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箴
[摘要]:李唐是南宋著名的畫家,叔齊、伯夷是李唐推崇和敬仰的兩位歷史人物。所畫水墨人物畫《采薇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借此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對茍且偷生、賣國求榮的北宋臣子們的挖苦和抨擊。全圖縱27.5厘米,橫91厘米,絹本設色,創(chuàng)造性地集人物、山水為一體,形成一種全景式“山水人物畫”風格,人物形象和景物刻畫精微細致,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和意義。
[關鍵詞] :李唐;采薇圖;愛國情懷;全景式構圖
李唐(約1085-1165)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是南宋杰出的畫家。叔齊、伯夷是李唐仰慕和崇敬的兩位歷史人物。采薇圖描繪的是商代貴族伯夷叔齊兄弟在商朝滅亡后,以食周粟為恥,食野菜充饑最后餓死首陽山的故事。 這幅《采薇圖》為絹本,淡設色,縱27.5厘米,橫91厘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畫家突破性的將人物山水景物合理巧妙地組合在一起,錯落有致,構圖飽滿,給后世帶來了深遠的啟發(fā)和影響。
1、 李唐《采薇圖》構思立意
要想深刻地理解這幅作品,首先要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歷史典故有所了解。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和叔齊是商末諸侯孤竹君(國在今河北盧龍南)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生前立三子叔齊為繼承人,但在他去世后,叔齊要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不受,認為父命不可違,就悄悄地溜走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后來他們得知王位已經讓另外一個兄弟繼承了,于是心中就釋然了。兩兄弟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死后,其子姬發(fā)(周武王)要發(fā)兵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攔住馬頭諫阻,認為臣子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武王不從,伐紂成功,改天下為“周”。伯夷、叔齊深以為恥,決意“不食周粟”,便一起逃隱至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境內),以采野豌豆充饑,最終兩人餓死在山里。李唐采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jié)的人,譴責投降變節(jié)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采薇圖是李唐表現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作品。
2、 李唐《采薇圖》創(chuàng)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人滅掉了北宋,不僅活捉了徽、欽二帝,還俘獲了一大批包括宮廷畫家在內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這幅《采薇圖》的作者,被后世譽為“南宋四家”之首的大畫家李唐。雖然作為女真族的金人以武力征服了北宋王朝,但是,正處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女真族,因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和薄弱的文化積淀,在文化上卻被北宋征服了。所以,金朝統(tǒng)治者對入金的宋人特別重視,對統(tǒng)治下的文人不但不加殺害,更是禮遇有加,許以高官厚祿。面對金人的威逼利誘,很多人順水推舟地接受了金人的官職,李唐在當時畫藝精深,已經有很大的名氣了,如若留在金廷,必能得到重用。但是李唐毫不為之所動,毅然選擇了一條與古賢伯夷、叔齊相似的道路,后來李唐逃離金國,南渡到臨安繼續(xù)為南宋服務。雖然《采薇圖》表面上是描寫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實際是以夷、齊自喻,在贊美古賢的這種寶貴氣節(jié)的同時,也在暗喻自己,因為他也有這種相似的經歷,并付諸了實踐。
《采薇圖》畫面的氣氛肅穆、凝重、蕭瑟。最前面的一松、一楓相對而立,樹干奇崛如鐵、挺拔堅硬,這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楓樹的耐寒與蒼松的不凋。作者有意將這兩株具有象征意義的大樹布置在畫面最前端,或許就是對畫中人物性格的比喻與寫照。在楓樹后面的石壁上有兩行款識:“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題。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一塊巨大的巖石光滑如砥,石上有二人相對而坐,這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伯夷與叔齊。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態(tài)老成持重的男子,大概是長兄伯夷吧? 此時,他正側著頭仔細聆聽著叔齊的談論,表情莊重肅穆,眉宇間仿佛還帶著許多的憂慮,似乎正在追憶故國往事。叔齊的形態(tài)略顯活躍,他身體斜傾,右手撐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兄長訴說著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種種罪狀。清代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評價這件作品時說:“二子席地對坐相話言,其殷殷凄凄之狀,若有聲出絹素?!爆F在看來,確有同感。
4、 李唐《采薇圖》表現方式
4.1構圖 李唐此畫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北宋山水畫特點的全景式構圖風格。畫中兩個主體人物坐于中心開闊處,一高一低,遙相呼應,面對而談。周圍山石陡峭,樹木錯綜復雜,相互掩映。遠處的小溪蜿蜒自懸崖流出。人物與山水景物自然融合,構圖豐滿,帶有很濃郁的南宋筆墨意趣的畫作。
4.2造型 畫面中伯齊叔夷兩位歷史人物皆是李唐主觀想像,形象和服飾特點都和當時兩人所處時代和境遇暗暗相合??梢姴摹⑹妪R面容清癯,形象落魄,身體瘦弱,肉體上因為長期饑寒交迫所帶來的折磨,而精神上卻堅韌不屈。畫中懸崖陡峭,樹木植被高古奇崛,姿態(tài)各異,這些都是作者對畫中人物堅韌的氣節(jié)贊喻。
4.3設色 《采薇圖》在色調上以清冷淡色為主,兼施青綠,不管對人物還是對山水風景的描繪,畫家基本上以水墨的黑白濃淡和深淺去表現。敷色之處多在山石樹木的向背、人物面部、手部以及衣服袖口和衣帶處。畫面看似簡約而不簡單,效果厚重,層次豐富。
4.4用線 畫家在塑造人物的時候,根據人物皮膚和須發(fā)質感的不同,也考慮到人物的年齡身份,對五官和手的用線粗獷有力,簡煉概括。 先以淡赭色暈染出皮膚的肉感,再分染出面部結構的凹凸起伏。頭發(fā)和胡須則以細勁的鐵線描勾勒,最后經過多次分染和罩染,以表現出頭發(fā)和胡須的層次和質感,可謂入木三分。而衣褶用筆轉折方硬,只在袖口和衣帶處用水墨施以分染。
總之,李唐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位開山立派式的代表人物。他師法古人而能超越古人,師法自然而能高于自然,他的畫蒼勁古樸,氣勢磅礴,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的先河,被后人譽為”南宋四大家”之首,他的繪畫藝術對后來之人影響深遠。采薇圖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的經典之作。畫家采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這一歷史典故為為創(chuàng)作內容,表達了他愛國主義情感,表達了自己忠于祖國的堅定信仰,站在美術史的角度看,畫家創(chuàng)造性的集人物、山水為一體,形成一種山水人物畫,既能相對深入地刻畫人物,也能相對精致地描繪山水風景,這種畫風是對時代的新突破,也是一種可貴的藝術探索。這種人物山水畫的形式特點給后人帶來了深刻地啟發(fā)和感悟。
[參考文獻]:
[1] 彭德 中國美術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2 ] 薄松年 中國美術史教程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