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在日常生活中,各種文本中都得以廣泛的運用,其不僅僅被看作一種修辭方式,更是被認為是一種認知方式,一種思維方式。通過隱喻的使用,以一熟悉概念去認識、理解、表現(xiàn)另一陌生的概念,以便讀者或聽者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去理解另一事物或者概念。在此篇文章中,作者將以報刊雜志中的政治類新聞中的隱喻作為分析對象。
關鍵詞:隱喻;報刊雜志;新聞
作者簡介:蔣興芬(1989-),女,重慶人,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研究。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2
一、隱喻的基本理論概述
近年來,隱喻研究已經(jīng)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一躍成為哲學、語言學、邏輯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人中智能、教育學等領域研究的中心問議題。對于隱喻的理解,有學者將其看作一種修辭手段,但更多研究者將隱喻看作一種認知方式,隱喻思維的本質是在概念系統(tǒng)中跨概念領域的映射過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認為概念隱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統(tǒng)到目標域的概念系統(tǒng)的映射,即“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將內在結構相對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結構欠清晰的目標域之上”,是人們以一熟悉概念去認識、理解、表現(xiàn)另一陌生概念的過程。映射是隱喻思維的一種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圖式即認知結構為心理基礎,實現(xiàn)不同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較熟悉、比較具體、易于理解的圖式映射到了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目的域,在兩個概念領域之間創(chuàng)立關聯(lián),從而達到認知的目的?,F(xiàn)在,隱喻已經(jīng)被上升為一種“認知方式、推理機制”這個高度來理解,在本質上,它不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而是一種認知活動,對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
據(jù)Lakoff和Johnson的統(tǒng)計,日常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隱喻。Lakoff說道“我們的概念系統(tǒng)主要是隱喻性的”,I.A.Richards“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隱喻,我們的口頭交際中平均每三句話就會出現(xiàn)一個隱喻”。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中的隱喻表達是人類概念體系中存在概念隱喻的表層體現(xiàn),概念隱喻能派生出眾多隱喻表達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這一概念隱喻可以派生出“l(fā)ife is starti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等多種具體的隱喻表達形式。概念隱喻對語言表層形式中的隱喻起到?jīng)Q定作用,了解概念隱喻的本質和特性有助于我們把握日常語言中的隱喻。
二、新聞報道中的隱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種類型的新聞報道。其中,新聞報道看似對于普通民眾相當遙遠,然而從重要性來說,對于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且息息相關的。隱喻的運用使得原本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難以理解的話語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此處,作者在關于新聞報道中找出了一些運用隱喻的例子,將用于本文的分析,案例如下:
Hell “be taking the helm at a time when global geopolitical tensions are growing fast” --21st century, November 16, 2016
Trump and Clinton watch votes as Florida turns razor-close. --The Guardian
The inauguration, to be held in mid-January 2017, will cover a number of events, including a “candlelight dinner” with the future president and first lady. The threshold price for getting access to this event is &250,. --21st century, December 7, 2016
三、新聞報道中的隱喻分析
根據(jù)Lakoff和Johnson(1980),概念隱喻就是人們首先認識的是能夠感知的、直觀的、具體的事物,然后通過聯(lián)想,把已知事物與一些新認識的,具體或抽象的事物相聯(lián)系,進而找到它們的相關點,這樣就產(chǎn)生了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映射,由此而產(chǎn)生了新義。
在上文提到的第一個例子中,描述Trump上任總統(tǒng)之后的時局,在文章中提到“taking the helm”這一表達。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helm意為“a handle or wheel used for steering a boat or ship”,根據(jù)詞典解釋可看到“把手”、“輪子”、“掌控”等語義特征,從該隱喻的源域中可推斷出“l(fā)ead”, “take charge of”, “dominate”等意義。那么此處應理解為Trump將起著領導作用和擔負著主要責任。
又如在第二個例子中“razor”的詞典釋義為“an instrument that is used for shaving”。根據(jù)其作用和其事物原型,即源域,可得出“razor”所具有的特點“sharp”, “as thin as a knifes edge”。從而映射到其目標域“razor-close”,可得知其意義可理解為“something that extremely close to each other”,即兩個事物旗鼓相當,極其接近。
在第三個例子中,“threshold”,根據(jù)牛津詞典的解釋,意為“the floor or ground at the bottom of a doorway, considered as the entrance to a building or room”。從“threshold”的功能作用,我們可以從其源域推斷出其目標域所包含的意義,其可代表“minimum requirement”,因此在第三個例子中的“threshold price”便指的是“門檻價”即“最低價格”之意。
以上三個例子均為隱喻在新聞語篇中的運用,這樣的表達使得語言更加生動,引人入勝。然而這只是隱喻在各種類型報刊雜志的用法的少數(shù)案例。在其他類似案例中,也可運用同樣的分析方法來分析,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總結
隱喻在類新聞報道中的運用將隱喻的特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在報道中的運用,一方面使得原本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更易于理解。人們看到這樣的表達也更容易激發(fā)繼續(xù)閱讀該報道的興趣。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隱喻。然而對于讀者來說,要更好地去理解隱喻的運用,讀懂該類型新聞報道,就需要掌握隱喻相關的一些分析方法,了解隱喻中的本體和映射對象,這樣才能更加順利的閱讀。
參考文獻: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范文芳,《語法隱喻理論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王麗皓、孫啟耀,廣告隱喻的多重功能分析,《山東外語教學》第四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