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敏
這是一個讓人喜憂參半的群體,雖然人到老年,性格卻像兒童一樣,天真任性,希望被呵護,但又喜怒無常,他們就是“老小孩”。他們讓人“喜”,是因為人老了心態(tài)還年輕,身上帶著“不服輸”的勁頭;他們讓人“憂”,是因為時常像小孩子一樣,說風就是雨,太過執(zhí)拗。現(xiàn)實中,很多家庭不乏“老小孩”,雖然還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行為卻是孩子氣的,不少子女被他們“折磨”的哭笑不得。其實,只要講究技巧,與“老小孩”相處并非難事。在“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讓我們聚焦“老小孩”這個群體。
案例:
王老爺子今年71歲,最近生病住了院,身體虛弱,幾個子女輪流照顧他。老人白天很“乖”,食欲好,睡醒了還會與病友聊聊天。一到晚上就不一樣了,每隔十多分鐘,他就會呼喚自己的孩子:“我難受! 我動不了!”他的子女不停地給他翻身、按摩,一刻也不得離開。有時,他并沒有具體的事情需要子女們做,只是感覺不舒服,又不知怎么辦。而子女過來會問:“您怎么了?需要我做什么?”老爺子就來氣了:“你們難道不知道我難受嗎?怎么能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扔在一邊?你們都來看著我,陪著我!”
案例中的主人公,如同一個時刻需要父母陪伴、照顧的兒童。其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老小孩”,下面,就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心聲。
每一個“老小孩”心中都藏著巨大的失落
“老小孩”在心理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性格越來越孤獨內(nèi)向;二是情緒容易焦慮、抑郁;三是調(diào)適、管理情緒的能力較弱。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老小孩”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好打交道、性格倔強、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讓人感到不可理喻。家有這樣的“老小孩”,很是讓子女頭痛,那么怎么辦好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導致“老小孩”這種狀態(tài)的原因:落差感和心理失衡。試想,一個頂梁柱一樣的男人、一個能干的主婦,隨著步入老年,其體力、腦力和思維能力逐漸下降,甚至需要子女照顧。他們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心里何其失落!特別是有些老人,年輕時在單位曾任領導,“一呼百應”的場面自退休后再也沒有了,因此產(chǎn)生嚴重的心理失衡。這些變化深深地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我不再有力,不再被需要,這樣的我有人愛嗎? 我還有什么存在的意義?
“老小孩”現(xiàn)象是心理防御機制的體現(xiàn)
面對這樣的“危機”,老年人會自覺啟用心理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是精神分析學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重要概念,他在19世紀末提出,是指一個人面對應激、挫折、創(chuàng)傷、喪失、沖突等心理上的種種困難時,其“自我”就潛意識地、自動化地運用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心理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是一個人在遺傳的基礎上,經(jīng)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而逐漸養(yǎng)成的對外界刺激和內(nèi)心沖動的應對方式。當這種應對方式固定下來后,一方面成為人格的一部分,一方面也會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反應,當事人在意識上通常不能覺察到。弗洛伊德本人生前并沒有專門討論心理防御機制,他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他去世之后,把散見于其諸多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機制歸納起來,共有十種,即:壓抑、投射、內(nèi)射、反向形成、升華、認同、合理化、解脫、固著、退行。
面對老年危機,很多老年人首先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便是壓抑,簡單地說,就是不承認、不面對、不接納。他們大都不愿承認自己老了,特別難以接納心理、生理上的衰退,正如詩中所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多么無奈、不舍、不甘心啊!
對抗衰老打的就是心理戰(zhàn)
老年人如果不想成為“老小孩”,首先要接納自己目前的體力、腦力狀態(tài)。在接納的基礎上有一個心理機制是升華,它是一種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需要轉移為社會接納或鼓勵的方式,比如:發(fā)揮退休后的余熱,從事有益于社會的活動。
此外,提倡老年人在老成持重的前提下,不要過分壓抑自己,應以自身特長勇于“作秀”。例如:到公眾場合,在適當提及當年勇的同時,更應大膽暢快地展示自己,或開口演說講笑話,或揮毫潑墨繪丹青,或引吭高歌一曲,或集體打太極……這樣,老人就會在給別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時,愉悅自己,促進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家有“老小孩”的子女,更應該多關心老人,讓他們感受到愛與溫暖。在交流過程中,要用老人喜歡的方式,對他們的觀點給予認可和贊美,并通過語言、語氣、表情和動作等感官進行傳達。另外,應該讓老年人明白:自己快樂了,對別人的依賴和要求也會減少,失望的心情便不會常伴左右。如此,方可成為有活力的老人,體會“夕陽無限好,只因近黃昏”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