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代行卷的儀禮與過程研究

2017-04-13 23:43:51金瀅坤任占鵬
關(guān)鍵詞:羅隱舉子卷軸

金瀅坤 任占鵬

關(guān)于唐代行卷的問題,學(xué)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比較具代表性的有程千帆《唐代進(jìn)士行卷與文學(xué)》一書,對唐代進(jìn)士科舉考試中行卷之風(fēng)的由來以及具體內(nèi)容進(jìn)行了深入研究,并給行卷下了定義①程千帆:《唐代進(jìn)士行卷與文學(xu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29頁。。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xué)》第十章《進(jìn)士行卷與納卷》②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xué)》,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初版,2003年再版,第262-282頁。、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③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236頁。、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xué)》等論著④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xué)》,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69-87頁。,從不同角度對行卷的產(chǎn)生時間、行卷文體、行卷內(nèi)容,及其演變進(jìn)行了深入探討。本選題在前人基礎(chǔ)上,主要就行卷創(chuàng)作、卷軸制作、投謁對象的選擇、進(jìn)行禮儀與過程和行卷效果進(jìn)行探討,以期復(fù)原唐代行卷的大致輪廓,分析行卷對科場和唐代社會的影響。筆者《唐代行卷過程研究——行卷的創(chuàng)作和制作》、《唐代行卷過程研究(二)——投謁對象的選擇》兩文已經(jīng)對唐代舉子行卷中作品的創(chuàng)作、卷軸制作和投謁對象的選擇進(jìn)行了深入探討⑤《科舉學(xué)論叢》,2014年第2 輯,第1-8頁;《中國考試研究》,2015年第3期,第52-56頁。。本篇重點對舉子投謁的卷軸、啟、刺和幣等物品進(jìn)行考釋和說明,并對相關(guān)的儀禮和具體問題進(jìn)行說明,以期復(fù)原唐代舉子行卷的具體過程和儀禮,探討舉子行卷的效果及其與科舉考試的關(guān)聯(lián)。

一、行卷儀禮與過程

唐代舉子在選擇好行卷對象之后,便投獻(xiàn)卷軸。舉人行卷遵照一定儀禮程序進(jìn)行,整個過程大致分為請見、謝見、溫卷和敘謝等步驟。北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九《雜錄》云:

國初,襲唐末士風(fēng),舉子見先達(dá),先投箋、刺,謂之請見。既與之見,他日再投啟事,謂之謝見。又?jǐn)?shù)日,再投啟事,謂之溫卷。或先達(dá)以書謝,或有稱譽,即別裁啟事,委曲敘謝,更求一見。①(宋)王辟之撰:《澠水燕談錄》卷九《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18-119頁。

從宋初“襲唐末士風(fēng)”一句來看,唐末五代行卷過程亦大致如此,舉子行卷于先達(dá)要先投箋(啟)、刺,叫請見,得到許可方可見面,獻(xiàn)上卷軸;舉子獲得謁見之后,他日又要投啟事即書啟表示感謝,稱謝見;數(shù)日后還要投書啟,叫作溫卷;若是舉人得到先達(dá)、名公的稱譽、書謝,還要上別裁啟事,委曲敘謝。一次完整的行卷過程,前后需要箋一件,刺一件,卷軸一件,啟事兩件,別裁啟一件。又據(jù)南宋項安世曾記述唐代行卷之極弊時,云:

王公、大人,巍然于上……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未到門百步,輒下馬奉幣、刺,再拜以謁于典客者,投其所為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問,則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溫卷。如是而又不問,則有執(zhí)贄于馬前,自贊曰:“某人上謁者。”②(元)馬端臨撰:《文獻(xiàn)通考》卷二九《選舉考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74頁。

按照其說法,舉子行卷極其謙卑,距離王公、大人之家門百步之外,就要下馬,手捧“幣、刺”,向王公、大人之家的典客者拜謁,投獻(xiàn)行卷即卷軸。與王辟之的說法略有不同,多了奉幣,少了箋即啟。舉子若得不到王公、大人的接待,過一段時間再重復(fù)進(jìn)行一次,名為溫卷,以示提醒。若仍然得不到主人接待,舉子只好執(zhí)卷軸找機會攔馬自薦,曰:“某人上謁者?!边@條記載活靈活現(xiàn)地描述了唐人行卷情景,也說明行卷包括幣、刺和“所為文”(即卷軸)。王辟之和項安世對溫卷的描述稍有不同,行卷的內(nèi)容和事項也略有差異。顯然,舉子在投獻(xiàn)行卷即卷軸之前,需要準(zhǔn)備書啟、刺和幣等三樣?xùn)|西,與卷軸一并投獻(xiàn),幣雖然重要,但不能代表舉子的才學(xué),故可有可無。

以下通過相關(guān)實例來梳理唐人的行卷過程。舉人行卷的第一個階段——請見,需要“先投箋、刺”和卷軸。箋,在行卷中多稱啟,或啟事、書,是舉人投獻(xiàn)行卷時,一起呈獻(xiàn)的信,簡要說明投謁的來意。如羅隱《投秘監(jiān)韋尚書啟》云:

某啟。某月日,以所著《讒書》一通,寓于閽吏。某聞樊子昭之處屠沽,發(fā)光輝于許邵。郭林宗之游鞏洛,振聲價于符融……而尚書以盛名鎮(zhèn)乎當(dāng)時,以盛德傳乎奕世……若某者,燎薪就學(xué),擲楯攻文……是以重拂塵衣,聊希藻鑒。儻尚書以孺子可教,則隨洛下之書生。儻尚書以斯人若狂,則訪江東之釣叟。靈蓍神蔡,惟禱所從。謹(jǐn)啟。③(唐)羅隱撰,潘惠慧校注:《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92-293頁。

請見階段的啟主要內(nèi)容為:一是簡單介紹自己投獻(xiàn)的行卷即作品的名稱和情況;二是盛贊先賢薦拔后學(xué)的典故,進(jìn)而話鋒轉(zhuǎn)到將要投獻(xiàn)的“先達(dá)”,大加贊譽其道德之高、學(xué)識之博和明鑒之盛;三是希望自己獲得藻鑒,以及表達(dá)感激之情。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舉子行卷時所謂的“刺”究竟是何物。權(quán)德輿《送鈕秀才謁信州陸員外便赴舉序》云:“有秀才鈕氏,以儒者衣冠訪我于衡門之下,用文一軸與刺偕至。”④(唐)權(quán)德輿撰,霍旭東校點:《權(quán)德輿文集》卷二九,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頁。說明舉人行卷時需要奉卷軸和刺。宋人費袞記錄宋代行卷時云:“前輩行卷之禮,皆與刺俱入,蓋使主人先閱其文,而后見之?!雹荩ㄋ危┵M袞撰:《梁溪漫志》卷三《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頁。雖然宋代與唐代有所差別,但亦可管窺唐代行卷之一二。所謂的“刺”,就是把姓名寫在紙上,說明自己的身份,請典客遞給“主人”,類似現(xiàn)代的名片。

“刺”的起源較早,漢代已有之。據(jù)《史記·高祖紀(jì)》云:“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雹蓿h)司馬遷撰,(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八《高祖紀(j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44頁。司馬貞《索隱》曰:“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載錢谷也?!雹摺妒酚洝肪戆恕陡咦婕o(jì)》,第345頁。又晉人郭頒《古墓斑狐記》云:“狐不從,乃持刺謁華?!雹伲〞x)郭頒撰:《古墓斑狐記》,收入(明)佚名編:《五朝小說大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頁。說明漢魏以來士人謁見前賢、名公就須持刺求見。大概是“刺”比較短,又稱“短刺”②(金)王若虛撰,胡傳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遺老集校注》卷四五《貧士嘆》詩云:“試將短刺謁朱門,甲第紛紛厭粱肉?!保ㄉ蜿枺哼|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547頁)。據(jù)北宋人孔平仲《孔氏談苑·名刺門狀》云:“古者未有紙,削竹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以紙書,故謂之名紙?!雹郏ㄋ危┛灼街僮骸犊资险勗贰肪砦濉睹涕T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9頁。說明“刺”后來改用紙來書寫,故又稱“名紙”④關(guān)于“名紙”、“門狀”的研究,詳見張小艷:《敦煌文獻(xiàn)中所見“門狀”的形制》,《文獻(xiàn)季刊》,2004年第3期,第77-88頁。。又據(jù)南宋朱勝非《紺珠集》卷十一《門狀》云:“古者削竹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后以紙書,謂之‘名紙’,至唐時李德裕為相貴盛,人務(wù)加禮,每通謁,改具銜起居,謂之‘門狀’。”⑤(宋)朱勝非撰:《紺珠集》,收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七二冊,第493頁。按照朱勝非的說法,“名紙”稱作“門狀”是在李德裕為相之后,而且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似乎包括姓名、頭銜和起居。大概朱勝非是參考唐人李匡乂《資暇集》卷下《門狀》的記載:

門狀文宗朝以前無之,自朱崖李相貴盛于武宗朝,且近代稀有生一品,百官無以希取其意,以為舊刺輕(刺則今之名紙),相扇留具銜,候起居狀。而今又益競以善價紙,如出印之字。巧諂曲媚,猶有未臻之遺恨。⑥(宋)李匡乂撰:《資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6頁。

顯然朱勝非對門狀的理解有些偏差?!伴T狀”一般包括求謁人的姓名、具銜和恭候主人起居,即等候主人處分。

所幸的是敦煌文書保存了兩件“門狀”,一件為樣文,一件為實用文書。伯 3449 號“參賀門狀”載:

具銜厶

右厶謹(jǐn)詣臺屏祗候賀,伏聽處分。

云云。

并著年月日,向下具全銜厶牒。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xiàn)》第二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頁。

斯76 號背“陳魯修門狀”載:

行首陳魯修

右魯修謹(jǐn)在衙門,隨例祗候賀,伏聽處分。

牒件狀如前,謹(jǐn)牒。

長興五年正月一日,行首陳魯修牒。⑧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xiàn)》卷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頁。

這兩件門狀分別為書儀樣文和實用文書,正好可以讓大家了解“門狀”的全貌,說明門狀包括了謁者的姓名、具銜、恭候起居語、請?zhí)幏终Z、年月日、署名等。從門狀的格式來看,門狀最初是官場應(yīng)用比較廣泛的文書,被舉人效仿,應(yīng)該是從大中年間的進(jìn)士薛保遜開始。據(jù)《北夢瑣言》卷九《李涪尚書改切韻》載:

古之制字卷紙題名姓,號曰名紙。大中年,薛保遜為舉場頭角,人皆體效,方作門狀。洎后仍以所懷列于啟事,隨啟詣公相門,號為門狀、門啟。雖繁于名紙,各便于時也。書云“謹(jǐn)祗候起居郎某官”,即是起居在前,某官在后。至今顛倒,無人改更矣。有朝廷改之,亦美事也。⑨(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98頁。

依據(jù)孫光憲的記載,大中年間舉人用“門狀”的時間與宰相李德裕在會昌中“名紙”改“門狀”的時間相差不多,也就是說官場的習(xí)氣很快影響到了科場,科場也將“名紙”改為“門狀”。需要說明的是孫光憲“謹(jǐn)?shù)o候起居郎某官”的說法似乎不實,從敦煌文書中來看,應(yīng)該是“謹(jǐn)?shù)o候郎某官起居”。

項安世所說的“幣”,可理解為見面禮金。通常情況,舉子在請見階段還要奉幣,即奉上禮物,貧寒舉子囊中羞澀,奉幣往往少得可憐,連打點主人家知客的錢都不夠。如進(jìn)士劉魯風(fēng)江西投謁所知,被知客所阻,因賦一絕句云:“萬卷書生劉魯風(fēng),煙波萬里謁文翁。無錢乞與韓知客,名紙毛生不肯通?!雹猓ㄎ宕┩醵ūW骸短妻浴肪硎逗⒉挥觥罚虾#荷虾9偶霭嫔?,1978年版,第106頁;(清)曹寅等奉敕輯:《全唐詩》卷五〇五,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5745頁。又如唐末五代人歐陽彬投謁湖南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被樊姓知客索賄不得,沒能見到馬殷,于是寫詩云:“無錢將乞樊知客,名紙生毛不為通?!雹佟度圃姟肪砥呔盼?,第8956頁??上肱e子行卷之艱難,恐怕要疏通像樊知客之流,就得花費一大筆錢,這是貧寒舉子難以企及的,其名紙只好落個“生毛”的命運。當(dāng)然,士族、小姓之家的子弟情況迥異,請見階段奉啟、刺之事,甚至遣家僮代為投獻(xiàn)。如白居易行卷于給事中陳京,便是“遣家僮奉書”②(唐)白居易撰,顧學(xué)頗校點:《白居易集》卷四四《與陳給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49頁。。

進(jìn)士若有幸得到接見,回頭還須上啟事,稱為謝見。如羅隱《投鄭尚書啟》云:

某啟。某前月某日,輒以所為《讒書》一通,貢于客次。尚書俯憐羈旅,遽賜沾濡。既受厚恩,則宜前去……尚書蘊稷契皋夔之事業(yè),負(fù)卿軻遷固之文章。入則藻鏡冰壺,品量人物……十五年之勤苦,永有所歸。發(fā)自門闌,百生知感。謹(jǐn)啟。③《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8頁。

從羅隱的語氣來看,應(yīng)該是羅隱得到了鄭尚書的接見,特意進(jìn)啟對其厚恩表示感謝,并對其百般溢美,稱其“藻鏡冰壺,品量人物”,頗有獻(xiàn)媚之嫌。其《謝刑部蕭郎中啟》亦云:

某啟。某伏以內(nèi)揣荒蕪,早乖投獻(xiàn)。近者某官曲傳尊旨,伏蒙郎中賜及卷紙,令寫近詩。捧對優(yōu)榮,莫知所處。某利非楚鐵,鈍甚燕錐……豈謂郎中俯敦吾道,欲堰頹波。不憚客朝,先從隗始。寓剡藤而下授,指巴句以旁征。榮異當(dāng)年,事殊近俗。而況風(fēng)流漸泯,翰墨難言……因使斯文,亦歸清鑒。揣厚旨而時猶可待,荷殊私而力欲不任。寧惟元晏吟時,空增紙價。兼冀武卿窺后,免逐灰寒。謹(jǐn)啟。④《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9頁。

從這件啟的內(nèi)容來看,應(yīng)該屬于請見之后的謝啟。羅隱在此前已經(jīng)獲得蕭郎中的接見,兩人交談甚歡,蕭郎中甚至親賜卷紙,令其書寫近日所作詩,評價甚高。不僅如此,蕭郎中還對羅隱的作品進(jìn)行了點評,“俯敦吾道,欲堰頹波”,因此羅隱在這件書信中對其進(jìn)行了回應(yīng),云“因使斯文,亦歸清鑒”,表達(dá)了受寵若驚,誠惶誠恐的心態(tài),“揣厚旨而時猶可待,荷殊私而力欲不任”。

宋人王辟之認(rèn)為舉人在謝見之后,還須再投啟事,即溫卷。不過,南宋人趙彥衛(wèi)和項安世的說法與其不同,認(rèn)為舉子投獻(xiàn)行卷之后,數(shù)日再投獻(xiàn)啟和卷軸,稱為“溫卷”。趙彥衛(wèi)云:“唐之舉人,先籍當(dāng)世顯人,以姓名達(dá)之主司,然后以所業(yè)投獻(xiàn);逾數(shù)日又投,謂之溫卷?!雹荩ㄋ危┶w嚴(yán)衛(wèi)撰,傅根清點校:《云麓漫鈔》卷八,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35頁。項安世說:士人“謁于典客者,投其所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問,則再如前所為者,名之曰溫卷”⑥《文獻(xiàn)通考》卷二九《選舉考二》,第274頁。。趙彥衛(wèi)和項安世所處的時代相近,所持說法也相似。若按這兩位學(xué)者的看法,溫卷似乎就是簡單地把行卷再投一次。這與北宋人王辟之的說法,有較大差異。那么,究竟是哪種情形呢。據(jù)柳宗元《上權(quán)德輿補網(wǎng)溫卷決進(jìn)退啟》云:“是以有前日之拜”,“是以有今茲之問,仰惟覽其鄙心,而去就之”。⑦(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卷三六,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911頁。顯然,柳宗元此前向權(quán)德輿投謁卷軸,但遲遲未獲得召見,故再度上啟詢問,更否給予召見機會,以便決定去就,說明王辟之的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也說明“溫卷”只有啟,即啟事,并不再重新投卷軸⑧參閱程千帆:《唐代進(jìn)士行卷與文學(xué)》,第25頁。。羅聯(lián)添在談到溫卷之時,認(rèn)為“所謂‘溫卷’,亦未必如趙彥衛(wèi)所云所業(yè)一投再投,而是呈獻(xiàn)作品之后,再上書請對方溫習(xí)所獻(xiàn)詩文之意”⑨羅聯(lián)添:《唐代文學(xué)論集》,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9年版,第38頁。。此說是也。據(jù)《唐摭言》卷十一《惡分疏》云:“光化中,蘇拯與鄉(xiāng)人陳滌同處。拯與考功蘇郎中璞初敘宗黨,璞故奉常滌之子也。拯既執(zhí)贊,尋以啟事溫卷,因請陳滌緘封,滌遂誤書己名,璞得之大怒。拯聞之,蒼黃復(fù)致書謝過?!雹狻短妻浴肪硎弧稅悍质琛罚?24頁。從此故事情節(jié)可知,進(jìn)士蘇拯與考功郎中蘇璞為宗,起初想藉“敘宗黨”之名,“既執(zhí)贊”送了禮物,過了幾天又想“以‘啟事’溫卷”,特意請鄉(xiāng)人陳滌為其“啟事”書寫封緘,結(jié)果陳滌一時疏忽誤書己名“滌”,犯了蘇璞之父名滌的諱,導(dǎo)致蘇璞大怒。此事正好說明,進(jìn)士投獻(xiàn)行卷之后,若未獲得召見,需要再投“啟事”即書啟,此舉亦謂“溫卷”,而不是再投卷軸。如晚唐羅隱投獻(xiàn)《讒書》之后,遇到?jīng)]有回音情況,便再上啟事,即所謂的“溫卷”,表達(dá)拜謁殷切之情。屬于“溫卷”性質(zhì)的啟事有:《謝大理薛卿啟》云:“某啟……中間輒以所著《讒書》,上干閽吏?!雹佟读_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1頁。又《投秘監(jiān)韋尚書啟》云:“某啟。某月日,以所著《讒書》一通,寓于閽吏。”②《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2頁。又《上太常房博士啟》云:“某啟。某前月二十五日,以所著《讒書》一通上獻(xiàn)。”③《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3頁。又《投蘄州裴員外啟》云:“某啟。某月六日,輒以所著《讒書》一通,貢于客次?!雹堋读_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5頁。又《投鄭尚書啟》云:“某啟。某前月某日,輒以所為《讒書》一通,貢于客次?!雹荨读_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8頁。顯然,羅隱在遲遲等不到“先達(dá)”召見的情況下,反復(fù)進(jìn)啟事詢問,蓋此類書信即所謂的“溫卷”行為。

若舉子有幸獲得先達(dá)召見,經(jīng)過考察以后,如若獲得欣賞,先達(dá)也會專門為之撰寫“書謝”,對其稱譽、贊賞,達(dá)到為其延譽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愈以獎拔后學(xué)著稱,為舉子延譽、稱譽可謂不遺余力。如貞元中張籍“以詩名當(dāng)代,公卿裴度、令狐楚,才名如白居易、元稹,皆與之游,而韓愈尤重之”⑥(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六〇《張籍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204頁。。韓愈對其稱贊不已,其《病中贈張十八》盛贊:“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幸愿終賜之,斬拔枿與樁。從此識歸處,東流水淙淙?!雹撸ㄌ疲╉n愈撰,錢仲聯(lián)集釋:《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頁。這是貞元十四年(798),韓愈作汴州幕時薦送張籍(張十八)所作,張籍因此在次年進(jìn)士及第⑧《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一,第64頁。。又進(jìn)士李翊曾投謁韓愈⑨李翊貞元十八年及第,其行卷于韓愈的時間可能在貞元十七年。,獲得韓愈接見和賞識,韓愈先后作《答李翊書》、《重答翊書》,不遺余力地為李翊延譽,稱贊其“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并與李翊就“學(xué)道”問題進(jìn)行了討論,鼓勵、提攜之情溢于言表⑩(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三《答李翊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171頁。。貞元十八年(802),陸傪佐主司權(quán)德輿于禮部,韓愈便推薦李翊?《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三《與祠部陸員外書》,第200頁。,李翊是年及第,充分說明了韓愈對其器重,以及唐代舉人行卷的效果。又開成中,項斯“聲價藉甚”,通過投謁,獲得張水部籍的特別“知賞”?(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331頁。。張籍作《贈項斯》,詩云:“盡日吟詩坐忍饑,萬人中覓似君稀?!苯璐藶轫椝寡幼u,此詩大概流傳甚廣,很快得到了鄭熏少師的唱和,亦作詩云:“項斯逢水部,誰道不關(guān)情?!?《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第330頁。顯然,張籍不僅為項斯作詩延譽,而且到處為其請讬。因此,項斯對張籍非常感激,在離別之際,也作《留別張水部籍》詩一首,云:“省中重拜別,兼領(lǐng)寄人書。已念此行遠(yuǎn),不應(yīng)相問疏。子城西并宅,御水北同渠。要取春前到,乘閑候起居。”?《全唐詩》卷五五四,第6410頁。詩中體現(xiàn)了作者對張水部的依依不舍和感激之情,此詩即宋人王辟之所說的“即別裁啟事,委曲敘謝”。在張籍為項斯延譽之下,項斯聲名漸起,會昌三年(843),“因以卷謁江西楊敬之,楊甚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biāo)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磶自娺_(dá)長安,斯明年登上第”?(宋)錢易撰:《南部新書》卷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2頁;參閱《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第333-334頁。。顯然,項斯進(jìn)士及第的重要原因是其以行卷投謁國子監(jiān)祭酒楊敬之,并得到其“甚愛之”。楊敬之為了給項斯延譽,親自贈詩一首,甚至用“到處逢人說項斯”來形容自己為其延譽之心切,大概是此詩用情至深的緣故,很快傳遍了京師,項斯因此進(jìn)士及第。

那些接到舉子幣、箋、刺和卷軸的王公、大人、文宗等先達(dá),“巍然于上,以先達(dá)自居”,依據(jù)舉子的名氣、才學(xué)與身份,決定是否見面,若想見舉子,則“出其書”召見。更多的時候,舉子的卷軸很難得到先達(dá)的認(rèn)真對待,往往是“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終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舉子“進(jìn)不敢問,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復(fù)咨嘆”①(唐)李商隱撰,(清)馮浩詳注,(清)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卷八《與陶進(jìn)士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頁。,只好小心翼翼,耐心等待。若是舉子短時間內(nèi)得不到先達(dá)接見,會再上啟事請見。如羅隱《上太常房博士啟》云:

某啟。某前月二十五日,以所著《讒書》一通上獻(xiàn)。遂歸逆旅,載軫危途。必恐員外以其姓氏單寒,精神鈍滯,汨在眾人之下,遺于繁務(wù)之中。某懷璧經(jīng)穿,壯年見志……所以遠(yuǎn)辭蝸舍,來謁龍門……負(fù)所業(yè)以長嗟,向良工而有喟……今則火木相生,未測自焚之理。謹(jǐn)啟。②《羅隱集校注》之《雜著類》,第293頁。

從此件啟的內(nèi)容來看,羅隱在此前向太常博士房某投獻(xiàn)行卷《讒書》一通,便回旅店等候接見,大概是擔(dān)心自己出身“單寒”,而被遺漏,故又上啟請見;其言語十分謙卑,形容自己是“遠(yuǎn)辭蝸舍,來謁龍門”,以博取房博士的接見。

關(guān)于省卷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卷軸的制作大體與行卷相似,也無投謁對象可供選擇,省卷直接投納禮部貢院,相關(guān)規(guī)定都比較明確,不再贅述。

二、延譽的方式與行卷效果

舉子向所謂的先達(dá)投獻(xiàn)行卷的目的,是要獲得先達(dá)的賞識,為其延譽,激揚名聲,幫助其獲得科名?,F(xiàn)實中舉子行卷并非易事,并不是像元結(jié)作《文編》、皮日休作《文藪》為省卷和行卷,次年便進(jìn)士及第,更多的舉子是飽受挫折,通過百般努力才獲得先達(dá)的延接,得到其延譽和推薦。

一般來講,先達(dá)如對舉子比較滿意,便會為其延譽。為了確保延譽有效,可以在眾多舉子中脫穎而出,唐代先達(dá)為舉子延譽可謂不遺余力,方式可以說五花八門。如貞元九年(793),梁肅任右補網(wǎng),“是時,梁君之譽塞天下,屬詞求進(jìn)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門下者,蓋無虛日”③(唐)李翱撰,郝潤華校點:《李翱集》卷一《感知己賦并序》,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即便是李觀、韓愈、李絳、崔群等當(dāng)時知名的文學(xué)新秀,也很難獲得梁肅的接見。四人在未進(jìn)士及第前,相互約定同進(jìn)取,“游梁補網(wǎng)之門;居三歲,肅未之面”。大概是四賢造訪梁肅的次數(shù)實在太多,感動了梁肅,才獲得梁肅延接的機會,于是“觀等俱以文學(xué)為肅所稱,復(fù)獎以交游之道”④《唐摭言》卷七《知己》,第81頁。。很快,貞元八年(792)陸贊知貢舉,梁肅向其推薦了李觀、韓愈等八人,全部及第,史稱“龍虎榜”。同年及第的還有王涯,其“博學(xué)工文,尤多雅思。梁肅異其才,薦于陸贊”⑤《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第420頁。。像李觀、韓愈等以文學(xué)著稱的舉人,在請謁以識才善知聞名的梁肅時,尚且三年始得延接,更何況普通舉子呢!不僅如此,韓愈還“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饣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⑥《舊唐書》卷一六〇《韓愈傳》,第4195頁。。

繼梁肅之后,韓愈很快成為文壇領(lǐng)袖,“有接后輩名”⑦《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三《答劉正夫書》,第206頁。,“引致后進(jìn),為求科第,多有投書請益者,時人謂之‘韓門弟子’”⑧(唐)李肇撰:《唐國史補》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頁。。韓愈把薦拔后學(xué)視為己任,如元和中,進(jìn)士李賀以詩歌謁國子博士韓愈,恰好韓愈“送客歸極困,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當(dāng)韓愈看到李賀行卷首篇《雁門太守行》之“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時,立刻“援帶命邀之”⑨(唐)張固撰:《幽閑鼓吹》,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0-1451頁。。后來,李賀果為韓愈所知,“名聞?chuàng)|紳”⑩(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卷六《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89頁。,可惜英年早逝。又如牛僧孺曾執(zhí)行卷請謁韓愈、皇甫湜,受到二人的稱賞。兩人為了給牛僧孺延譽,頗費心思,趁牛僧孺外出,有意在其大門署曰:“韓愈、皇甫湜同訪幾官先輩,不遇”。借此造勢,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雙賢專門造訪牛僧孺,以便為其激揚名聲,于是“僧孺之名大振天下”?《唐摭言》卷六《公薦》,第63-64頁。。牛僧孺之所以能進(jìn)士及第,還得到了當(dāng)時名相韋執(zhí)誼的贊譽。據(jù)《牛僧孺墓志》云:時相韋執(zhí)誼見進(jìn)士牛僧孺,“一見如舊,由是公卿籍甚,名動京師,得上第”?(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七二〇李鈺《故丞相太子少師贈太尉牛公神道碑銘并序》,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7406頁。。韋執(zhí)誼在貞元二十一年(805),由吏部郎中入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牛僧孺在同年進(jìn)士擢第,與韋執(zhí)誼的延譽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繼韓愈之后,張籍也以薦拔后學(xué)著稱。張籍為進(jìn)士項斯延譽,到了“逢人說項斯”的程度。為進(jìn)士朱慶馀延譽也是如此。據(jù)《云溪友議》卷下《閨婦歌》云:

朱慶馀校書,既遇水部郎中張知音。遍索慶馀新制篇什數(shù)通,吟改后,只留二十六章。水部置于懷抱,而推贊焉。清列以張公重名,無不繕錄而諷詠之,遂登科第。朱君尚為謙退,作閨意一篇,以獻(xiàn)張公。張公明其進(jìn)退,尋亦和焉……朱公才學(xué),因張公一詩名流于海內(nèi)矣。①(唐)范攄撰:《云溪友議》卷下,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第1320-1321頁;(宋)計有功撰:《唐詩紀(jì)事》卷四六《朱慶馀》略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04頁。

張籍親自向朱慶馀索要新舊詩文,從中選取二十六章,隨身攜帶,不失時機地在公卿之間“推贊之”。朱慶馀在參加省試之前,作《近試上張籍水部》詩一首,云:“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②《全唐詩》卷五一五,第5892頁。張籍作《酬朱慶馀》詩一首回之,云:“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雹凼杖搿短莆宕P記小說大觀》,第1321頁;《唐詩紀(jì)事》卷四六《朱慶馀》略同,第704頁。在張籍的極力推薦下,朱慶馀不僅在寶歷二年(826)進(jìn)士及第,而且“詩名流于海內(nèi)”。為此,朱慶馀曾作《上張水部》詩,云:“出入門闌久,兒童亦有情。不忘將姓字,常說向公卿。每許連床坐,仍容并馬行。恩深轉(zhuǎn)無語,懷抱甚分明。”④《全唐詩》卷五一四,第5866頁。充分表達(dá)了對張籍感激之情。

除了與舉人同游、造訪舉人、直接向公卿推贊、與之唱和之外,公卿、文宗等先達(dá)為舉人的行卷、文集作序,也是為其延譽的一種重要方式。如皇甫湜的《送王膠序》⑤《全唐文》卷六八六,第7025頁。,梁肅的《送皇甫七赴廣州序》⑥《全唐文》卷五一八,第5267頁。,權(quán)德輿的《送馬正字赴太原謁相國叔父序》、《送陳秀才應(yīng)舉序》、《送獨孤孝廉應(yīng)舉序》⑦《權(quán)德輿文集》卷二九,第411、424、426頁。,韓愈的《送王秀才序》、《送孟秀才序》、《送陳秀才彤序》等⑧《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四,第257-260頁。。這些序中多為褒揚之語,意在向公卿、士大夫推薦這些出色的進(jìn)士,也不乏寄予厚望之詞。如韓愈《送權(quán)秀才序》云:

伯樂之廄多良馬,卞和之匱多美玉,卓斝瑰怪之士,宜乎游于大人君子之門也……權(quán)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宮商相宣,金石諧和,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閱之累日而無窮焉。愈常觀于皇都,每年貢士至千余人,或與之游,或得其文,若權(quán)生者,百無一二焉。如是而將進(jìn)于明有司,重之以吳縣之知,其果有成哉。于是咸賦詩以贈之。⑨《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四,第276頁。

此序是韓愈作汴州宣武軍幕僚時,“權(quán)自汴舉進(jìn)士京師,送以此序”⑩《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四,第276頁。,說明此序是韓愈為權(quán)秀才的延譽之作。韓愈稱贊其文詞,“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宮商相宣,金石諧和,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自己“閱之累日而無窮焉”,足見文章之余味無窮,美不勝收;還特意強調(diào)權(quán)秀才的行卷是數(shù)以千計的舉子行卷中優(yōu)秀之作,“若權(quán)生者,百無一二焉”,可謂褒譽甚高。

舉子請謁公卿、權(quán)貴、地方長官一旦成功,這些人也會不遺余力地為舉子延譽,甚至以書信形式向其他重要人物推薦。如永貞革新之后,柳宗元被貶,后來改任柳州刺史,于是“江嶺間為進(jìn)士者,不遠(yuǎn)數(shù)千里皆隨宗元師法。凡經(jīng)其門,必為名士”?《舊唐書》卷一六〇《柳宗元傳》,第4214頁。。其中,有舉人趙生慕柳宗元之名,專門跑到柳州行卷。柳宗元甚為感動,對其贊賞有加,極力延譽,不惜寫書信向名藩推薦。如柳宗元《送趙大秀才往江陵謁趙尚書》云:

自吾竄永州三年,趙生亟見。視其狀,專謹(jǐn)愿愨;觀其跡,溫密簡靖;聞其言,徑直端誠。自尚書理荊州,異政日至。至則趙生喜忭起立,伸目四顧,不啻若自己而為之者。誠宜有報知己之道,又誠宜有大賢而為之知也。是行也,趙生其將奮六翮,翔千里,以為轅門大府之重,增羽儀之盛,其道美矣。故予繼之以辭。①《柳宗元集》卷二二,第609頁。

文中提到的趙尚書當(dāng)是趙宗儒,元和四年(809)出為荊南節(jié)度使。柳宗元特意恭維趙宗儒,“自尚書理荊州,異政日至”,目的還是向其推薦舉子趙生,希望荊南節(jié)度使趙宗儒“以為轅門大府之重,增羽儀之盛,其道美矣”,提攜趙生,為其激揚名聲。又如歐陽詹《送楊據(jù)見漳州李使君序》,稱贊李有“天枝之英,金鏡之明,盛物之量,秤物之衡”②(唐)歐陽詹撰:《歐陽行周文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楊據(jù)攜帶這樣一封書信,去拜謁李使君,李使君必然樂于延譽、推薦。

公卿、權(quán)貴和文場名流在為舉人延譽的基礎(chǔ)上,甚至?xí)苯酉蛑暸e主司推薦,幫助其獲得科名。由于中晚唐科舉考試兼采時譽,知貢舉主司為了了解舉子的時譽往往會“交朋之厚者為之助,謂之通榜”③(宋)洪邁撰:《容齋四筆》卷五《韓文公薦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69頁。??婆e考試中“通榜”的存在為舉人行卷和公卿延譽提供了方便。據(jù)《唐摭言》卷八《通榜》載:“陸忠州榜時,梁補網(wǎng)肅、王郎中杰佐之,肅薦八人俱捷,余皆共成之?!雹堋短妻浴肪戆恕锻ò瘛?,第82頁。也就是說梁肅識人善知的美名,實際上是因為“通榜”的緣故,梁肅對舉子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知貢舉主司陸贊的意志,決定舉子能否及第。又如貞元十八年(802),權(quán)德輿知貢舉,陸傪員外郎與其“通榜帖”,韓愈向陸傪推薦十人,其上為侯喜、侯云長、劉述古、韋紓四人,其次為張苰、尉遲汾、李紳、張俊馀六人,權(quán)德輿連知三榜,“共放六人,而苰、紳、俊馀不出五年內(nèi),皆捷矣”⑤《唐摭言》卷八《通榜》,第82頁。。此條記載中有關(guān)“通榜帖”的說法未必屬實,但像陸傪、韓愈等公卿和文場名流對舉子的評價和推薦直接影響其科名的成敗是不爭的事實。

總體來講,唐代舉子行卷,有利于士族、小姓子弟,特別是京畿地區(qū)的士族和權(quán)貴子弟以“京畿便利”,“衣冠所聚,子弟之間,身名所出,從容附會,不勞而成”⑥《通典》卷十七《選舉典五》,第412頁。。由于“京華之地,衣冠所聚”,聚集了大量的高官顯貴、文化名流,方便舉子投刺干謁,馳驅(qū)要津,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關(guān)系,為其行卷、延譽、登第提供更多的機遇。唐代京兆府的“京兆解”前十名等同及第,時謂“等第”,甚至稱為“神州等第錄”⑦《唐摭言》卷二《元和元年登科記京兆等第榜敘》,第13頁。,其高登第率吸引了天下舉子競趨京兆府取解。因此,為了求謁、行卷方便,外地舉子往往想方設(shè)法寄應(yīng)京畿。甚至恃門望以自居的山東士族,到此時“雖清望標(biāo)門,崇冠山東之族;而丹心戀網(wǎng),恥為關(guān)外之人”⑧《白居易集》卷五七《答盧虔〈謝賜男從史德政碑文、并移貫屬京兆表〉》,第1214-1215頁。。以至于晚唐,“近以親族相依,友朋見處,卜鄰上國,移貫長安”,往往是“俄沾厚賜,衣裾輕楚,匹帛珍華,負(fù)荷不勝,推讓何及”⑨《樊南文集補編》卷六《上河陽李大夫狀一》,第692頁。,以便子弟在參加科舉考試時,方便行卷,以期在科場上占得更多的先機。

中晚唐的“呈榜”制度也為舉子行卷開了方便之門。如宜春進(jìn)士盧肇,曾經(jīng)在李德裕左宦宜陽時,“投以文卷,由此見知”,后來每次參加省試,都要去謁見李德裕。終于在會昌三年(842),王起知貢舉,問宰相李德裕所欲,答曰:“安問所欲?如盧肇、丁棱、姚鵠,豈可不與及第耶?”王起竟然依次放三人進(jìn)士及第⑩(唐)缺名撰:《玉泉子》,收入《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第1422頁。。大概是李德裕親身經(jīng)歷“呈榜”的弊端,故后來秉政時極力主張廢除“呈榜”制度,但牛黨執(zhí)政后“呈榜”制度又得以恢復(fù)。晚唐牛黨完勝,主控朝政后,科場的主導(dǎo)權(quán)也由牛黨掌控,以楊虞卿等“三楊”為代表的牛黨黨魁和骨干與科場朋甲相結(jié)合,導(dǎo)致天下舉子紛紛奔競于“三楊”之門。舉子行卷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科場公平,于是許多有真才實學(xué)的寒門士子只好“什什伍伍,戴破帽,騎蹇驢”?《文獻(xiàn)通考》卷二九《選舉考二》,第274頁。,到處行卷,卻得不到舉薦,只落個貧困潦倒、老死科場的命運。

不過,唐代社會無論是中央公卿,還是地方刺史、縣令,或是文化名流、文宗,對舉子的投謁、行卷等行為比較重視,多能以禮相待。舉子行卷于公卿,與公卿舉薦為其延譽在某程度上存在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論述這一相互依存關(guān)系,云:“布衣之士身居窮約,不借勢于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業(yè)顯著,不借譽于布衣之士,則無以廣其名,是故布衣之士雖甚賤而不諂,王公大人雖甚貴而不驕。其事勢相須,其先后相資也?!雹佟俄n昌黎文集校注》卷三,第201-202頁。因此,若是公卿、權(quán)要慢待舉子,也會招來舉子的批評和指責(zé),從而影響自己的清譽。如中唐李觀曾經(jīng)因為故舊關(guān)系投謁先輩孟簡,遭其怠慢,引起了李觀不滿。于是,李觀作《貽先輩孟簡書》,歷數(shù)其不是,云:

仆每懷殊節(jié),不履常跡,立名委運,求友勝己,是以昨晝徒步,奉尋所居……如何稱倦哭泣,輒安床褥,辭以有疾,坐而誣我……足下必投袂而起,何疾之稱爾?大丈夫當(dāng)立天下,何取辱于足下之門?嗟乎李生!斯過也矣。且仆相造重足下,足下非禮見辱。②《全唐文》卷五三三,第5414頁。

李觀作為中唐才子,聲名籍籍,受到先輩孟簡的慢待,便致書歷數(shù)其不當(dāng)之處,與其論道,與多少舉子卑言微詞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像李觀、項斯、朱慶馀等非常幸運地遇到梁肅、韓愈、柳宗元、張籍等識才善知的伯樂情況只是少數(shù),舉子更多的時候行卷無門,或者行卷石沉大海?!短妻浴肪硎遁p佻》云:

(鄭)光業(yè)弟兄共有一巨皮箱,凡同人投獻(xiàn),辭有可嗤者,即投其中,號曰“苦?!?。昆季或從容用咨諧戲,即命二仆舁“苦?!庇谇?,人閱一編,靡不極歡而罷。③《唐摭言》卷十二《輕佻》,第140頁。

鄭光業(yè)雖然進(jìn)士及第,但無提攜后進(jìn)之心,反而把不中意的舉子投謁行卷隨意投入大皮箱內(nèi),戲稱“苦?!?,足見鄭光業(yè)之流對待舉子行卷的輕浮態(tài)度。又如晚唐李商隱所云,所謂的先達(dá)對待舉子行卷,“乃復(fù)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終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④《樊南文集》卷八《與陶進(jìn)士書》,第442頁。,真實地描述了舉子行卷的不同命運,舉子得到延接的是少數(shù),獲得延譽和獎拔更是少之又少。多數(shù)舉子只能“進(jìn)不敢問,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復(fù)咨嘆”,面對如此公卿、權(quán)貴和文化名流,真正能獲得薦拔者多為京師士族、小姓子弟,那些來自邊遠(yuǎn)地區(qū)的小姓和寒素獲得見知和薦拔的機會可想而知了。貧寒舉子“所至之門,當(dāng)關(guān)迎嗔,俯眉與語,受卷而去。望一字到主人目,且不可得,矧其開口以延乎?”⑤《全唐文》卷七九五《罵僮志》,第8337頁。相反,官僚子弟“所至之家,入去如歸,閽者迎屈,引主人出,取卷開讀,喜歡入骨。自某至某,如到一戶,口口附和,不敢指破。親朋扳聯(lián),聲光燦然,其于名達(dá),進(jìn)取如掇”⑥《全唐文》卷七九五《罵僮志》,第8337頁。。顯然,行卷為士族、公卿子弟提供了方便,對小姓、貧寒子弟不是很公平。

結(jié)語

總之,唐代科舉省試,在考試基礎(chǔ)上,知貢舉主司往往受“公薦”和“通榜”的影響,兼采舉人的時譽,而舉子時譽的大小取決于公卿、文宗、前輩乃至朋甲的延譽和清議。舉子獲得延譽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行卷來實現(xiàn),因此,舉子的行卷效果往往決定其功名的成敗,于是舉子紛紛執(zhí)卷軸干謁于公卿、權(quán)貴之門,希望獲得先賢延譽與舉薦。盡管唐代舉子在行卷過程中非常注重儀禮,在卷軸之外,備啟、刺(門狀),奉幣投謁,講究請見、謝見、溫卷和敘謝等各種儀禮,以示對先達(dá)恭敬之情和投謁之誠意,以期獲得延引和延譽;但像李觀、韓愈、項斯、朱慶馀、牛僧孺等進(jìn)士,順利獲得延接、延譽,因此聲名大振,從而金榜題名者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寒素、小姓和落魄士族子弟要么朝中無人投謁無門,要么囊中羞澀無力支付行卷費用,只能默默無聞,老死文場。唐代行卷總體而言,有利于士族、小姓子弟,特別是京畿地區(qū)士族和權(quán)貴子弟。由于“京畿便利”,聚集了大量的高官顯貴,方便投刺干謁,馳驅(qū)要津,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關(guān)系,為其行卷、延譽、登第提供更多的機遇,“從容附會,不勞而成”。

猜你喜歡
羅隱舉子卷軸
清 李禪 行書羅隱七言詩句聯(lián)
中國書法(2023年4期)2023-08-28 06:02:08
藝術(shù)卷軸
羅隱:唐詩界的“吐槽狂魔”
意林彩版(2021年12期)2021-08-29 05:17:19
掌控板動態(tài)卷軸
電腦報(2020年16期)2020-06-30 17:06:29
古老厚重的甘肅非遺卷軸
唐代舉子這樣打探“高考成績”
戴斗笠的石頭人
卷軸:駱駝
紅巖(2017年6期)2017-11-28 08:06:49
羅隱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李定廣先生《羅隱集系年校箋》評介
論唐代舉子的科考消費
江漢論壇(2009年6期)2009-08-26 11:03:34
天镇县| 桓仁| 门头沟区| 江源县| 出国| 辉县市| 巴彦淖尔市| 二连浩特市| 明水县| 威远县| 漾濞| 敖汉旗| 金坛市| 湖州市| 淮滨县| 鹿邑县| 淮阳县| 常宁市| 永城市| 霍山县| 靖江市| 建昌县| 军事| 东乌| 梁河县| 新泰市| 龙泉市| 江城| 黄平县| 宝丰县| 湾仔区| 蛟河市| 荆门市| 大埔区| 金溪县| 万山特区| 梅河口市| 丘北县| 米易县| 罗江县|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