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始、早期文明、軸心時代宗教的演進形成了靈—神—帝的框架,早期文明之神與原始時代的虛體之靈不同,是實體之神,與虛體之靈以非人型為主不同,實體之神以人形為主,人型為主之神又分為從希臘的純?nèi)诵偷桨<啊斞诺娜双F結(jié)合型,印度和中國的虛實結(jié)合型。實體之神的產(chǎn)生與宇宙的產(chǎn)生同步。不同的神形成不同的宇宙,希臘是秩序宇宙殺死混沌,埃及和波斯是秩序與混沌的永恒斗爭,在印度和中國是把混沌提升到新的高度而形成虛實相生的宇宙。神有不同產(chǎn)生方式而來的性質(zhì),是后來軸心時代不同的哲學思想和神學提升具有不同特點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靈—神—帝;神的類型;宇宙類型;秩序與混沌;虛實相生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1-0067-07
在軸心時代之前,神占居了人類文化的核心。然而在原始文化、早期文明、軸心時代三個時期,神又是以不同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具體地講,原始時代以虛體的靈(mana-spirit)為主,早期文明,以實體的神為主,神在不斷演進,到軸心時代,進入到以帝(God)為主的神系。本文的要點是對早期文明的神進行梳理。
一、神在早期文明中的形成
當人類歷史從原始的村落文化進入到早期文明的城邑文化,原始文化之靈就演進為早期文明之神。早期文明作為一種文明類型,按照崔格爾的研究,從公元前2700年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晚期。他列舉了七個早期文明: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的埃及(公元前2700—前1800年),美索不達米亞第三王朝早期到古巴比倫時代(公元前2500—前1600年),中國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200—前950年),墨西哥谷地的古典瑪雅文明(15世紀晚期—16世紀早期),中南美高地的阿茲特克文明和秘魯?shù)挠〖拥蹏ǘ呓詾?6世紀早期),非洲的約魯巴王國(18世紀中期—19世紀晚期)。① 其實從宗教學的角度,還有三個文化也應(yīng)屬于早期文明,即前希臘的克里特—邁錫尼文化(公元前2000—前1050年),大衛(wèi)和所羅門時代的猶太文化(公元前1000—前922年)和吠陀時代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前600年)。后兩個文化都不是以城邑為中心,以色列精神的核心是象征上帝在其中的約柜,吠陀時代的核心是神會降臨的祭壇。雖然大衛(wèi)和所羅門時代都占有城市耶路撒冷并建圣殿,把約柜安放在圣殿之中,但在猶太教的長期歷史中,不是城邑而是約柜占有中心地位。同樣,雖然吠陀時期有城邑出現(xiàn),但中心不在城邑,而在雅利安人各部所在的祭壇中。就這一點而言,這兩個文化與其他八個文化有質(zhì)的差異。但盡管這兩個文化的精神關(guān)注不以城邑為中心,而城邑卻出現(xiàn)在其文化之中,并且與以城邑為中心的其他文化一樣,具有相當寬廣的空間幅射圈和相當長久的時間延續(xù)期,從而呈現(xiàn)與其他文化一樣從靈到神的演進。這十個早期文明各具特色的宗教,以多種多樣的形態(tài)和共有的內(nèi)質(zhì),呈出宗教史上從原始之靈到早期文明之神遞進的演化邏輯。
從語言學上講,中國、印歐、閃族三大語系中的神,呈現(xiàn)了神的觀念的歷史進程和內(nèi)在核心。中國文化中的神字演進,象征了由靈到神的歷程。從仰韶文化彩陶中的S形和Z形圖案,到二里頭文化中 ,甲骨文的 和金文的 ②,其包含天地圓轉(zhuǎn)之義,與原始時代的虛體之靈有多方面的契合,到篆楷中的申和神,特別是神字與其相關(guān)字組成的詞匯:鬼神、神靈、神明,都與早期文明的實體之神完全符合,因此,漢語神字在長期演進中的定型,透出了早期文明時期神的觀念之形成。而印歐語中的deity(神)字的流衍,可用來代表神的觀念的普遍化。印歐各語系中的“神”,都來自于古印歐語的deiwos(神),它隨著印歐民族進入到印度、伊朗、歐洲,形成了三大民族地區(qū)的神的觀念:梵語devas,阿維斯陀語daēvas,伊朗語div,立陶宛語dievas,日耳曼語tivar,古希臘語theos,拉丁語deus和古拉丁語deos。印歐語的神字在各分支語言中的擴展和變異,透出了神的內(nèi)容的豐富。閃族語的神,則透出了由神到帝的演進。閃族在兩河流域登上歷史舞臺,這一地區(qū)最初的蘇美爾人的Lilla(虛體之靈),還帶著原始時期后期的靈的虛體性質(zhì),當閃族以古巴比倫成為兩河的核心,由之形成的Zi(實體之靈),就具有了神的實體性質(zhì)。③ 在閃米特族的演進中,從阿拉伯沙漠草原中游牧的閃族語的eloah (也稱Elohim神),到亞伯拉罕時代的El-Shaddai(神),到摩西時代的Jahweh (也稱Elohim,神),最后定名為Yahweh(耶和華)。④ 神的演進進入到了一神教的God(帝)的高度。從猶太教中產(chǎn)生出基督教,并在羅馬帝國成為國教和在中世紀成為西歐的普遍性宗教時,在印歐語—希伯來語—古日耳曼語等多重音義的結(jié)合中,形成了西方世界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的上帝(英語的God,德語的Gott,法語的Dieu,西班牙語的Dios,俄語的Бог)。與之相伴,在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下,從阿拉伯半島產(chǎn)生伊斯蘭教,對猶太—基督傳統(tǒng)的上帝又轉(zhuǎn)出新的特點,成為阿拉伯語中的Allah(阿拉伯語書法為 ,中文譯為安拉,英語稱God)??梢哉f,從漢語、印歐語、閃族語這三種語言中神的流變,不但顯示了神的豐富內(nèi)容,還透露出了神由靈而來又向帝演進的歷史進程。
二、神相對于靈的主要特點
原始時期之靈,主要特點有三:一是靈在各種靈顯現(xiàn)象的后面,其本質(zhì)是以難以把握的。二是靈所以呈顯出來的現(xiàn)象以非人的形象為主。三是這些靈顯現(xiàn)象主要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有重要關(guān)聯(lián)的物象,如動物、植物、礦物、天相。人的生存極大地依賴這些非人型物象,因此不但人用圖騰觀念把這些物象神化,并認為人是來自源于這些物象,而且在儀式的各因素中突出這些物象的主導地位。而在早期文明中,人的力量在自身創(chuàng)造的城邑中以及中央之城對四周之邑和鄉(xiāng)村的管理中,顯示了人的力量,原始時期之靈向早期文明之神的演進就相應(yīng)地體現(xiàn)為:人的形象進入靈顯物象之中,并按照城市生活進行了新的組合;在新的組合中,形成了以人為主體的新的形象;新的靈顯現(xiàn)象后面的靈,也由虛體的靈走向了實體的神。城邑的產(chǎn)生同時是建筑工藝的提升,新型的神有了固定的居所:神廟。廟是神的居所,居所的主人應(yīng)有實體,因此,廟促進了由靈向神的實體化。在村落的儀式空間里,靈是虛的,只有在儀式之時,靈才在儀式的各因素中呈現(xiàn)出來,在城邑的神廟中,固定的神廟需要神的實體化,神廟一詞,在蘇美爾語中是édingir,在埃及文字中為pr ntr或hwt ntr,約魯巴語是ile orisa,詞義皆為“神之家”。在瑪雅語中為yotot,意為“其家”,或kulnah,意為“神家”。⑤ 家要求居者的實體化。靈正是這樣在新的城邑—神廟的結(jié)構(gòu)中,成為了神。在早期文明中,原始時代的靈還是存在的,只是一方面內(nèi)容被提升了,另方面融入了神之中,神成為了兼有虛體之靈與實體之神的神靈。原始的靈,有一個體系,只是這體系以虛為主,早期文明的神,也有一個體系,只是這體系以實為主。在早期文明各種類型里,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要保持宇宙整體的協(xié)調(diào),這需要神的形象更加實體化和清晰化。從而各種各樣的具體神系在早期文明中產(chǎn)生了出來。綜合神廟時代的各種類型,神有兩大共同特點:在外在形象上,以人形為主;在內(nèi)在性質(zhì)上,以實體為主。
第一點在外在形象上以人形為主,是相對于原始時代的以非人形為主。瑪雅文獻《波波爾—鳥》中,至尊父與至尊母兩神創(chuàng)造了世界、大地、動物之后,開始造人,先用泥土造,未成;繼用樹木造,仍未成;最后用玉米粉,成功。⑥ 這故事曲折地隱喻了人形的神在由靈到神演進中的艱難歷程,在石柱、泥土、圣木中,靈是以非人的形象出現(xiàn)的,這些非人形象有的有人體的某一要件,如古歐洲的木柱上,有婦女似的肥臀,中國仰韶文化彩陶的人面魚紋中,有人面,人的要件被作了非人的安放和定義。只有帶著農(nóng)業(yè)、城市、青銅、文字的早期文明產(chǎn)生后,人形之神才產(chǎn)生出來。按雅克布森《黑暗珍寶:美索不達米亞宗教史》,“早王朝時期之前,蘇美爾神祇多采用自然現(xiàn)象的形態(tài),而較少采用人形,伊納娜女神最早為一棵椰棗樹,后來才逐漸進化成人格化的豐產(chǎn)女神”。在《圣經(jīng)》中,上帝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的人,說明上帝之相是人形的。在《犁俱吠陀》中,神就被命名為原人(purusa)。整個宇宙都由原人所創(chuàng)造,包括四個種姓的人:“原人之口,是婆羅門,彼之雙臂,是剎帝利,彼之雙腿,產(chǎn)生吠舍,彼之雙足,出首陀羅。”人在歷史上以自己的本來面目出現(xiàn),與神的形象以人形出現(xiàn),是一道產(chǎn)生的。神產(chǎn)生于靈,靈在神中,因此,靈的原有形象同樣也融合進了神中,從而以人為主的神像呈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類型,主要有四:第一類是埃及和美洲神的以人為主的人獸組合。埃及的神祇在整體上是人與動物、植物、天相共存,雖為共存但以人為主。這一共存使一神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荷魯斯,既有純?nèi)诵蔚某尸F(xiàn)(體現(xiàn)在嬰兒荷魯斯和青年荷魯斯),又有純獸形的呈現(xiàn)(體現(xiàn)為太陽鷹),還以部分器官形象呈現(xiàn)(體現(xiàn)為荷魯斯之眼)。以人為主體使神系中人的形象占有主導地位,不但天神努特和地神布蓋多以人形出現(xiàn),而且各種獸首人身的神靈(如荷魯斯的鷹頭人身手握權(quán)杖出現(xiàn)時),人的樣態(tài)也十分明顯。這與美洲早期文明以人為主的人獸組合有明顯的不同,美洲的神與埃及一樣,同一神(比如雨蛇神)有純?nèi)诵蜗?,純獸形象,人獸合一形象,但其人獸合一形象往往是人頭與獸頭重疊在一起,而且服飾繁縟雜怪,比起埃及神來,更多獸的感覺。第二類是印度的以人為主和分身結(jié)構(gòu)。印度的神與埃及和美洲的一樣,同一神可以有多種面相,比如蘇摩,既是天上的月神,又是地上的植物神和水神,也是空界中的寒光和濕潤,還是令人神共迷的飲料。但印度神在以人的形象為主而又要突出超出凡人的神性時,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增加人體主要部位的數(shù)量,如梵天有四頭,濕婆有四臂,雙馬音有雙身……二是讓動物與之為伴,梵天騎有天鵝,毗濕奴伴有圣牛,濕婆身有猛蛇……當神以純動物或以動物為主形象出現(xiàn)時,就以神的化身方式。如毗濕奴有1000化身,其中最有名純動物形象有巨魚和大龜,以動物為主的形象有豬頭人身的神豬、獅頭人身的英雄。第三類是希臘之神的純?nèi)诵蜗螅瑥那跋ED的克里特—邁錫尼始,就可以看到神的形象對古歐洲的平面—簡括神像的提升,到希臘文化又加上了對古埃及人的形象的改造,按照新型神學以宇宙之道為基礎(chǔ)的美的比例進行質(zhì)的提升,最后產(chǎn)生出了宙斯、雅典娜、阿波羅、維納斯這樣純?nèi)梭w態(tài)的優(yōu)美形象。第四類是中國型的抽象牌位。中國文化是在東西南北各族群的融合中進入早期文明的,這時一體性的鬼神產(chǎn)生了鬼與神的分化,鬼成為祖先神,神成為人之外的天地四方之神,正如政治上的融納四方,天地各方之神也在融合之中,去掉具體形象而以抽象觀念出現(xiàn),祖先世系久遠,以前的動物性在新時代又要避諱,于是在代表天的天壇和象征地的社壇上,呈現(xiàn)的是牌位而沒有形象,在祖廟的壇龕上,呈現(xiàn)的也是牌位而沒有形象。而前一時代的各種動物、植物、天相,則從各類禮器上以一種新的組合方式出現(xiàn)。牌位雖然沒有形象,但上面有字,以文字來代表形象,從祖廟內(nèi)的牌位上象征的是純?nèi)说男蜗?,同樣在天壇社壇的牌位,暗示的也是人型的天帝(這從當時神仙形象以及后來的玉皇大帝形象中可以窺出)。以上四類型,從希臘的純?nèi)梭w神像,可以悟出從原始時代向早期文明時代演進的終點和本質(zhì),是以人的形象代替非人的形象。從中國的牌位象征,可以體會,早期文明不是從原始時代中徹底斷裂而產(chǎn)生,而是吸收原始時期的精華,將之提升,牌位體現(xiàn)了早期文明所內(nèi)蘊的歷史厚度。印度、埃及、美洲三大文化中神的形象以人為主的多樣性,以不同于希臘和中國的方式,顯示了早期文明對原始文化的吸收、改造、提升的不同路徑。
第二點在內(nèi)在構(gòu)成上以實體之神為主,是相對于原始時期以虛體之靈為主而說的?!盀橹鳌币馕吨缙谖拿髦瘢⒉蝗菍嶓w。但“并不全是”只是一種現(xiàn)象形態(tài)上的分類,而非內(nèi)在本質(zhì)上的定義。但由于關(guān)注到了“并不全是”的“以實體為主”,對于早期文明之神的理解,會比以前有更深的體悟,即從一種虛實合一的角度,去看待早期文明的實體之神。實體之神也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希臘型,走向個體的完全實體之神。希臘之神,在演進過來之后的神話學里,分三個階段演進到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帕斯神系,在歷史學和考古學里,古歐洲以女神為主的神系被印歐語以男神為主的神系所取代,并進行了新的融合,形成以宙斯為首的奧林帕斯神系。這一神系里的每一主神,無論從宙斯、波塞冬、帕迪斯形成的新三界(天、海、冥)主神,還是以宙斯、雅典娜、阿波羅為代表的十二主神,都具有完完全全的實體性,其外在形象、行為特點、個體心性、所轄地域,都極為清楚。雖然宙斯由于歷史演進和文化關(guān)聯(lián)而有一系列的形象變化,變天鵝,變公?!K會回到自身,一個性格突出的實體。希臘所有的神靈,都是自足的實體。第二類是埃及和美洲透出現(xiàn)象上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本質(zhì)上的含混性的實體之神。埃及之神可以有多種的實體,比如荷魯斯,既是天空之神,其雙眼為日和月,又是太陽神,因為太陽運行是宇宙的基本秩序,亦是戰(zhàn)爭神和復仇之神,他的勝利是在與塞特的復仇之戰(zhàn)并取得勝利后獲得的。由于其父奧里西斯和其母伊希斯的性質(zhì),他也是生育之神,再因他是冥王奧里西斯之子且太陽夜間要在陰間運行,他成為陰間護衛(wèi)神。荷魯斯的各項要職都是清楚的,具有實體性,但這些要職又是與其他神有所交織的,與希臘神的個體的實體性相比,是一種關(guān)聯(lián)型的實體性,正是在這一關(guān)聯(lián)中,這實,有了含混性。美洲的神靈也有這一特點,比如伊特薩姆納,既是創(chuàng)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宇宙由他所創(chuàng)又由他所滅。瑪雅的宇宙處于不斷的產(chǎn)生和毀滅之中,這一總的基調(diào)也是宇宙中萬物的規(guī)律,因此,他既是生命之神,也是死亡之神。宇宙產(chǎn)生之后開始運轉(zhuǎn),因此創(chuàng)造天地的伊特薩姆納也是天神。天地運轉(zhuǎn)分為白天與黑夜,因此他既是白天之主,又為黑夜之王。天地運轉(zhuǎn)與太陽和月亮相關(guān),因此他既是太陽神,又是月亮神。從這一主要框架,可以知道這位主神有著方方面面的關(guān)聯(lián)。美洲虎神和羽蛇神是美洲的兩大主神,伊特薩姆納的形象以蛇形出現(xiàn),但也可以虎頭為其龍頭,以羽蛇為其身體。還以兩頭巨龍,空中飛龍,陰間龍口的多種形象出現(xiàn)。不但以具體形象出現(xiàn),還以抽象的雷云紋、渦卷紋、回形文出現(xiàn),成為圖案的基調(diào)。天上之王又是地上國王的保護神,因而成為國王頭上的鳳冠或虎頭或蛇羽,以突顯國王神性。在他用洪水毀滅世界的圖像中,是以站立人形,身著人的衣飾而具有獸頭的面貌出現(xiàn)的。⑦ 在伊特薩姆納這一神的實體上,透出的正是與埃及神系一樣的關(guān)聯(lián)性,以及由之而來的含混性。第三類是印度型的實中有虛的神系。吠陀神系中,除了具有實體形態(tài)之神,如天神、地神、太陽神、月亮神等之外,也有對實體整體進行本質(zhì)抽象而來的神,如生主,祈禱主,亦有將生命實體中的某一部分作為一般抽象出來之神,如意神,還有某一行為的普遍性抽象出來之神,如虔誠女神,創(chuàng)造主。整個神系就是實體神中有虛體神。這里,重要的是《創(chuàng)世主》講創(chuàng)世主創(chuàng)出作為物質(zhì)世界的器世間、精神世界的情世間,以及符號世界的名世間,但并未講創(chuàng)世主為何形何體。在《婆樓那贊》講宇宙之王婆樓那“彼以摩耶(maya),揭示宇宙”,即用maya(幻術(shù))造出了一個maya(幻相)世界。講整個宇宙從現(xiàn)象上看是實體的存在,從本質(zhì)上看是虛體的幻相。這樣宇宙實體,包括諸神實體,都是幻相世界。因此,神的實體是一種似實而虛或曰實中含虛的存在。正是以吠陀思想為基礎(chǔ),后來演化出印度教的梵和佛教的空,使印度軸心時代的思想體系,以虛體的梵和空為核心而展開。反過來,由軸心時代的印度思想,又可體悟印度早期文明的吠陀神系,是實中含虛的實體。第四類是中國的虛中有實又實中有虛的神系。中國神系從原始時代的以天為主的神系展開的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等神系,到以社壇為主展開的以四方風—鳳為體系神系,再到夏商周的以祖廟為主由祖宗牌位和天地牌位為結(jié)構(gòu)的神系。包含了兩種性質(zhì)的神系,一是祖宗神,以祖廟中的牌位突顯出來,這里牌位是虛體的,但牌位后面的列祖列宗是實體的,實體的祖宗以虛體的牌位來象征,是虛中有實的實體。二是天壇和社壇中的牌位,天壇中的牌位象征著天上極星四象二十八宿以及風云雷雨的眾神體系,社壇的牌位象征地上以五岳四瀆為核心的山水動植的眾神體系,這里,牌位是虛的,但所象征的眾神是實的,同樣是虛中有實的實體。但實的眾神為何要用虛的牌位來體現(xiàn)呢?在于其后面中國早期思想把神看成是虛實合一的結(jié)果,比如四方鳳就是四方風,風鳳一字。同樣,天地之神的本質(zhì)在于天地之氣。神字就是由流動的氣體來表達的,實體的神又內(nèi)含著虛體的氣,虛體的氣正與虛體的牌位有一種本質(zhì)上的契合。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的夏商周,是虛中有實而又實中有虛的神系。對于早期文明的神,既要突出其以實體為主的特性,與原始時代的靈相區(qū)別,同時又要強調(diào),在實體為主的神中,還有印度型和中國型的實中有虛的特點,只有注意到這一點,早期文明與原始時代的關(guān)聯(lián)性,才能彰顯出來。而這種關(guān)聯(lián),對于理解人類的本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
三、神與宇宙的“同步”產(chǎn)生
從靈到神,不僅是神的產(chǎn)生,而且是神在其中的宇宙的產(chǎn)生。原始時期的靈,在時空狹和人口少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儀式,只從儀式里的中桿、石柱、鳥飛、樹長、圖案、圖騰等具象中顯示出來,其整體和本質(zhì)具體為何,難以知曉。靈-mana-spirit,不僅是內(nèi)在的,而且是模糊的,體現(xiàn)為諸多文化神話中講的宇宙之初的混沌。靈演為神,一個相隨的重要特征,就是從原始的混沌中產(chǎn)生出秩序的宇宙。各早期文明的神話談到宇宙的產(chǎn)生,多樣中又有共性,宇宙之初或天地之前,多為三大特點,一是混沌(這是總名),二是原始之水,其源應(yīng)來自天上的銀河,印度的恒河就被看成由天上的銀河而來,中國的黃河和長江,都與天河有關(guān),黃河之“河”乃“可”之水,可即肯定即是存在,這里的存在是本質(zhì)的存在,由天河之水而來的存在。長江之江,乃工(巫)之水,對應(yīng)著的仍是天上的天河。水看似有形,實則無形,而又滋潤生育萬物,因其無形,混沌乃其本質(zhì)。三是水中之雞卵。這里包括著混沌的圓形和動物本質(zhì),雞可為太陽鳥,太陽運行帶來萬物的生長和變化,太陽為圓,顯為無形,亦可為混沌;鳥亦可為鳳,鳳即風,風在一年四季的吹動帶來萬物的生長和變化。風為無形,亦可為混沌。卵,圓形,生命由之出,蠶之卵、蛙之卵、魚之卵,皆一產(chǎn)千千萬萬,內(nèi)蘊蓬勃生機。卵為圓,無形,亦可為混沌?;煦缈蔀樵嘉幕`的別名。各早期文明的秩序宇宙,就是在這混沌(或混沌之水或混沌之卵)中產(chǎn)生了出來。蘇美爾人和閃米特人主導的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和印歐人主導的印度神話,都從靈已演化為神之后的角度,講過相同的秩序宇宙的產(chǎn)生。宇宙分為三:天—地—空三界;神也分為三,天神—空神—地神。蘇美爾神話中天神名安和地神名基,二者本來渾然一體,由于眾神不斷繁衍,天地難以容納,天地二神所生之子恩利爾用刀從蒼穹邊緣割起,分離天地,天地之間被大氣充滿。于是宇宙分為天—地—空三界。恩利爾成為空界之王,最后成為宇宙大神。在古印度,天父是達尤斯,地母是婆利蒂毗,天地二神生下了因陀羅,后者在喝了一杯有魔力的飲料之后,長得飛快,進而把他的父母強行分開,形成天地二界之間的空界。因陀羅成為空界之王,進而成為宇宙之王??占礆饧达L,即原始時期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靈。靈為虛體,空亦虛體。靈之虛,是在天地未分中,彌漫于天地,模糊而混沌;空之虛,是空間之神成長為宇宙之王,顯示了原始之靈向早期文明之神的演進??针m虛,卻把天地明顯地區(qū)分開來,空界之神成為與天地相區(qū)別的獨立之神。天—地—空三界的區(qū)分,標志著從模糊走向明晰,從混沌走向秩序??战缰醵骼麪柡鸵蛲恿_成為宇宙的主神,象征了明晰和秩序成為不同于原始之靈的早期文明時代之神所在的宇宙之特征。中國的盤古神話,雖然在文獻上后出,但卻有很古的源流,其情節(jié)如徐整《三五歷紀》所講:“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边@里盤古在天地之中誕生,并隨之長大,只是并未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而是天與地隨盤古一道長,形成盤古在天地之間的天地人合一的宇宙。這里出現(xiàn)了不同于蘇美爾和印度的內(nèi)容,但講出一個秩序宇宙從混沌中產(chǎn)生卻是相同的。秩序宇宙從混沌中產(chǎn)生,是早期文明各文化的共性,但秩序宇宙產(chǎn)生的方式以及由之形成的秩序宇宙的特點,卻是不同的。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類型:一是秩序殺死了混沌;二是秩序戰(zhàn)勝混沌但殺不死混沌,于是宇宙成為秩序與混沌的永恒斗爭;三是秩序?qū)煦邕M行升華,混沌以新的性質(zhì)進入到秩序之中,形成了秩序與混沌相結(jié)合的新型宇宙。
四、三種不同類型的宇宙
第一類,秩序宇宙從殺死混沌中產(chǎn)生。在蘇美爾的另一創(chuàng)世神話中,祖始鳥領(lǐng)導著黑暗和混沌之龍,戰(zhàn)神尼努爾塔代表著光亮與秩序,二者為究竟應(yīng)由誰掌管宇宙的命運簿,展開了殊死斗爭。這一資料在巴比倫時代被改寫為,代表秩序的馬爾杜克和象征混沌的泰亞瑪特展開了劇烈戰(zhàn)斗,這一激戰(zhàn)在公元前885—880年亞述宮殿的壁畫中,馬爾杜克除背上有雙翼外,全為人形,泰亞瑪特是龍頭鳥身獅爪,全為獸形。最后馬爾杜克殺死了泰亞瑪特,并用她的身體的各部分重新創(chuàng)造了秩序井然的宇宙。這一律則在希臘神話中體現(xiàn)為新神對舊神的殺死。在赫希俄德《神譜》中,宇宙之初是Chaos(混沌之神卡厄斯),卡厄斯生了地母蓋亞(Gaea)、深淵之神塔爾塔洛斯(Rtrbus)、黑暗女神尼克斯(Nyx)、愛欲之神厄洛斯(Eros)。這里混沌中內(nèi)蘊著黑暗、深淵、愛欲,可參照后來東方佛教的嗔(暗)、貪(深)、癡(欲)去理解。進化的主線是地母,地母生了烏拉諾斯(Uranus)與海、山等多神,烏拉諾斯成為宇宙的主神。參照瑪雅神話,可稱為第一代宇宙形成,暗、深、欲成為宇宙的主調(diào)。烏拉諾斯和蓋亞生了克洛諾斯(Cronus)與其他神。克洛諾斯是時間之神,殺父而成為宇宙之王??芍^第二代宇宙的形成。再后來,克洛諾斯之子宙斯又按照其父的邏輯,殺其父,又殺死蓋亞和塔爾塔洛斯所生的惡龍,成為宇宙之王。可謂第三代宇宙的形成。這里,從烏拉諾斯、克洛諾斯、宙斯是一代代殺父而王,到宙斯時,不但弒父,而且殺了祖父之母所生的惡龍(混沌的象征),透出了否定—前進的希臘主題,早期文化在希臘是從不斷的否定中形成。從最初的混沌所生的黑暗和深淵到宙斯殺死的深淵之子惡龍,漏出了秩序要殺死混沌才能產(chǎn)生和形成的希臘律則。
第二類,秩序只是在本質(zhì)上戰(zhàn)勝了混沌,而并不能消滅混沌。在埃及神話中,荷魯斯代表繁衍、法律、秩序,塞特象征沙漠、風暴、混沌,荷魯斯戰(zhàn)勝了塞特,但不能消滅塞特。秩序與混沌的斗爭是會反復出現(xiàn)的永恒的斗爭。這一思想在匯入希臘文化和后來的西方文化后,被總結(jié)為:每一次秩序?qū)煦绲膭倮?,都會把宇宙—秩序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然而,埃及神話這一思想還包括著另外的內(nèi)容:太陽神是埃及的主神,代表了宇宙運行的秩序,太陽神每天早上從東方升起,在白日的光明中乘舟繞天而行,晚上從西邊落下,進入冥府的黑暗之海,穿越向東,以便第二天從東方升起?;煦缰癜⒉ǚ扑够癁榫奚?,每天蟄伏在地平線下方,吸吞著正在降入冥府的太陽神,而且要阻止其第二天重新在東方升起。在埃及壁畫中,可以看到太陽神化作貓,與蛇形的阿波菲斯搏斗,蛇雖然每夜皆敗,但又殺之不死,屢敗屢戰(zhàn)。因此,太陽神每一夜的冥府之行,都充滿艱辛的斗爭。這里,代表秩序的太陽神和象征混沌的巨蛇的斗爭,每夜出現(xiàn),不停不息,但不是戰(zhàn)勝一次便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的上升路線,而是夜夜如此,每每重復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在伊朗神話中,是一個似為三界實為二界的宇宙,上面的天界是光明之所在,由善神阿胡拉·瑪茲達統(tǒng)治,下面的冥界是黑暗之所在,由安格拉·曼紐統(tǒng)治,中間是虛空之氣,但空界不起作用,整個宇宙就是瑪茲達與曼紐之間的善惡之爭。雖然《阿維陀斯》和《班達希申》從大歷史角度,講了第一個三千年,光明與黑暗相隔;第二個三千年,善神創(chuàng)造了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物質(zhì)世界;第三個三千年,惡神的黑暗與善神的光明相爭;第四個三千年光明之善戰(zhàn)勝了黑暗之惡,但最后的勝利只是在遙遠的未來,而當前所在,正是光明與黑暗的反復斗爭的世紀。
第三類,混沌在新秩序中得到升華,而進入到宇宙秩序之中。印度和中國在本質(zhì)上都屬于這一類型。印度神話有多種講述,最后都趨向?qū)煦绲纳A之路。因陀羅的故事本與弒殺相關(guān),因陀羅弒殺了最初的宇宙之王也是自己的父親尤達斯,又殺死了第二代宇宙之王伐樓羅(Varuna),伐樓羅是由水神而升上宇宙之王的,宇宙最初是水,伐樓羅象征了原初的混沌,因陀羅還殺死了代表水源的惡魔弗杰多。這樣,因陀羅成長為宇宙之王的故事仿佛已經(jīng)是一個秩序殺死混沌的故事了。然而,因陀羅故事有兩點顯示了印度思想的特點,一是伐樓羅來源于水神而且也是宇宙秩序的建立者,這樣,因陀羅不僅殺死了混沌同時也殺死了秩序。二是因陀羅作為戰(zhàn)神,其戰(zhàn)斗歷程從所向披靡到屢遭失敗,最后被排斥在宇宙三大神之外。這兩點透出了,因陀羅作為正面形象最后被否定,其實是希臘型的秩序殺死混沌的原理被印度思想所否定。印度思想的特點,從伐樓羅故事漏透出來。伐樓羅是水神,代表了原初的混沌,當他由水神而升為宇宙之王時,帶給印度兩個東西:一是犁多(Rta),一是摩耶(maya)。犁多類似于一種宇宙秩序。犁多之座位于最高的蒼穹。宇宙的創(chuàng)造是與犁多相符合的,諸神的活動是依照犁多而行。伐樓羅是在犁多的房屋里長大的,他熱愛犁多,見證犁多,他就是犁多之王,是秩序的規(guī)范者。伐樓羅手中握有一根繩索,用來捆綁天上地下的神人,無論伐樓羅用繩綁住了任何東西,都先打一個結(jié)。這些繩被稱為伐樓羅之結(jié)。這繩是秩序的象征,繩中有結(jié),突出了秩序的明晰性。伐樓羅從水神上升到犁多之王,透出了印度的原初之混沌已被升華為新的宇宙秩序。因陀羅之能殺死犁多之王,在于犁多只是印度宇宙的一個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一面。最重要的一面就是伐樓羅帶出來的另一個東西:摩耶。摩耶即是幻術(shù),又是通過幻術(shù)而產(chǎn)生出來的幻相?!斗橇_贊》中講了伐樓羅用幻術(shù)創(chuàng)造了宇宙:“彼以摩耶,揭示宇宙,既攝黑夜,又施黎明……現(xiàn)身大地,創(chuàng)立四維……彼行宇內(nèi),處處現(xiàn)身?!崩缍嗍怯钪嬷械姆▌t,宇宙及其法則又都是由幻術(shù)所產(chǎn)生出來的幻相。宇宙為幻相,其本質(zhì)為空。吠陀思想中的幻與空正是原始混沌的升華。伐樓羅不是用秩序去殺死混沌,而是把混沌升華為以摩耶為核心的思想。不從秩序的角度思考宇宙,而從幻相的角度思考宇宙,印度思想將之歸結(jié)為一個本體性的梵(Brahman)。一方面印度宗教的演化,形成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梵天代表創(chuàng)造,毗濕奴代表保持,濕婆代表毀滅,透出的正是圓的循環(huán)秩序。但這秩序不是最后的本體,神系和宇宙都是由梵幻現(xiàn)出來的。這樣在印度思想中,包含了兩層觀念:在現(xiàn)象層面,是秩序與混沌的斗爭,秩序因戰(zhàn)勝混沌而產(chǎn)生出來。在本質(zhì)層面,現(xiàn)象上的秩序和混沌都是由梵的空性所產(chǎn)生。結(jié)合兩層,就構(gòu)成了:空性的梵—秩序—混沌這樣一個兩層三面的結(jié)構(gòu)。梵的空性,在現(xiàn)象上與混沌相似,在本質(zhì)上不同于混沌,而具有哲學的意蘊。可以說,梵之空,來源于原始時期的混沌之靈,但卻將之提升到早期文明的神的高度,同時還是對神的一種新的理解。這是一種不同于地中海文化對秩序與混沌的理解。因此,梵文的宇宙一詞為jagat,不像西文的cosmos(宇宙)那樣彰顯秩序的本體性,而是強調(diào)宇宙由神或梵或因緣而幻出和幻歸的時間性。在印度,由神而來的秩序不是本體的最后的,而是要由之引向秩序后面的更深的思考。再來看中國,中國神話經(jīng)軸心時代理性化浪潮,其本來面目被極大地遮蔽,但仍然在各種文獻中有所漏透。《山海經(jīng)》內(nèi)蘊著一個以山水為中心甚為豐富的天地神系,宋玉《招魂》透露出曾有一個豐富的冥界神系,屈原《九歌》把天地神系以一簡要結(jié)構(gòu)透了出來,學人對三部反映了早期文明時代的神系,有不同的結(jié)構(gòu)解釋,但認為其有著嚴格的體系卻是共識。把早期文明的眾神往前追溯到原始之靈,就是混沌?!肚f子·應(yīng)帝王》講,中央之帝是渾(混)沌。之所以為渾沌,是其身上沒有視聽食息的七竅器官?!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講渾敦(渾沌)是一個名叫帝江的神鳥,特征是,“無面目”和“識歌舞”。聯(lián)系到《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和《淮南子·精神訓》“有二神混沌生。經(jīng)天營地”,可以拼出中國原始社會之靈的形象,無面目但以鳥或鳥卵的形象出現(xiàn)?!肚f子·應(yīng)帝王》的混沌故事接下來是,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為無面目的渾沌開七竅,一天開一竅,七天后七竅開出,但渾沌死了。在中文語匯中,天南地北,南海帝即天,北海帝即地,這里講的是天地生而渾沌死。這就是《淮南子》里講的,二神自混沌中產(chǎn)生,高誘注曰:“二神,經(jīng)營天地之神。” 儵和忽又是時間,《莊子·大宗師》有“往來儵忽”,《九歌·少司命》有“儵而來兮忽而逝”。聯(lián)系到希臘殺父的克洛諾斯是時間之神,可知時間的前進和天地的出現(xiàn),意味著混沌的必然死亡。在《莊子》里,天地二神主觀上不是想殺死渾沌,而是想報答渾沌。中國文化的特點正是在這里漏了出來。后來新世界的中央之帝成了黃帝,畢沅注《西山經(jīng)》講,帝江就是帝鴻,杜預注《左傳·文公十八年》講,帝鴻就是黃帝??梢詮谋举|(zhì)繼承性上講兩位中央之“帝”的關(guān)系。黃帝居昆侖,昆侖意為混沌,王逸注《天問》說昆侖是元氣所出,正同構(gòu)于宇宙最初的混沌元氣。黃帝號軒轅,吳澤順論證,昆侖山即員(圓)丘,圓丘既有以前渾沌的初形,又是后來祭天的壇狀,還是車馬上的圓形帝蓋。軒轅帝即環(huán)圓帝,在本質(zhì)上與渾沌同態(tài)。⑧ 黃帝從渾沌的死亡中產(chǎn)生,而以昆侖、軒轅、四個腦袋(象征天地的四方)的衣飾出現(xiàn),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實體神像。然而在其形成實體的同時,卻在本質(zhì)上保持了渾沌的深層內(nèi)容,有著對宇宙本原和天地本質(zhì)的尊敬,黃帝在從神性的四面頭飾向理性化的華夏衣冠的實體演進中,原始的混沌同時也隨著時代向哲學觀念升華。這就是后來《老子》講的“道”,也是《管子》講的“鬼神圣人”,以及《春秋繁露》講的“陰陽四時五行”。由此可知,當中國思想從原始之靈向早期文明之神演進之時,把原始的混沌升華為了一種具有宇宙本質(zhì)性的虛體。因此,中國的宇宙與希臘的cosmos和印度的jagat在名稱上不同,被叫做“天地”。由原初混沌升華而來的氣,布滿并運轉(zhuǎn)在天地之中。
早期文明出現(xiàn)的三種宇宙類型,同時又意味著三種因宇宙不同而來的神的不同類型。進一步細析,前兩種類型都確定了秩序與混沌的敵對戰(zhàn)爭關(guān)系,可以歸為一類。后一種類型,雖然在提升混沌時有共性,印度由混沌而來的空與梵和中國由混沌而來的無與氣,都上升到了本體的地位,但如此提升后的宇宙結(jié)構(gòu)和神的性質(zhì)卻有本質(zhì)的不同,印度的宇宙和神在本體上都是幻相(maya),似實而空,中國的宇宙和神在本體上雖是無是氣,而卻是實在的存在,無—虛—氣都是存在的方式,是有無相生,虛實一體的存在。這樣,在前二歸一和后一分二之后,神的世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地中海型的內(nèi)外皆實的神,印度型的本空幻有的神,中國型的有無結(jié)合的神。
從三大文化在早期文明的神的形態(tài),已經(jīng)可以預示在軸心時期哲學產(chǎn)生之時,三大文化之神在向帝的演進中形成的西方的God (帝)、印度的Brahman(梵)、中國的與西方之帝和印度之梵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特點的天。此乃后話了。
注釋:
①⑤ 布魯斯·G·崔格爾:《理解早期文明: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2—30、400頁。
② 郭靜云:《夏商神龍祐王的信仰以及圣王神子觀念》,《殷都學刊》2008年第1期。
③ 亞奇伯德·亨利·薩伊斯:《古巴比倫宗教十講》,陳超、趙偉佳譯,黃山書社2010年版,第19—22頁。
④ See David S. Noss: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Religions, Prentice-Hall, Inc. 1999, 10th, pp.375-378.
⑥ 參見謝亞托卡列夫:《人類與宗教》,魏慶征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頁。
⑦ 朱龍華:《瑪雅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196頁。
⑧ 吳澤順:《黃帝軒轅氏即混沌之神考》,《東岳論叢》1991年第6期。
作者簡介:張法,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浙江金華,321004。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