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舌人”“象胥”及其他
——中國古代譯官名號考

2017-04-13 03:20:46高查清錢曉紅
上饒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4期
關(guān)鍵詞:大辭典譯者

高查清,錢曉紅

(安徽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文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舌人”“象胥”及其他
——中國古代譯官名號考

高查清,錢曉紅

(安徽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文理系,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國漢字的構(gòu)成與西方文字由字母簡單拼接的構(gòu)成方式有所不同,它有著自己獨特的誕生歷史和豐富的意義蘊含,講究“名實相符”,很多漢字僅僅從它的外形和構(gòu)造就可以窺見其大致內(nèi)涵。通過對中國古代對于譯者“象胥”“狄鞮”“寄”“譯”等不同稱謂的推敲,循名責(zé)實,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名號”背后獨有的深刻內(nèi)涵,它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恰如其分地展現(xiàn)了譯者之“職(職務(wù))”與“能(才干)”,間接地揭示了譯者應(yīng)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譯者的職業(yè)角色與社會地位。譯者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角色,不忘自己的工作性質(zhì),幫助人們圓滿完成跨語言交際,為我國以及世界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努力。

譯者;名實;循名責(zé)實;職;能

眾所周知,中國的漢字的構(gòu)成不同于西方文字由字母簡單拼接的構(gòu)成方式,它有著豐富的意義蘊含,講究“名實相符”,很多字僅僅從它的外形和構(gòu)造就可以窺見其大致內(nèi)涵。從造字法上講,漢字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許多漢字的音、形、意與其所指有著某種奇妙的映射和呼應(yīng)。中國古代稱譯者為“舌人”,除此之外還有“寄”“象”“狄鞮”和“譯”等稱呼。如果仔細(xì)推敲一下中國古代稱謂譯者的這幾個漢字,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譯者的角色及其工作性質(zhì)。以下筆者將循名責(zé)實,通過中國古代對于譯者的不同稱呼,探求譯者的職業(yè)角色、社會地位以及譯者對于社會進步的作用。

一、“舌人”何人

“舌人”是中國古代對譯者的稱呼,《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解曰:“周朝所置通譯之官”,并舉《國語·周語中》例句“故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1]釋之??梢钥闯?,早在周代,朝廷就已經(jīng)設(shè)立了“舌人”這個官職,負(fù)責(zé)“通譯”之職?!吨袊饨晦o典》將該職位的設(shè)立時間確定為西周:“中國古代官名。西周置,負(fù)責(zé)翻譯”,又以《國語·周語中》韋昭注“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2]釋之。志者,意也,心之所向也,故“舌人”也就是能夠幫助相互不能理解對方語言的人們溝通信息、理解彼此心意之人;《三禮辭典》的解釋更為直白:“能翻譯外族語言者”[3]。

但是,“舌人”卻不是我國古代譯者的唯一稱呼。周朝的《禮記·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盵4]后贊寧又延展解釋曰:“《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譯知八狄”[5]4。其意是“寄”“象(胥)”“狄鞮”“譯”分別通曉東南西北等各地部族方言。而“象”“象胥”“象寄”是其通稱,職責(zé)是“掌四夷之國使,以傳賓主之語”[6]305。余子俠教授稱《周禮》的這段文字“不僅揭明后世所言翻譯人士為‘象寄之才’的稱謂之源,而且表明中國最遲在西周時期已有從事翻譯工作的專職人員以及進行翻譯的活動”[7]24。

可見,周朝各地的人們對從事翻譯活動人士的稱謂各不相同。這里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同屬一個中國,當(dāng)時譯者為什么有著不同的稱謂呢?這些不同的稱呼又有著怎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呢?或者說,人們?yōu)槭裁磿o譯者冠以上述稱呼呢?每一個稱謂和其工作性質(zhì)及其身份、角色是否有一定聯(lián)系呢?

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

古時北方人們稱譯者為“譯”,這個稱謂和現(xiàn)在基本上一致。究其原因,應(yīng)該是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統(tǒng)治中心位于北方的時間要遠長于南方,而官方語言基本上是以首都周圍的語言為基準(zhǔn)確定的,沿用了由北方方言為主確定下來的一套語言習(xí)慣,這樣,稱譯者為“譯”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正如贊寧所言:“今四方之官,唯譯官顯著者何也?疑漢以來多事北方,故譯名爛熟矣。”[5]4法云亦有類似理解:今通西言,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始至,而譯《四十二章》,因稱譯也[6]305。

唐朝經(jīng)學(xué)家、語言學(xué)家賈公彥和北宋佛教史學(xué)家贊寧兩人都把“譯”字解作“易”,即變換之意。這樣的解釋自然貼切,淺顯易懂,令人信服。賈公彥在《周禮·義疏》中曰:“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7]24贊寧在《譯經(jīng)篇》中有言:“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盵5]3《簡明古漢語字典》把“易”解為“換;交換”,如《易·系辭下》有“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之言,《戰(zhàn)國策·魏策》亦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之語。又解為“變換;改變”,如《荀子·樂論》云:“移風(fēng)易俗,天下皆寧”;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五例》曰:“然時易勢殊,敝極必反。”同理,“易轍”即“改變行車的道路”,比喻變更方針、計劃或作法[8]1000。

這些詞典解“譯”為“易”,即變化、改變之意,和卡特福德說的“翻譯即是用目標(biāo)語中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換源語中的文本材料”[9],以及勒菲弗爾說的“翻譯就是改寫”[10]異曲同工,對翻譯本質(zhì)的理解完全一致。

《漢語音義系統(tǒng)字典》引《方言(十三)》解曰:“譯,傳也?!庇忠墩f文》解曰:“傳譯四夷之言者?!盵11]161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即使?jié)h語內(nèi)部,其方言也紛繁復(fù)雜,必須依靠譯官的幫助來完成溝通和交流,故“譯”字從言。

三、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

孔穎達對《禮記·王志》中相關(guān)陳述疏曰:“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內(nèi)言語。”[11] 161賈公彥在《周禮·義疏》中說:“云寄者,賓主不相解語,故寄中國於東夷,又寄東夷語於中國,使相領(lǐng)解。”[12]469意思是中原地區(qū)和“東夷”言語不同,相互不能理解,所以需要在二者之間相互傳話,使彼此理解。這其實和“寄”的本義一脈相承:《簡明古漢語字典》對“寄”的第四、五條解釋為“托人遞送或傳達”[8]341。杜甫《述懷》詩曰:“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陸游《漁家傲·寄仲高》詞有“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之語,其中“寄”的含義和《古代漢語詞典》第四條的解釋一樣:托人傳遞[13]。

由此看來,“寄”的本意就是“轉(zhuǎn)送、轉(zhuǎn)達”,換句話說,由他人轉(zhuǎn)手、轉(zhuǎn)達信息,可稱為“寄”。作為兩種不同語言(包括由于時間、空間和手段上的差異造成的語際、語內(nèi)和符號之間的不同)之間的傳遞者“傳寄外內(nèi)言語”,被稱為“寄”就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四、今總名曰“象”者,德先致南方也

象即“象胥”。《周禮》曰:“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即,“象胥”的意思是“通曉夷狄語言之人”;如果指官職,那就是“充當(dāng)譯者的官員”。《周禮·秋官·象胥》對此解曰:“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xié)其禮,與其辭言傳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jié)幣帛辭令而賓相之?!盵14]也就是說,“象胥”是一個掌管與“蠻夷閩貉戎狄”等周邊部族(確切地說是中原之外的“方國”——部族國家或早期國家)交往的官職,即從事翻譯、接待等外交活動的官員。至于為什么“象胥”成為譯者的代稱乃至總稱,《周禮》云:“今總名曰象者,德先致南方也?!盵12]469意思是,因周代最早令南方臣服,與南越往來,而南越古稱曰“象”,因以“象”之名作為譯者之統(tǒng)名。

《中國哲學(xué)大辭典》解“象”為“顯現(xiàn)之象”,是相對于有形可見的“器”而言的[15]633?!兑住は缔o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16]464“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16]467。有形之“器”和“在天”之“象”是有差別的。“象”又指卦象、爻象,意為象征、類似、好象?!兑住は缔o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盵16]465言下之意,圣人能夠見天下人所不能見,所以就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大眾能夠聽得懂的言辭說出來。這一點和道安為《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jīng)抄》所寫的序言中提到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二不易”頗為意合:“愚智天隔,圣人叵階,乃欲以千歲之上微言,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盵17]猶言智者天賦異稟,常人不能望其項背,二者相去甚遠,再加上時間久遠,要讓譯者把那些遠古時代的智者所說的微言大義傳達給大眾并被他們所理解,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吨袊軐W(xué)大辭典》引《系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來解釋“象”和“易”的關(guān)系,以“象”說“易”[15]633?!吨袊鍖W(xué)辭典》引孔穎達疏曰:“謂卦為萬物象者;法象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象于天也?!笨追f達還認(rèn)為,《周易》立象的目的在于補充言語表達之不足,如《系辭上》云“圣人立象以盡意?!盵18]從這個意義上說,“象”是“圣人”用以“盡意”(即充分表達)的工具,目的還是要“盡意”。

相比較而言,《簡明古漢語字典》第四條的解釋只一個“似”字更為簡單明了,貼近本意,并引《易·系辭下》加以說明:“象也者,像此者也?!盵8]905也就是說,譯者所轉(zhuǎn)述的話(信息)和委托者的原意要相像,要類似,而不能誤傳,形成誤解和歧義。

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代,“象”和“像”是通假字:象也者,像也。《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對“像”的解釋為:1)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2)彼此形象相似,或在某方面具有共同點[19]。這樣看來,把譯者稱作“象”又是合理的了:作為一個譯者,他所轉(zhuǎn)述的內(nèi)容哪能和原言者的本意不“相似”或沒有“共同點”呢?

五、通西方語官謂之“狄鞮”

對于“狄鞮”這個稱謂,孔穎達疏曰:“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盵20]972《掌故大辭典》和此解頗為一致:“古時的通譯官。鞮,知。”[21]又有《漢語方言大詞典》引漢代鄭玄的注釋:“皆俗間之名,依其事類耳。鞮之言知也。今冀部有言~者?!盵22]

《古代漢語大詞典》還將“狄鞮”解釋為古地名,并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句子為證:“俳優(yōu)、侏儒、狄鞮之倡?!毙鞆V解曰:“狄鞮,地名,在河內(nèi),出善唱者。”[20]972

把上面各條解釋加以綜合,“狄鞮”的含義就一目了然了:“狄”原來是指古時候中國西部的某個地方(地區(qū)),又是對當(dāng)時中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指稱;而根據(jù)鄭玄的解釋,“鞮”是當(dāng)時北方一帶的方言,當(dāng)時河北地區(qū)還有言“知”為“鞮”的(“今冀部有言~者”),是“知道、通曉”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通曉狄言之人”。

另外,賈公彥認(rèn)為鄭玄的解釋稍嫌不足,因此有說:云“狄鞮”者,鄭玄注云“鞮之言知也”,雖不訓(xùn)狄,狄即敵也,謂言語相敵,使之知也[12]469。也就是說,鄭玄只解釋了“鞮”的意思是“知曉,通曉”,卻并沒有解釋“狄”的含義。“狄”可以解釋為“敵”,即使“言語相敵”——使言語的意思相匹敵、可相互替代。

至于“翻譯”二字何時起開始合用,目前可以考證的是,最早可見于齊梁時期。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僧伽羅剎集經(jīng)后記》有論曰:“佛圖羅剎翻譯,秦言未精?!盵23]其后,《高僧傳》之《支謙傳》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jīng)多梵文,未盡翻譯”[24],慧愷《攝大乘論序》有“翻譯之事殊難,不可存于華綺”[25]。贊寧解“翻”曰:“懿乎東漢,始譯《四十二章經(jīng)》,復(fù)加之為翻也。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譯二名行焉。”[26]任繼愈認(rèn)為,“譯”重釋義,故尚質(zhì);“翻”重修辭,故崇文?!胺g”合二而一,則文質(zhì)彬彬[27]。

六、結(jié)語

追溯中國歷史上對譯者的種種稱呼可以看出,盡管人們因為地域差異給譯者冠以不同的名號,但這些名號的內(nèi)涵和外延基本上是一致的。表面上,也許看不出這項工作對譯者專業(yè)素養(yǎng)或職業(yè)道德方面的要求,但從這些不同的稱謂中至少可以看出,其隱含的譯者之“職(職務(wù))”與“能(工作職責(zé))”是呼應(yīng)一致、名實相符的,甚至可以相互替代。如果追根溯源,人們可以從幾種名號中讀出很多對譯者專業(yè)和職業(yè)方面的要求:“譯”被解為“交換”“改變”,各家解讀都暗示了此項工作的必要性(“以所有易所無”)和正當(dāng)性(“移風(fēng)易俗”“改弦易轍”等)。交易需要誠信,改變意在改善。既然要譯者去完成這一工作,那么譯者當(dāng)然就要具備相應(yīng)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道德,況且《漢語音義系統(tǒng)字典》把“譯”解為“傳”,《說文》解為“傳言”,其實都暗含了對譯者的職業(yè)道德(倫理)要求:作為傳言者,當(dāng)然就要忠實傳達托付者的真實意思。

譯者這個角色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不同地域、民族、種族的人們在交往中遇到了因語言差異而產(chǎn)生的交際障礙,譯者正是幫助人們克服這種障礙應(yīng)運而生的。準(zhǔn)確地幫助人們傳情達意是譯者的天職和本分。任何時候譯者都應(yīng)該有清醒的“角色意識”,不忘自己的工作性質(zhì),竭盡全力譯出忠實、準(zhǔn)確的譯文,幫助人們圓滿完成交際任務(wù),不辜負(fù)人們賦予自己的“名號”和寄予的希望。

[1] 張政烺.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469.

[2] 唐家璇.中國外交辭典[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297.

[3] 錢玄,錢興奇.三禮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377.

[4] 劉建明.宣傳輿論學(xué)大辭典[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3:90.

[5] 贊寧.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 法云.翻譯名義集自序[C]//中華大藏經(jīng)編輯局.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第8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7] 余子俠.綜論教育交流與中華文化[C]//章開元,余子俠,鄭剛.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視野與探索:“中外教育交流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

[8] 張永言,杜仲陵,向熹,等.簡明古漢語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9] 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0.

[10] 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

[11] 齊沖天,齊小平.漢語音義系統(tǒng)字典: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2] 鄭玄.四庫家藏:周禮注疏:3[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3] 祝鴻熹.古代漢語詞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678.

[14] 賀旭志,賀世慶.中國歷代職官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450.

[15] 方克立.中國哲學(xué)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

[16] 趙克強.周易解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17] 道安.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jīng)鈔序[C]//羅新璋,陳應(yīng)年.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24.

[18] 趙吉惠,郭厚安.中國儒學(xué)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817-818.

[19] 張清源.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31.

[20] 徐復(fù),等.古代漢語大詞典[M].辭海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1] 古風(fēng).掌故大辭典[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0:121.

[22] 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9:2792-2793.

[23] 闕名.僧伽羅剎集經(jīng)后記[C]//羅新璋,陳應(yīng)年.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29.

[24]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420.

[25] 慧愷.攝大乘論序[C]//羅新璋,陳應(yīng)年.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57.

[26] 贊寧.譯經(jīng)篇總論[C]//羅新璋,陳應(yīng)年.翻譯論集.修訂本.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88.

[27] 任繼愈.佛教大辭典:中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634.

[責(zé)任編輯 邱忠善]

“She-ren” “Xiang-xu” & Beyond——a close study on connotations of various appella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translators

GAO Chaqing, QIA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 Anhui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51, China)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words, and it has its own unique history of origin and abundant implied meanings, emphasizing the matching between names and realities, so the connotations of a lot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be made out merely from the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Through a study of the different names of ancient translators/interpreters, such as “Xiang Xu(象胥)”, “Di Di(狄鞮)”, “Ji(寄)” or “Yi(譯)”, examining the reality by following the name, this paper finds: All of the different names respectively contain their deep connotations. They demonstrate exactly what translator's “job (post)” and “ability (talent)” a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reveal indirectly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ethics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nd reflect the role and social status of transla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interpreters/translato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role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their job, so as to help people achieve cross-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make efforts to help develop translation cause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translator/interpreter; name and reality; to figure out the reality through its name; post; ability

2017-07-03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5A604);安徽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質(zhì)量工程項目(2016AJ37)

高查清(1968-),男,安徽廬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xué)和英語語言文學(xué)。E-mail:gg02202003@163.com

H059

A

1004-2237(2017)04-0080-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4.011

猜你喜歡
大辭典譯者
A knowledge-guid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ed approach for herb recommendation?
《馬克思主義大辭典》研究述評
生態(tài)翻譯學(xué)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敦煌藏文文獻P.T.2第一部分譯注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工作座談會會議紀(jì)要
中國錢幣(2016年4期)2016-05-17 06:11:58
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shù)對譯者的影響
大型專業(yè)辭書《水利大辭典》出版發(fā)行
水利信息化(2015年6期)2015-04-06 23:51:57
謝亭送別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手机| 西充县| 秦皇岛市| 永吉县| 峨边| 从化市| 赞皇县| 神农架林区| 武平县| 当雄县| 辽阳市| 东莞市| 汉阴县| 灵寿县| 固镇县| 金寨县| 南充市| 中江县| 黔江区| 博客| 库尔勒市| 井陉县| 武功县| 桑植县| 新野县| 江山市| 西宁市| 武胜县| 嫩江县| 元氏县| 屏山县| 翁牛特旗| 灵武市| 六枝特区| 光山县| 偏关县| 梁山县| 松潘县| 湟源县| 区。|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