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舟
摘 要: 意象作為常見的文學藝術形象在唐詩中的運用十分常見,“雨”、“雪”、“霜”三種自然意象更是被詩人賦予特殊的思想感情,成為他們的情感寄托,這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唐詩篇目里有所體現。詩人借“雨”表現自己的喜悅、愁緒和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借“雪”表現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孤寂清高的情懷;借“霜”歌頌自然之美和抒發(fā)羈旅之思,這些自然意象帶給讀者美的享受。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材 唐詩 自然意象
中國古代詩歌是小學語文教材中重要的學習內容,詩人們通過典雅生動的詩句表現了豐富美好的內心世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收錄了大約三十首唐詩,其中出現“雨”、“雪”、“霜”三種自然意象的唐詩有十三首,可見這三種意象是比較重要的。意象是作者通過賦予客觀事物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文學藝術形象,下面筆者將從這三種自然意象入手窺探古代詩人的內心世界,具體分析意象寄予的情感內涵。
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唐詩的“雨”意象
在大自然的現象中,“雨”是十分常見的,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關于寫“雨”的唐詩,如篇目《春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清明》、《漁歌子》、《滁州西澗》等。將“雨”與詩人的情感相連,它的意蘊變得更豐富多彩。
(一)表現喜悅之情
春雨瀟瀟,滋潤萬物,給人帶來喜悅和希望。杜甫的《春雨》寫道:“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年級下冊,第17頁)首句“好雨知時節(jié)”直接用一“好”字來贊美雨,接著賦予“雨”人的思想,說它知道春天是萬物蘇醒、蓬勃生長的季節(jié),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悄然而至,真是善解人意。而且,當時作者所在之地成都正值旱災,此時春雨降臨,是多么令人欣喜若狂。春雨是溫潤、綿長的,夏雨是磅礴、急驟的,但都能反映喜悅之情。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詩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五年級下冊,第131頁)詩人運用“跳”字將“白雨”擬人化,明亮的雨點迫不及待地落下,歡快地跳入船中,寫得如此活潑和惹人喜愛。夏雨來去匆匆,頃刻間,雨過天晴,水天相接,一片蔚藍,令人賞心悅目。此時的詩人似乎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豁然開朗,內心舒暢。
(二)抒發(fā)游子愁緒
煙雨蒙蒙,蘊含著詩人傷感的愁緒,最形象的便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保ㄈ昙壪聝?,第37頁)這一時節(jié),親人無論相隔多遠都會盡力團聚,進行踏青或掃墓等集體活動。而此時的杜牧卻漂泊在外,無法歸鄉(xiāng),更不能祭拜祖先?!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天公似乎也懂得他的憂愁,細雨綿綿,如同內心的愁苦一樣細密而雜亂。形單影只、衣衫盡濕的他此刻還能做什么呢?只能尋處酒家,避雨休憩,小酌幾杯,以解煩憂。詩人身處異鄉(xiāng),不識此地,幸得牧童告知附近名為“杏花村”的酒家。但路途疲憊,還得冒雨前行,心中似乎更郁悶無奈。可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唐詩“雨”意象,除了表達喜悅之情外,也抒發(fā)游子愁緒。
(三)寄寓對歸隱生活的向往
“雨”不僅能表達詩人的喜悅、哀愁,還能寄予詩人對遠離喧囂、閑云野鶴般生活的憧憬。如張志和的《漁歌子》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保昙壪聝?,第48頁)漁夫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在桃花繁盛、鱖魚鮮嫩之際冒著細雨垂釣,不愿歸去。而作者也在一旁迎著微雨,看著漁夫拋竿、等待、揚竿、裝筐,“斜風細雨”也無法阻擋他享受這難得的悠閑時光。同樣,韋應物的七絕《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保ㄈ昙壪聝裕?8頁)表達了閑適恬淡的心境。暮春之際的傍晚,“春潮帶雨”,潮水上漲,郊外渡口人跡罕至,此刻更無人影,只有一葉扁舟橫在江上。詩人遠離塵世,獨自閑逛至此,雖突降細雨,但他從容自適,欣賞著郊外的景色,足見其對隱士般閑適生活的向往。
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唐詩的“雪”意象
“雨”表達了喜悅、游子愁緒和對歸隱生活的追求,而“雪”意象因其嚴寒冷酷成了惡劣環(huán)境的象征,如李賀的《馬詩》。另外,因其潔白、純凈而成為高潔的象征,但同時又有清高孤傲之意,如柳宗元的《江雪》。
(一)表達建功立業(yè)的渴望
冰雪彌漫,步履艱難,環(huán)境惡劣。正如《馬詩》寫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保昙壪聝裕?08頁)。李賀運用“沙如雪”這個比喻,將黃沙比作白雪,一黃一白,色彩分明,二者本無聯系,那么作者為何會把萬里黃沙看成了皚皚白雪呢?這是因為夜晚月光凄冷慘白,透著一股涼意,在這月光的映照下,萬里黃沙就像是鋪上了一層白雪。此處雖是虛寫“雪”,但正因如此,才更突出邊關環(huán)境的艱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們看到月亮一般會思念遠方的家人,懷念安逸的生活,渴望與家人團聚。然而,詩人看到燕山上的新月,聯想到的卻是如彎月般的武器,可見他是多么渴望馳騁沙場,建立功業(yè)?!把敝辛髀读瞬晃菲D苦駐守邊關的壯志豪情。
(二)顯示孤寂高傲的情懷
冰雪籠罩大地,萬物都消失在白雪之中,給人以空曠寂寥之感,柳宗元的《江雪》(四年級上冊,第135頁)就描繪了這樣的情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鼻皟删潆m未明說“雪”,但暗藏此意。滿山遍野,處處被雪覆蓋,所以鳥兒凍得不見了蹤影,人的足跡也被雪遮蓋,周圍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正如詩人寂寞、凄冷的內心?!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雪落到江水中理當會被融化,但他卻說“寒江雪”,連大江都被雪所覆蓋,可見這雪是多么繁多與濃厚。中唐的柳宗元當時政治失意,被貶永州,心靈上受到了打擊,這紛紛揚揚的大雪正映射了被政治所寒透了的心靈。所以他寄情山水,描繪了一位穿著蓑衣、戴著斗笠、不怕冰天雪地、獨自垂釣的漁翁。可以說這位遠離塵世、凜然不屈的漁翁正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
三、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唐詩的“霜”意象
“霜”的意象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以秋天為背景的古詩往往會寫到它,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唐詩《山行》、《楓橋夜泊》、《靜夜思》。雖然同是秋“霜”,但詩人表達的情感卻不同。
(一)歌頌自然之美
“霜”是秋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詩人只能在蕭瑟寒霜中傷感哀嘆,而杜牧卻獨得秋霜之美,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三年級上冊,第16頁)深秋之際,作者順著蜿蜒的小路向遠山行進,路過一片楓林,看見那經過秋霜考驗的楓葉在晚霞的映照下竟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一派生機勃勃,全然不像落葉枯黃、寒霜瑟瑟的季節(jié)中應有的景象。見此美景的詩人驚喜之情油然而生,此刻,他已顧不得趕路,只想停下車來,靜心領略這山林風光,陶醉于迷人的秋色。因此,此處的“霜”成為歌頌自然之美的憑借物。
(二)抒發(fā)羈旅之思
寒冷的秋霜使植物枯萎凋零,營造蕭瑟的環(huán)境氛圍,張繼的《楓橋夜泊》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保ㄈ昙壣蟽裕?6頁)“霜滿天”句寫天地間滿是秋霜,詩人不僅是在這種凄冷之夜醒來,更是在漂泊的客船中醒來,周圍萬籟俱寂,只有幾聲烏鴉的啼叫和鐘聲回蕩在空中,因此更思念遠方的家鄉(xiāng)與親人。有時,遠方游子還會在無霜之地聯想到霜,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二年級上冊,第29頁)夜深人靜,月光灑落,李白看見井欄邊白茫茫的一片,剎那間以為秋霜降落。作者之所以誤把月光看成“地上霜”,是因為當時月光皎潔,旅店凄寒,漂泊異鄉(xiāng)而無法與親人團聚的他感到孤寂與愁苦。此詩,“霜”就成為抒發(fā)羈旅之思的媒介,也表現了古詩的含蓄美。
總之,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雨雪風霜無一不成為古代詩人抒發(fā)情感、袒露內心世界的媒介,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唐詩篇目就出現這些自然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詩人筆下,同一意象所表達的情感也各有不同。“雨”、“雪”、“霜”作為三種自然現象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寄托了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有悲傷與思念、歡喜與渴望,值得讀者仔細品味和鑒賞,從中感悟古典詩歌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傅德岷,盧晉.唐詩鑒賞辭典[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
[2]張丹.論唐詩宋詞中的雨意象[J].吉林廣播大學學報,2008(5).
[3]張慶,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
指導教師:齊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