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輝
【摘 要】為解決教育“高位發(fā)展,克服瓶頸”的問題,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開展了“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行動。在明確概念、梳理思路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生動課堂五大要素:精心設計學案導學;自主先習了解學情;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診斷學情以學定教;學習展示適時指導。通過以制度推進課改、以活動引領課改、以比賽促進課改、以評價引導課改等策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關鍵詞】學為中心 生動課堂 教學改革
鄞州教育有著深厚的發(fā)展基礎,如何“高位發(fā)展,克服瓶頸”是區(qū)教育教研部門面臨的新課題。在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后,我們認為:鄞州教育高位提升必須堅定地從課堂改革切入。只有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才能把理想的教育轉化成現(xiàn)實的教育。因此,我們選擇了課堂教學改革作為突破口,開展了“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行動。
一、“學為中心·生動課堂”的界定
“生動課堂”是基于“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理念,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學生內在需求和學情為前提,以教師引導、點撥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方式,以預學、導學、互學、展學、固學、延學為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煥發(fā)課堂生機,激發(fā)生命活力,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生動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觀,它強調教學的關鍵在于建構學生的主體性學習活動,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以及學生自己動手、動眼、動耳、動口、動腦,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發(fā)展?!吧鷦诱n堂”凸顯“學生學的活動”在學生認知、情感和個性行為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僅局限于以往教師“教”的活動。
作為一種具體教學形式,“生動課堂”在教學理念、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也有其基本的要求和規(guī)范。主要表現(xiàn)為:
(1)教學理念:凸顯“以生為本”和“學為中心”。
(2)組織形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
(3)教學方式: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4)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體驗學習為主。
(5)教學評價:多一把尺子評價學生。
二、“學為中心·生動課堂”實踐的主要內容
課堂教學改革應該基于學校、教師的價值覺醒,通過正確的教育理念,從回歸教育本來應該的角度去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并對已有經驗進行校本化的辯證的改良、變革。
我們對“學為中心·生動課堂”的課改思路進行了梳理、厘清、匡正,使這些概念初步形成了以下這樣的結構。
理清概念、結構的同時,我們努力使每位教師明確,實踐“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需要重點研究五大要素“自主先學、小組學習、學情診斷、學習展示、教學調整”,概括起來為三句話:
以前置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獨立、先行學習;
以小組建設與過程評價促進合作學習;
以展示、交流等多種形式診斷、呈現(xiàn)學情并調整、跟進教學。
在課改實踐中,我們應逐項研究,分項突破,具體操作如下:
1.精心設計學案導學
各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都提出了相應的學習媒介,如前置性學習、預習單、導學案等,有的學校還確定了預習單、學習單、檢測單三項學案。雖然名稱繁多,形式各異,但本質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我們將這些學習媒介統(tǒng)稱為學案。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課改最大的障礙,在于以訓練為主的導學案與以激活思維為目的的生動課堂的矛盾,克服這一障礙必然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學案。我們認為:學案是支持先行學習的任務與線索,反映教師對學習活動的設計。學案不應該是作業(yè)、練習的堆砌,成為變味的小試卷。我們逐步要求教師明確并做到以下幾點內容。
(1)學案是觸及核心學習內容的提前思考,是為課堂學習作鋪墊,以讓學生有備而學,而不是課后練習提前做。
(2)通過學案呈現(xiàn)學生獨立學習進展的差異,為教師診斷學情、合理介入學生學習提供幫助。
(3)學案應基于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源于教材,用好教材。所以,要設計好學案,必須認真研讀教材、了解學生。
(4)學案應體現(xiàn)學科性質與學科方法,根據(jù)學習內容而靈活變式,防止統(tǒng)一模式與劃一操作。
(5)學案應簡明、開放,防止面面俱到,龐雜零碎。
2.自主先學了解學情
“自主先學”是學生在課前或剛開始上課的時間段內的自主學習,從而發(fā)現(xiàn)疑難,并提出問題,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后提出學習的主要問題,然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質疑、討論,以達到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目的性。這時要給學生一定限度的學習時間,并保障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機會。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學生能夠自讀課文,并完成導學案上的相應練習即可。其實不然,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說是學為中心中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了,學生才會有討論的話題、交流展示的機會,教師才會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為下面的教學提供依據(jù),檢測、反饋也才能達到效果。這里我們重點研究了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1)保證獨立先學的時間。教師在時間、空間上要“讓一步”,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感知、提出問題。即讓學生暴露出問題,同時對于問題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要“慢一步”出示,給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留下探究的話題。
(2)教給獨立學習的方法。大多數(shù)學生在自學時只是根據(jù)導學案上的自學提綱或自學檢測完成練習就算完成任務,并沒有真正的“學”。教師要教給學生獨立自學的方法,讓學生明確自學的結果不僅是掌握基礎知識點,還要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能夠用清晰、簡潔的語言講出來。
(3)面對差異開展分層學習。教師要及時聯(lián)系實際分析學情,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起點設計教學進程。既能體現(xiàn)基礎又能突出重難點,同時難易適中,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目的是使班級的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提高學習本學科的積極性。
(4)適時指導自主學習。在學生自主先學過程中,如果有條件,教師要進行巡視,了解學生的獨立自學情況,對自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最基本的形式,課堂教學開展多邊活動需要“學習小組”的支撐,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課堂自主、合作學習任務,就能使“人人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個個得到鍛煉機會”成為現(xiàn)實。
有效的小組學習研究包括任務選擇、活動設計與布置、教師適時指導等內容。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問題有:小組學習的任務布置過于籠統(tǒng);沒有顧及學生特點;老師不參與小組討論、不積極互助;沒有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關系等。因此,我們著重研究合作學習的四大要素。
(1)學習小組的組建,包括合理的人數(shù)、分工等。小組一般由4~6名學生組成,最好采取自然分組的方法,禁止采取好、差生分組的形式,不能給學生貼標簽,同時小組內的分工要明確,要各負其責。
(2)小組合作學習內容的任務設計。在獨立、自主先學基礎上,在了解學生的學情并制訂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教師要掌握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設計的策略:挑戰(zhàn)性、開放性與層次性相結合,預設、調整與動態(tài)生成相結合。一般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預設1~3個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調整預設的學習任務,使之更適合學生的實際,并動態(tài)生成新的學習任務。
(3)小組學習過程的充分展開。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經歷幾個過程:獨立自學、發(fā)現(xiàn)典型、展示沖突、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4)教師在小組學習中的實時點撥指導和反饋。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盲目走動,而是仔細觀察、傾聽學生討論狀況,對于討論有困難的小組及時駐足在該小組旁,參與到該小組的討論中,必要時實行“一對一”的教學,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四方面要素都需要有不同的核心技術來解決。每所學校要結合各學科課堂教學逐項進行研討;區(qū)教研室要推出課堂教學改革優(yōu)質課教學展示活動,積極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核心技術,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4.診斷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性教學是有效教學的法寶,缺乏針對性的教學是無效、低效的教學。提高教學針對性的基礎就是合理診斷學情,確定學習起點。
(1)先學摸底。可以利用前置性作業(yè)、預學單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先學。然后教師及時批閱或抽樣瀏覽,了解學生先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提出的困惑、解題的錯誤等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判斷學生的學習起點。
(2)二次備課。認真進行學情診斷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目標,設置新的學習任務,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從而真正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有效。這樣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參與活動的保證。
(3)引領學習。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課堂教學不應該是簡單執(zhí)行刻板的僵硬的模式。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地是由課堂的具體行進狀態(tài)以及教師當時處理狀態(tài)的方式決定的。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及時合理地處理教學生成,創(chuàng)造性地引領學生學習。
5.學習展示適時指導
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后,首先要進行課堂展示,以便教師診斷學情,及時采取相關的對策。所以學習展示能呈現(xiàn)并診斷學情,有利于教師及時、適時地進行指導,引領學生深入地學習。在此環(huán)節(jié),存在著許多問題:展示不規(guī)范,傾聽不到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影響了展示的質量和效果;展示的目標不明確,有問必展、有組必展的機械性狀態(tài)比較嚴重;展示的生成性缺少,為展示而展示,學生不能呈現(xiàn)解題的思路和過程;展示過程中,教師的觀察、點撥、評價、歸納水平不到位,把握不到教學生成點。
實踐中,我們總結出學習展示要注意以下四點:①關注全體;②抓住典型;③呈現(xiàn)矛盾;④突破難點。從而達到既診斷學情,又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保證學與教有機融合的目的。
三、“學為中心·生動課堂”實踐的主要策略
1.以制度推進課改
(1)加強組織領導。區(qū)教育局成立了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全面負責中小學課改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和實施推進,各校同時建立課改領導小組。幾年來,區(qū)教育局連續(xù)六次召開小學校長課改會議,局班子成員分片進課堂聽課,調研各校推進課改的進程,及時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組織“校長回歸課堂”活動,要求校長深入課堂上課、聽課、評課,及時協(xié)調解決課改中出現(xiàn)的問題。
(2)及時調整課改方案。任何學習方式必須符合課程特征、教學內容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因此,各學校根據(jù)各學科的特點,把學科教學常規(guī)、學科教學改革情況結合起來,理清學科的操作要素,逐步制訂了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方案或建議,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對方案進行調整,使方案更加合理、更加能被教師接受。
(4)改進集體備課制度。集體備課的重點放在整體研讀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上,研討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研討依據(jù)學科特點進行教學改革的思路、策略,也就是把集體備課定位在明確教學方向、提供研究范例、學會備課方法上,從而提高集體備課的學術研究性,而不是把集體備課變成資源共享、拼湊教案或學案的形式。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依據(jù)自身特點、學生情況,進行獨立備課,形成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從而使備課成為教師個性化的日常教學研究活動。
(4)建立課改調研制度。建立區(qū)小學教研協(xié)作區(qū)群和教研員聯(lián)校制度,六位教研員每人聯(lián)系一個教研協(xié)作區(qū),參與協(xié)作區(qū)活動,協(xié)調、指導協(xié)作區(qū)課改工作。對開展課改實驗的中心、中心級小學都進行了現(xiàn)場調研,對相關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2.以活動引領課改
(1)組織區(qū)“課改大家談”活動。一月一個主題,有學案設計、學情診斷、小組學習、學習展示、適時指導等。采取逐項研究、分項突破的方式,進行主題研討、專家報告、課例分析、教學反思等活動。
(2)開展生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顒臃謪f(xié)作區(qū)、全區(qū)兩個層面進行,由學科教研員、協(xié)作區(qū)學科召集人負責組織,一門學科物色區(qū)域內2~3節(jié)典型課例,舉行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圍繞主題開展討論。要求與會教師帶教學設計聽課,課后完成課例分析、反思隨筆。
(3)組織各層面的研討活動。組織教研員下水課研討、名師工作室教學研討、教研組長教學研討等活動,名師、骨干、行政、教師都積極參加研討,交流課改方案,布置課改工作,這些活動同時也是對課改實驗教師的培訓。
(4)舉行專家學術講座。組織第六屆、第七屆“貿城講堂”學術活動,邀請專家主講,主題分別為推動“學為中心”教學改革、省教育廳“深化開展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意見”解讀等。
3.以比賽促進課改
(1)舉行生動課堂教學展示評比活動。38所課改學校推薦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優(yōu)秀課改教師,分協(xié)作區(qū)進行展示;學科教研員組織開展全區(qū)課改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評出區(qū)課改優(yōu)質課;在集中評審基礎上,組織舉辦區(qū)小學“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展示活動,各項活動都進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教研員作評課總結,肯定成績,指出問題,推進課改向縱深發(fā)展。
(2)進行課改論文、案例、反思隨筆評比。評比結合“課改大家談”活動進行,每次一個主題,分別是“學情診斷、小組學習、學習展示、學案設計、展示活動案例分析”等, 38所課改小學的實驗教師基本人人參與。根據(jù)教師選票統(tǒng)計,綜合專家意見,評出課改優(yōu)秀論文及案例,并匯編成冊。
(3)舉行“生動課堂”教學設計大賽。在課改展評活動、教壇新秀比賽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而言,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于是,我們引領教師在研讀課標、解讀教材上下功夫,在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上做文章。同時組織全區(qū)小學教師參加比賽,統(tǒng)一比賽時間、內容,各學校、協(xié)作區(qū)評比后進行區(qū)級評比,有效促進了教師研讀課標、研讀教材、研讀學情的主動性的提升。
4.以評價引導課改
(1)制訂《鄞州區(qū)小學生動課堂評價表》。評價項目分“學習設計,學習過程,學習效果”三大部分,充分體現(xiàn)“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理念,重點突出了“學情診斷、二次備課、小組學習、主動探究、適時引領、教學調整”等課改要素,對課堂教學作了方向性的引領。
(2)在各項評比中努力體現(xiàn)“學為中心·生動課堂”教學改革理念。如區(qū)先進教研組評比、一師一優(yōu)課評比、教壇新秀評比等具體指標中都有體現(xiàn)。
通過幾年的課改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一定要基于教師的認同、支持和鉆研,要聚焦教育教學的本質、學科教學的特質。當然,課堂教學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需要行政的推動,專業(yè)的支持,還需要“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的反復循環(huán)過程,因此,任重道遠,我們將繼續(xù)行進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路上。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