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煒,崔 敏,宋志元,孫雪峰,梁群超,儲 君,梁留川,張要齊*
(1.鄭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鄭州 450016;2.新鄭市科學技術(shù)局,河南新鄭 451199;3.河南惠通天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鄭 451162)
清熱敗毒散的解熱、抗炎及體外抑菌作用研究
劉 煒1,崔 敏2,宋志元3,孫雪峰3,梁群超3,儲 君3,梁留川3,張要齊3*
(1.鄭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鄭州 450016;2.新鄭市科學技術(shù)局,河南新鄭 451199;3.河南惠通天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新鄭 451162)
為了評價清熱敗毒散的解熱、抗炎和體外抑菌作用,采用家兔蛋白胨發(fā)熱法,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法和體外二倍稀釋法,觀察清熱敗毒散的解熱、抗炎和體外抑菌作用。結(jié)果顯示,清熱敗毒散高、中、低劑量組的家兔體溫變化明顯,4 h時達到正常體溫水平,明顯優(yōu)于陰性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P<0.05);清熱敗毒散高、中和低劑量組的腫脹抑制率分別為38.2%、32.3%和19.6%,高和中劑量組達到了氫化可的松的抑制效果;清熱敗毒散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的MIC分別為0.031 g/mL、0.063 g/mL和0.125 g/mL,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最強。表明清熱敗毒散具有良好的解熱、抗炎和體外抑菌作用。
清熱敗毒散;解熱;抗炎;體外抑菌
清熱敗毒散是以中醫(yī)辨證施治為原則,通過現(xiàn)代藥理學技術(shù)研制的一種中藥復方制劑,由板藍根、金銀花、魚腥草、黃芩等多味中藥組成,主要用于細菌、病毒等引起的豬溫熱病的防治。本文采用家兔蛋白胨發(fā)熱法,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法和體外二倍稀釋法,考察了清熱敗毒散的解熱、抗炎及體外抑菌作用,為清熱敗毒散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jù)。
1.1 藥物
清熱敗毒散,由河南惠通天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制備。
阿司匹林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100 mg/片,批號2015070412。氫化可的松注射液,山西兆益生物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20 ml: 100 mg,批號201511232。
1.2 試驗動物
家兔和昆明種小鼠均來自河南省實驗動物中心。
1.3 菌種
大腸桿菌 (CVCC 2801)、沙門氏菌(CVCC 1803)、金黃色葡萄球菌(CVCC 1883)均購自中國獸醫(yī)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2.1 中藥提取
稱取清熱敗毒散100 g,浸泡1 h,慢火水煎2次,每次煎煮30 min,合并2次煎液,低速離心濃縮定容至 100 mL,相當于 1 g生藥 /mL,用NaHCO3溶液調(diào)pH至7.0,經(jīng)高壓滅菌、分裝,于4℃保存?zhèn)溆谩?/p>
2.2 清熱敗毒散的解熱作用[1]
2.2.1 家兔預處理
家兔40只,雌雄各半,雌者無孕,平均體重為2.0±0.2 kg。在給藥前,每隔1 h測量一次體溫,共測量4次。每次體溫均在38.0℃~39.6℃的范圍內(nèi),且最高和最低的體溫差不超過0.4℃,各兔之間的體溫相差不超過1℃。家兔耳靜脈注射過濾滅菌蛋白胨生理鹽水溶液,劑量為1 mL/kg。觀察家兔體溫變化,每1 h記錄1次。選取注射1 h后體溫上升超0.5℃的家兔作為試驗用兔。
2.2.2 家兔的分組與給藥
將家兔隨機分成5組,每組6只。陰性對照組分別灌服8 mL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陽性對照組分別灌服8 mL阿司匹林水溶液 (濃度為25 mg/mL,給藥量為100 mg/kg體重)。試驗組為清熱敗毒散組,分為高、中、低劑量組,分別灌服1、4、8 mL不同濃度的清熱敗毒散水煎液 (給藥量分別為0.5、2.0、8.0 g/kg體重)。給藥后0.15h、1h、2h、3h、4h各測體溫一次,觀察藥物對發(fā)熱兔的解熱效果。
2.3 清熱敗毒散的抗炎作用[5]
2.3.1 小鼠分組及給藥
取昆明種小鼠50只,體重為18~22 g,分為5組,雌雄各半。3個試驗組分高、中、低劑量組,3個劑量組的給藥量分別為 0.5 g/kg、2.0 g/kg、8.0 g/kg體重,氫化可的松對照組腹腔注射氫化可的松,給藥量為0.005 g/kg體重,陰性對照組灌服同體積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以上各組劑量每日分兩次給藥,間隔5 h,連續(xù)3天。
2.3.2 檢測指標
于末次給藥1.5 h后,分別將每只小鼠右耳外側(cè)均勻涂抹二甲苯0.2 mL,左耳不涂。致炎后20 min將小鼠拉頸處死,用8 mm打孔器迅速在兩耳相同部位打下耳片,精確稱重,按照以下公式計算鼠耳腫脹度、耳腫脹率和腫脹抑制率。
耳腫脹度=左耳重量-右耳重量
2.4 清熱敗毒散的體外抑菌作用[6]
2.4.1 牛肉膏湯液體培養(yǎng)基的制備
稱取牛肉膏0.3 g,蛋白胨1.0 g,氯化鈉0.5 g。放入燒杯內(nèi),加少量蒸餾水加熱熔化后,再加蒸餾水至100 mL,用0.5 mol/L的氫氧化鈉調(diào)節(jié)pH值到7.2~7.6,過濾,121℃,高壓滅菌30 min。
2.4.2 藥物液體培養(yǎng)基的制備
取滅菌試管8只,依次編號,排列于試管架上。在超凈工作臺內(nèi),按無菌操作原則,用移液管吸取無菌生理鹽水加入各試管,每管2 mL,再吸取清熱敗毒散水煎液(1 g生藥/mL)2 mL加入第1管,反復吹吸;從第1管吸出2 mL放入第2管,吹勻;又從第2管吸出2 mL放入第3管。依此法逐管按二倍稀釋至第7管,從第7管吸取的2 mL溶液棄去,第8管作為對照管。第1管到第7管藥液依次被稀釋成 2、4、8、16、32、64、128倍,即濃度分別為0.50、0.25、0.125、0.063、0.031、0.016、0.008 g/mL。
2.4.3 菌株的接種與培養(yǎng)
將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接種于肉湯培養(yǎng)基中在37℃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16~18 h,取出后用麥氏比濁管確定各試驗用菌的近似濃度。根據(jù)所得濃度,用滅菌生理鹽水將各個試驗用菌稀釋到大約1×106CFU/mL。每種菌株稀釋液均接種于含有不同濃度藥物的試管和對照管,每管0.1 mL,接種好后置37℃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24 h取出,觀察不同細菌在不同濃度的藥物試管中的生長情況。使細菌不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即為藥物對該菌株的MIC(最小抑菌濃度)。
3.1 清熱敗毒散的解熱作用情況
給藥后體溫變化為家兔實時體溫與家兔正常體溫的差值。由表2-1可知,與陰性對照組相比,阿司匹林組和清熱敗毒散組有明顯的解熱作用,且清熱敗毒散的解熱作用明顯優(yōu)于阿司匹林,但清熱敗毒散高、中、低劑量組之間的解熱作用差異不明顯。結(jié)果說明清熱敗毒散具有較好的解熱作用。
3.2 清熱敗毒散的抗炎作用情況
由表2-2可知,清熱敗毒散高、中、低劑量組與陰性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且高和中劑量組明顯優(yōu)于低劑量組(P<0.05);清熱敗毒散高和中劑量組與氫化可的松對照組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但氫化可的松對照組明顯優(yōu)于低劑量組(P<0.05)。結(jié)果表明清熱敗毒散可顯著抑制鼠耳腫脹,達到與氫化可的松相同的抑制效果,其腫脹抑制率分別為38.2%、32.3%、19.6%,說明清熱敗毒散具有較強的消炎作用。
表2-2 清熱敗毒散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的影響
表2-1 清熱敗毒散對家兔的解熱作用
3.3 清熱敗毒散的體外抑菌作用情況
由表2-3可知,清熱敗毒散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清熱敗毒散對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最強,其最小抑菌濃度為0.031 g/mL;清熱敗毒散對沙門氏菌的抑制作用較弱,其最小抑菌濃度為0.125 g/mL。
表2-3 清熱敗毒散對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濃度
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認為“熱毒”是由火熱壅盛所致,主要體現(xiàn)在溫熱病和熱毒熾盛癥,皆為里熱。現(xiàn)代研究認為,發(fā)熱主要是外源性致熱原作用于體內(nèi)內(nèi)生致熱原細胞產(chǎn)生并釋放內(nèi)生致熱原(EP)而致。EP是多種致熱性細胞因子,其作為發(fā)熱信息可直接或間接作用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導致下丘腦中樞性發(fā)熱介質(zhì)的釋放,進而引起溫度敏感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改變,使體溫調(diào)定點上移,產(chǎn)熱增加,散熱減少而發(fā)揮致熱作用[7]。
清熱敗毒散多由清熱類中藥組成,具有解熱、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藥理作用。清熱解毒類中藥的藥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細菌內(nèi)毒素作用,抗炎作用,對免疫功能的影響[5]。板藍根提取物中酸性、中性和兩性化合物抗炎作用不明顯,而堿性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8],其發(fā)揮清熱解毒功效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生物堿類、有機酸類、結(jié)合性氨基酸類和多糖類,它們通過調(diào)節(jié)不同機制和不同途徑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發(fā)揮作用[9]。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之功效,富含揮發(fā)油,還有黃酮類、三萜類及有機酸等[10]。有研究表明,金銀花的解熱機制可能與逆轉(zhuǎn)致熱原引起的溫度敏感神經(jīng)元放電頻率的改變有關(guān)[11]。黃芩含有黃芩素和黃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解熱鎮(zhèn)痛抗炎作用。黃芩素是體內(nèi)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迅速轉(zhuǎn)化為黃芩苷及其他代謝物;而黃芩苷口服不易吸收,其在腸道經(jīng)酶水解為黃芩素后方可吸收入血,并在體內(nèi)也迅速轉(zhuǎn)變?yōu)辄S芩苷[12]。魚腥草含黃酮類化合物、揮發(fā)油和有機酸等[13],研究表明魚腥草也具有解熱抗炎[14]和抗菌抗病毒的作用[15]。中草藥的抑菌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體內(nèi)外抗菌效果可能不一致,體外抑菌試驗對中草藥的抗菌作用只能是一種參考型方法,還需通過臨床試驗加以比較、驗證。
中藥講求的是藥物的組方配伍,中藥單味藥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通過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強其原有的功用。本試驗研究表明,清熱敗毒散具有較好的解熱、抗炎和抗細菌作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jù)。
綜上,清熱敗毒散的高、中和低劑量有較好的解熱作用;高和中劑量具較強的抗炎作用,低劑量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體外抑菌試驗表明清熱敗毒散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均勻抑制作用,由強到弱依次為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
[1]胡奕,宋杰,趙寶華,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防控方法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09,30(2):69~73.
[2]劉燦,寧宜寶,徐鑌蕊,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的研究進展[J].中國獸藥雜志,2015,(3):58~64.
[3]張平,許彥,伍誠意,等.豬藍耳病在規(guī)?;i場的流行趨勢與防控[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12):5395~5398.
[4]顧文松,沈明華.中藥復方提取物及其配合抗生素對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飼料工業(yè),2010, 31(5):56~58.
[5]陳奇.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271~272.
[6]郭麗雙,葛立男,宋寶輝等.中藥體外抑菌實驗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醫(yī)學報,2011,26(10):1207~1208.
[7]王迪尋,金惠銘.人體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02.
[8]高欣,董堞瑾,金鑫,等.板藍根抗炎活性部位篩選的初步研究[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0,19(9):709~710,713.
[9]陳凱,竇月,陳智,等.板藍根抗病毒與抗內(nèi)毒素等清熱解毒藥效作用及化學基礎(chǔ)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8:275~278.
[10]石鉞,石任兵,陸蘊如.我國藥用金銀花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1):724~727.
[11]謝新華,董軍,付詠梅,等.金銀花解熱作用及機制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9):2071~2073.
[12]辛文妤,宋俊科,何國榮,等.黃芩素和黃芩苷的藥理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3,22(6): 647~653,659.
[13]吳衛(wèi).魚腥草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1,32(4):367~368.
[14]張美玉,李貽奎,閆位娟,等.魚腥草注射液新制劑抗炎解熱作用及其機制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10, 19(9):775~779.
[15]史蕙,任利斌.筑產(chǎn)魚腥草揮發(fā)油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20(3):61~61.
S853.74
B
1003-8655(2017)02-0009-03
2017-01-06
新鄭市技術(shù)研究與開發(fā)經(jīng)費支持項目(2015CXY08)。
劉煒(1977—),高級獸醫(yī)師,從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工作,Email:480881524@qq.com。
*通訊作者:張要齊,碩士,研究方向為農(nóng)業(yè)推廣,E-mail:httx037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