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體育場館通過推行體育運營銷模式,在提高場館利用率的同時,也加強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不僅增強其服務社會的功能、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推動了社會體育的和諧發(fā)展。為提升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效果,文章認為可采取的策略為:首先必須立足學校、滿足教學、服務社會,其次要整合資源,拓寬服務范圍,關鍵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管理隊伍,在外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建立信息服務平臺,樹立優(yōu)質服務意識。
關鍵詞:運營策略;體育場館;高校;探討
高校體育場館在滿足本校體育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將閑暇時間向社會開放,發(fā)揮輻射效應,服務周邊社區(qū),不僅有利于解決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閑置浪費與社會體育場館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加強對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
1.立足學校,滿足教學,服務社會
高校體育場館在滿足本校常規(guī)教學之余對社會進行有償開放,不僅為在校大學生的課余體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時為附近社區(qū)居民及有條件享受的體育人口帶來了便利。將場館向社會進行有償開放,在為社區(qū)體育服務,提高場館利用率的同時,要堅持“立足學校、滿足教學、服務社會”的對外經營的原則。高校體育場館在閑暇時間對外開放,可以給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回報,降低了學校體育場館的運行成本,實現(xiàn)了“以館養(yǎng)館”的經營策略。為此,高校體育場館要不斷完善運營模式,做到多元化經營,優(yōu)化管理與營銷策略,吸引更多的體育愛好者關注,同時,通過物美價廉的體育產品以及優(yōu)質的人性化服務,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體育消費群體。
2.整合資源,拓寬服務范圍
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一些新興的外域體育文化涌入國門,例如跆拳道、瑜伽、體育舞蹈、輪滑運動等運動項目已受到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為此,在體育場館運營方面,要整合資源,拓寬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首先充分利用現(xiàn)有體育師資隊伍,進行有償的開發(fā),或是主動積極吸收一些新型項目進行開發(fā)運用,吸引消費者。而在經營模式上,學校體育場館部門可以整合已有的場地、器械、師資等資源,進行一些俱樂部項目的開發(fā)經營,也可以進行部分場地出租的經營方式,外租給各種機構單位進行體育賽事的承辦等,獲取經營利益。此外,除了進行一些運動方式或是場地的經營之外,還可以開發(fā)一些連帶性的產品,如體育服飾、運動器械、運動飲食等,擴大經營范圍,豐富經營內容。
3.打造高素質高能力的管理隊伍
一切有組織的行為,管理為先。擁有一個高素養(yǎng)的管理隊伍是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走體育運營模式的重要支撐。為此,從管理源頭要避免多頭管理或無人管理的混亂與無序狀態(tài),為進一步促進高校體育產業(yè)運營化的和諧發(fā)展。首先可引進體育管理與體育營銷專業(yè)人才,打破長期以來場館進人渠道單一的模式;其次,對在崗人員采用進行專業(yè)培訓;培訓內容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場地器材管理與修繕、營銷策略、優(yōu)質服務等方面。第三,加大內部管理力度,完善內部激勵機制,重用懂體育、懂經營的年輕骨干,以激勵促發(fā)展,帶動場館管理隊伍素質的提高。
4.借鑒外域成功經驗
高校體育場館相對于其他社會場館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有學者研究者認為,與社區(qū)體育資源相比,高校體育場館在場地設施、體育人才、人文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在管理與運營等方面與國外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落差。眾所周知,資源閑置就等同浪費,再者,體育場館建立后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也需要一定資金來維護與修繕;
另一方面,高校附近居民及廣大熱愛體育運動的體育人口卻遭遇無場地運動的尷尬局面。為此,面向社會開放高校體育場館,不僅能節(jié)約資源、以館養(yǎng)館,同時還能促進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此,高校體育場館在管理與運營方面,可借鑒外域成功的經營管理經驗,從轉換思想觀念開始,搞好底層設計、調整內部結構,對場館負責人員進行場館經營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進行專項培訓,加快提升場館經管理人員的經濟管理與營銷素質,在實踐中完善管理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優(yōu)化運營模式,使高校體育場館在管理與運營方面規(guī)范發(fā)展,越來越具有活力。
5.建立信息服務平臺
高校體育場館要提高經濟管理與營銷效率,就要在服務上不斷創(chuàng)新,特別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應利用現(xiàn)代網絡優(yōu)勢建立區(qū)域網站,將體育場場館的時間順序表、活動內容安排(服務教學的、面向社會的)等信息及時發(fā)布,校內大學生和社區(qū)社區(qū)居民通過手機進入高校體育場館的信息服務平臺,非常便利地了解高校體育場館在課余時間向大學生、向社會開放的時間及場次;同時通過高校體育場館的信息服務平臺也能了解贊助企業(yè)的廣告信息等,甚至可以滿足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高校體育場館信息服務平臺的設置,不僅可大大提升效率、將便捷服務提供給消費者,達到有效利用資源便民和利民的效果,同時也提升了場館工作人員的優(yōu)質服務意識。
結語
體育場館在滿足教學的前提下,向社區(qū)開放,此舉不僅給體育場館帶來了一定的收益,而且讓我國的高校體育場館走上“以館養(yǎng)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同時,高校體育場館對周邊開放,利于高校的師資、場地設施、人文環(huán)境等寶貴資源,將帶動周邊社區(qū)的社會體育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體育輔導員與場館資源的缺位,同時又有利于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交流與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陳鴻,周李莉.高校體育場館運行營模式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8,9:147-149.
[2]任曉剛等.后全運會時期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探索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4:133-134.
[3]柏建清.服務營銷視角下的高校體育場館營銷策略[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12:105-107.
作者簡介:
齊斯筠(1987.07- ),女,本科,助教,湖南長沙人,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