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根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多年的教學實踐,使人深刻體會到,“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也應該進行審美教育,這樣可以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教材中領略大自然的美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圖文并茂,里面的很多插圖向?qū)W生展示了祖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那遼闊的原野,巍峨的高山,蔥郁的森林,碧綠的湖水,奔騰的江河,浩瀚的海洋,各有其美的特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大自然的美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教學有關“愛祖國”的課文,可向?qū)W生出示多幅祖國山河壯麗的圖畫:雄偉的萬里長城,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世界最高峰——珠海朗瑪峰,滾滾東去的長江、黃河,風景秀麗的長江三峽,等等。看到這么多生動的畫面,學生為祖國山河美麗、神州風光無限好而感到自豪,真正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在“明理”中感受社會的美
“品德與社會”教材不少課文中敘述的故事,向?qū)W生展示了一幅幅社會生活的畫卷,孕育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使學生感受、領略到社會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以在講清道理的同時,讓學生深刻體驗到社會生活是美好的。如,在教學《鄰里鄉(xiāng)親》一課是,可以著重讓學生了解:鄰里和睦,人們就會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社會祥和;鄰里不和,人們就會感到煩惱和不安,甚至影響社會安定。通過講、議文中的小故事,真正理解“鄰里好,賽金寶”的含義。學生通過討論,懂得了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真誠相待,有助于改善人際關系,有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形成溫馨和諧、健康向上的社會風尚,這也是社會美的一種體現(xiàn)。
三、在學習中培養(yǎng)鑒賞美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只有加以鑒別才能分出美和丑。鑒賞美的能力是指對美的事物的鑒別與評價,它不僅表現(xiàn)在對自然美的鑒賞上,更重要的是要正確地鑒別與評價社會生活中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如,在學習《保護人類的家園》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課文中的一幅插圖:“魚兒也需要保護傘”。然后提問: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想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要生存,離不開由空氣、陽光、水、土地、動物、植物等所構成的環(huán)境,人們依靠環(huán)境供給的一切生活著。如果破壞了環(huán)境,就是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基礎。大家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使地球成為人類的樂園。
四、在行為實踐中塑造美好的心靈
人最重要的是心靈美,“品德與社會”教學不但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和行為訓練,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學到的道德知識內(nèi)化到學生心靈中去,留下一個“烙印”,以指導學生的行為。如,在學習了《孝親敬長》一課以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著重讓學生談談:爺爺、奶奶每天為我們干了些什么?我們應該采取什么行動來孝敬他們呢?兩個問題,使學生認識得到了深化,為塑造美好的心靈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