[M].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40-101.
[18]The female underclass[EB/OL].[2009-05-2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5/219504.html.
[19]楊麗.科學管道效應的影響因子與理論解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4-21。
[20]馬纓.促進女性科技人員發(fā)展的意義及相關措施[J].中國科技論壇,2011(11):126-130.
[21]VINKENBURG Clartje.Wome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reating sustainable careers[R].Luxembourg: European Communities Press,2009:7.
[22]楊麗.大數據下的中國女性R&D 人員群體狀況計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2):261-266.
(責任編輯:黃仕軍)
Analysis on Women Science Pipeline Effect basedon the Theory of Limited Differences
YANG Li
(SchoolofArtsandCommunications,AnhuiUniversity,Hefei230011,China)
Focusing on female researchers, and from education resources, family and children, gender segregati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advantage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ur aspects of scientific pipeline effect: connotation, reasons, eval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limited differences theory which takes gender differences as the core concept.Gender differences restrict women's research outpu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so that more women exi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which causes science pipeline effect. It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resistance of scientific women in the science pipeline and change the inferior position of female researchers, and formed the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women.
theory of limited differences; science pipeline effect; female researchers; gender differences
2016-11-2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管道效應影響機制研究”(SK2014A279);安徽省質量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14zjjh080);安徽省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gxyqZD2016374)
楊 麗(1978—),女, 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科技哲學博士.
N02;B029
A
1008-7699(2017)02-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