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電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的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教材內容混亂、校企合作不暢等是當前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實施多元化實踐教學,主要包括師資隊伍多元化、教材內容多元化、教學方式多元化、實踐場所多元化及考核測評多元化,以此提高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電子電工;實踐教學;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C-0023-03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版的“工業(yè)4.0”,以全面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為標志,開啟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作為自動化、智能化領域的核心技術,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承擔著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等專門化方向中等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時代重任。實踐教學是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學體系的重點,對學生崗位技能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堅持以生為本,變革與探索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為實現新的興國戰(zhàn)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中職電子電工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
教學觀念落后是當前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一個問題。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的核心,教師在設計實踐教學策略、制定實踐教學目標時,都是在一定的教學觀念引領下來進行的。但在實踐教學中,囿于固有觀念,教師大多認為理論知識指導實際工作,是實踐教學的基礎,所以將理論知識的傳授作為了學生學習電子電工專業(yè)技術的重點,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涉及實際操作時,教師又往往將金工實習、電工基礎實習、電子測量實習等設置成互不相干的單一實踐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觀念顯然不能適應我國電子電工類行業(yè)、企業(yè)智能化發(fā)展的崗位要求,直接導致了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效率的低下,讓學生空有理論而難以實踐。[1]
(二)教學方式單一
一直以來,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都側重于對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無論是金工實習,還是電工基礎,都是將電子電工相關理論知識照搬到實踐操作中。首先是教師將理論知識以灌輸的方式教授給學生,然后是學生以應付考試的方式去進行一系列的實踐操作訓練,目的往往是讓學生通過考試考證,根本無法實現學生學以致用。
(三)教材內容混亂
對于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學生來說,教材是獲得電子電工相關理論知識的唯一途徑。目前,中職學校電子電工類教材繁雜寬泛,未能緊隨技術進步及時引入先進的理論知識,這就使得學生的專業(yè)知識體系一直固化在陳舊的技術理論中,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師的教學也很難與時俱進。不僅如此,中職電子電工教材的內容設計與安排也不盡合理,學生學習時極易產生認知上的困難,阻礙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理論應用。
(四)校企合作不暢
校企合作不暢是提高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實踐教學效率的又一個阻礙。應用型人才的工作崗位都是職業(yè)技術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崗位,而中職學校雖然是專門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搖籃,但校園環(huán)境與實際工作環(huán)境差別很大,中職學校很難在校園中模擬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中的情境,校企合作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但目前中職學校電子電工專業(yè)的校企合作還不夠深入,電子電工類企業(yè)擔心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造成生產線停頓損壞,導致經濟損失,往往會拒絕與中職學校的合作。這也導致了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實際的企業(yè)崗位生產情境及生產標準、管理要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職業(yè)認同與職業(yè)能力的發(fā)展。
二、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多元化實踐教學的探索
(一)師資隊伍多元化
師資隊伍多元化是實踐教學多元化的前提。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師一般以本??圃盒.厴I(yè)生為主,專業(yè)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教學經驗缺乏,動手能力并不強。因此,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可以選聘具有較強職業(yè)技能的優(yōu)秀高級技師和高級電工作為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讓學生能夠在專業(yè)技師的培養(yǎng)下強化實際操作的職業(yè)技能。同時,中職學校還可以自己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技能兼?zhèn)涞摹半p師型”專業(yè)教師隊伍,從而使師資隊伍多元化,高效達成多元化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2]
(二)教材內容多元化
實現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多元化實踐教學,還需要對中職電子電工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教材是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材中的文字內容和案例通過電子電工教師的講解能夠更加容易讓學生學會,從而達到指導學生實踐過程的目的。但傳統(tǒng)的教材內容過于單一,更新較慢,學生學習的教材內容大多晚于電子電工相關技術的實際發(fā)展,所以教師應當合理重構教材教學的基本框架,為學生營造符合專業(yè)發(fā)展趨勢和科技發(fā)展最新水平的教材內容體系,使學生真正能夠掌握先進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并有效運用于實踐操作的指導中來,提高專業(yè)實踐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上的教學資源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實踐教學中還應該充分利用其它的實踐教學資源。一是充分利用電子電工企業(yè)中生產現場以及一線技術工程人員等資源,巧妙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不斷豐富教學內容,讓電子電工的實踐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二是充分利用電腦資源,如應用Multisim7軟件就可以進行多項電子電工實驗,滿足電子電工的基礎性實驗需求,讓學生一邊學一邊練,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3]三是充分利用電子電工興趣團隊,如愛好者協(xié)會、電子電工維修站等師生團隊,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上社會,以為民服務等形式開展電氣維修、電子制作方面的實踐活動,積累專業(yè)實踐經驗。
(三)教學方式多元化
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除了金工實習、電工基礎等沿襲下來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很少有中職學校創(chuàng)新的實踐活動。這就需要中職學校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及時升級、更新電子電工實踐教學設施設備,使學生能夠學習、掌握最先進的電子電工技術。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增加探索性的電子電工實驗教學,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器材等自己設計實驗,并驗證結果,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中職學校還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拓展學生專業(yè)實踐的渠道,讓更多的電子電工類企業(yè)加入到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團隊中來,為學生在今后工作崗位上擁有更強大的職業(yè)技術能力打下堅實基礎。[4]
(四)實踐場所多元化
首先,在電子電工專業(yè)的教學中,可以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教師應該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同時進行實踐教學,將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分析、電路分析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從而讓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時就掌握知識的實際運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5]其次,學校要建立專門的電子電工實踐基地,建設開放性的虛擬電子電工實驗室,充分利用EDA軟件對電路進行仿真和模擬。在建設虛擬實驗室的過程中,應該建設純虛擬環(huán)境,讓學生在計算機上操作各種實驗。再次,學校還應該不斷開發(fā)具有自身特色的虛擬儀器,對實際的電子電路進行分析和測試;構建網絡化的虛擬實踐環(huán)境,通過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進行教學,實現儀器設備和數據的共享。最后,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到企業(yè)進行生產實踐教學,可以與本地區(qū)電子電工類骨干企業(yè)進行密切合作,帶領學生到電子電工類企業(yè)參觀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讓學生加深對電子電工專業(yè)相關職業(yè)技能的直觀感受,體驗在未來工作崗位工作時的情境,提高學生實際操作電子電工技術的能力。[6]
(五)考核測評多元化
考核測評多元化是建立在電子電工實踐教學過程多元化基礎上的延伸,是對學生電子電工實踐操作能力的一種深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多種方式的考核測評。例如,金工實習作品評比、電子線路CAD制圖比賽、單片機設計制作比賽、快速組裝小型變壓器等,促進學生實踐操作的積極性,使考核測評更加多樣化和趣味性。在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考核時,首先,每次實踐操作都要進行學生的技能考核,檢查學生對各種電子電工技術和技能的運用,采用實習工藝卡進行記錄,讓教師對學生進行考核。其次,需要對學生完成的各種小項目進行考核,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學生應該進行補訓,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獲得合格的實習成績。第三,加強對學生完成項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進行考核,引導學生重視電子電工技術的細節(jié)操作,如對于通過電子電工實習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學校的網絡和計算機進行檢修等,以檢測學生的細節(jié)操作。最后,教師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技能考核,在學生完成了各種電子電工的實習之后,應該對學生進行技能鑒定。[7]
參考文獻:
[1]周菊花.以就業(yè)為導向的中職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學初探[J].考試與評價,2015(8).
[2]田安波.談如何切實提高電子電工專業(yè)學生的實踐技能[J].才智,2014(3).
[3]張瑞芳.電子電工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與分析[J].信息通信,2013(2).
[4]劉穎.淺議多層次電子電工實驗教學體系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3(2).
[5]呂庭庭.如何打造中職電子電工技能教學的“高效課堂”[J].考試與評價,2016(1).
[6]田安波.提高職業(yè)院校電子電工專業(yè)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8).
[7]王艷新.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7(1).
責任編輯:馮志軍
作者簡介:柳婷,江蘇省宿城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宿遷,223800)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電子電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