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傳芬
【關鍵詞】 語文教學;文言文;“古今對接”式教學;興趣;積累;
變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5—0105—01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于“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教師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死輸硬灌,讓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這種“灌輸法”教學導致了文言文教學的低效化。如何打破舊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立新的、高效可行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文言文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采用“古今對接”的方式教授文言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古今對接,引發(fā)興趣
放眼現(xiàn)實,我們面對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而文言文無論是從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存在較大的距離,因此學生容易“敬而遠之”。如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十分重要。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有些篇目還是從古書中節(jié)選的片段,這讓學生的學習顯得孤立單薄,知識的遺忘率高。鑒于此,筆者講述課文前,讓學生先了解本課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乃至全書的梗概,這樣學生的學習不是孤立中斷的,而是全面連接的,就有了深入探究學習的欲望。如,《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文,教學中,筆者利用課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圖片,并以寧靜舒緩的《漁歌唱晚》作為配樂,對今日富春江美景加以介紹,讓學生感受本文的音韻美和畫面美。這種做法既消除了學生上課的疲勞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還為下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像《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等文章中反映了陶淵明的志向,學生如果不了解東晉社會的黑暗情況,就很難體會他“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及隱居的無奈。為此,筆者課前播放電影《梁祝》影片中影射當時士大夫階層沉溺于清閑放蕩的生活、不屑政務的狀況,學生自然就能理解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了。
二、古今比較,積累詞語
每年的中考,語文閱讀總有課內和課外兩篇文言文,這就要求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遷移到課外的閱讀中,如,對實詞、虛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的理解、把握等。從積累的角度來談,教師需要將教材中的各類范文作為一個語言文字的聚寶盆,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并轉化為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具備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其中,實詞掌握得越多,閱讀水平就越高,為此,筆者教學時就通過古今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1.詞的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如“布衣”一詞,古作“百姓”講,與今天的“布做的衣服”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xiàn)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如,“意”字在“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中作“主要內容”來講,在“賓客意少舒”(《傷仲永》)中作“心情”來講,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中作“意思”來講,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中作“情趣”,而只有“意思”一項與今天的用法一致。
三、古今對接,變式學習
現(xiàn)在的語文考卷更多的是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從學生的角度確立重難點,要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用行之有效的“變式”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習《狼》一課時,我們可以把幾張屠夫殺狼經(jīng)過的圖片打亂順序,或是把殺狼的細節(jié)稍加改變,讓學生分辨,這樣不僅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學《愚公移山》時,可讓學生用“答記者問”的形式,從愚公角度闡述移山的原因及難處、得到的支持,會事半功倍。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了不少古代文人在失意下所寫的文章,主要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筆者在執(zhí)教初三復習課時,讓學生回顧所學過的這些文章,并用季羨林的《走運與倒霉》進行古今聯(lián)讀,提出這樣的問題:同樣是被貶失意,文人的內心感受、表現(xiàn)有何不同?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對比感悟。像這樣教學同類文章時不是以單篇為單位,而是把幾篇放到一起綜合考慮,每篇有所側重,篇與篇間互為參照,在此基礎上把握同類文章的共同特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