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作為個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質之一,是學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誠實教育中,家長和教師常常困擾于兒童的說謊問題。面對兒童的說謊,教師往往存在鑒別方式簡單、引導方式匱乏等問題,如通過兒童的行為結果來鑒別其是否道德,通過簡單的口頭說教和行為約束來培養(yǎng)誠實品德,但教育效果并不明顯。那么,教師在面對兒童的說謊問題時,如何進行有效的鑒別與引導,以增強誠實教育實效性,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對兒童行為動機的考察和培養(yǎng)是教師進行誠實教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道德注重人的行為動機。判定個體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個體的行為結果,更要看其行為動機。誠實從動機上來考量有善惡之分,王海明教授指出:“善意誠實就是動機無害他人的誠實,是誠實之常規(guī);惡意誠實則是誠實之例外,是動機有害他人的誠實。”所以,并非所有的誠實都是道德的,所有的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惡意誠實是動機上有害他人的誠實,雖然外在行為表現為誠實,但行為動機存在惡意,這種誠實實際上就是一種不道德。所以單純地從行為結果來判定一個人是否道德是草率的,也是不科學的,更無法真正了解一個人的道德水平。
面對兒童的說謊行為,如何鑒別和考察個體行為是否道德,是進行誠實教育的首要步驟。盧梭曾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眱和焐哂邢蛏频膬A向,基本上有一說一,很少撒謊。教育者需要發(fā)現并維護兒童天生具有的內在誠實傾向。當兒童出現“不誠實”問題時,教師需要認真鑒別是否屬于道德問題。羅素在論述兒童誠實教育時就提到,“兒童的有些謊言是由于記憶混亂的結果,并不是道德上的有意欺騙”。皮亞杰的研究也表明,7歲以前的兒童在作出判斷之前根本不考慮說謊的動機,兒童直到10—11歲才能認識到有關謊言的道德問題。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兒童的不誠實行為并不能被認定為是道德品質有問題。
一個作出“誠實”選擇的兒童和一個作出“說謊”選擇的兒童,雖然道德判斷的結果不同,但其判斷過程和道德動機可能很接近,也就是說,處于同等道德水平的兒童會作出不同的道德選擇。同樣是作出“說謊”選擇的兒童,其道德判斷的結果是一致的,但其判斷過程和道德動機可能大相徑庭,也就是說,同樣是“說謊”,有些兒童的行為動機是道德的,有些兒童的行為動機則可能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沒有道德意義的。
對于兒童的說謊和不誠實,從動機上來看,那些由于兒童本身記憶混亂或是其他原因導致的所說與現實不符,實際上無關道德。所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區(qū)分真的“不誠實”與假的“不誠實”。如果是由于記憶混亂或是想象導致的“不誠實”,教師不能因此給兒童貼上不誠實的標簽,這是兒童特定年齡所表現的特征,教師必須認清這個規(guī)律,及時幫助兒童區(qū)分想象與現實。
主觀動機上的不誠實,通常情況下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大部分是情境的產物。比如為了逃避懲罰、獲取小利益、滿足虛榮心;或者因為恐懼和焦慮等,這種說謊需要引起教師和家長注意。這樣的兒童就是道德敗壞嗎?筆者并不認同,按照科爾伯格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兒童早期的道德水平往往處于前習俗水平,是以懲罰和服從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這是兒童道德發(fā)展階段的固有特征。
面對主觀動機上的不誠實行為,教育依然可以發(fā)揮作用。教師的教育方式不能僅僅是禁止或施加懲罰了事,這樣做的結果會導致兒童為了避免懲罰,需要繼續(xù)說更多的謊話,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實際上,禁止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對兒童誠實發(fā)展的階段進行充分了解,然后對癥下藥,逐步將誠實品質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習慣。教育專家冉乃彥對誠實教育有著深入研究,他認為“作為教育者既不能因為其不理解就放棄這個階段的道德教育,而是要關注其道德萌芽的成長的狀況,也不能因為其目前能做到說實話而忽視了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其表現出的微妙變化”。所以,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培養(yǎng),盡量避免兒童過多地從功利主義的動機來思考和作出誠實行為。兒童道德發(fā)展水平比較低,對許多道德問題認識比較模糊,還不足以區(qū)分誠實的動機和結果等問題。關于誠實動機的培養(yǎng)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教師要從根本上重視兒童誠實動機的培養(yǎng),引導兒童認識誠實的意義。比如,某節(jié)品德課程結束時,教師的誠實教育課作如下總結:“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生活中免不了犯錯,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會經常提醒自己做勇于承擔責任、誠實勇敢的人?!边@句話只是告知兒童要誠實勇敢,但卻沒有進一步向他們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做。一般情況下,來自成人或社會的道德律令,如“不能說謊話”“你要誠實”等,在他律階段的兒童那里往往只是實然判斷,而非價值判斷。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境和問題,也許會做到誠實勇敢,但不知道為什么要做到誠實勇敢,不了解其背后的道德意義。所以,教師必須把握教育細節(jié),不僅要教兒童誠實,還要告訴兒童為什么要誠實,引導兒童對誠實品質的動機進行思考。
其次,積極引導兒童從利他動機來踐行誠實行為。比如,《狼來了》這個經典故事告訴兒童“說真話的人,大家相信你;說謊話騙人,結果害自己”。實際上,這種誠實教育背后暗含著功利主義的邏輯,即我們之所以要誠實,是因為誠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好處;不誠實則會帶來不好的后果,會害到自己。這種邏輯和價值取向在兒童道德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是有效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兒童的誠實品質,但由于它過于強調道德的外在作用,忽視道德的本體價值,長期遵循這種邏輯思維,不僅不利于兒童道德水平的提升,還會讓兒童形成道德的功利心。因此,誠實的動機培養(yǎng)有必要追求更高層次的水平,從他律的誠實轉向自律的誠實,從利己的誠實轉向利他的誠實。
【朱俊增,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講師】
責任編輯︱趙 庭
讀者熱線:010-62027510
投稿郵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