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柳 青(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湖北武漢 430023)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君權(quán)合法性研究
文 柳 青(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湖北武漢 430023)
政治合法性概念雖然來源于西方,但它是對政治生活普遍性的抽象與概括。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也包含著非常豐富的關(guān)于合法性的論述。君主在中國漫長的帝制時期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分析和闡釋君權(quán)合法性是理解中國帝制時期政治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視角。君權(quán)合法性包含了君主政體合法性與君主合法性兩個層次。在討論君主政體合法性時,先秦儒家提出了天下為公的原則;在討論君主合法性時,從君主產(chǎn)生的必要性出發(fā),儒、墨、法都進行了清晰而獨特的論證。
傳統(tǒng)政治思想 君主政體合法性 君權(quán)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作為政治學(xué)研究中明確的分析概念是由韋伯開創(chuàng)的,韋伯系統(tǒng)而完整地論述了政治合法性理論。韋伯發(fā)現(xiàn),命令和服從是每一個社會活動系統(tǒng)的共有特征,如果一個社會系統(tǒng)有能力建立和培養(yǎng)對其存在意義的普遍信念,那么這種信念就構(gòu)成了其存在的合法性。有了這種合法性,這個社會活動系統(tǒng)中的人們就會主動服從來自這個系統(tǒng)上層的命令。在此基礎(chǔ)上,韋伯提出了三種純粹的合法性類型:傳統(tǒng)型、魅力型與法理型。后來的學(xué)者們,如阿爾蒙德、戴維·伊斯頓、哈貝馬斯等人對政治合法性概念進行了更為精巧的理論構(gòu)建,提出了政治合法化概念。哈貝馬斯明確表述了政治合法性與合法化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于合法性我把它理解為一個政治秩序被認可的價值。合法性要求則與某個規(guī)范決定了的社會同一性的社會一體化之維護相聯(lián)系。合法化被用來證明合法性要求是好的,即去表明現(xiàn)存(或被推薦的)制度如何,以及為什么適合于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去運用政治力量——在這種方式中,對于該社會的同一性具有構(gòu)成意義的各種價值將能夠?qū)崿F(xiàn)?!保?]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政治合法化就是對政治生活進行政治合法性論證、取得政治合法性的過程。
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化是外來的、西方的概念。那么在中國漫長的帝制時期,有無政治合法性的論證呢?牟宗三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治道”而無“政道”?!罢勒哒紊舷鄳?yīng)政權(quán)之形式的實有,定常的實有,而使其真成為一集團所共同地有之或總持地有之之‘道’也?!保?]此政道成立,政權(quán)才不會被一家一姓取來拿去,而是一種定常的靜態(tài)的實有。牟宗三認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有治道而無政道,不去追問政權(quán)背后的道德基礎(chǔ)。因此,國內(nèi)的一些學(xué)者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合法性論證是缺失的,并且認為“中國政治合法性闕如”的最終癥結(jié)在于,“早期的中國政治思想家們由于先驗思維的闕如,使得他們獨斷地將經(jīng)驗的政治現(xiàn)象作為政治的依據(jù),而不再追問做出這種依據(jù)的依據(jù)究竟是什么。”[3]
對于傳統(tǒng)政治合法性論證是缺失的這一論點,筆者不敢茍同。政治合法性的概念是韋伯在分析出人類政治生活一般特征的基礎(chǔ)上抽象概括出來的。只要有政治生活存在,只要有不完全依賴于“暴力”而存在服從意愿,就存在著政治合法性。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理應(yīng)也存在著類似合法性的概念。從“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這些通俗的話語背后,可以看到,中西方政治生活在合法性這一概念上有著許多相通之處。
中國傳統(tǒng)政治中又是如何論證政治合法性的呢?學(xué)者們已經(jīng)在這一問題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葛荃先生認為,相對于西方的思辨理論,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政治合法性的論證是一種信仰理性。這種信仰理性是政治信仰與政治理性的高度融合[4]。張星久先生將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正當性 (與政治合法性概念等同使用)分成了君主制政治體系正當性、王朝正當性、君權(quán)正當性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上的分析,充分結(jié)合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自身特征[5]。應(yīng)該說,學(xué)者們在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本文擬從君權(quán)合法性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對政治合法性的論證。
按照韋伯的觀點,政治合法性是一種政治權(quán)威的屬性,這就必然涉及到政治統(tǒng)治的主體與客體。政治統(tǒng)治的主體是統(tǒng)治者,政治權(quán)威的客體是被統(tǒng)治者。因此,“從政治統(tǒng)治的主體一方說,合法性意味著一種有效的政治統(tǒng)治必須具有的屬性和功能,即必須有能力使被統(tǒng)治者認為這種統(tǒng)治是‘應(yīng)當服從’的,從而獲得被統(tǒng)治者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認可或自愿服從;從統(tǒng)治客體的角度看,合法性意味著被統(tǒng)治者基于某種價值、信念而認可、支持某種政治統(tǒng)治,將其視為‘正當’或‘應(yīng)當’的。”[6]政治統(tǒng)治的客體向政治統(tǒng)治的主體表示一種自愿服從是需要有“投射對象”的。在政治體系當中,這種投射對象可以清晰地分為政體與統(tǒng)治者兩個方面。亨廷頓在分析威權(quán)國家的合法性時就提到了這一點,認為威權(quán)國家無法將政權(quán)的合法性與統(tǒng)治者的合法性進行有效區(qū)分,“在除一黨制之外的威權(quán)體制下,在統(tǒng)治者的合法性和政權(quán)的合法性之間都不可能做出明確的區(qū)分。政績平平既瓦解了統(tǒng)治者的合法性,也瓦解了這一制度的合法性?!保?]在帝制中國時期,政體即為君主制,統(tǒng)治者即為君主。無論是在政體的層次還是在統(tǒng)治者的層次,君主都處于核心地位。因此,討論君權(quán)合法性自然包含了君主制政體的合法性與君主的合法性這兩個層次。
秦朝統(tǒng)一之后,中國進入了長期的君主制政體時期。漢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思想成為此后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主導(dǎo)政治思想。因此本文將重點考察儒家對于君主制政體合法性的論證。
從秦朝開始,中國長期處于君主政體時期。對這種政體的政治合法性,古圣先哲們是如何看待的呢?我們可以先從儒家的源頭——先秦時期的儒家來進行審視。對政體的討論,中國的思想家們不習(xí)慣于進行系統(tǒng)而詳盡的理論分析,我們只能從先哲們的只言片語中梳理出其意蘊所在。先秦時期的儒家處于封建制分崩離析的時代,孔子理想中的政體仍然是周朝的封建政體,“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8]那么周朝政體又是什么樣的呢?周朝政體的基本意涵可理解為一種分封制。分封確定了天下共主與領(lǐng)主之間的關(guān)系。支配天下共主的這一信念及其地位實源于一種天道觀念,“吾先民以為宇宙間有自然之大理法,為凡人類所當率循,而此理法實天之所命。”[9]這種天道觀念在《詩經(jīng)》、《尚書》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10]。
然而,孔子所追崇的周朝的裂土分封卻再也沒有重現(xiàn)于歷史。隨著秦漢郡縣制的推行,“家天下”成為常態(tài),朝代更替成為歷史前行的基本形態(tài)。學(xué)者將秦漢及以后的中國稱為君主專制政體,并以以下三個方面為其主要特征:1、君位的終身制和世襲制;2、君主地位至高無上;3、君主獨攬國家權(quán)力。[11]那么儒家又是如何來論證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合法性的呢?從以上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三個主要特征,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核心已經(jīng)是“君主”,追問“政權(quán)的道理”的聲音顯得非常微弱。因為以“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的崇高政治道德而言,一家一姓之天下,是沒有政權(quán)合法性的。以致黃宗羲對君主政體大加撻伐,“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無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無養(yǎng)也,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無衣也,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無教也,為之婚姻之禮以防其淫,為之卒乘之賦以防其亂。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嘗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保?2]黃宗羲的觀點與朱熹如出一轍,朱熹認為“若以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其詭遇之不出正也。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保?3]黃宗羲明確地指出了“一家之法”與“天下之法”的區(qū)別,而且認為“一家之法”是“非法”。朱熹認為家天下以來的歷史天下之大道未嘗一日行于天地之間。也就是說,兩位大儒都認為君主專制政體是無道理可言的,是不符合儒家對政治合法性的要求的。“天下之法”、“天理之正”究竟又是什么呢?儒家是有其價值判斷的,簡單地說即為“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保?4]君主制政體是以“家天下”形式示人,天下為一姓所有,世代相傳,與儒家理想政治中以禪讓形式實現(xiàn)選賢與能是相違背的。
中國君主制政體的主要特征是以君主為核心。一家一姓的君主專制政體在朱熹、黃宗羲這樣的大儒看來是沒有合法性的。在王朝更替的帝制中國時期,政治生活仍在繼續(xù),政治合法性論證的需求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合法性的關(guān)注就集中在了對君主合法性的論證與強調(diào)上。
先秦時期各個思潮流派在相互爭鋒中發(fā)展,奠定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基本內(nèi)容。“中國之君主政體,秦漢發(fā)端,明清結(jié)束,故二千余年之政論,大體以君道為中心。”[15]上文已論及,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對政權(quán)合法性的論證,是以“天下為公”為其道德指向的。然而,在一家一姓的王朝政治中,天下為公的理想實質(zhì)上并沒有實現(xiàn)。思想家們對政權(quán)合法性的關(guān)注與論證較為罕見,卻集中在“君道”的討論上。因為中國政治思想史多因襲而少創(chuàng)造的特點,歷史上對于“君道”的討論也基本上未逃脫先秦的討論范圍?!熬馈币辉~,可簡單理解成為君之道,但其作為分析的概念卻顯得語義含糊。且為君之道的基本含義可理解為怎樣做君主,這又會陷入馬基雅維利式的經(jīng)驗主義的瑣碎之中。因此,本文從政治合法性的視角,將關(guān)注的焦點集中在“為何要產(chǎn)生君主”這一基本問題上來分析“君道”,以君主產(chǎn)生的必要性來分析君主的政治合法性。
先秦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君主”基本上持排斥的態(tài)度。在道家的價值序列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 自然是完滿的,并沒有給“君主”留下存在的必要性。“聞在宥天下,未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哉?”[17]在宥天下,即是使民眾在自然狀態(tài)下絕對自由,依靠君主等政治機制的安排而實現(xiàn)治天下在老莊看來非但不能實現(xiàn),而且是完全沒必要的。“昔人論先秦學(xué)術(shù)者,每有百家九流之稱。然就政治思想言,僅儒、墨、道、法四家足為大宗。 ”[18]因為道家對君主的存在持否定性態(tài)度,因此本文集中對儒、墨、法三個流派的君主合法性進行剖析。
(一)儒家對君主合法性的理解
1.以德取位——孔子仁政思想中對君主合法性的論述。如前文所述,孔子明確表達了他對周朝政治的推崇。但是,孔子當然也清楚時代的變革已無法讓歷史返回到分封建制的時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禮崩樂壞,預(yù)示著封建制度的崩塌,由此也推動了封建時代“世卿世祿”制度的逐步瓦解。何人應(yīng)該以何種方式取得職位成為新的課題??鬃訉@一問題的答案是:以德取位?!褒R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這是孔子對于政治原則最為人所熟知的表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要求用今天的話簡單地說就是,君要以君的原則要求自己,并以此類推。那么為君的原則又是什么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20]為人君的最高原則是止于仁,也就是說,只有具備了仁的道德品質(zhì)才能夠成為君主。仁在孔子那里成為君主首要的道德標準,無怪乎梁啟超認為“儒家言道言政,皆植于仁”[21]。仁的道德內(nèi)涵又包括什么呢?子貢問孔子需要終身奉行的行為準則是什么,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在這里,仁可以理解為恕道,由自身而及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保?3]仁者,能近取譬,推而廣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成為一體。由此,“孔子言仁,實已冶道德、人倫、政治于一爐,致人、己、家、國于一貫。物我有遠近先后之前分,無內(nèi)外輕重之別”。[24]君君,也就是要求君主要以仁作為道德準則,以德取位?!凹究底訂栒诳鬃?,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6]。君主具備了仁德的道德修養(yǎng),就能夠通過示范作用,實現(xiàn)儒家天下至治的政治理想。這種示范作用就是《大學(xué)》中所講的絜矩之道:“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27]。君主在道德上成了模范,就能夠成為臣子的榜樣,教化百姓,能夠不令而行,垂衣裳而天下治。
2.以德抗位——孟子對儒家君主合法性的深化。以德取位,德位一體,自然是理想狀態(tài)。但是理想狀態(tài)在現(xiàn)實中并非輕易能夠?qū)崿F(xiàn)。仁德高尚之如孔子,也并不能取得帝王之位,以行其道,何況他人。
孟子秉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28]。“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保?9]得民心者,即為有道,其道即為仁——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但與孔子的以德取位說相比,孟子的君道主張中更強調(diào)以德抗位。“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保?0]由孟子在此處的議論可見,在孟子的心目中,君之為君是因為君主有其職責(zé)所在的,其職責(zé)即為“四境之內(nèi)得治”,如不能實現(xiàn)此職責(zé),則如同丈夫不能養(yǎng)其妻子、士師不能治士,當廢黜而免除之。孟子在申斥君主應(yīng)履行其職責(zé)而保有其位的同時,又從正面提升儒者的地位?!疤煜掠羞_尊者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故將大為有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31]政治乃輔世長民之事,按孟子的理解,在政治領(lǐng)域有為之君就應(yīng)該放下尊嚴,以有德者為尊。
孟子以德抗位的君道觀是與其君輕民貴說密不可分的。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2]。孟子評價商王紂時認為,“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33]朱熹在注解中指出,“一夫,言眾叛親離,不復(fù)以為君也。書曰:‘獨夫紂’。蓋四海歸之,則為天子;天下叛之,則為獨夫”。[34]古人從文字學(xué)上來解釋“王”字,“王,天下所歸往也?!保?5]因此,在孟子眼中,失去民心,眾叛親離的“獨夫”是不配稱為君主的。孟子又將民心與天命聯(lián)系起來,“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脑唬禾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此之謂也?!保?6]君主有德,承擔其應(yīng)盡之職責(zé),取得民心也就順應(yīng)了天命。由此,孟子建立起了以德抗位思想的完整邏輯。
3.尊君止亂——荀子對君主合法性的論證。孔孟在論述君道時更多的是強調(diào)君主的道德要求,孟子甚至表現(xiàn)出明顯的以德抗位的傾向。但是,與孔孟相比,荀子的君道觀出現(xiàn)了很大的變化,其顯著特點在于荀子的尊君觀念。荀子認為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亂”[37]。父為一家之主,君為一國之主,主只能是一而不能為二,否則就會出現(xiàn)紛爭混亂,大有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之意?!疤熳诱邉菸恢磷?,無敵于天下……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服從,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碧熳觿菸蛔鸪?,要以天子之是非為天下之是非。
為何賦予君主如此尊崇之地位呢?荀子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尊君可以止亂。因為荀子認為“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shù)也”[38],勢位無高下之分及不能行使權(quán)力,實現(xiàn)有效的統(tǒng)治與管理。只有君主的存在才能將百姓統(tǒng)合起來,才能成就功業(yè),才能實現(xiàn)百姓的福壽安康。“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勢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后長”[39]。相反,如果君主失去了最為尊崇的勢位,則或陷入紛爭混亂,“今嘗試去君上之勢,無禮義之化,去法政之治,無刑罰之禁,倚而觀天下民人之相與也,若是則夫強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嘩之,天下之悖亂而相忘,不待頃矣?!保?0]
(二)尚同為民——墨家對君主合法性的論證
墨家的君道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尚同學(xué)說?!白幽友栽唬汗耪呙袷忌?,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nèi)者父子弟兄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朽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保?1]在這里,墨子清晰表述了產(chǎn)生天子的必要性,在于避免一人則一義,十人則十義,社會共同體無法達成共識,以致離散怨懟?!安靽灾握?,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fā)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xué)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xué)天子之善行。則天子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保?2]國君的功能就在于,一國能形成一個認識、一個觀點。在墨子看來,里長、鄉(xiāng)長為一里、一鄉(xiāng)之仁人,國君為一國之仁人。百姓必須以國君是非為是非,這樣國家才能定于一同之義。梁啟超先生認為,“篇名《尚同》,尚即上字,凡以發(fā)明‘上同于天子’之一義而已,以俗語釋之,則‘叫人民跟著皇帝走’也”[43]。那么天子如何產(chǎn)生呢,“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智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44]。至于如何選擇天下賢良圣智辯慧之人,墨子則沒有給出說明。
與儒家相類似,墨子所論之立君長,其目的也在于利民?!敖裉煜轮嗽?,方今之時,天下之正長猶未廢乎天下也。而天下之所以亂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時之以正長,則本與古者異矣……故古者之置正長也,將以治民也。譬之若絲縷之有紀而網(wǎng)罟之有綱也。將以運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義也……今王公大人之為刑政則反此。”[45]古時立正長,是為了治民,為了人民的利益,而現(xiàn)在不是出于這樣的目的,則天下混亂。由此,如果正長不以百姓利益為目的,則有正長(君主)則同于未立正長之時,“若立而為政乎國家,為民正長,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罰不(足以)沮暴,則是不與鄉(xiāng)吾本言民始未有政長之時同乎。”[46]
(三)尊君為君——法家對君主合法性的論證
《商君書》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階段出發(fā),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規(guī)范的調(diào)整經(jīng)歷了由親親至尚賢至貴貴的變革,由此產(chǎn)生了君主:“天地設(shè)而民生之。當此之時,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親親而愛私,親親則別,愛私則險;民生眾而以別險為務(wù),則有亂。當此之時,民務(wù)勝而力征,務(wù)勝則爭,力征則訟,訟而無正則莫得其性也。故賢者立中,設(shè)無私而民日仁。當此時也,親親廢,上賢立矣。凡仁者以愛利為道,而賢者以相出為務(wù),民眾而無制,久而相出為道,則有亂。故圣人承之,作為土地、貨財、男女之分。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shè)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其君,則上賢廢而貴貴立矣。”[47]由此可以看出,《商君書》認為君主的產(chǎn)生是時代發(fā)展使然。在親親原則下,因為親親而產(chǎn)生差別,產(chǎn)生私念,產(chǎn)生紛爭。由此需要賢德之人,以無私而止紛爭。但是由于賢者以才智凌駕別人,時間長了,也會出現(xiàn)混亂。由此需要產(chǎn)生君主,設(shè)制而定分,而定尊于一。因此,在法家思想中,尊君思想是其一大特點。管子認為“君之所以為君者勢也”[48],因為“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49]。管子甚至認為,君主的尊嚴并非來源于德行之高尚,而來自于“勢”,也就是君主本身所處之地位:“凡人君之德行威嚴,非獨能盡賢于人也。曰人君也,故從而貴之,不敢論其德行之高下”[50]。
從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出發(fā),法家認為尊君能夠得以實現(xiàn)有賴于提高國力。也就是說君主產(chǎn)生的原因也在于提高國力,以在群雄紛爭的時代背景下處于不敗之地?!傲Χ鄤t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故明君務(wù)力”[51]。韓非子在君權(quán)合法性上體現(xiàn)出赤裸裸的功利主義色彩,對儒家得民心的說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韓非子的主要依據(jù)在于,民眾是不明智的,并不能像君主那樣長遠地、根本地增進國家與民眾的福利:“今之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52]在韓非子看來,君主務(wù)耕戰(zhàn)、明懲罰、征賦斂、施法治是為了從長遠的角度、從根本上培養(yǎng)國家的強盛和民眾的富庶,但是民眾卻會將君主的這些行為看作是酷、嚴、貪、暴。
綜上所述,本文對傳統(tǒng)中國君權(quán)合法性的分析包含了君主制政體的合法性和君主的合法性兩個方面。往圣先哲們對君主政體合法性的討論并非是系統(tǒng)性的,先秦儒家提出了“天下為公”的政體原則,成為人們反思君主制政體合法性的重要道德準則。在君主合法性方面,君主產(chǎn)生的必要性是論證中國君主專制時期政治合法性的理論前提。先秦時期的儒、墨、法等思想流派均進行了清晰的闡釋和有力的論證。先秦時期主要思想流派對君主合法性問題的討論,為后世分析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豐富的思想來源。
當然,先秦時期中國先哲們分析闡釋的方式,摻雜著經(jīng)驗式、語錄式的、論斷式的因素,與西方政治理論注重邏輯推演的分析方式存在差異,但卻不能因此就否認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缺乏政治合法性的論述。從君權(quán)合法性這一視角出發(fā)進行分析,能夠管窺古代中國政治合法性論證的主要特征。先秦時期先哲們對君主產(chǎn)生的必要性這一問題的闡釋,無疑會成為人們褒貶君主、評價現(xiàn)實政治、推動政治發(fā)展的重要思想來源。
“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顧歷史的意義在于激濁揚清、去粗取精,為今天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借鑒。通過借助政治合法性這一西方的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去反思傳統(tǒng)政治生活,也可以為今天的現(xiàn)實政治提供參考與借鑒。我們一方面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地對待政治合法性這一理論概念所揭示的共通性內(nèi)容,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夯實合法性的基礎(chǔ),通過提升執(zhí)政績效增進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要客觀地認識到傳統(tǒng)中國的價值維度以及中國傳統(tǒng)政治實踐所賦予政治合法性這一理論概念的特殊內(nèi)容,從領(lǐng)導(dǎo)人物的個人魅力、黨政機關(guān)及黨員干部德才兼?zhèn)?、對民族?fù)興的強烈愿望等等方面滿足民眾的心理期待。從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增強政治合法性對于緩解當前社會矛盾、提升政治實踐運作水平無疑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1][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188-189.
[2]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zé)任公司,2010:20.
[3]劉培偉 .論傳統(tǒng)政治合法性論證的闕失[J].學(xué)海,2007(02).
[4]葛荃.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合法性思維析論——兼及恩寵政治文化性格[J].文史哲,2009(06).
[5]張星久.論帝制時期中國政治正當性的基本層次[J].政治學(xué)研究,2006(04).
[6]張星久.論合法性研究的依據(jù)——學(xué)術(shù)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J].法學(xué)評論,2000(03).
[7][美]塞繆爾·亨廷頓.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59.
[8]論語·八佾,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65.
[9][10][21][43]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28,30-35,83,152.
[11]張星久.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起始時間——兼論中國君主專制政體形成的社會條件[J].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0(01).
[12][15][18][24]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95-396,589,16,41-42.
[13]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tǒng)[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6.
[14]禮記·禮運第九[M].長沙:岳麓書社,1989:368.[16]老子校釋[M].龍門聯(lián)合書局,1958:66.
[17]莊子全譯·在宥[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69.
[19][25]論語·顏淵等十二,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36,137.
[20][27]大學(xué),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5,10.
[22]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66.
[23]論語·雍也第六,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92.
[26]論語·子路第十三,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143.
[28]孟子·盡心上,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363.
[29]孟子·離婁上,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280.
[30][33][34]孟子·梁惠王下,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220,221.
[31]孟子·公孫丑下,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243.
[32]孟子·盡心下,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367.
[3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10.
[36]孟子·萬章章句上,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307-308.
[37]荀子全譯·致士[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289.
[38]荀子全譯·王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42.
[39]荀子全譯·富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78.
[40]荀子全譯·性惡[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496.
[41][42][44][45][46]墨子全譯·尚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86-87,88-89,93,99,101-102.
[47]商君書·開塞篇[M].北京:中華書局,2009:78.
[48][50]管子全譯·法法第十六[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238,241.
[49]管子全譯·霸言第二十三[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357.
[51][52]韓非子集釋·顯學(xué)第五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097,1103.
責(zé)任編輯:陳 琳
D092
:A
1008-6323(2017)02-0099-06
柳青,中共武漢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