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看懂電影:城鄉(xiāng)放映的國家意志與大眾夢想(一)

2017-04-26 20:45李道新
電影評介 2017年6期
關鍵詞:群眾工作

新中國建立以后,在冷戰(zhàn)思維背景、社會主義政體與國營電影格局中,中國電影形成了一種政策規(guī)劃與行政命令相輔相成的傳播體制。以城鄉(xiāng)放映為中心,中國電影走向規(guī)模宏大、覆蓋面廣、成就卓著、影響深遠的國內傳播。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電影院、俱樂部和機關禮堂,政治掛帥與群眾路線緊密結合,重點影片的發(fā)行放映成為宣講政策和凝聚精神的重要手段,電影放映成為教育陣地。與此同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各地及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數(shù)以萬計的農村放映隊跋山涉水、艱苦創(chuàng)業(yè),通過露天電影的放映條件,“映間插話”的解說方式與新聞紀錄片、農業(yè)科教片和故事影片并重的排片策略,農村放映隊幾乎成為在全國各地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中國共產(chǎn)黨政策方針的關鍵載體。除此之外,在《大眾電影》和《人民日報》等報刊中,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在新中國大眾生活尤其政治斗爭里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已成許許多多中國觀眾了解時代、介入社會、想像自我的一扇窗口,在新中國意識形態(tài)建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通過建構一個以制片網(wǎng)、發(fā)行放映網(wǎng)和電影工業(yè)網(wǎng)為標志的國家電影網(wǎng),讓最廣地域里最大多數(shù)的中國觀眾看上電影、看好電影和看懂電影,是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電影城鄉(xiāng)放映的重要目的,也是新中國電影傳播的主要任務。在“看懂電影”方面,正是通過映前宣傳、映間解說與映后討論的方式幫群眾看懂電影,新中國城鄉(xiāng)放映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傳播的宏偉業(yè)績,而且締造了一個將國家意志與大眾夢想融合在一起的偉大奇跡。

從讓群眾看上電影到幫群眾看懂電影再到使群眾看好電影,是令一般觀眾從驚奇到滿足再到提高的三個由表及里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新中國建立以后城鄉(xiāng)放映從初涉到普及再到深入的三個循序漸進的階段。在具體的電影政策及其放映實踐中,三者之間往往相互區(qū)別,卻又緊密聯(lián)系。

這是因為,盡管讓群眾看上電影和使群眾看好電影是新中國電影發(fā)行放映極為重要的任務,但幫助已經(jīng)看上電影的群眾看懂電影,才是新中國電影傳播的真正目的;承擔宣傳教育使命并逐漸普及深入的城鄉(xiāng)放映,只有幫助群眾看懂電影,才能將其置于首要地位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順利地輸入廣大觀眾的腦海,進而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馴導作用,使其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服務。也就是說,幫群眾看懂電影,是新中國城鄉(xiāng)放映最重要的職責與最根本的目標。

事實上,新中國建立以后至1982年間,中國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基本文化素質還相對較低;盡管電影是一種比其他各種文藝形式更為通俗的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在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指導下,新中國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也傾向于拍攝更加簡單易懂并更具民族特點的電影作品,以便更好地為工農兵觀眾所喜聞樂見;但要讓廣大群眾真正看懂電影,顯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根據(jù)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提供的數(shù)據(jù),直到1964年6月30日,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2,875,401人,不到全國人口的0.4%;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9,116,831人,也僅占全國人口的1.26%;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2,346,788人,占全國人口的4.47%;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有195,824,459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1%;而13歲以上不識字的人口有233,267,947人,占32.3%。

在一個60%左右的人口只有小學和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尤其其中32.3%左右的人口還是不識字的文盲的國家里,群眾看懂電影的能力確實是十分有限并亟待培養(yǎng)和提高的。有報道指出,1951年9月,中央電影放映隊在山東章歷縣第五區(qū)劉家園村放映《百萬雄師下江南》和《農家樂》兩部影片時,不少觀眾對某些情節(jié)沒有看懂甚而發(fā)生了誤解。有兩個民兵把《百萬雄師下江南》中的人民解放軍錯看成日本鬼子,也有觀眾把破爛不堪的俘虜錯看成了人民解放軍。[1]湖南省電影總隊第6隊經(jīng)常到鄉(xiāng)村給農民放電影,農民看不懂或發(fā)生誤解的情況也很嚴重。影片《上饒集中營》中,第一個鏡頭是國民黨匪軍押解著新四軍同志,但觀眾以為押解的是敵人。[2]直到1964年底,電影放映隊到河北省的農村去放映,映完之后,仍有農民表示:“電影好是好,就是看不懂它的意思?!盵3]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和偏遠落后地區(qū),交通環(huán)境閉塞,語言狀況復雜,許多群眾根本不懂漢語,或者聽不懂影片中的普通話。

另外,群眾看不懂電影的情況,還更多地發(fā)生在外國譯制片領域。蘇聯(lián)影片《幸福的生活》在北京農村放映時,由于片中的歌曲沒有譯成中文,不少農民聽不懂歌,也看不懂字幕;識字的人則因鏡頭移動得快,顧得看字,顧不得看人物的動作;更多的農民則既看不懂也聽不懂是怎么回事。[4]1952年在福建舉辦的“中蘇友好月”中,觀眾看了不少蘇聯(lián)影片,但有一些觀眾看不大懂。如在放映《列寧在1918》時,許多觀眾看不懂影片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有的觀眾反映:“我看了這部影片,連哪個是列寧都不認得。”[5]甚至在映前宣傳和映間解說時,連有些放映員也不能作出正確的解說,常常出現(xiàn)一些違背影片原意的笑話和原則性的政治錯誤。①由此看來,幫群眾看懂電影,不僅是新中國城鄉(xiāng)放映的當務之急,而且是相關部門和單位必須面對的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

1952年10月,在中影公司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經(jīng)理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宣傳要有思想性,做到通俗化,幫助觀眾看懂電影”的宣傳方針,為幫群眾看懂電影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以此為基礎,中影公司又于12月召開了第一次電影發(fā)行宣傳工作會議,討論了9個方面的問題,涉及電影宣傳的各個層面,并大致呈現(xiàn)出將電影宣傳工作劃分為映前、映中與映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思路;而在此之前,在群眾性的宣傳活動中,部隊電影工作者已經(jīng)總結出“映前宣傳、映間解說、映后討論”的工作方式,作為幫助戰(zhàn)士看懂電影的宣傳策略:“為了使觀眾能更好地接受電影的宣傳教育作用,放映工作者每到部隊,協(xié)同領導上進行‘映前宣傳、映間解說、映后討論,幫助戰(zhàn)士看懂電影。過去不加宣傳解說,戰(zhàn)士們頂多能看懂50%;經(jīng)過宣傳解說以后,就可以大體看懂;討論一下,不但能完全明白電影內容,并能結合實際進行自我教育。戰(zhàn)士們反映:看一次電影等于上了一次政治課?!盵6][7]

顯然,部隊放映中幫戰(zhàn)士看懂電影的策略,同樣可以推廣到文化、工會系統(tǒng)的放映單位,有利于積極地幫助工人、農民看懂電影。隨著部隊、工礦、城市和農村電影宣傳工作的逐步展開,關于如何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有效的宣傳工作制度的問題,便提上了各系統(tǒng)各部門的議事日程。為此,1954年6月,中影公司集中發(fā)布了《宣傳工作與宣傳品制作程序的規(guī)定》《駐各制片廠宣傳聯(lián)絡小組工作暫行辦法》《宣傳品供應種類、數(shù)量、對象及使用辦法的規(guī)定》《國內宣傳稿件審查暫行辦法》和《省、市公司、辦事處電影發(fā)行宣傳工作程序的規(guī)定》等一系列有關電影宣傳工作的文件。②9月,又通知各地關于設置海報張貼牌、廣告畫牌的決定,規(guī)定了各類城市設置海報和廣告的數(shù)量。這些規(guī)定和辦法的發(fā)布和執(zhí)行,不僅推動了電影宣傳工作步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軌道,而且有助于改進電影宣傳的步驟和方法,真正快速、有效地幫群眾看懂電影。1955年以后,在影片宣傳工作上,通過與各制片廠的大力合作,改變了由發(fā)行公司包辦制作宣傳品的辦法,依靠制片廠有利的條件,將編寫說明書及繪制大海報的工作劃歸各制片廠,并明確了制片廠與發(fā)行公司間供應影片原始資料的辦法,基本上扭轉了幾年來一直不能解決的宣傳品供應不及時、質量不夠高的狀況。

這樣,到1959年底,全國各地的電影放映活動,已能主動而又堅決地貫徹為政治服務、為生產(chǎn)服務的宣傳方針,并注意根據(jù)不同的觀眾對象,挑選富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在映前、映間和映后進行通俗簡明的解說,介紹影片的內容、意義、人物和情景等等,千方百計地使群眾看到、看懂和看好電影,并結合當?shù)氐闹行墓ぷ?,運用廣播、幻燈、展覽、座談等多種宣傳形式,鼓舞群眾的生產(chǎn)干勁,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即便是在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中,各地也能因地制宜,幫助群眾看懂電影,充分發(fā)揮電影的宣傳功能。湖北省宜都縣放映隊,專門為修建渠道的山河大隊放映了紀錄片《移山造?!泛汀掇r村在大躍進》,并根據(jù)影片內容結合工地的技術革新進行宣傳鼓動:“看電影、學先進,學先進、搞革新,人人搞創(chuàng)造,個個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技術,工程早完成。”民工們從電影中受到啟發(fā)教育,創(chuàng)造改革了許多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北京市工會的放映隊,配合工廠進行“為誰勞動”的大辯論,也放映了《劉介梅》和《白毛女》等有關影片,又配合技術革新運動放映了《無窮的潛力》和《偉大的起點》,都起到了積極的教育鼓舞作用。[8]

在此過程中,農村放映隊被當成一支黨的方針政策的有力的宣傳隊,放映工作者則被鍛煉成文化普及和政治宣傳中的一支尖兵,身兼運輸員、技術員和宣傳員等多種角色。為了讓農民更好地理解影片,許多放映員不僅事先預告影片內容,而且在放映過程中進行口頭解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放映員,還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面向觀眾進行翻譯、解釋;有些放映員能夠根據(jù)影片中人物不同的性別、年齡和性格來翻譯對白,盡量給人以真實的感覺,因而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贊揚。

從1960年前后開始,為了幫助群眾看懂電影與充分發(fā)揮電影的宣傳功能,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先進的電影放映單位和電影放映工作者,其中,河北省涿縣淶水鎮(zhèn)三姐妹放映隊、上海浦東放映隊、浙江紹興放映隊與河北省昌黎縣果鄉(xiāng)放映隊張子誠、河北省安國縣放映隊以及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電影放映隊、福建省閩侯縣農村電影放映隊等,他們在映前宣傳、映間解說與映后討論,尤其是在以少數(shù)民族語言為漢語版影片的對白進行配音和解說以及電影涂磁錄還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們的事跡在全國范圍內宣傳和推廣之后,更加密切了電影與群眾之間的關系,使電影宣傳獲得更加明顯的效果。

1963年9月,在中影公司召開的全國電影宣傳工作會議上,討論并通過了《全國電影宣傳工作條例》(草案)。該條例于1964年2月下發(fā)各地試行,標志著新中國電影宣傳工作正在走向成熟。1965年1月1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本報評論員”文章,對農村放映隊“想方設法”幫助農民看懂電影及各種形式的宣傳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農村放映隊是“一支有力的宣傳隊”,“他們不只是放映電影,把社會主義文化傳播到農村,而且可以結合電影放映工作,用各種形式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毛澤東思想?!盵9]

總之,經(jīng)過不斷的嘗試和摸索,隨著以映前宣傳、映間解說與映后討論的方式的成熟和確立,幫群眾看懂電影日益成為新中國城鄉(xiāng)放映的共識,并在部隊、工礦和農村以及全國各地各民族中廣泛推行,新中國電影逐漸形成了一套特色鮮明的宣傳工作制度和條例,使承擔宣傳教育使命并逐漸普及深入的城鄉(xiāng)放映,真正成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武器與教育工具,在新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顯示出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在影片放映前進行廣告宣傳,既是發(fā)動和組織觀眾的一種手段,又是幫群眾看懂電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中國城鄉(xiāng)放映的映前宣傳,主要采取報刊、幻燈或口頭的方式介紹影片內容、片中人物及其主題思想,承擔著向全國各地的廣大工農兵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使命,不以增加票房收益為旨歸。

1949年10月,文化部召開首次全國電影發(fā)行會議,探討了加強影片發(fā)行宣傳工作的問題。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文藝方針及電影政策,決定成立一個電影宣傳委員會,對即將或正在上映的蘇聯(lián)影片及國營電影出品進行有計劃的、經(jīng)常性的介紹和宣傳。這是新中國建立以后對電影宣傳工作最早給予的特別重視。

為此,《人民日報》《大眾電影》《新電影》不斷登載新聞動態(tài),報道“東影”“北影”和“上影”等國營電影制片廠生產(chǎn)的各種新聞紀錄片和故事影片;《人民日報》還專門發(fā)表一系列文章,比較詳細地先后介紹了《一個普通的戰(zhàn)士》《攻克柏林》《伊凡雷帝》《在人間》《大轉變》和《我的故鄉(xiāng)》等外國影片(主要是蘇聯(lián)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和精彩內容,緊密配合京、津、滬等各大城市影院相關影片的上映及“電影宣傳月”、中蘇友好月“蘇聯(lián)影片展覽”等活動的舉行。大眾書店則選編《人民日報》“好電影介紹”專欄文章,配以多幅精彩照片,將《趙一曼》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戰(zhàn)》等中外影片廣泛地推薦給全國各地的觀眾和讀者;文化部及部隊、工會系統(tǒng)更是編印了大量的影片說明書,供各地區(qū)放映單位印發(fā)。1951年5月,中南軍區(qū)兼第四野戰(zhàn)軍政治部與文化部電影工作科印制的《鋼鐵戰(zhàn)士》說明書,不僅包括比較詳細的內容說明,而且登載了兩幅影片劇照,其中一幅配上說明:“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鋼鐵戰(zhàn)士張志堅,終于經(jīng)過戰(zhàn)場和刑場上的種種嚴重考驗重又回到了自己的隊伍,受到了人民軍隊的褒獎——一面題了‘鋼骨鐵筋的錦旗?!倍谶@一時期的許多影片說明書中,還特別注明:“在沒有放電影之前,指導員要把電影說明書讀給戰(zhàn)士聽。放完電影以后,俱樂部、指導員要結合部隊思想情況組織討論。”①

此后,在《人民日報》《大眾電影》等影響力較大的報刊上介紹各種中外影片的故事和意旨,成為新中國電影映前宣傳的一種慣例;與此相應,以“美妙絕倫”“空前杰作”之類夸張詞匯和某種程度的“生意經(jīng)”招徠觀眾的電影廣告,因不斷受到各種輿論的指責而逐漸歸于消失。②[10]

隨著城鄉(xiāng)放映隊的大量組建及其在全國各地巡回放映的不斷展開,新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也初步獲得了一些在工礦和農村進行電影放映的成功經(jīng)驗。亦即,在影片放映前,通過報紙、墻報、屋頂廣播等方式進行宣傳,并印發(fā)通俗說明書,以幫助工人、農民了解劇情;與此同時,利用幻燈、照片展覽等形式,廣泛地配合抗美援朝、宣傳總路線等中心工作。

然而,建國之初,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畢竟還沒有為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所熟悉;加上一部分影片的鏡頭變動太快,畫面形象停留時間過短,事件發(fā)展的線索交代不明,以及回敘故事的編劇方法過于超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觀眾看不懂,甚至產(chǎn)生誤會;特別是一些歷史、傳記以及以國際時事和民族生活為題材的翻譯影片,如《陰謀》《秘密使節(jié)》《幸福的生活》和《波羅的海代表》等,跟中國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與風俗習慣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很難被中國的一般觀眾所理解。因此,電影發(fā)行放映單位開始著手改進工作方法,先是糾正一部分發(fā)行人員和電影院的單純營利觀點,讓他們把幫助觀眾看懂電影當成一件具有政治意義的工作;對于蘇聯(lián)和人民民主國家的華語對白翻譯片,尤其注重加強宣傳和解釋,采用印發(fā)說明書(包括名詞解釋、場面解釋與歷史社會背景解釋、人物解釋及宣傳文稿等參考材料)、加打幻燈字幕以及映前安排相關人員講解影片內容等種種方法,來解決群眾看懂影片的問題。

1952年7月,中影公司總公司指示所屬單位,注意解釋影片中費解的地方,幫助基本觀眾看懂電影,并決定加強宣傳材料的供應工作。希望各地公司根據(jù)當?shù)赜^眾的實際需要,把總公司供給的宣傳材料改編、改寫成各地觀眾能夠普遍接受的內容,把電影說明書分發(fā)到觀眾手中,改變過去將宣傳品廢置在櫥架上的情形;另外,由于影片宣傳工作者對有些影片(如科學片、傳記片、歷史片)沒有足夠的能力加以解釋和評介,因此,鼓勵宣傳工作者向專家請教、請專家撰寫文稿和做報告;更重要的是,希望各地的電影院和放映隊,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宣傳工作制度。

在中影公司的推動下,全國各地的映前宣傳工作得到了相應的改進。上海市的國營電影院開始隨票贈送說明書,觀眾反映很好;北京市的《新民報》“新電影”版也開始使用較大篇幅刊登宣傳資料,對放映單位的宣傳工作很有幫助。[11]為了幫助群眾看懂電影,“東影”和“上影”在分別譯制民主德國影片《群英會》和捷克影片《黎明前的戰(zhàn)斗》時,都加上了片頭說明字幕,概括地介紹了影片內容;不少電影院和放映隊在映前宣傳中創(chuàng)造了一些符合當?shù)厍闋畹暮棉k法。1953年底,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建立電影放映網(wǎng)與電影工業(yè)的決定》中,更是明確強調:加強對影片內容的宣傳解釋工作,特別應該及時供應農村放映隊以合適的電影宣傳資料。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新中國的電影放映工作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不少放映單位采取了多樣化的宣傳方法,解說影片內容,幫助群眾看懂電影,并結合各項政治任務,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確實在提高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和生產(chǎn)熱情,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合作,以及活躍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都發(fā)揮了較為重大的作用。[12]盡管也有許多放映單位,在電影宣傳工作中還存在著形式主義或無所作為的弊端,宣傳的內容有時還會發(fā)生所謂原則性的錯誤,不能很好地進行正確的、通俗化的宣傳解說;有的放映單位根本不進行宣傳工作,或者拒絕放映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新聞紀錄片;①但在各系統(tǒng)各部門的督促下,特別是在1955年7月13日《人民日報》社論《積極改進電影放映工作》的影響下,各地放映單位開始深入了解當?shù)厝罕姷木唧w情況,作好影片內容的解釋、配合中心任務的展開,在映前宣傳方面積累了更多的經(jīng)驗。由牛繼舜擔任隊長的山西省平遙縣第14放映隊,吸取了其他放映隊的宣傳辦法,結合群眾喜愛的快板形式,為影片《平原游擊隊》編寫了如下主題幻燈詞:“‘一九三四年日寇向我華北“掃蕩”/抗日根據(jù)地的人民奮勇抵抗;/機智勇敢的游擊隊百戰(zhàn)百勝/殘暴的日寇落進了天羅地網(wǎng)。這樣的映前宣傳,得到平遙縣群眾的熱烈歡迎,并稱14放映隊為‘咱們的放映隊?!盵13]14放映隊的先進事跡,也在《大眾電影》上宣傳推廣。

1957年2月,《電影放映》雜志還就電影院如何做好影片宣傳工作提供了如“一定要發(fā)給觀眾說明書”“注意搜集報刊上登載的電影評介文章,編寫成宣傳材料在映前廣播”等幾點具體的方案。[14]這些具體方案,是在電影宣傳工作中總結出來的,對提高映前宣傳的水平和效果頗有助益。尤其是隨著客觀形勢的需要,不少電影放映工作者在宣傳工作上下了更多的苦工夫,各種形式的映前宣傳都得到了具體的、有效的嘗試。

為了通俗地進行映前宣傳,幫助觀眾理解影片內容,全國各地的許多放映隊提前研究了影片的主題思想甚至每一個鏡頭,并事先了解了地方上的中心工作和群眾的思想情況,收集了當?shù)氐脑S多典型材料,把它結合到影片內容中來向群眾宣傳解說。例如,為宣傳《怎樣豐產(chǎn)棉花》這部科教影片,有的放映員仔細研究了每一個鏡頭的內容,寫出宣傳提綱,還訪問了當?shù)刎S產(chǎn)棉花的勞模,學習植棉知識、增產(chǎn)棉花經(jīng)驗以及當?shù)氐霓r業(yè)語匯,加強了影片的宣傳工作,使這部影片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當?shù)剞r民還把這個小隊的宣傳提綱,當成他們的生產(chǎn)知識讀本。[15]北京郊區(qū)宋莊人民公社紅旗電影放映隊,則從原先單一的電影放映,發(fā)展到掌握12種宣傳形式進行有的放矢的電影宣傳。1959年一年來,他們自編、自演順口溜、詩歌、相聲等30多個,自畫幻燈畫片540多張,幻燈文字版220多張,廣播演說44件,還巡回在各個生產(chǎn)隊辦起了8塊黑板報。[16]為了幫助群眾看懂電影,1964年前后,西安市西北電影院還新開了一個服務項目——講電影故事。觀眾進場前,都聚集在電影院的觀眾休息室里,聽講解員講述即將放映的影片里的故事。觀眾事先聽了電影故事,不但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電影,而且從這些故事中受到了更大的教育。[17]廣東省興寧縣電影放映隊第1隊在放映《槐樹莊》的時候,每次放映之前,都要先去訪問貧農、下中農,了解農民在舊社會所受的苦和階級敵人所做的壞事,然后編成山歌或快板,在放映前用當?shù)卦捳f唱。他們先后編寫了《階級仇恨切莫忘》《舊時興寧暗無光》和《李三娣的血淚史》等幾個快板演唱;靈山縣電影放映隊第6隊在放映《李雙雙》時,每到一處,都收集當?shù)氐娜宋锸论E,在映前介紹。農民們都說:“原來我們這里也有這樣多的李雙雙?!盵18]云南西部傣族、景頗族聚居的潞西縣的一支電影放映隊,隨身攜帶圖書、圖片、報紙,向山區(qū)群眾進行政治時事宣傳,做到了既是電影放映隊,又是宣傳隊,受到山區(qū)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支活躍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電影放映隊,在潞西縣的平河、上東、下東等偏僻山區(qū)放映電影時,每到一處,就在放映電影的公共場所懸掛起張貼在紅布上的《為農業(yè)服務》和《人民公社描新圖》等幾十張宣傳圖片,以及有關國內外形勢的剪報資料;在回賢、中東等地放映電影時,則帶去了《反對本本主義》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一批毛主席著作,被各族人民“爭購一空”。許多群眾熱情地贊揚這支電影放映隊的服務精神,有的人說:“你們真會為我們各族人民著想,把電影院、文化館、書店,都給我們搬到山上來了?!盵19]

20世紀60年代前后,城市影院的有些影片說明書也開始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上海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印發(fā)的1963年第17號影片說明書,小32開2頁,卻包含著影片《女理發(fā)師》的許多信息。其中,介紹主演韓非和王丹鳳的“演員簡介”,涉及“第一次”出演喜劇片的王丹鳳到上海著名的南京理發(fā)公司體驗生活、學習理發(fā)技術的趣聞軼事;另有影片插曲《頭發(fā)長了,你就請來吧》的歌詞和簡譜;1964年第18號影片說明書,除了登載影片《小兵張嘎》的內容介紹之外,還有《小演員安吉斯談小兵張嘎》《我們的嘎子——記<小兵張嘎>拍攝中的小演員安吉斯》兩篇文章,以及影片插曲《參加八路軍》的歌詞和簡譜;值得注意的是,說明書為了便利兒童閱讀,特在《小兵張嘎》片名下注上了漢語拼音。①影片說明書的變化,也表明新中國電影的映前宣傳已經(jīng)愈益成熟了。

利用幻燈提前介紹一部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一度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并成為城鄉(xiāng)放映映前宣傳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到60年代以后,一般的幻燈介紹已不再能夠滿足更多農民的需要,因為單鏡頭幻燈機放映的畫面很象“拉洋片”,變化少,換片時有黑幕,放映員的口頭解說也較為單調。為此,電影放映工作者經(jīng)過相當曲折的鉆研過程,漸漸把幻燈機的單鏡頭變成了雙鏡頭,又由雙鏡頭變成了三鏡頭。1964年前后,河北省淶水縣三姐妹電影放映隊創(chuàng)造了四鏡頭幻燈機,使畫面變得更加活潑:躍進中的馬能跑,國旗能迎風飄揚,人物的眼睛會滴溜溜轉,向陽花能由一個小蓓蕾逐漸開放成一朵大花,這是此前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效果,農民們看了也格外高興。隨著幻燈放映技術的改進,放映員們還學會使用彩繪、木刻、粉刻、剪紙等技巧來制作幻燈片;電影口頭解說詞也被快板、山東快書、大實話等說唱形式所代替,另外還配上了音樂唱片。這樣,農民們在看一部電影之前,只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就能一邊從幻燈片里看到專為介紹這部電影而編繪的人物形象和主要場景,一邊聽著專為解說電影而編制出來的快板、山東快書和音樂。這樣的映前宣傳,可謂生龍活虎、有聲有色。

1964年,劉少奇親自觀看了河北省淶水三姐妹放映隊的幻燈宣傳表演,并對她們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1965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農村幻燈匯映與電影發(fā)行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在1965年年底以前,做到所有公社都有幻燈放映組,每個社員每月都能看到幻燈片。[20]6月,中影公司華東、西南代表處也分別在杭州和成都召開華東區(qū)、西南區(qū)農村電影普及工作會議。華東會議主要交流了各大區(qū)農村電影普及放映的工作經(jīng)驗,并力圖總結出一套農村電影普及放映的好辦法,使電影放映在農村發(fā)揮更大的作用。[21]西南會議則特別強調了在農村逐步普及幻燈放映的重要意義。[22]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和全體代表觀看了四川省溫江專區(qū)放映隊、巴中縣放映隊的多鏡頭幻燈宣傳表演,以及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優(yōu)秀放映隊用民族語言口譯對白解說影片的宣傳表演。1965年年底,上海市電影局有關技術部門為農村電影放映隊改裝了一種既能放電影,又能放幻燈的一機多用電影放映機。[23]上述專門會議和技術革新,推動了全國各地放映單位普遍地運用幻燈手段進行映前宣傳,體現(xiàn)出各部門各單位積極幫助群眾看懂電影的決心和努力。

正因為如此,新中國電影的映前宣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上半葉,伴隨著電影發(fā)行放映業(yè)務的空前繁榮,映前宣傳為幫群眾看懂電影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并將黨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電影觀眾的心目中。

然而,遺憾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映前宣傳在內容上浸染了更加鮮明的政治斗爭氣息,甚至直接成為國內外政治風云的傳聲筒;所謂看懂電影,已經(jīng)異化為能夠通過電影緊跟特定的階級斗爭或路線斗爭。這種深刻的歷史教訓,“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才逐漸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王同志.下鄉(xiāng)放映電影的同志要多對觀眾作解釋工作[N].人民日報,1951-10-08(2).

[2]曹守愚.湖南省電影總隊第六隊已重視影片的解釋工作[N].人民日報,1952-09-14(2).

[3]林印.幫助農民看好電影[N].人民日報,1964-12-20(2).

[4]群眾對放映電影的意見[N].人民日報,1952-06-30(2).

[5]作好影片的宣傳解釋工作[N].人民日報,1953-01-16(2).

[6]虞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電影工作[N].人民日報,1952-08-01(3).

[7]李偉.部隊電影事業(yè)在日益發(fā)展和提高——在全國電影發(fā)行放映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上[J].電影放映,1957(5):7-8.

[8]深入群眾為生產(chǎn)鼓勁,電影放映隊伍遍及祖國城鄉(xiāng)[N].人民日報,1959-12-23(4).

[9]本報評論員.積極發(fā)展農村電影發(fā)行放映網(wǎng)[N].人民日報,1965-01-12(2).

[10]郭寶昌,辛述威.對電影宣傳畫的一些意見[J].中國電影,1959(2):71.

[11]周稔豐,呂寶成.應重視影片的宣傳解釋工作[N].人民日報,1952-09-14(2).

[12]積極改進電影放映工作[N].人民日報,1955-07-13(1).

[13]文新.安全放映六百十五場[J].大眾電影,1956(10):44-45.

[14]嘉瑚.請電影院做好影片宣傳工作[J].電影放映,1957(2):34.

[15]王闌西.鞏固成績,克服缺點,爭取更大的勝利![J].電影放映,1957(4):5-6.

[16]朱繼功.放映隊、宣傳隊、戰(zhàn)斗隊——記北京郊區(qū)宋莊人民公社的紅旗電影放映隊[N].人民日報,1959-12-23(4).

[17]沙浪.看電影,聽故事[N].人民日報,1964-05-30(8).

[18]把革命電影送到偏僻的山村去,廣東數(shù)百農村電影放映隊積極設立新放映點[N].人民日報,1964-09-16(2).

[19]潞西電影放映隊是政治時事宣傳隊[N].人民日報,1964-11-24(2).

[20]中共中央中南局召開農村幻燈放映與電影發(fā)行工作會議,全力普及幻燈擴大社會主義思想陣地[J].羊城晚報,1965-05-30(1).

[21]總結交流經(jīng)驗,進一步發(fā)揮電影的戰(zhàn)斗作用,華東區(qū)農村電影普及放映工作會議在杭舉行[J].浙江日報,1964-06-14(1).

[22]讓更多的農民看到、看懂、看好革命電影,西南區(qū)農村電影普及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J].四川日報,1965-06-17(3).

[23]新放映機,能放電影,能放幻燈[J].人民日報,1965-12-13(3).

【作者簡介】李道新,男,湖北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

東京大學特任教授,《電影藝術》《文化藝術研究》等雜志編委,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理事,中

國電影博物館藏品鑒定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等,主要從事中國電影史、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方向研究。

猜你喜歡
群眾工作
云治理”要貼近群眾
多讓群眾咧嘴笑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不工作,爽飛了?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選工作
厭煩工作了該如何自救
恩施市| 扬中市| 阿克陶县| 郸城县| 开化县| 收藏| 大洼县| 株洲市| 孟村| 郸城县| 德保县| 聂荣县| 清河县| 德兴市| 宁陵县| 安多县| 临夏市| 股票| 鞍山市| 枞阳县| 蚌埠市| 仪征市| 阳谷县| 福州市| 怀安县| 凤庆县| 兴山县| 清涧县| 青铜峡市| 改则县| 密云县| 洛阳市| 定日县| 巴里| 长葛市| 尚义县| 无棣县| 株洲县| 溆浦县| 阆中市|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