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艷
記得有一句話這樣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就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設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也是這種教育思想體制下培育出來的。如果沒有今天的課程改革,我們就會覺得這就是教育,是我們從事的最神圣的職業(yè)。可當你放下做長輩的架子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氛圍,并且和學生同處在一個平臺時,你所收獲的將不是一堂成功的課,更能體會到學生激情四射的喜悅??粗麄兊乃季S在課堂上任意馳騁飛躍,使我這個老師不得不感嘆:今日的教師再也不能“填鴨”了,因為,學生非常迫切地想自己尋覓食物。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我將我的課堂變成了師生共同擁有的自由天堂。下面我就針對100以內口算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一)”的設計,談一下自己的感受體驗。
一、課堂訓練
(一)一名學生(每天換一個)上講臺組織課前訓練。
(訓練的內容可由教師根據課堂需要進行設計,也可以由學生自出題目)
1.組織者:同學們,哪位同學能提出問題
生:5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 )
8個十去掉2個十是( )
個位上是5,十位上是8的數是( )
2.口算題卡
30+40= 80-20-35+4= 42+20= 35-2= 57-8=
師:同學們課前訓練就到這里,這節(jié)課我們還應該學習什么呢?
生:整理和復習。
(二)自主合作學習
1.進入情景初步自我整理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我們在100以內口算加減法中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播放比較柔和的低聲音樂)
生:音樂停止后,總結出(1)兩位數加整十數……
師:隨著學生無序的同答教師將準備好的知識條卡隨意地貼在黑板一角。
2.將知識系統(tǒng)整理、歸類突破
讓學生獨立完成整理和復習中的第1題(教師板示1題)
師:請同學們口述計算過程和結果并用手勢判斷對錯。
(在說過程時讓學生盡量按100以內加減法口算法則去說,不強調獨特的說法,便于生鞏固掌握運算法則)
生:例48+9=57,我是這樣想的,先算8+9=17,再算40+17=57,所以48+9=57。
師:請同學們將剛才做過的12道題,分類整理可分幾類呢?
生:加法和減法(板書)
師:加法、減法根據黑板上的題型可分成幾類呢?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將剛才零亂的知識條卡進行整理。
3.選出代表題復習總結算理(同桌討論)
(1)選擇四種類型
例39+40= 36+7= 97-60= 65-7=
(2)選擇退位減法做進一步探討總結
例:65-7=
同學們可真棒!看誰能再次開動腦筋想出以上四道類型題,還有哪些計算方法呢?
(1)先自己想,然后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
4.再次提煉,找出最簡單的方法
師: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找到這么多的方法,可你覺得哪種方法最簡單呢?
生:79-40中40+40=80 80-1=79 所以79-40=39
36+7中36+10=46 46-3=43 所以36+7=43
97-60中100-60=40 40-3=37 所以97-60=37
65-7中65-10=55 55+3=58 所以65-7=58
師:根據以上這些練習,你能總結出最簡便的計算方法嗎?
生:湊十法。
(課中活動:利用湊十法調動小組間人數編做加減法游戲)
二、組織訓練
1.聽算
聽算正確的人有選擇誰來答下一個問題的權利。
2.判斷
54-6=58( )
76+6=72( )
3.獨立完成書上的1~4題
三、拓展選標
對整理和復習的教學處理,我沒有延用做題、批改、講題、再批的老套路線,而是將整個課堂設計成了一個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活動,學生在課堂上也充分表現主人翁意識,發(fā)揮主體作用,將一堂枯燥乏味的復習課變成探索和提升的過程。
為了有效地體現課改精神,把握課堂的方向我在設計課時著重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口算計算過程進行思維提升訓練
引導學生說出口算過程,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準確性,還有利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慎密性、靈活性。
2.計算出結果并不是最后的選擇
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地對100以內口算加減法進行整理和復習,促進知識內化和吸收,特引導學生由一般性認知提升到對問題的深層次地整理和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3.學舍抓“典型”
有些重要的知識不將它提煉出來,可能使學生形成錯誤的淺層認知現象,不利于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學生遇到問題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果在課前設計時注意到此類問題就會將問題從一般性提煉到特殊性,便于高層次的認知。
4.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發(fā)現的樂趣
現代教學否定“異口同聲“的回答,重視學生張揚個性,大膽去想、盡情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求同存異,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的氛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活動。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人來講,如果沒有新意識,就好像搭了慢班車一樣,是不利于人的發(fā)展的,所以,作為教育者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