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志群 蘇州市相城區(qū)玉成第一幼兒園
由一次“學習故事”交流與分享活動引發(fā)的思考
文/楊志群 蘇州市相城區(qū)玉成第一幼兒園
學習故事作為一種敘事性評價的方式,為教師提供了一種觀察與解讀幼兒學習行為的方法。它有助于提高教師觀察幼兒、解讀幼兒的專業(yè)技能,支持并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為了幫助我園6位新教師能夠熟悉、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特點和學習方式,2017年1月18日下午,我園組織新教師進行了一次“學習故事”交流和分享活動。
6位新教師從各自不同的觀察視角,依次交流并講述了6個精彩紛呈、趣味橫生的學習故事。如:《橡皮泥變變變》《皮球樂》和《停車場里的故事》選材源自幼兒的區(qū)域游戲活動,帶領全體觀摩教師熟悉并了解3-6歲兒童的“游戲學習、寓學于樂”的學習過程;《花生樂》和《螃蟹的秘密》源自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的課程故事,講述了新教師和幼兒共同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故事;《和線條做游戲》則講述了新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中的一系列觀察與研究活動,生動詮釋了幼兒美術“線形構圖”的漸進積累過程和最終藝術成果。
在此基礎之上,筆者組織6位新教師進行民主公開投票,評選出她們認為“可讀性強、最具參考價值”的2篇學習故事。評選結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票數(shù)最為集中的2個學習故事分別是《橡皮泥變變變》和《皮球樂》。隨后,針對這2篇學習故事,筆者當場進行了“即興診斷、公開點評”,希望這6位新教師能夠在“集中式診斷與評價”的過程中,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成果,形成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內(nèi)容簡述:該案例講述了一個中班男孩灝灝小朋友在玩美工區(qū)“捏橡皮泥”游戲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案例。灝灝選擇了一盒綠色的橡皮泥,然后用這一盒橡皮泥制作了5顆小丸子、1棵青菜和1個4等分的披薩餅。在灝灝制作披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個小女孩與灝灝爭搶蛋糕切刀,灝灝提示女孩旁邊還有一把小刀,隨后解決了這個爭搶蛋糕刀的小風波,然后順利完成了他的泥工作品。
診斷意見:適時介入,適度指導。
該故事案例中,新教師按照規(guī)范流程進行“案例描述”,隨后進行耐心觀察、客觀記錄、冷靜分析,從結構上來說,是一篇不錯的故事案例。但是,我們在聆聽新教師講述這個學習故事的時候,教師始終處于旁觀者的位置,顧慮重重,不敢介入,這也是推行學習故事案例研究之后出現(xiàn)的典型癥狀,新教師害怕自己“控制幼兒、指揮幼兒”,反而陷入“不管不顧”的兩難處境,主動放棄了自己作為“教育者、指導者”的身份地位,使得該故事案例中的灝灝處于“低水平發(fā)展”的尷尬處境。
原因有兩點:首先,灝灝的手工技能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他制作的這5顆小丸子和1棵青菜,從外形上看,小丸子表面非常粗糙,并不光滑和平整,青菜做成了火腿腸形狀,表面同樣粗糙不平整。針對灝灝的手工技能發(fā)展水平,教師可以順勢介入,教給幼兒一些“團圓、壓扁”技能,支持并鼓勵灝灝將小丸子做得光滑一點(團圓技能),將青菜做成“大頭菜葉(局部壓扁)、小頭根莖”的菜形模樣,相信這樣的明確提示和針對性指導,能夠幫助灝灝獲得手工技能方面的練習和發(fā)展。其次,灝灝將一個面餅用蛋糕切刀分成了4等分披薩餅,孩子初步產(chǎn)生了4等分的意識和概念,說明他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處于中班幼兒中比較高的發(fā)展水平。但是,從PPT照片效果來看,灝灝制作的這個4等分披薩其實在切割的時候并沒有做到“等分、均等”效果,只是無意識地切割出4小塊。教師此時可以采取“故事情景”的方式進行介入,提示灝灝:“如果把這4塊披薩分成4個好朋友吃,4個人都能滿意嗎?會不會有人不滿意呢?”通過此類對話,引導灝灝觀察并發(fā)現(xiàn),圓形蛋糕在切分的時候要注意“居中切、公平分”,這樣分給4個好朋友,每個人不多也不少,大家都會覺得公平和滿意,通過游戲的方式將“4等分”的數(shù)學概念讓灝灝理解并掌握,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讓灝灝嘗試切分8等分,或者還可以試一試比較難的6等分,相信這樣的提示和指導,更有助于灝灝成功地邁向屬于他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手工技能和數(shù)學思維方面獲得同步發(fā)展。
內(nèi)容簡述:該案例講述了中班男孩航航和中班女孩茜茜在戶外玩皮球游戲活動中發(fā)生的故事案例。航航一開始玩拍皮球游戲,可是皮球彈跳不起來,他就放棄了,開始玩“皮球落地、反彈接住”的拋接球游戲。茜茜一開始玩滾球游戲,后來找了一個小伙伴一起玩“你滾給我、我滾給你”的雙向滾球游戲,兩個孩子都獲得了玩皮球游戲的樂趣。
診斷意見:順搭支架,順勢引導。
該故事案例中,新教師觀察、描寫故事案例的筆觸充滿了感情色彩,她能夠耐心、細致地觀察兩個幼兒的自主探索和游戲學習過程,感知并捕捉到了兩個幼兒的“哇”驚喜時刻和“咯咯咯”的爽朗笑聲,教師亦因此獲得快樂和滿足。但是,我們在“頭腦發(fā)熱”地夸贊幼兒的同時,不妨進行冷靜思考,這樣的“滾皮球、拋接球”游戲活動,在小班同樣能夠開展起來,因此在今天的游戲活動中,這兩個幼兒在技能學習和發(fā)展方面,仍舊停留在“原地踏步”的狀態(tài)。由此可知,新教師同樣沒有承擔起“教育者、指導者”的教育權利,新教師對于這兩個幼兒的過分表揚和夸贊,是這兩個幼兒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表揚和肯定,根本無法觸及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自我激勵”,甚至會一不留神引發(fā)幼兒“驕傲自滿、過度膨脹”的虛榮心態(tài)!
基于此,筆者認為,新教師不妨針對這兩個幼兒進行“尺度合理、恰如其分”的指導或引導,幫助兩個幼兒獲得自身原有經(jīng)驗基礎上的階段性、適宜性發(fā)展。首先,針對茜茜玩的滾球游戲,除了她自主、自發(fā)進行的直線滾球和兩人結伴滾球,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預設“保齡球”情境游戲,引導孩子將球直直地滾向“保齡球”(雪碧瓶自制),以擊中幾個“保齡球”得幾分的計數(shù)成績引發(fā)茜茜的“自我挑戰(zhàn)”,提升茜茜直線滾球的命中率和方向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茜茜提供橄欖球,鼓勵茜茜交替玩“滾皮球、滾橄欖球”,從而聚焦發(fā)現(xiàn)皮球滾動路線和橄欖球滾動路線的不同之處,引發(fā)茜茜新一輪的“寓學于樂”探究活動興趣。其次,針對航航玩的拋接球游戲,將球自由落地,然后抓住彈起的皮球,這個技能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難度不大。教師不妨以游戲玩伴的身份介入指導,將幼兒的注意力導向“為什么拍皮球的時候,皮球彈跳不起來?”從而引發(fā)幼兒思考“皮球內(nèi)空氣的飽滿程度、活動場地的質地軟硬”等問題,鼓勵幼兒能夠主動想辦法解決“皮球拍不起來”的真實問題,而不是遇到問題之后輕易放棄。隨后,教師可以引導航航在“獨立拋接球”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玩,或者與同伴一起玩“兩人拋接球”或“三人拋接球”,逐漸增加“兩人、三人”之間玩拋接球的遠近距離和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提升航航的身體運動技能!
從上述兩個學習故事案例中我們可以獲悉:了解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學習能力、心理需要以及經(jīng)驗獲得,不僅是幼兒園教師觀察的重中之重,也是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與提升保教質量的必經(jīng)之路。只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nèi)在需要和個別差異,并采取應有的態(tài)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做到“對癥下藥”。
通過本次“學習故事”交流與講述活動,6位新教師在“收集學習故事素材、撰寫交流文本方案、制作PPT交流課件、聚焦分享與診斷”等一系列學習過程之中,接觸并發(fā)現(xiàn)3-6歲兒童獨特的學習方式,感知并理解3-6歲兒童驚人的學習能力,感悟并體驗3-6歲兒童內(nèi)潛的學習品質。與此同時,全體教師在分享學習和案例診斷過程中,聚焦發(fā)現(xiàn)了6位新教師在收集和撰寫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存在著“主觀色彩濃重、理論依據(jù)不充分、缺乏兒童立場、學習故事和課程故事不分”等諸多問題,泛泛而談的教育方式顯得異??斩矗瑧\而生的指導策略則呈現(xiàn)出單薄無力的尷尬和無奈。但是,筆者堅信,只要我們堅守“兒童立場”的原則,始終恪守“兒童利益優(yōu)先”的園訓,我園的學習故事交流和分享活動會持續(xù)進行下去,我園的新手教師亦會從稚嫩逐步走向成熟,觀察兒童的眼睛會更加敏銳,分析和解讀兒童行為的能力更強,引導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專業(yè)技能會越來越嫻熟且充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