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國 生于1960年,溫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著有長篇小說《九間的歌》,散文集《雙溪》《跋涉集》《暮春集》,代表作有散文體傳記《林斤瀾說》。
1948年,潘大平老師離開國民黨軍官的父親,到溫州山區(qū)藤橋、澤雅一帶山上鬧革命。他的父親是個開明的營級軍官,那時的國民黨腐敗,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對兒子追隨共產(chǎn)黨打游擊,軍官不予阻攔。這時潘大平老師17歲。
次年,他就風風光光走進市委機關(guān)工作了。天有不測,26歲時,官不大不小,他當上右派了。有個成語不是叫“風華正茂”嗎,他就是風華正茂的時候,背上墨黑墨黑的大石頭。
1968年,我上小學三年級,在一個黑蝙蝠似的從前的佛殿里,潘大平老師開始教我了。他那時是37歲。
潘老師當上右派的原因,我一直不知道,就是說,我50年來一直沒問,不敢問。學生怎么敢問老師怎么當?shù)挠遗?,長大了不敢,是怕觸痛他。再后來就是問也沒意思了,反正就那么一回事。
老師的夫人林抗,不是右派卻勝似右派,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罪名,像風中一枚橄欖,從法院樹上掉下。本要把他們放到永嘉縣深山坳底的,但我們村里人心疼,潘大平父輩是雙溪村走出去的,潘大平好歹是我們雙溪村的“讀書人”,鄉(xiāng)人強烈要求,才把他們要了過來。
潘老師勞動改造,卻是我們的福分。那時的小學老師,多是小學畢業(yè),沒有像潘老師這樣,是高中肄業(yè)的。我見過一個老師教體育,自己示范“一、二、一”,還左手左腳、右手右腳同時起來的。
潘老師教我什么呢?他教什么都不在話下。語文、算術(shù)、音樂、體育,我已記不得還有什么了,反正什么都包了。我記得平生第一節(jié)作文課,潘老師講了一個“楊根思的故事”,讓我們寫下來。這下我們就有東西可寫了,誰都不怕寫作文,只有語法和修辭方面還存在問題了。他對我寫作的培養(yǎng),應(yīng)該是最多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那時他已平反,在溫州農(nóng)校教書,今天中國文壇當紅的小說家哲貴,就是他農(nóng)校的學生。
我還記得潘老師教我們音樂。西方有人說,經(jīng)濟之上是政治,政治之上是哲學,哲學之上是宗教,宗教之上是音樂。對嗎?不知道。老師講解了《七律·冬云》的時代背景和歌詞意思。潘老師一發(fā)音,我們興奮得身心顫動,感到了一種神奇。他音質(zhì)醇厚,音色雄渾,他的顫音使我們想象春天里甌江的綠水,兩岸的杜鵑,天空放飛的風箏。
“雪壓冬云白絮飛?!迸死蠋熓痉吨@幾個字。“雪壓”兩個字為一拍,唱到“壓”字的時候發(fā)重音,但稍縱即逝,給人那“雪”彌天在“壓”,但“壓”得無聲無息?!岸瓢仔酢币蛔忠慌?,可“飛”字就長了,“飛——”仿佛整個雙溪村是雪,滿天是雪,鴨毛一般銀白的雪跳著舞步飛飄而下,到處飛,飛,飛。
接著唱“花”?!叭f花紛謝一時稀”。大雪紛飛,天冷地凍,原野沉寂,甌江無聲。打狗不出門,豬羊躲在欄內(nèi),布谷鳥凍死在路邊。不見青草荊藤,桃樹枝頭掛著冰凌霄,柚樹都躲在白雪里。哪來的“花”?沒有,沒有,“萬花紛謝”。又是“雪”,又是“花”,只是“雪”,沒有“花”。我們憑空冷起來,像是凍死了一般,縮攏了頭頸,但冷得舒暢,冷得激動,冷得美麗,冷得心花怒放。
音樂課,又是人生初始極好的文學課,更是美學課。潘老師在落難中,“改造”極其努力。他沉醉在自己營造的美學之中,忘卻了困厄,忘卻了苦難,忘卻了悲痛。他必須努力改造,而他把努力改造真正當作美好生活來看待。
學校在村東,他的家在村西。他的房子是租住的,是一般農(nóng)民不住的,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寒磣。外觀低矮,里頭舊報紙糊著,一架木棍做的梯子能夠爬上二樓,二樓仄逼至極,能放一個谷倉,他躺在谷倉上面睡覺。有一天如廁,他掉進了一個破舊的茅坑里去……這些就不細說了。
他那么幾個工資,卻要養(yǎng)活四個女兒:梅格、希白、幸東、端嘉。我有一回偷偷揭開他家的鍋蓋,全是番薯干,黑泥鰍一般密密麻麻。但是全家干干凈凈,條理清楚,看去非常舒服。林抗師母番薯絲刨得又快又好,而且能把即將發(fā)臭的鰱魚做得非常美味。她是作家林斤瀾的胞妹。
潘老師的衣著,從來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冬天扣著風紀扣,夏天袖扣不散。他從來沒有遲到一分鐘,而且備課認認真真,他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識一下子全給了他的學生。后來我讀初中高中,全在“文革”,老師馬馬虎虎的多,有的老師講閑話就占去了大半節(jié)課。便是我自己,教了19年的書,風格不同,但我的認真程度,和潘老師相比,差距太大了。他有自己的紀律和作風,什么情形之下,都不能改變他的“品”。除卻自學,我覺得自己接受學校教育,在小學學到的東西最多,最受用。
只是他當年“迂”。他認為反右是對的,自己是錯的,自己好好改造是應(yīng)該的?!按筌S進”時候,他相信糧食畝產(chǎn)能夠達到十萬斤。一個農(nóng)民,也就是我的二伯父,憑著樸素的常識,對他說:“大平,你是讀書讀‘厥了,你勿聽人騙。把你趕到農(nóng)村來,也是錯的。”但他并不改變他的認識,認為反右是對的,后來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也是對的。林斤瀾幾次來溫州,與他對社會的認識有所交流,和我說起他,總是欲言又止,“你的潘老師啊……”我也知道林斤瀾的潛臺詞,我無奈笑笑。
他對社會對世界的認識,改變得很慢?!叭腥珪钡絹恚p雙平反之后,撥云見日,他才慢慢地、慢慢地有了些自由人格。說是有了些自由人格,但又不能與林斤瀾相比。林斤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多溝壑,世事澄明。潘老師近30年在雙溪這個村莊,幾近井底之蛙,他聽到的是廣播,讀到的是報紙和領(lǐng)袖的語錄。我想,中國知識分子,大多是這樣的。最近十多來年,我們共同語言日多。聽他說,當年國民黨的確是兇殘的、猙獰的,倘若放棄一黨之私,實行聯(lián)合政府,該是多好的事情!他懷念當年的游擊生活,懷念溫州解放之前他參加的最后一場戰(zhàn)斗。在岙底田塘頭,他的戰(zhàn)友陳巖星、張文弟、周金連、吳考生、林巖彩、吳成云、周定法丟了性命。相比之下,他說他是幸運的。這是他人生一個節(jié)點,有驚喜,有光彩,別的節(jié)點他倒不怎么說話了。
我在報社,他要我到岙底田塘頭去,把那個地方拍下來,把那場戰(zhàn)斗寫下來。我只好照辦,做了整整一版。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不同的。這個沉重的版面,各取所需,他滿意,我也滿意。
我與潘老師的聯(lián)系,學習、請教、探討、交流,50年不斷。他和我都向往祖國好起來,但怎么才能好起來,他和我是有分歧的。他明顯有著有時代的烙印。他的人生,是積極的,向往光明的,忍辱負重的,堪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標本。許多人只說約數(shù),20年,其實1957年獲罪到1979年平反,是整整22年。平反時,有人仍然蠻橫地對他說:“當年給你戴上帽子是對的,現(xiàn)在給你摘掉也是對的!”潘老師胸口很懣,悻悻回家,但總算平反了,他明顯已經(jīng)滿意了。他說黨好,知錯就改,就是偉大。
潘老師對政治感興趣,即便淪落在村莊,他也緊跟目不識丁的村頭兒。他先后不止十次對我說,一個公社副書記,在一個工地上當眾表揚了他。我聽得多了,每每心生寒意。原來的他,是有政治抱負的人,而26歲到48歲完全是人生最美麗的中段,中段完全被貓叼走,被狼嚼爛了。叼走就叼走、嚼爛就嚼爛吧,他有他的政治信仰,起碼他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他的身板永遠是筆直而昂揚的。
潘老師不幸之中有大幸,起碼說,村莊農(nóng)民對他這位“讀書人”是尊重的,妻女始終在身邊。不像其他多數(shù)右派,生離死別,受盡凌辱,生不如死,命斷天涯。
我給他過80歲整壽時候,他已坐在輪椅上,他的生活質(zhì)量大不如前,這使我非常心酸。從坐輪椅到躺下起不來,又是六年,這使我更加心酸。而我每回看他時,他精神很好,說自己還是幸福的。最后在醫(yī)院,我和哲貴去看他,他插許多管子,眼神空洞,神智也不怎么清楚,但憑聲音竟說我是“雙溪豬”(我屬豬),還說自己是幸福的。我有什么話可說呢?是的,他人生的基本色就是兩個字:樂觀。這是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救藥的性格。當然,病重期間,女兒梅格、希白、幸東、端嘉始終在側(cè)。我同我的老師有說有笑,我說什么他不一定明白,他笑什么我也不一定懂。而我,心里想望他早一點“走”,真的,九天也好,九泉也好,越快越好。我悄悄對幸東說,不超過一個月,后來我又對幸東說,不超過一星期,都被我說準了。
他是2016年2月28日去世的,他的骨灰埋葬在雙溪村。埋葬在雙溪村,我以為是最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