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宜
摘 要:將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特點概括成三個詞就是復調、紀念與苦難。復調即她的寫作技巧,紀念即紀實的敘事方式,苦難即她對人類當下未來命運的核心關懷。這三個特點融合她的作品中,震撼了世界,也在文學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阿列克謝耶維奇;復調;紀實文學;對人的關懷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1
她的作品給我的畫面感就是由一個點發(fā)散了多條射線,每條射線上都是一張傾訴的嘴。
在2015年,她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方面對她的表彰詞是這樣的:她的復調書寫,是對這個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這一句頒獎詞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其作品的三個特點:復調的寫作技巧,紀實的敘事方式以及對人的關注。
一、寫作技巧:“多聲部”的復調手法
“我走遍了全國各地……采訪了五百余次,接下去我就不計算了,那些面孔逐漸從我的記憶中離去,留下的只是聲音。在我的腦海里,那是一種和聲,是無數(shù)人參加的大合唱,有時聽不見歌詞,只聽見哭聲?!薄⒘锌酥x耶維奇[1]
復調原本是一種音樂術語,簡單地說就是由若干獨立聲部有機結合的多聲部音樂,后被前蘇聯(lián)理論文學家巴赫金借用到文學上,以“復調小說”來定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在阿的作品中,讀者看到的是一個純粹的真相世界,無數(shù)的聲音在這里匯聚。我們能聽到第一時間沖向切爾諾貝利的消防隊員的遺孀的聲音,聽到爆炸后不愿離開家園的老婦的聲音,聽到在戰(zhàn)爭里失去父母的孩子的聲音,聽到在戰(zhàn)爭里喪失兒子的母親的聲音……這些聲音的發(fā)出者擁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但是他們經(jīng)歷了相同的災難,因而最后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有如一場“多聲部大合唱”。
采訪對象的多元化造就了悲愴的災難交響樂,無數(shù)個聲音無數(shù)個故事,如同大雜燴混雜在一起。復調小說不同于獨白小說的是,其文本中并存多種敘事聲音,他們獨立而不相混合,都具有充分的主體價值,而不是作者話語的附屬品。所以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中,每個聲音都有了無可替代的存在意義,復調于阿列克謝耶維奇不只是一種寫作手法,更是觀看社會的方式。
二、敘事方式:紀實——“恰到好處的緘默”
“我是獨自進行的,我完全屬于另一個時代的人”?!⒘锌酥x耶維奇
這句話是她對下面這個問題的回應,也概括了她生活和寫作的特點,仿佛來自另一個時代,獨自一人記錄著這個時代的聲音。
她的著作,翻開哪一本映入眼睛的都是不加粉飾的真相,殘酷而震撼。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敘事方式融入復調,因而她的紀實文學又顯得極為特別。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或報告文學,她的身份就是一個傾聽者,從來不用自己的邏輯來轉述和聯(lián)系講述人的故事,她永遠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緘默。這,便讓文本表現(xiàn)出了一種完全的自然,仿佛真相用淡淡的語調在耳邊告訴讀者,了解到真相的讀者受到的沖擊力不輸一部虛構的悲劇,他的作品不是虛構的,卻比虛構的更令人難以置信。
阿列克謝耶維奇采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必然相比“虛構”少一些細膩的文筆或豐富的文采,但這就是阿的作品特點,她認為,紀實比描述更具說服力,而實際上的效果也確實如此。
她是見證人,同樣這整個事件也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她就在活在其中。
三、核心關懷:對人的關注對未來的思索。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誠實又勇敢,她認真的紀念著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無論是《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的女兵眼中的二戰(zhàn)戰(zhàn)場,還是《鋅皮娃娃兵》里的阿富汗戰(zhàn)爭,無一不體現(xiàn)著對整個人類當下的命運和處境的關懷,以及對未來的思索。
她的作品中永遠不乏女人和兒童的聲音,這恰恰是她的可貴之處。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前言中,摘錄了一段她和歷史學家的對話,對話的內容包括了女性何時從軍和怎樣從軍等問題,這側面體現(xiàn)了作者對女性的關注。同樣,在《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中也有完整的一個篇章替兒童發(fā)聲,主人公是十七位兒童。這種對女人和兒童的采訪也占了很大一個比例的表現(xiàn),說明她從更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戰(zhàn)爭,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她認為在這本書中對人的生命,對地球上的生命的態(tài)度如何,是衡量一個國際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等是否合理的標準。
阿的作品中,無論是對那一個發(fā)生在20世紀災難的敘述,都不難發(fā)現(xiàn)一種思索精神,一種探索人類面對戰(zhàn)爭,面對苦難,面對悲傷時的感受。
阿列克謝耶維奇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沒有經(jīng)歷過切爾諾貝利,卻寫出了最真實的災難。她作為作者的發(fā)聲為數(shù)不多,但是她卻通過多元的小人物,發(fā)出了最深切的反思和恒久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石家莊,河北,1998.
[2]S.A.阿列克謝耶維奇,《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
[3]S.A.阿列克謝耶維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