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干聚書的時代正是政局更迭、中國社會新舊交替轉型的時代,“風雪沉冥,天地易位,綱弛紐解,晦盲否塞”[1]是寓居上海的劉承干最深切的感受。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一大批前清遺老避亂來到上海,為了維持生計,他們“爭貸所儲書籍,以易錢米”,一時間,上海成為了圖書的集散地。
劉承干此時也寓居上海,以其雄厚之資,搜羅了大量的圖書,“甬東盧氏之抱經樓、獨山莫氏之影山草堂、仁和朱氏之結一廬、豐順丁氏之持靜齋、太倉繆氏之東倉書庫,皆積累世之甄錄,為精英所鐘聚”[2],其所散出之書,大都歸入嘉業(yè)堂,一時間,嘉業(yè)堂典籍宏富、縹緗滿架,這其中也包括劉承干所說的“秘籍”。
一
劉承干在《嘉業(yè)老人八十自序》中說:“辛亥以還,藏家多散出,不乏宋元佳槧、名人精鈔批校之本,益不重金購入。十數(shù)年間,積至五十萬冊?!盵3]在“五十萬冊”中“不乏宋元佳槧、名人精鈔批校之本”,這些“宋元佳槧、名人精鈔批校之本”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版本價值。所身處之亂世,客觀上卻給劉承干的藏書事業(yè)帶來了難得的契機,為其在短時間內聚集大量的藏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在《乙亥叢編序》中,更加明確地道出了寓居上海、身處亂世而潛心搜羅“祕藏”圖書的事實。
自海內兵起,僑寓滬壖,見故家藏書捆載易米,四方宿素多托命夷市,余因得於其間訪求祕藏[4]。
這里,劉承干用“祕藏”來形容包括“宋元佳槧、名人精鈔批校之本”在內的深藏藏書家之手的精品圖書。
當然,這些散出的“祕藏”,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嘉業(yè)堂所藏。劉承干在《嘉業(yè)堂藏書樓記》中詳細介紹了藏書樓的分布情況:
由池而上,有樓七楹,中一楹為大門,東三楹為宋四史齋,以置宋槧“四史”;西三楹曰詩萃室,以置先府君及余編《國朝正續(xù)詩萃》,齋、室均北向,齋樓多舊鈔精校各本,室樓皆宋元槧本。再進,亦樓七楹,左右繚以兩廡;廡各九椽。樓下為嘉業(yè)廳事三楹,分列甲乙兩部。上為希古樓,庋殿本、官印,而內府秘籍亦在其中。樓東西上下各二楹,雜置書五百余箱。左、右廡則各省群縣志,廡樓均為叢書,約二百余種[5]。
“秘籍”一類被單獨列出,可見其對“秘籍”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說明這些“秘籍”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嘉業(yè)堂藏書樓有專門用于存放“秘籍”的區(qū)域,說明嘉業(yè)堂所藏“秘籍”的數(shù)量還是很可觀的。
除上述所引“秘籍”“祕藏”之外,劉承干還多次采用“秘笈”“祕笈”等詞。
《禮記正義》卷子本,只存兩半卷,從東洋舊卷影寫。前所得《周易》《尚書》俱全,《毛詩》缺前七卷,《左傳》止剩五卷,此本更少,僅存其名。然《易》《書》《詩》傳同是方冊,此卻是卷子舊式,惟太少耳,然已足訂阮本之誤?!坏钍峡獭蹲⑹琛窌r未見,即《經籍訪古志》亦未收,真屬秘笈[6]。
《周易正義》十四卷……經學家只知《儀禮》《谷梁》《爾雅》有單疏,謂其餘已亡佚……此本為宜都楊惺吾舍人從日本鈔出,歸予插架,真海內驚人祕笈,故首刊此以餉學人[7]。
《禮記正義》卷子本雖然只存兩半卷,但阮氏刻《注疏》和《經籍訪古志》都沒有收入,可以和國內各版本《禮記正義》進行校讎刊對,訂各版本之間的勘誤,更有利于還原著作原貌,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稱為“秘笈”無可厚非?!吨芤渍x》經學家也認為其“已亡佚”。兩種圖書在國內都難覓蹤跡,劉承干都是從日本抄回,才有機會刊出,真算得上是“海內驚人祕笈”。
從以上論述可知,劉承干用“秘笈”“祕笈”等詞形容的書籍,都是一些在國內罕見,甚至是在國內已經散佚的圖書,只能從日本“影寫”或“鈔出”。雖然從日本“影寫”或“鈔出”的圖書十分珍貴,但不是說每種圖書都是精品,不能一味地奉為圭皋,其中也有不少問題存在[8]。
國內藏書家所藏的圖書同樣有這樣的“秘笈”存在,劉承干向同鄉(xiāng)張石銘所借的《易小傳》就屬于這種“秘笈”:
(《易小傳》)國朝《四庫》著錄,稱《書錄解題》有《系辭補注》十馀則附卷本,今本無之,蓋已久佚。是稿余由張石銘觀察處借得,《系辭補注》一卷,儼然存焉,則為罕見之本[9]。
此次,劉承干用“罕見之本”來形容《易小傳》,但《易小傳》“今本無之,蓋已久佚”的表述和《禮記正義》“此本更少,僅存其名”、《周易正義》“謂其餘已亡佚”的表述如出一轍,可見珍貴程度都是一樣,因此,“罕見之本”和“秘笈”“祕笈”“秘籍”等具有同等分量,“罕見之本”理應也屬于“秘笈”一類。
在劉承干留下的文獻中,“秘籍”“秘笈”“祕笈”“罕見之本”等這樣的表述很多,為方便論述,本文統(tǒng)一用“秘籍”一詞來表述。
二
由上所述,“秘籍”一詞指代那些“舊說散佚,不得其傳”的圖書,但筆者在翻閱史料中發(fā)現(xiàn),嘉業(yè)堂所藏“秘籍”還指另外一類圖書,即為朝廷明令禁止流通的圖書——禁書。
《嘉業(yè)藏書樓記》對“秘籍”的描述如下:
由池而上,有樓七楹,中一楹為大門,東三楹為宋四史齋,以置宋槧“四史”;西三楹曰詩萃室,以置先府君及余編《國朝正續(xù)詩萃》,齋、室均北向,齋樓多舊鈔精校各本,室樓皆宋元槧本。再進,亦樓七楹,左右繚以兩廡;廡各九椽。樓下為嘉業(yè)廳事三楹,分列甲乙兩部。上為希古樓,庋殿本、官印,而內府秘籍亦在其中。樓東西上下各二楹,雜置書五百余箱。左、右廡則各省群縣志,廡樓均為叢書,約二百余種[10]。
將其收藏的宋槧放在“宋四史齋”,將先府君及余編《國朝正續(xù)詩萃》放在“詩萃室”,從嘉業(yè)堂書籍放置的情況可以看出,劉承干是經過精心設計和認真整理的?!懊丶焙汀扳训畋尽薄肮儆 蓖旁凇跋9艠恰?,可見“秘籍”和“庋殿本”“官印”是屬于同一類書。從“庋殿本”和“官印”名稱上可知,這一類書籍和宮廷關系密切,當為從朝廷中流出的書籍或從宮廷中抄出的稿本。而“希古”出自溥儀所賜“抗心希古”匾額,是其與人合纂《綸旅金鑒》進呈,并呈所刻書而獲賞的。室名出自皇家賞賜,這就更加說明其和清廷的關系密切。與清朝有關又屬“秘”一類的書籍,除了深藏宮廷、不能為外人所見的書籍之外,還有就是被清朝列為的禁書。
所謂“禁書”,是指書籍的內容觸犯宗教或文化、道德上的禁忌,或批評時政而被統(tǒng)治者列為禁止持有、出版與販賣的書籍,一般以批評時政而被列為禁書的居多。既然是禁書,自然就是“秘而不能示人之籍”。《同岑集》因是禁書,自咸豐庚申之亂失而復得后,“又秘藏五十余年,不輕示人”。反觀嘉業(yè)堂藏書,其中就有被清廷列為的禁書,魯迅在其雜文《病后雜談》中就有所描述:
《安龍逸史》大約也是一種禁書,我所得的是吳興劉氏嘉業(yè)堂的新刻本。他刻的前禁書還不止這一種,屈大均的又有《翁山文外》;還有蔡顯的《閑漁閑閑錄》,是作者因此“斬立決”,還累及門生的,但我仔細看了一遍,卻又尋不出什么忌諱。對于這種刻書家,我是很感激的,因為他傳授給我許多知識——雖然從雅人看來,只是些庸俗不堪的知識[11]。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劉承干收藏、刊刻的《安龍逸史》《翁山文外》《閑漁閑閑錄》都是禁書。
當然,嘉業(yè)堂收藏的禁書遠不止魯迅提到的這三種,僅《嘉業(yè)堂藏書志》所記載的禁書就有如下幾種:
嘉業(yè)堂藏禁書統(tǒng)計表
三
劉承干是清王朝的忠實追隨者,一次次“輸金入貢”,并以得到清王朝的賞賜為榮,嘉業(yè)堂藏書樓就出自溥儀所賜“欽若嘉業(yè)”匾額?!捌潣侵?,即以額榜,所以記天恩也。”
那么,既然劉承干對清王朝這么死心塌地,為什么還要收藏、刊刻被清朝列為禁書的書呢?這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湖州自古物“人情開滌,民物豐昌,膏腴所萃,人文蔚然”,藏書刻書者更是層出不窮。這樣的文化氛圍深刻地影響著劉承干:
嗟乎,吳興為東南文物所萃,吳晉以降,代有作者。自胡安定教授以來,苕溪霅水之間,比于鄒歐魯。人物之盛,著述之富,固不止此,志書藝文所著錄尚多未見,其有錄而書已佚者更勿論矣。然即此所校刊者,玩其簡編,籀其義蘊,芳臭氣澤之所留貽,其足以興起后人而發(fā)人觀感者,豈有量歟。惟浙東西諸家,皆收羅于四方清晏之時,而余則抱殘守缺于多事之秋,其勞逸固不自不同。時運變遷,斯文將喪,或因此而稍留一線以傳于后,此刻亦未為無功也,然非所敢望矣[12]。
在“時運變遷,斯文將喪”的大背景下,刻書承擔起了“留一線以傳于后”的重要使命,在關鍵時刻,顯示出其“以斯文為己任”的擔當。
當然,部分禁書本身也確有可傳之處。對于《閑漁閑閑錄》,劉承干認為“不能禁其不傳,其亦文人精力所寄,有不可磨滅者”。 對于《三垣筆記》,劉承干認為其“卓然可傳,付之削氏,冀附不朽”[13]。對于《安龍逸史》,劉承干更是在跋中詳細說明了其價值所在:
翁山在粵,境壤相近,見聞較確。如紀杖死夏良璞事,殺御史李如月事,殺吳貞毓十八先生事,定國敗關有才于田州,又敗孫可望事,皆詳于他書。明季遺書,約及百種,互相鈔襲,翁山此書尚屬可取[14]。
雖然像“杖死夏良璞事,殺御史李如月事,殺吳貞毓十八先生事,定國敗關有才于田州,又敗孫可望事,皆詳于他書”,而且數(shù)量有百種之多,但這些書都“互相鈔襲”,可靠性值得懷疑,而屈大均身處事發(fā)之地,“境壤相近,見聞較確”,因此他的書更具史料價值。可見,劉承干在刻書之時,主要考慮的還是書的價值,并沒有因為禁書而放棄對書的刊刻。
還有部分圖書,劉承干認為其本來就不應列入禁書,對這些書進行刊印自是理所應當?!锻肪蛯儆谶@種情況,其在《同岑集跋》說“當日懼禍,自不敢傳布,今復核之,并無違礙字樣,自應不在禁例中”。
注釋與參考文獻:
[1][2][3][4][5][6][7][9][10][12][14]繆荃孫、吳昌綬、董康撰,吳格整理點校《嘉業(yè)堂藏書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243頁、第1405頁、第1410頁、第1386頁、第1406頁、第1246頁、第1244頁、第1280頁、第1406頁、第1279-1280頁、第1251頁。
[8]陳鄭:《嘉業(yè)堂藏有關日本書籍研究》,《浙江檔案》,2016年12期,第50-51頁。
[11]魯迅:《魯迅全集》第6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68頁。
[13]畬彥焱:《劉承干致李詳手札考述》,《上海文博論叢》,2004年第3期,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