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立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
試論孔子的洛邑之行
何婷立
(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孔子曾于公元前518年來到東周王城洛邑(今洛陽),在這里他遍覽三代以來遺存的圖書典籍,參觀了周王城的建筑,感受了東周禮樂文明的震撼;他拜會了老子,不但學習了東周的禮樂制度,而且還對個人品德和處世哲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向萇弘求教樂的知識,對樂的教化作用理解更為深刻??鬃勇逡刂幸环矫媸蛊渲R精進,另一方面還讓孔子的聲望大大提高,弟子數(shù)量增多。洛邑之行在孔子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孔子;老子;洛陽;禮樂制度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整理典籍,廣收門徒,為中國古代的教育和文化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鬃幼鳛槿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博學多才、精通六藝,這與他勤奮刻苦、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孔子一生游歷過許多國家,如齊、宋、衛(wèi)、鄭、陳、蔡、楚和東周王城洛邑(今洛陽)等,也請教過許多老師,如齊太師、老子、萇弘、師襄子等,洛邑之行,對孔子的一生影響深遠。本文擬對孔子的洛邑之行做一些探討。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周禮實施、保存最為完善的地方,孔子從小就受其熏陶??鬃由院枚Y,兒時游戲,常擺起各種祭品,學習大人祭祀時的禮儀動作。由于家境貧寒,孔子少年時代一邊勞動,一邊學習。他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1]88因為家庭貧賤,干過許多卑賤的事情,做過吹鼓手,幫人做婚、喪和祭祀等禮儀類的事情,還做過一些雜役。十五歲時,孔子立志成為一位懂禮的學者。由于他勤奮好學,常入太廟詢問各種禮器的名稱、用途、用法,學無常師,虛心求教,十六七歲時就以知禮而聞名。二十歲開始,孔子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私學,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諸科教授生徒。孔子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禮、樂制度非常癡迷,凡是涉及禮、樂方面的典籍他都努力尋找,凡是涉及禮、樂方面學習的機會他都不肯錯過??鬃由钪O三代典籍,他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盵1]21-22他對禮樂典籍的散佚深表惋惜:“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1]26為了能夠看到更多關于夏商時期的禮樂典籍,公元前532年到公元前522年間,孔子曾去衛(wèi)國、杞國和宋國進行考察。他說“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2]290。由于文獻的缺失,孔子并沒有看到想要的典籍。之后,他又去了齊國考察了政治和禮樂的情況,但是一到齊國,便感到齊國的禮制比起魯國更加不如,大為失望。于是,孔子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東周的王城——洛邑。這里是周禮的發(fā)源地,又是王畿,一定保存有最為完整的禮樂典籍。另外,當時最大的學問家老子就住在洛邑,還擔任著周的藏室史,即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鬃訉献友瞿揭丫?,若能既查閱有關禮樂的典籍,又可向老子求教,那將會解決很多的疑惑。
曲阜距離洛邑千里之遙,達成此行并不是一件易事。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安全和盤纏問題。春秋末年,小國林立,關卡眾多,從魯國至東周王城,至少要經(jīng)過宋、衛(wèi)、晉等國,順利通過沿途各國的盤查,單憑一介教書先生,的確非常困難。盤纏的來源也是問題,一路之上車馬仆役,吃喝拉撒,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鬃邮谕剿貋碛薪虩o類,孔子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1]67。束脩,鄭玄注曰:謂年十五以上也。學生交不交學費孔子并不要求,只要成年就行了。這樣一來,雖然孔子有些學生,卻仍是一貧如洗,洛陽求學對于孔子來說實在是一種奢望。
恰在此時,他的門下多了兩名魯國貴族出身的學生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兩人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僖子是魯國重臣,生前曾陪同魯昭公出訪楚國,因不懂禮節(jié),在引導魯昭公參加對方歡迎儀式時大出洋相,回國之后到處向人學禮。后來,他聽說孔丘是懂禮之人,正在聚徒講學,就在臨終之前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孔丘,圣人之后……年少好禮……吾即沒,若必師之?!盵3]1908孟僖子死后,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遵從父命拜孔丘為師??鬃影炎约合肴ヂ逡厍蠼痰南敕ㄕf給了南宮敬叔:“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盵4]124南宮敬叔向魯昭公請求說:“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yè)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盵4]125在南宮敬叔的幫助下,魯昭公賜予孔子“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3]1909,到東周洛邑考察禮樂制度。公元前518年,孔子帶領南宮敬叔一起西行去東周王城“出國考察”。
孔子來到王城洛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參觀了周王室的文物典籍和建筑,二是訪問了周王室主管樂的萇弘,三是就教了老子。
洛邑是東周的王城,擁有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包括夏、周和西周三代留下的大量文物典籍。老子又是當時主管國家圖書館的官員,這為孔子查閱圖書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觀看周的文物典籍,讓孔子收獲很大,他感慨:“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1]28孔子看到了周朝豐富多彩的禮儀制度是以夏、商兩代為根據(jù)建設起來的??鬃佑螝v了周天子祭祀天地的所在——郊社,參觀了周天子宣明政教之祭祀、選賢、納諫、慶賞、教學和國家重大事務的活動場所——明堂,明堂門口的壁畫給孔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4]128。既有古代圣君賢臣,也有殘暴的昏君,為后人時時昭示興廢的道理。尤其是周公懷抱成王,背對著屏風,面向南方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對孔子產(chǎn)生了極大的震動。他對隨從之人說:“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猶未有以異于卻走而欲求及前人也,豈不惑哉!”[4]128孔子從這一組畫面中感悟到了周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周公旦忠于天子,潛心學習古人,從古代王朝的興替中學會了如何安身立命,從而超越了前人??鬃舆€參觀了周祖后稷的廟堂,在這里看到了三緘其口的金人。金人背后的銘文給了孔子深刻啟迪:
“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焰焰不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wǎng)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誠能慎之,福之根也??谑呛蝹??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眾人之不可行也,故后之。溫恭慎德,使人慕之;執(zhí)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內(nèi)藏我智,不示人技。我雖尊高,人弗我害,誰能于此?江海雖左,長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無親,而能下人。戒之哉!”
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言多必失,得意不可忘形;防患未然,不怨天尤人;善待他人,祛除禍災;淡泊名利,以德服人;堅守大道,大隱于世??鬃訉Υ松钚挪灰桑瑢﹄S行的弟子說:“此言實而中,情而信?!盵4]129這些話是中肯可信的。
孔子訪問了周王室主管樂的萇弘。對于這段史實,《史記》和《孔子家語》皆有提及?!妒酚洝に麟[》按:“《大戴禮》云孔子適周,訪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是也?!薄犊鬃蛹艺Z·觀周》亦載:“(孔子)訪樂于萇弘”。但是對于孔子向萇弘學習樂的內(nèi)容卻語焉不詳?!妒酚洝窌分杏涃e牟賈與孔子論樂之事可作旁證:
賓牟賈侍坐于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答曰:“病不得其眾也?!薄坝绹@之,淫液之,何也?”答曰:“恐不逮事也?!薄鞍l(fā)揚蹈厲之已蚤,何也?”答曰:“及時事也?!薄啊段洹纷掠覒椬?,何也?”答曰:“非武坐也?!薄奥曇啊渡獭?,何也?”答曰:“非《武》音也?!弊釉唬骸叭舴恰段洹芬簦瑒t何音也?”答曰:“有司失其傳也。如非有司失其傳,則武王之志荒矣?!弊釉唬骸拔ㄇ鹬勚T萇弘,亦若子吾子之言是也?!?/p>
這是孔子向賓牟賈問《武》樂之事,一共包含五個問題。一是《大武》開始時擊鼓警眾持續(xù)時間特別長,有何含意?賓牟賈認為是武王伐紂之初,擔心得不到眾人的支持。二是《大武》的歌聲反復詠嘆,綿綿長吟,原因何在?賓牟賈說那是武王恐怕伐紂大業(yè)不能取得成功。三是《大武》接下來的曲調(diào)為什么又變得意氣風發(fā),氣勢威猛?賓牟賈認為是表示武王即將成就功業(yè),應該當機立斷??鬃拥谒膯柺恰洞笪洹分械奈枵邽槭裁从蚁ス虻兀笸壬扉_?賓牟賈答道:這不是《大武》原有的跪姿??鬃幼詈笥謫枴洞笪洹返母杪曋谐錆M著商聲的殺伐氣,是什么原因?賓牟賈說這不是《大武》舞原有的聲音。孔子進一步追問說,這不是《大武》舞原有的聲音,那是什么聲音?賓牟賈認為有兩種可能,要么是相關部門沒有保存好《大武》的原貌。如若不然,那就是武王作樂時,心志已經(jīng)迷亂了??鬃诱J為賓牟賈所言與萇弘對《武》樂的理解是一致的??梢钥闯觯O弘曾經(jīng)為孔子講授過《武》樂。萇弘對《武》樂的觀點,孔子是接受并贊同的。在和弟子們談論之時,毫不掩飾對《武》樂的贊賞?!墩撜Z》載: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1]164《武》樂是繼《韶》樂之后更為成熟的作品,展示了武王伐紂的恢弘氣勢??梢?,萇弘的樂教對孔子影響是極大的。
孔子在洛邑最大的收獲莫過于拜會了老子這位當時天下最大的學問家??鬃尤胫軉柖Y,確有其事?,F(xiàn)在洛陽市瀍河回族區(qū)東關大街與下園路交叉口向東10米的路北側(cè),有一個碑樓,是文廟的舊址,有這樣一塊牌坊式的石碑,上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個大字。碑文呈長方形,龜形座,中間是青石,四周青磚圍砌。碑樓碑高5.8米,寬5.4米,厚0.9米。懸山式頂,兩側(cè)各有一拱形券門。碑首刻弧形二龍戲珠紋飾[5]298。是雍正五年(公元1772年)河南府尹張漢與洛陽縣令郭朝鼎重修文廟時所立。雖然這是一塊遲立的石碑,但是清清楚楚地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孔子入周問禮的史實,也記載著中國歷史上儒道兩位大師唯一的一次會晤。關于兩人談話的內(nèi)容,散見于史籍之中?!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以告子,若是而已?!?/p>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曾向老子問及制禮作樂的周公,老子便借周公之言勉勵孔子,主要有三點:第一,君子應該順勢而為。第二,君子應該謙虛重德。第三,君子應該去除貪念和欲望。
《史記·孔子世家》亦記有一段兩人的對話??鬃釉诼逡叵蚶献愚o行時,老子對孔子說: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p>
意思是說,聰明之人如果看問題太過深刻,講話太過尖銳,就容易傷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所以作為人子不要以為自己很高,作為人臣不要以為自己在上。
孔子對老子的勸誡和忠告深以為然,對弟子們說: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認為老子是人中之龍,智慧無窮,非他所能企及。對他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孔子在洛陽停留了多久,文獻沒有確切的記錄,但從其活動情況看,在洛陽的時間不會太長,用短暫而充實來描述孔子的洛陽之行并不為過。孔子在周王城飽嘗了禮樂知識的熏陶,他目睹王城文物典籍,親身感受禮樂教化,親耳聆聽圣人教誨,受益匪淺。洛陽之行,對孔子的影響至少有兩點:一是讓孔子知識精進,學問大長。二是洛陽之行使孔子名聲日隆,弟子增多。
孔子在王城洛邑閱覽了一大批夏商時期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以及周代的國家藏書。幫助其了解夏、商時期政治制度更為詳細的情況,看到了周代政治教化和典章制度對前朝的繼承與發(fā)展。尤其孔子對周代完整的禮樂典籍的研讀,為后來儒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鬃游樟酥艹醵Y樂治國的內(nèi)涵,制定了“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他設定了一個以倫理為基礎,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根本的理性社會秩序。他還設置了一整套衣食住行的行為規(guī)范,并最終將其發(fā)展成了中國人的做人準則,鑄造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習慣。尤其是“仁”的觀念和價值取向已經(jīng)滲入華夏民族的血液,沉淀并最終鑄造了我們的民族性格[6]36。如果說沒有孔子及其儒家為建構禮樂文化所進行的歷史性努力,以“禮儀之邦”而著稱的中華民族,將會在很長時間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蒙昧和野蠻的狀態(tài)之中。那么,如果沒有洛邑之行,孔子可能不會對禮樂制度理解那么深刻,那么后世的一切也許都要改寫……如此,洛邑之行,實乃中華民族之幸,華夏子孫之幸。
孔子與老子在洛邑的會晤使孔子的思想愈加成熟。儒家的思想中不乏老子思想的痕跡。老子告誡孔子做人要順勢而為,“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子教育學生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1]68。老子說君子應該謙虛重德,“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孔子教育學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39,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1]38。他還將德與為政結(jié)合在一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1]11。老子說君子應該去除貪念和欲望,“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鬃訌淖陨碜銎?,“飯疏食飲水,屈肱而枕之”[1]70對學生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1]59,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加贊賞。他還教導學生:“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1]168“不義而且富貴,于我如浮云”[1]71。老子勸導孔子說話做事不能太苛刻,孔子教育學生要“既往不咎”[1]30,“攻其惡,無攻人之惡”[1]130。他還說:“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盵1]74對于犯錯之人洗凈污點要求進步,要贊許他們的潔凈和進步,不要老抓住別人的過去不放。
此外,萇弘對孔子關于樂的講解,讓他進一步認識到樂的教化作用。對古樂的欣賞水平大大提高。
洛邑之行最直接的收獲是孔子聲譽的提高。這一方面是因為其在洛邑知識的長進,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受昭公的委派。孔子聲譽提高后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門下弟子的增多。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自周返魯,弟子稍進焉?!边@里的“稍”是越發(fā)之意??鬃右簧茏颖姸啵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份d: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七。據(jù)統(tǒng)計,在他去洛邑之前在魯國辦學的十三年中,從其讀書者不過幾十人,其他弟子絕大部分都是在孔子洛邑之行后拜入門下的??鬃拥膶W生中不僅限于魯國,還有衛(wèi)國、曹國、蔡國等地的學生,他們的加入具有出國留學的意味,如果不是孔子聲名遠播,學生們豈能愿意背井離鄉(xiāng)地來異地求學呢!
在這里還要提及一點,孔子回國后不久,就得到魯國當權者的重用,先是做了中都宰,后來做到了魯國大司寇,從35歲到55歲的20年中,孔子一直活躍在政壇,這與他聲望的提高似乎有著某些聯(lián)系。
總之,洛邑之行,無論對于孔子的學問、孔子的生活,還是孔子的事業(yè)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洛邑之行在孔子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王文錦.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13.
[5] 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碑志敘錄[C].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6] 李振宏.圣人箴言錄[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袁培堯]
OnConfucius’ Trip to Luoyang
HE Tingli
(ShangqiuPolytechnic,Shangqiu476000,China)
Confuciusis a great educator and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fucian thought, which was founded byConfucius, has had an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nation. In 518 BC,Confuciuscame toLuoYinowcalledLuoyang,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 where he read a large number of books left over from the three previous dynasties, visited buildings in the capital city, experiencing the shock brought about by the ritual-and-music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He also met withLaoZi, with the help of whomConfuciusnot only learned about the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but also dee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morality and philosophy. Moreover, by learning music knowledge fromChangHong,Confucius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ic.Confucius’ trip toLuoyangenriched his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it greatly liftedConfucius’ reputation and the number of his disciples also increased consequently. The trip toLuoyang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life ofConfucius.
Confucius;LaoZi;Luoyang;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2017-02-20
何婷立(1971- ),女,河南夏邑人,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K225
A
1671-8127(2017)03-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