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佩燕
【摘要】中國古詩詞是文學百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代詩詞賞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之一。全國許多省市都將“古代詩詞賞析”列入了中考的考試范圍,縱觀大多數(shù)試題,它所要求賞析的內容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概括詩詞的主要內容;賞析詩詞中某個詞語的妙處及作用;賞析詩詞中某種修辭手法及其作用;概括詩詞中所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樣賞析古代詩詞呢?我就這個問題及以上的四個方面談一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關鍵詞】中學 古代詩詞 賞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83-02
一、根據(jù)詩人的生平、思想、所處的背景去賞析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和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有助于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中,尤其是邊塞詩,既有塞外環(huán)境的惡劣,又有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同時,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也是領會詩歌思想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辛棄疾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他在抗金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寫出了許多描寫征戰(zhàn)生涯,抒發(fā)壯志難酬的詩篇。如:《破陣子.為陳同甫狀詞以寄之》這首詞中詩人仰天長嘆發(fā)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的悲憤,所以進行詩歌鑒賞要盡可能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
二、從詩詞的風格、流派和語言特征去鑒賞詩歌思想內容
風格是詩人在選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chuàng)作特色。如陶淵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恬淡自如,王維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白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清新飄逸,杜甫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沉郁頓挫。詩歌流派是學術思想或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的派別。宋詞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代表當數(shù)女詞人李清照。她的作品分為前期和后期,但內容迥異。前期生活幸福美滿,多寫閨中之樂,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焙笃诿\坎坷艱辛,多抒發(fā)流離的苦楚,喪夫的痛楚,國破家亡的哀痛。她的《武陵春》這首詞,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進一步表現(xiàn)悲愁之深重,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
三、根據(jù)詩詞的標題和詩詞中所寫的意象,去理解
理解詩詞所寫的主要內容標題是詩詞思想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詩詞的靈魂,同時它又像一個人的眼睛,通過它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比如賞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標題“錢塘湖”和“春”這兩個詞,再結合對詩歌中的“早鶯”、“新燕”、“淺草”、“亂花”等意象的初步了解,以及學生的生活積累經(jīng)驗就可以基本斷定作者所寫的是錢塘湖早春的優(yōu)美景色。
四、從詩詞中的關鍵性詞語入手,結合詩詞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作用及妙處
詩詞是通過意象來揭示主題的,而意象又是通過具體的詞語來凸顯的。如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作者正是采用“黑云”、“甲光”、“角聲”、“塞上”、“易水”、“霜重”、“鼓寒”等富有地域特征和事物特征的詞語,把戰(zhàn)爭的殘酷、形勢的危急、將士的勇敢通過色彩和聲音的角度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刻畫了他們浴血奮戰(zhàn)、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歌頌了他們不畏艱險、慷慨赴敵的氣概和以死報國的豪情壯志。
五、找出詩詞中的關鍵性句子,體會其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掌握詩詞中的關鍵性句子就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實現(xiàn)對詩詞整體內容的理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單這兩個句子說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們結合全詞來看就大不一樣了。政治上的失意,妻子的亡故,弟弟的遠在他鄉(xiāng),這一切都使他抑郁惆悵,并且對月發(fā)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責備,但豁達、樂觀的蘇東坡很快從自己的個人幽怨、惆悵中解脫了出來,向自己的弟弟,也想普天下的離別之人喊出了發(fā)自肺腑的祝?!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這里作者對親人的感情得到了一種升華,由對弟弟的祝愿上升到對普天下的離別之人的衷心祝愿,這也是這首詞能長久感動人們的原因。
六、從修辭的角度和表達方式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詩詞中作者為了更準確、更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教師也可以通過它們來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如賞析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通過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使學生明白作者在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辭官回鄉(xiāng)的自己比作“落紅”,將苦難深重的祖國比作“花”,通過這組比喻表明了自己雖辭官回鄉(xiāng),但他還會一如既往為祖國、民族效力的赤膽忠心。
七、從作品的構思立意、環(huán)境的特點、人物的形象去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
每一篇詩作都是客觀世界在詩人心中的再現(xiàn),或多或少的打上了詩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所以鑒賞詩歌應從作品的構思立意、環(huán)境的特點、人物的想象去鑒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這方面杰出的代表作品。這首小令,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shù)谋憩F(xiàn)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xiàn)了飄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總之,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啟發(fā)學生的悟性和靈性,進一步領悟詩歌鑒賞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