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教”制度論

2017-04-14 13:38李軼婷
關(guān)鍵詞:詩三百阮元六藝

夏 靜 李軼婷

“詩教”是個歷史概念,有著復(fù)雜的制度淵源。今人的理解,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詩教”,是指以《詩三百》為載體的人文教化,為“六藝之教”之首?!傲嚒钡慕忉層袃煞N①“六藝”的解釋有兩種:一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實用技能,見于《周禮·地官司徒》;一是“六經(jīng)”,見于《莊子·天下》篇,但該文的確切年代和作者缺乏明確考證。上世紀(jì)90年代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左右的郭店楚簡,在《性自命出》《語叢一》等篇中,有“六藝之教”的記載,可資參考。,漢代以后流行的“六藝”多指“六經(jīng)”②漢人的說法,最早見于賈誼《新書·六術(shù)》:“是故內(nèi)法六法,外體六行,以與《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shù)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保ㄙZ誼著,閻振益等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316頁)同樣,見于《淮南子》《史記》《漢書·藝文志》的“六藝”,也指“六經(jīng)”。。所謂“六藝之教”,包括詩教、書教、禮教、樂教、易教和春秋教,也即圍繞“六經(jīng)”經(jīng)義展開的理解闡釋與教育教化。廣義的“詩教”,是指以包括詩歌在內(nèi)的各種文藝形式為載體的人文教化,這是傳統(tǒng)時代以道統(tǒng)為核心的經(jīng)學(xué)的主干。詩教的目的在于把圣人的微言大義發(fā)掘出來,觀先王政跡,助人君教化,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最為重要的思想認(rèn)同。近人馬一浮先生曾經(jīng)斷言:“六藝之教,莫先于《詩》。于此感發(fā)興起,乃可識仁……故一切言教皆攝于《詩》?!雹垴R一浮:《 <詩>教緒論》“序說”,收入《復(fù)性書院講錄》卷4,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頁。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詩教的源頭,雖然可以上溯到早期樂歌而詩歌的衍變歷程,但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政教運作與信仰建構(gòu),考論詩教之淵源,更應(yīng)該從三代巡狩制、聽諫制以及樂制、禮制等制度性因素的角度去考辨,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重新審視從“六藝之教”、孔門詩教到漢代詩教的不同歷史形態(tài)及其特征。

對于《詩三百》的研究,歷來有政事和樂制兩條路徑。前者從三代禮樂政治等外在制度方面,探討《詩三百》的形成、結(jié)集以及美刺、諷喻諸特征的形成,后者從樂歌到詩歌的內(nèi)在樂制方面,以及后人對于《詩三百》研究成果角度,研討詩教形成的歷史文化淵源。作為最早的樂歌總集,《詩三百》從產(chǎn)生、結(jié)集到流傳,既是三代禮樂制度的產(chǎn)物,更是三代社會物質(zhì)存有與精神品相的反映。對于《詩三百》中所反映的禮樂文明,歷代學(xué)者進行了極為細(xì)致的研討,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從三代巡狩制與聽諫制,也即著眼于外在制度性因素,對《詩三百》的形成、結(jié)集以及基本品格進行探討。

巡狩制歷史悠久,雛形已不得而知,但至遲在商周時期,已經(jīng)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分封諸侯,建立地方政權(quán),推廣宗法制度,是西周建國的根本大計。從《史記·周本紀(jì)》《禮記·樂記》和《呂氏春秋·慎大》的記載可以看到,武王討紂成功以后,就開始冊封,中經(jīng)“三監(jiān)”叛亂,成王、周公平定以后,即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分封,并延續(xù)到康王時期。對此,《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昔成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雹偃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14頁。為了加強對所屬邦國諸侯的聯(lián)系與監(jiān)控,保證國家內(nèi)部的尊卑秩序,并促使軍政大事順利施行與日常行政發(fā)揮效能,周王朝實施了一系列的行政措施,巡狩制就是其中之一。在《史記·周本紀(jì)》和《秦本紀(jì)》中,記載了昭王南巡狩和穆王西巡狩的史跡。關(guān)于巡狩制度,上古典籍中有很多的記載。譬如《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雹谌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75頁?!抖Y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fēng)。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雹廴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27-1328頁。周代巡狩制,作為“制禮作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分封制和等級制等國家形態(tài)相表里,主要包括觀覽風(fēng)俗,察詢民情,考政治得失,厘正典制,與冊命、朝聘和職貢等一樣,是周王朝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對此,唐人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歸結(jié)為:“王者巡狩,以諸侯自專一國,威福任己,恐其壅遏上命,澤不下流,故巡行問人疾苦也?!雹芩抉R遷著,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5頁。

作為巡狩制的一個重要部分,周代的聽諫制,乃天子巡視諸侯并厘正典制的大禮,《易》觀卦象辭所謂“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⑤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頁。,就是指周王巡狩四方,考察諸侯治績,據(jù)此賞罰黜陟。《國語·周語上》中所記載的西周末年邵公對厲王壓制言論的進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周聽諫制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有所謂“省風(fēng)”諷喻制度的形成,通過“省風(fēng)”“采詩”,觀風(fēng)俗、考得失。如《左傳·襄公十四年》:“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guī),工執(zhí)藝事以諫。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雹奕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58頁。在《國語·楚語上》中,記載年逾九十五的衛(wèi)武王自我警戒,要求臣民言事的要求:“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xùn)導(dǎo)我。在輿有旅賁之規(guī),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xùn)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dǎo),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矇不失誦,以訓(xùn)御之?!雹咦笄锩髦?,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1頁。衛(wèi)武王作《懿戒》詩,以此自儆,故稱為睿圣武公,這與《詩經(jīng)·大雅·抑》的內(nèi)容可相印證?!吨芏Y·春官宗伯·瞽矇》有“諷誦詩”的說法,鄭玄注引鄭眾曰:“主誦詩以刺君過。”⑧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7頁。由此可見,采詩、獻詩、誦詩以反映民風(fēng),諷喻君主,匡救朝政,是《詩三百》從采集到匯集成冊的重要政治職責(zé)。

對此,我們從《詩三百》本身也能發(fā)現(xiàn)鮮明的政治諷喻目的。譬如《詩經(jīng)·魏風(fēng)·葛屨》:“維是褊心,是以為刺?!薄蛾愶L(fēng)·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薄缎⊙拧す?jié)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讻。式訛爾心,以畜萬邦。”《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極反側(cè)?!薄缎⊙拧は锊罚骸八氯嗣献樱鳛榇嗽?,凡百君子,敬而聽之。”《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維以告哀?!薄洞笱拧っ駝凇罚骸巴跤衽?,是用大諫?!薄洞笱拧め赂摺罚骸凹ψ髡b,其詩孔碩?!薄洞笱拧どH帷罚骸半m曰匪予,既作爾歌?!薄洞笱拧ぐ濉罚骸蔼q之未遠,是用大諫。”《大雅·卷阿》:“矢詩不多,維以遂歌?!雹偃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57、378、441、455、456、463、548、567、561、548、547頁。正因為源于西周的聽諫制,所以我們才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詩三百》中有那么多怨、諷、刺詩的存在以及作者對此的公開表白了。對此,漢儒有進一步發(fā)揮,《毛詩序》把《詩三百》的諷喻傳統(tǒng)歸結(jié)為“主文而譎諫”“上以風(fēng)化下,下以風(fēng)刺上”②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1頁。,即隱約其辭,婉轉(zhuǎn)勸諫;《白虎通義·諫諍》中將古制明確分為諷諫、順諫、闚諫、指諫、陷諫,以諷諫為貴;鄭玄注《周禮·春官宗伯·太師》:“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雹廴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6頁。又《六藝論》:“詩者,弦歌諷諭之聲也……故作詩者以誦其美而譏其過?!雹茑嵭骸读囌摗?,轉(zhuǎn)引自張少康等編選:《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6年版,第638-639頁??追f達闡發(fā)鄭氏觀念,認(rèn)為:“彼書契之興既未有詩,制禮之后始有詩者,《藝論》 所云今詩所用誦美譏過,故以制禮為限?!雹萑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62頁。雖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點出了《詩三百》產(chǎn)生的制度性因素,但他們的理論興趣顯然并不在于此,而是極力張揚其“義用”價值,仍然張揚的是詩教的美刺傳統(tǒng)與政教品格。

巡狩制發(fā)展到漢代,即所謂“行人采詩”之說。西周的巡狩制,除天子親自巡行之外,還要派遣一些使者巡行各地,采擇民謠以獻于天子,這就是所謂的“遒人”。孫詒讓《周禮正義》卷五十六以“遒人”為“行人”,云:“蓋行人乘輶軒車而巡行天下,因謂之遒人?!雹迣O詒讓著,王文錦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322頁。這也即漢代的采詩官。對此,漢人是這樣認(rèn)為的,《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雹甙喙讨?,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708頁?!妒池浿尽罚骸懊洗褐?,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雹喟喙讨亷煿抛ⅲ骸稘h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123頁。《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六“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詁:“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āng)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雹崛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85頁。“行人采詩”之說源于漢人,但漢代各家的說法不一,加之先秦諸書,均未言及采詩之官,因此,歷代爭論很多,各執(zhí)一端。清人崔述否定采詩之說,《通論十三國風(fēng)·太史采風(fēng)之說不可信》認(rèn)為:“周之諸侯千八百,何以獨此九國有風(fēng)可采? 而其余皆無之。”⑩崔述:《讀風(fēng)偶識》卷2,收入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43頁。崔氏此論的提出倒是言之有理。對此,近人張西堂先生在《詩經(jīng)的編訂》一文中,從漢代各家關(guān)于采詩之人、采詩之時、采詩方式等角度進行分析,認(rèn)為采詩制古無定制,且無明據(jù),古代雖有采詩之事,但無定制可言,故而說法不一。?張西堂:《詩經(jīng)六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78頁。張氏此論確鑿可信。上博簡《孔子詩論》的公布,為“采詩”說找到了有力的證據(jù),《詩論》第三簡:“邦風(fēng)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129頁。這與《漢志》的說法相印證,說明漢代學(xué)者對于《詩三百》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及其基本特征,已經(jīng)有了非常清楚的認(rèn)識。

縱觀歷代《詩三百》的研究,無論是歸結(jié)為民間的“采詩”,還是歸結(jié)為貴族文士的“獻詩”“陳詩”,從源頭上考察都是三代政教制度的產(chǎn)物,大都著眼于制度性因素。那么,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即從樂制、禮制的制衡角度,考見用詩、合樂、行禮三者的關(guān)系,以及詩教、樂教、禮教之間的伴生關(guān)系。

西周完善的雅樂體制,其篩選、編訂、配樂及演述的雅化過程,對于早期詩歌活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①有關(guān)樂教對于詩教的影響,參見夏靜著:《樂教之為“六藝”先》,載《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4 期。見于典籍中的記載,如《孔子家語·冠頌解》載周公命祝雍作頌,“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②楊朝明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版,第387頁。;《大戴禮記·公符》載成王冠禮,周公命祝雍頌,“使王近于民,遠于年,嗇于時,惠于財,親賢使能”③王聘珍著,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0頁。;《儀禮·士冠禮》載士加冠的祝辭,“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雹苋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957頁。;《大戴禮記·公符》載周太祝掌天地之神的祝辭,“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降甘風(fēng)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⑤王聘珍著,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0頁。;《禮記·射義》載行射禮之詩,“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于君所”⑥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7頁。。凡此種種,這些附著在樂制中的唱辭,其體制樣式、精神品格都帶有西周禮樂文明的痕跡,這是早期詩歌的濫觴。

樂制為等級的象征,各個等級使用樂的形式和規(guī)模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從“三禮”的記載來看,古人有儀必有樂,雅樂和燕樂為宮廷用樂,雅樂用于祭祀典禮,燕樂用于燕飧賓客。凡宮廷用樂,對樂的規(guī)定十分瑣細(xì),樂律、樂調(diào)、樂器、曲目、樂舞隊列規(guī)模乃至表演時間、地點、場合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譬如在樂器上,《周禮·春官宗伯·小胥》載:“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雹呷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5頁。在樂曲上,《春官宗伯·樂師》載:“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環(huán)拜以鐘鼓為節(jié)。凡射,王以騶虞為節(jié),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大夫以采蘋為節(jié),士以采蘩為節(jié)?!雹嗳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3頁。在樂隊上,《穀梁傳·隱公五年》載:“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⑨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69頁?!墩撜Z》中曾記載孔子因三家諸侯用天子祭宗廟撤祭之《雍》而十分不滿。他認(rèn)為三家身為魯國大夫,不該越級使用,故孔子認(rèn)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⑩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65頁。。有關(guān)樂制所體現(xiàn)的等級內(nèi)涵,王國維先生在《釋樂次》一文中,根據(jù)先秦典籍,對典禮中天子、諸侯、大夫、士用樂之次序和形式進行了詳盡考證?有關(guān)樂教對于詩教的影響,參見夏靜著:《樂教之為“六藝”先》,載《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4 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樂制的角度,對于風(fēng)、雅、頌的分類原則進行解釋的,歷代學(xué)者不乏論述。譬如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認(rèn)為:“風(fēng)土之音曰風(fēng),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80頁。戴埴《鼠璞》認(rèn)為:“夫子自衛(wèi)反魯……以樂正詩,則風(fēng)、雅與頌,以聲而別。古者詩存于樂?!?戴埴:《鼠璞》,臺灣藝文印書館,1964年版,第21頁。惠周惕《詩說》卷上:“風(fēng)、雅、頌以音別也。”?惠周惕:《詩說》,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頁。顧鎮(zhèn)《虞東學(xué)詩·詩說》 認(rèn)為:“風(fēng)、雅、頌之名定于周初作樂之時,各有體格音節(jié)……如《小雅》之聲飄搖動和,《大雅》之奏典則莊嚴(yán),《頌》則《周》為肅穆,《商》實簡古,《魯》近鋪張?!?顧鎮(zhèn):《虞東學(xué)詩》,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第379頁。具體而言,風(fēng)本來就有樂曲之義,郭璞注《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太子長琴……始作樂風(fēng)”云:“風(fēng),曲也?!雹僭嫘Wⅲ骸渡胶=?jīng)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396頁。對此,早期文獻可佐證者甚多。譬如《詩經(jīng)·大雅·菘高》載:“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fēng)肆好?!雹谌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67頁。言吉甫所作詩歌很美,配的樂曲也很美?!蹲髠鳌こ晒拍辍酚涊d“鐘儀操南音”,范文子稱他“樂操土風(fēng)”,指他演奏的是南方地方樂曲?!秴问洗呵铩す艠贰罚骸暗垲呿満闷湟簦肆铒w龍作效八風(fēng)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雹蹍尾豁f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頁。歷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風(fēng)是根據(jù)音律、樂調(diào)不同而劃分的。對此,近代以來學(xué)者亦有相同的見解。張西堂先生《詩經(jīng)的體制》認(rèn)為:“風(fēng)指聲調(diào)而言,《鄭風(fēng)》就是鄭國調(diào),《衛(wèi)風(fēng)》就是衛(wèi)國調(diào),這正如現(xiàn)在所用的秦腔、昆腔、漢調(diào)、徽調(diào)、京調(diào)之類,在腔調(diào)上加上地名一樣,說明各地方的腔調(diào),古之所謂諸國風(fēng)?!雹軓埼魈茫骸对娊?jīng)六論》,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版,第108頁。顧頡剛先生認(rèn)為:“‘風(fēng)'的一名大概是把通名用成專名的。所謂‘國風(fēng)'猶之乎說‘土樂'?!雹蓊欘R剛:《論詩經(jīng)所錄全為民歌》,《古史辨》第3 冊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第646頁。按照他的說法,“風(fēng)”為樂調(diào)之公名,十五國風(fēng)即是十五個不同地域的樂調(diào),重在“國”不在“風(fēng)”。余冠英先生認(rèn)為“風(fēng)、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⑥余冠英:《詩經(jīng)選》“前言”,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向熹先生認(rèn)為“國風(fēng)是采自各地的民間歌謠。音樂上反映了周代各諸侯國的地方曲調(diào)”⑦向熹:《詩經(jīng)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頁。。凡此種種,均是沿著樂制的路數(shù)進行闡發(fā)的。

關(guān)于雅,鄭玄注《小雅·鼓鐘》有“萬舞為雅”一說,《禮記·樂記》中也有同樣的說法;鄭眾注《周禮》,以雅為樂器,章太炎《大雅小雅說》贊同此說;梁啟超《釋四詩名義》認(rèn)為“雅”與“夏”相通,《大雅》即《大夏》,意謂夏人之歌,乃中原正聲⑧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卷74,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5-96頁。。關(guān)于頌,歷來有樂器一說,主要是指琴、鐘、磬等樂器,如《左傳·襄公二年》:“穆姜使擇美槚,以自為櫬與頌琴?!雹崛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29頁?!秲x禮·大射》:“西階之西,頌磬東面。其南鐘,其南镈。”⑩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29頁。古代頌、庸、鏞,可以通假,如鄭玄注:“古文頌為庸?!薄稜栄拧め寴贰罚骸按箸娭^之鏞?!?袁珂校注:《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396頁?!渡添灐つ恰吩疲骸坝构挠袛荆f舞有奕。”《傳》云:“大鐘曰庸?!?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98頁。以上風(fēng)、雅、頌的種種解釋,均著眼于樂舞、樂歌、樂器層面,大抵不離三代樂制的言說范圍。

作為三代禮樂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詩三百》的意義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樂制上,從《左傳》《國語》以及“三禮”等典籍看,《詩三百》與禮制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風(fēng)》《雅》《頌》中記錄了很多禮儀實踐的場景,涉及到禮制統(tǒng)攝的宗法等級觀念的內(nèi)容很廣。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極為豐碩。在《詩經(jīng)芻議》中,陳戌國先生將《詩經(jīng)》中(三頌除外)描繪禮儀的詩,按照“五禮”的次序作了較為詳盡的排列。譬如寫吉禮(祭祀之禮)者,《召南》:《采蘩》《采蘋》;《小雅》:《天?!贰冻摹贰缎拍仙健贰陡μ铩罚弧洞笱拧罚骸段耐酢贰逗德础贰端箭R》《生民》《既醉》《云漢》;寫兇禮者:《秦風(fēng)·黃鳥》;寫賓禮者:《邶風(fēng)》:《簡兮》;《唐風(fēng)》:《無衣》;《曹風(fēng)》:《下泉》;《秦風(fēng)》:《渭陽》;《小雅》:《皇皇者華》;寫軍禮者:《鄭風(fēng)》:《大叔于田》《清人》;《秦風(fēng)》:《無衣》;《小雅》:《六月》;寫嘉禮(昏禮、賓射禮、饗燕飲食禮、賀慶禮)者:《周南》:《漢廣》;《召南》:《鵲巢》;《邶風(fēng)》:《匏有苦葉》;《大雅》:《大明》;《小雅》:《賓之初筵》;《大雅》:《行葦》;《召南》:《羔羊》;《小雅》:《鹿鳴》。?陳戌國:《詩經(jīng)芻議》,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125-127頁。以上考論,對于研究《詩三百》與禮制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周代的用詩制度,本身就是禮樂政治的一個組成部分,既有采集、雅化民歌的“采詩”制作過程,也有大量為用而“獻詩”的樂歌應(yīng)制。凡舉行典禮,必然要合樂、行禮、用詩,尤其是《雅》《頌》的演奏、傳唱。譬如從宴享之樂的等級來看,在樂制上有堂上、堂下之分,如《禮記·郊特牲》:“歌者在上,匏竹在下?!雹偃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46頁。首先是堂上升歌,據(jù)《祭統(tǒng)》《明堂位》的記載,天子用《頌》;據(jù)《左傳·襄公四年》《禮記·仲尼燕居》的記載,兩君相見用《大雅》;據(jù)《儀禮·燕禮》《大射》的記載,諸侯宴享士大夫用《小雅》;據(jù)《鄉(xiāng)飲酒禮》的記載,大夫、士宴享用《小雅》。從用禮、用詩的順序來看,據(jù)《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的記載,在堂上升歌完后,便奏《南陔》《白華》《華黍》等笙詩,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這些都在《小雅》之中。最后的合樂,《周南》三章,即《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三章,即《鵲巢》《采蘩》《采蘋》。用詩以合樂、行禮,多見于《雅》《頌》,主要涉及到祭禮、燕禮和射禮?!吨茼灐芬话胍陨厦黠@是祭祀詩,如《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絲衣》等,顧頡剛先生據(jù)此認(rèn)為:“大概頌是樂詩中用得最鄭重的,不是很大的典禮不輕易用,最大的典禮莫過于祭祀,所以頌幾乎全用在祭祀上?!雹陬欘R剛:《詩經(jīng)在春秋戰(zhàn)國的地位》,《古史辨》第3 冊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第324頁。《小雅》則與燕禮關(guān)系密切,據(jù)《儀禮·鄉(xiāng)飲酒禮》《燕禮》的記載,所用笙詩、歌都在《小雅》之中;射禮所奏詩樂,據(jù)《禮記·射義》載:“天子以《騶虞》為節(jié),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卿大夫以《采蘋》為節(jié),士以《采繁》為節(jié)。”③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6頁。其中除《貍首》 為逸詩外,其余皆在《二南》,《周南》《召南》風(fēng)格上接近雅樂,故而也能兼用。在整個禮樂儀式的過程中,合樂、行禮、用詩交替進行,缺一不可,不同場合的合樂、行禮、用詩,各不相同。

三代用詩制度,既是《詩三百》編集成書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六藝之教”形成的制度性因素。西周和春秋貴族的教育以“六藝之教”為中心,樂教、禮教都離不開用詩教。如《周禮》所載大司樂教授的“樂語”,即興、道、諷、誦、言、語,所涵蓋的實際上就是詩教的內(nèi)容。又如《禮記·王制》所載樂正以詩、書、禮、樂造士,“冬夏教以《詩》、《書》”④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42頁。。以《詩三百》為教育所用的記載,在先秦典籍中還有不少,如《國語·楚語上》記載楚莊王為太子箴的教育問題請教申叔,申叔所言“教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⑤左秋明著,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8頁。,就強調(diào)詩教的作用在于涵養(yǎng)品德,使人有高明的志向。后來孔子說詩的原則,范圍雖然更為寬泛,但仍不離修德的本意?!蹲髠鳌べ夜吣辍份d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趙衰云:“卻谷可……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雹奕钤?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22頁。余英時先生據(jù)此認(rèn)為:“這個例子最足以說明古代貴族所受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縱使統(tǒng)率三軍的元帥也必須精于詩、書、禮、樂?!雹哂嘤r:《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在三代政教制度中,詩教是政教運作與信仰建構(gòu)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采詩”“獻詩”,了解風(fēng)俗,考見得失,補察時政,直接記錄了三代歷史與王者政績,是極為重要的政教工具之一。在各種禮儀中,用詩、合樂、行禮交替進行,“六藝之教”是一個整體,對古人而言,學(xué)禮,學(xué)樂,學(xué)詩,乃是同一學(xué)問。東周“王官之學(xué)”散落為百家之學(xué)后,出現(xiàn)了各種用詩方法的興盛。人們在各種場合廣泛地用詩,無論是“賦詩言志”、引詩為證還是以詩為諫,或隨意性的聯(lián)想類比、或斷章取義的方式、或雙方不言而喻的意會與互動,婉轉(zhuǎn)地表達自己的政教倫理意圖,以《詩三百》為核心,形成了一套貴族階層普遍熟知的話語系統(tǒng)。所以,聞一多先生認(rèn)為,詩“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會生活”⑧聞一多:《神話與詩·文學(xué)的歷史動向》,收入《聞一多全集》卷1,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版,第202頁。。

孔門詩教,涉及面廣,意蘊深厚,包括論合樂與說禮義兩個部分,融詩教、樂教、禮教為一。孔子教育以《詩》為先,如《孔叢子·雜訓(xùn)》:“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雹嵬踱x林、周海生譯注:《孔叢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75頁??鬃又亍对姟?,其后孟子與荀子皆有獨具特色的用詩方法,如研究者所言:“詩教終為儒家本務(wù),故孟子猶善說《詩》;荀卿著書,于《詩》 亦動有稱引。”①張須:《論詩教》,《國文月刊》,1948年第69 期。孟子釋詩偏于主體性,注重經(jīng)典意義的創(chuàng)發(fā);荀子用詩偏于社會性,注重經(jīng)典意義的接受,孟、荀承上啟下,對于漢代詩教原則的形成具有關(guān)鍵性的影響。秦漢以后,隨著經(jīng)學(xué)視野下詩教原則的形成,詩教內(nèi)涵有了新的發(fā)展。漢代詩教原則的最終形成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這既是先秦說詩經(jīng)驗的歷時性累積,更與大一統(tǒng)的時代感受與個體經(jīng)驗有著共時性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②有關(guān)漢代詩教的基本特征,參見夏靜著:《從孔子到<詩大序>——儒家早期文學(xué)價值觀的建構(gòu)》,載《文學(xué)評論》,2012年第2 期。漢人對《詩三百》的闡釋至少有四家,解釋雖然各異,但以詩為政教工具,以禮說詩卻是共識。漢代的詩教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禮說詩、以詩教配合政教兩個方面。漢儒釋詩,將禮教的諸多品格附會到詩教上,諸如“溫柔敦厚”“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詩教原則影響甚大,并積淀成為了傳統(tǒng)時代人文創(chuàng)造與精神生活領(lǐng)域最根本的思想文化認(rèn)同。

猜你喜歡
詩三百阮元六藝
西齋茶廊坐雨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長沙市六藝天驕星城園學(xué)生作品展示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淺談《詩三百》的“采詩說”
和珅與阮元的眼鏡詩
御風(fēng)六藝
韓愈《元和圣德詩》規(guī)?!对娙佟繁?/a>
馬一浮“新《六藝》論”論稿
馬一浮的“六藝之教”在文獻學(xué)上的意義
绍兴市| 泰安市| 樟树市| 抚远县| 肇源县| 嘉定区| 搜索| 西华县| 礼泉县| 兴文县| 乌拉特中旗| 泽州县| 禹城市| 大姚县| 体育| 平潭县| 沂水县| 永城市| 安康市| 房产| 花莲县| 临澧县| 山丹县| 英超| 关岭| 西和县| 唐海县| 同德县| 崇州市| 平阳县| 木里| 平阴县| 塘沽区| 道孚县| 松江区| 沙坪坝区| 玉林市| 阿鲁科尔沁旗| 清镇市| 弥勒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