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娟
摘要:本文以宋代詞人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為例,對其加以分析闡述,間接指出宋詞藝術境界的感悟方法。
關鍵詞:宋詞;藝術境界;教學方法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彼未~人辛棄疾所著的這首《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字數(shù)不多,但是寫景則宛在目前,寫情則纖毫畢見,實是一首難得的佳作。但現(xiàn)在很多人卻未能真實領會詞中意境,這種情況在很多古典詩詞作品的教學過程中都出現(xiàn)過,需要教師認真加以對待。
一、古典詩詞鑒賞的弊病
教師和學生鑒賞古典詩歌(包括宋詞在內(nèi))時,大多存在兩種不好的傾向:第一種傾向是強調(diào)作品的政治意義;第二種傾向是強調(diào)作品的藝術高度。兩種傾向都容易造成對作品的誤解。政治性傾向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詩經(jīng)》第一篇:“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痹痉浅Mㄋ滓锥奈淖?,硬生生被解釋為“后妃之德”的表現(xiàn)。而藝術性傾向的危害更加嚴重,特別是從高考試題中增加了詩詞鑒賞的內(nèi)容以后,相關的評論和賞析文章與日俱增。這暴露出一些問題:有些學者一直置身于書山學海之中,只知引經(jīng)據(jù)典而不知生活淵源,只知形式技巧而輕視內(nèi)容主旨,這是不依生活的問題;在鑒賞過程中形式技巧方面下太多功夫,片面地以為這就是全部的藝術,于是尋章摘句,只關注其中一個小點,掛一漏萬,不及其余,認偏見為真理,這是過度解讀的問題。
應該說,包括宋詞在內(nèi)的古典詩詞是從生活中來的,所要表達的是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感,因此只有一邊觀書本、一邊品生活,才是合理化的鑒賞之道,否則必然落人誤區(qū)。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要注意評析時如果只抓住形式而忘了源于真實的意境,那么臆斷的想法便可能乘虛而入,從而產(chǎn)生幻覺,雖然同樣很有情趣,但是所理解的畢竟不是作者所想要表達的。
二、對“明月別枝驚鵲”的引申思考
在《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一詞中,涉及到了“明月”一詞,這個詞匯也成為整首作品的關鍵?!懊髟隆蓖ǔK笧闈M月,滿月出現(xiàn)于農(nóng)歷的十五或者十六日,而作者作此詞的時間,則可以通過蟬鳴與蛙叫、稻花等詞匯分析出來,在江西一帶,此時當為盛夏七八月。盛夏七八月時的夜半,按照常理應當是明月當空的狀態(tài),作者筆下的明月為什么會提前落下去呢?如果理解成為“驚鵲”故意這樣做,那么就不是寫實的作品了,而變成童話作品了。比如有學者指出:“烏鵲對光線有靈敏的感受,發(fā)生日蝕時便會驚動而起,月落時同樣會是這樣?!边@就未免過于牽強,日蝕屬于極偶然的現(xiàn)象,拿來對比月落這種常見現(xiàn)象,是不科學的。在現(xiàn)實生活里,基本不會發(fā)生月落鵲飛的景象,月落和鵲飛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是不存在的。實際上“鵲”之驚飛有其原因,只有依從客觀實際,才有可能從中得到科學的結論。
北宋蘇軾曾經(jīng)創(chuàng)作了“月明驚鵲未安枝”的句子,也寫過“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的句子。其中后一句如果不是作者蘇軾說明了“聞人聲”的原因,是不是也會被后世讀者強解為月光明亮使棲鶻驚起呢?那樣就很荒謬了。我們要知道,宋詞不比散文,它的概括性較強,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一一寫明白,所以文章具有極強的跳躍性。如果所要摹寫的事物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原因,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真相是需要讀者細致思考的。比如“明月別枝驚鵲”既需要放到整首詞中進行分析:作者置身于明月之中,深夜行走,聽到鵲叫,而鵲亦感知到人的干擾,與此同時,清風吹動、驟雨忽臨,都會造成驚鵲的結果出現(xiàn),這種整體上的認知比單單強調(diào)“月落”更加合理自然。就像蛙叫,同樣是受到“七八點雨山前”的影響,盛夏苦熱,驟雨將至,青蛙騷動不安,不停地嗚叫,這是多么自然的意象啊。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面對這種看似反常實則正常的現(xiàn)象極感興趣,于是詩興勃發(fā),遂以近乎白描與寫意的創(chuàng)作方法,從雨前明月寫到稻花香濃,再寫到山雨欲來,是一幅整體的圖景,恰恰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樣,情景交融、韻味盎然。而所有不依生活的解讀,都破壞了這種意境,帶領學習者走向了純文本知識的誤區(qū)。
三、誰在“稻花香里說豐年”
著名美學大家朱光潛先生曾經(jīng)對本詞作出評價:“全篇八句話里面,前六句均是寫景,后兩句才知道是有人夜行?!边@種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可以說其中所隱含的即是朱先生對本詞的過度解讀問題。這是因為“稻花香里說豐年”一句在八句中的第三位置,如果不是指出有人夜行,那么按照朱先生的意思,“稻花香里說豐年”的主語應該是青蛙了,這樣的理解,表面上看起來意境盎然、充滿趣味,實則有曲解之嫌。按照常理,蛙聲同豐年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并不緊密,用“蛙聲”來說豐年,原因何在?其聽者為誰?這些都是問題。這種詮釋方法脫離了本詞的紀實之本。很多優(yōu)秀的宋詞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注重真情實感的抒發(fā)。就如本詞,原標題有“夜行黃沙道中”的注解,指明了本詞的創(chuàng)作緣由,作者辭官之后,夜行于江西上饒黃沙嶺上,眼見明月、清風、別枝、驚鵲等景色,耳聽蟬鳴與蛙聲、嗅到稻花香氣,其心情應當是喜悅而放松的。其眼所見、鼻所嗅、品所說,應當是一氣呵成的,而不是最后突然而至的,因此說本詞主角皆為作者本人,其感受是統(tǒng)一而直觀的,說豐年的并非是蛙,而是作者本人。本是質(zhì)樸天成的一篇佳作,過度解讀實在沒有必要。
辛棄疾詞作《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將夏夜鄉(xiāng)村視為獨特的景色表現(xiàn)背景,利用天氣的客觀變化、作者行蹤的主觀敘述,讓主、客相融,自然風光同心理感受融為一處,使詞作滿溢著動態(tài)化美感、散發(fā)出芬芳的生活氣息。其細致的觀察力、生動的表現(xiàn)力皆是后人學習的典范。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都應以文字為引導、以生活為根基,進行理性的判斷、感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