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節(jié)很普通的練習課,老師和學生一起完成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加與減(一)”中“練習二”的題目。為了提升學生參與的興趣,授課老師把題目進行了重組,設計成闖關的游戲。在進行到第二關游戲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問題,老師和學生有了以下的交流。
教師出示下圖(圖1),鼓勵學生先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進行解答。
圖1
經(jīng)過討論和交流,學生提出了如下的數(shù)學問題。
問題1:左邊有4個蘑菇,右邊有5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問題2:一共有9個蘑菇,吃了5個蘑菇,還剩下幾個蘑菇?
問題3:一共有9個蘑菇,吃了4個蘑菇,還剩下幾個蘑菇?
問題4:4個蘑菇再添上幾個蘑菇就和9個一樣多了?
根據(jù)之前學過的知識,對問題1~3,學生很快就列出算式進行計算,如對問題1,學生列出了兩個算式:4+5=9、5+4=9,對問題2和問題3也能很好地解決,列出算式9-5=4、9-4=5,并能清楚地表達算式各部分的含義。
對于問題4的解決,稍有爭議;部分學生認為是4+5=9,再添5個蘑菇就行了;有的學生認為用減法計算,應該是9-4=5,添上的5個蘑菇應該是求得的答案。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解決問題4的?
生1:我列的算式是4+5=9,這里的5就表示要添上5個蘑菇。
師:還有誰是這樣想的?請舉手。
(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認同這個答案)
生2:我不同意這樣列式,我的方法是9-4=5,這樣5才算是求得的答案。
生3:我和生2的方法一樣。
師:誰是這樣想的?請舉手。
(剩余的學生大部分都舉手表示認同,個別學生有點兒猶豫)
生4:我原來是同意生2意見的,但我仔細想了想,覺得生1的也可以。我覺得4個再添上5個確實是9個啊。
生5:我也覺得這兩個算式都可以。
師:誰同意這兩個算式都可以?
(班里一半左右的學生舉手了,有的是臨時倒戈,生2也同意了)
師:請生2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2:開始時我是不同意的,但我想了想,要是給5加個括號我就同意了,我們以前做過4+□=9,□里面的5就相當于我們添上的5個蘑菇。
師:我覺得生2的方法特別好,我們做這道題的時候,如果列出的是加法算式,可以在求得的答案下面作個標記,讓別人知道你添上的數(shù)量,也是可以的。
特別有趣的是,在討論中,臨時倒戈的部分學生認可加法算式也是可以的,并且聯(lián)系到自己做過的4+□=9的題,認為只要在答案處做個大家都能明白的標記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處理無意中淡化了等號一邊是答案的思路,滲透了代數(shù)思維。
二、“1”從哪里來”
當老師準備結束這道題的討論,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時,一個聲音響起:“老師,我還列了一個減法算式,和別人不一樣的算式?!?/p>
師: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1:我列的減法算式是5-4=1。
師:說說你列出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生1:5表示右邊的5個蘑菇,4表示左邊的4個蘑菇,1表示多的蘑菇。
生2:(迫不及待)老師,我有一個問題,題目中找不到1呀!
生 3:對呀,“1”從哪里來的呢?
真是個好問題,這個算式不同于前面4個問題列出的算式,都可以直接從題目的圖中找到數(shù)據(jù)進行對應,而這個比多少的問題不能直接發(fā)現(xiàn)1對應的實物。
師:這真是個問題呢。是啊,“1”從哪里來呢?我們還是先聽聽生1的想法吧。你提出的問題是什么?
生1:我提出的問題是:右邊的蘑菇比左邊的蘑菇多幾個?
師:我們一起來解決生1的問題。是不是該列出5-4=1這個式子呢?
生4:好像是這樣列式的。
生5:就是這樣列式的,用多的減去少的。
師:大家想一想,這個“1”藏在哪里呢?你可以畫一畫。
生1:我是這樣對應的如(圖2),左邊1個蘑菇對應右邊1個蘑菇,右邊剩下1個蘑菇?jīng)]有對應上,就是剩下的蘑菇,就是那個“1”。
圖2
生6:我想起來了,可以一個對一個如(圖3),就像 “快樂的午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內(nèi)容)那樣,這樣就多了1個蘑菇。
圖3
師:能看懂生6的方法嗎?
生7:他是用圓圈代表蘑菇,1個圓圈表示1個蘑菇。1個對1個后,5個蘑菇那里還剩下1個沒有對上,就是“1”。
……
至此,學生明白了“1”從哪里來,學生前面的學習經(jīng)驗起到了重要作用。令我驚訝的是,學生能借助一一對應的方法,自覺地解決問題,真是振奮人心。
其實,這一問題涉及了“比較兩個數(shù)量的多少”的問題,是比較意義下的減法,雖然學生有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多少的經(jīng)驗,但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學生理解有難度,所以北師大版教材把這一內(nèi)容后移到了一年級下冊。但是我沒有想到,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并且借助經(jīng)驗解決了。
學生的表現(xiàn)帶給我很多思考,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憑借著教學中積累的經(jīng)驗,判斷題目對學生的難易程度,提前做了判決,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是不能設限的,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合適的空間,鼓勵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能走多遠就走多遠,這就是數(shù)學學習帶來的思維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