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金朝輿服制度建構(gòu)研究

2017-05-25 00:37:28
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金朝建構(gòu)制度

李 甍

金朝輿服制度建構(gòu)研究

李 甍

輿服儀式的意義決定了其在金朝的行政體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然而,關(guān)于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學(xué)界卻鮮有關(guān)注。本文通過對《金史·輿服志》、《大金集禮》以及其他相關(guān)史籍的考察與比照,對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方法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其所反映的金朝華夏正統(tǒng)觀作了初步探討。研究表明,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建構(gòu)途徑為參鑒古制、精簡輿服種類和名目以及增設(shè)特色規(guī)定;建構(gòu)完成的金朝輿服在很大程度上承繼了北宋輿服體制,并引入貴金屬這個“級別分等”的新元素;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和特點從側(cè)面反映了其華夏觀的發(fā)展及文化選擇。

金朝;輿服制度;建構(gòu);華夏觀

服飾是身份識別的重要標志,能夠傳遞社會等級、族群分界、身份職業(yè)等多種信息,且其依靠視覺起效,傳遞效果直觀、迅速。這種服飾(包括車輿)儀式的意義(ritual signi fi cance)得到了中國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的共識,他們將輿服制度作為證明其政權(quán)的合法性或正統(tǒng)性的手段來精心厘定。對于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王朝而言,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顯得尤為重要,各個政權(quán)會出于情勢的不同以及統(tǒng)治集團政治考量的差異,制定出不同的輿服制度,來安定社會、穩(wěn)定秩序。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中,金朝具有特殊的地位,其屬于典型的漢化王朝。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國,提供了北方民族漢化王朝的典型模式。①輿服儀式的意義決定了其在這個模式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這一點似乎尚未被充分認識。輿服制度建構(gòu)模式的明確,對于金朝禮制、華夏正統(tǒng)觀的變遷、女真漢化王朝的構(gòu)建等研究都有啟示和推動意義。因此,本文擬從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建構(gòu)方法、內(nèi)容特點及其反映的金朝華夏正統(tǒng)觀四個方面展開探討。

關(guān)于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學(xué)界鮮有關(guān)注。就建構(gòu)過程而言,《歷代〈輿服志〉研究》一書曾提出,金朝的冠服制度大體上始于金熙宗時期,但正式的冠服制度是在章宗時期開始擬定的②,可惜文中并未就此說法展開討論。而對于金朝輿服的建構(gòu)方法和特點,則有不同觀點,有金制輿服沿襲宋遼之說,也有承唐宋舊制之說,前者引《金史·輿服志》中的四處記載作證③,后者則未詳加說明④。孰是孰非,還有待分析更多的文獻材料,進一步深入研究金朝輿服制度后才能明確。

現(xiàn)存載有金朝輿服政令的古籍主要是《金史·輿服志》(以下簡稱《金志》)和《大金集禮》(以下簡稱《集禮》),后者是前者的首要史源?!都Y》記載詳細,對于具體輿服制度的檢定年代和過程都有明確記載。通過對二者的分析和考察,以及與其他相關(guān)史籍的比照,對于金朝輿服制度建立的年代、過程、內(nèi)容構(gòu)成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似可更為精進。

一、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

據(jù)《金史》和《集禮》記載,從熙宗天眷二年命百官詳定儀制開始,至哀宗正大三年禁傘扇,與輿服相關(guān)的政令幾乎貫穿了整個金代。將這些政令作列表(表1)分析后可知,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其輿服制度主體的建立和完善主要是在熙宗、世宗和章宗朝。

1、初御冠服

金朝輿服制度的制定基本始于熙宗朝。《金史·熙宗紀》載:“(天眷二年)三月丙辰,命百官詳定儀制?!雹莞鶕?jù)史書的零散記載,可知熙宗時期制定的基本是天子的輿服、品官的朝服和祭服。天眷二年六月,初御冠服。天眷三年正月,皇帝合用通天冠、絳紗袍,用于行幸、齋戒出宮或御正殿?;式y(tǒng)元年正月,皇帝初御袞冕,大祭祀、加尊號、受冊寶服之。同年十月,更制天子黃屋,御蓋以黃為里,以應(yīng)古制。品官朝服于天眷二年四月初次使用?;式y(tǒng)七年,太常寺檢討品官祭服,止用燕京大冊禮時所服朝服以祭。

2、檢討和確定

大部分車輿服制是在世宗朝建立的,金代輿服制度的構(gòu)架和內(nèi)容在這個階段基本確定。內(nèi)容包括:

(1)天子、皇太子、皇后以及王公品官車輿制度的檢定和確立。世宗大定六年,奏稟皇太子金輅制度。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檢引宋南郊禮例鹵簿,并定王公以下車制。大定十九年,檢定皇后車服制。

(2)定皇太子、皇后服、品官公服,更制品官祭服、朝服。大定二年,皇太子合用冠冕制度檢定。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檢討到《唐車服志》并《宋會要》,參酌定品官公服。大定二十二年祫享,更制攝官并導(dǎo)駕官所用法服(朝服)。大定十四年,用唐制,若祭遇雨雪則服常服,即金代公服。

(3)制定親王、品官及其母妻的帶制、佩飾,并立定庶人服飾等第和禁約之物。大定十一年,定親王、王妃、公主、品官母妻傘制。大定十三年,太常寺擬士人及僧尼道女服、庶人服飾材質(zhì)及珠飾規(guī)定。大定二十八年,限約民間衣服佩飾,使有等差。

3、改制和增令

在章宗朝,主要是對品官祭服和公服的改制和增令。泰和元年,章宗敕令改制祭服,“其冠則如朝冠,而但去其貂蟬、豎筆,其服用青衣、朱裳、白襪、朱履,非攝事者則用朝服,庶幾少有差別。”⑥而在公服上,則于明昌年間新增規(guī)定,對品官衣領(lǐng)和緣邊顏色加以區(qū)分,并有皂靴之禁,以此來表明官階等級。明昌三年,“敕親王衣領(lǐng)用銀褐紫緣”。明昌六年,“文武官六貫石以上承應(yīng)人并及廕者,許用牙領(lǐng),紫圓板皁條羅帶,皂靴,上得兼下。系籍儒生止服白衫領(lǐng),系背帶并以紫圓絳羅帶,乾皁靴。余人用純紫領(lǐng),不得用緣,雜色圓板絳羅帶不得用紫,靴用黃及黑油皂蠟等,婦人各從便。至泰和四年,因“以親王品官既分領(lǐng)緣,而復(fù)有皁靴之禁,似涉太煩”,遂簡化了明昌年間的敕令,“聽親王用銀褐領(lǐng)紫緣,品官皆紫領(lǐng)白緣,余從明昌制”。

二、 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方法

1、參鑒古制

這是金朝建構(gòu)輿服制度的首要途徑,其目的是要合古制,這在文獻中有記載?!盎式y(tǒng)元年十月,奏稟太常寺申,竊見古禮,天子皇屋,說者為御蓋以黃為里,今來供御繖,表里紅羅,于古制未合。欲乞自今后御紅繖并用黃綾為里,以應(yīng)古制?!雹叨鴱目陀^方面來說,女真作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其在建立金政權(quán)之前,并無輿服之制。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輿服制度,借鑒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

從整體來看,《金志》在編排結(jié)構(gòu)、輿服大類以及服用場合上,都參鑒了唐宋輿服體制。開篇先按照人物身份等級進行排序,分為“天子、皇后、皇太子、后妃命婦、諸臣、士庶”,每個身份再按照服用場合的輕重,由祭服到朝服、公服、常服一一敘述。

在輿服具體形制、搭配以及使用上,則常常列舉先秦至宋時期的各類禮書典籍,討論比照后再確定。例如,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定大圭形制。太常寺指出,按照《周禮·考工記》,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但自西魏、隋、唐以來,大圭長尺二寸,與鎮(zhèn)圭同。又列出《隋書·禮儀志》和《新唐書·車服志》,指出其中記載的天子笏板和珽皆以玉為之,長尺二寸。因此,“雖非先王之法,蓋后世玉難得,隨宜故也?!雹嘧罱K,將金朝大圭尺寸定為一尺二寸。按《金志》和《集禮》記載,金朝輿服制度的制定主要參鑒的還是唐宋典藉。二書中提及載有唐朝輿服制度的典籍有:《新唐書·車服志》、《大唐開元禮》等。具體條目為:大定六年奏稟皇太子金輅典故制度,大定十一年奏稟官員公服,均檢討《新唐書·車服志》⑨;大定十一年定大輦形制,檢討《大唐開元禮》。⑩《金志》和《集禮》中檢討的宋代典籍有《政和五禮新儀》、《太常因革禮》、《鹵簿圖》、《三禮圖》、《宋會要》等。例如,大定十一年定天子車輅制度,檢討《五禮新儀》、《鹵簿圖》等。?大定二年議皇太子合用冠冕制度,檢討《太常因革禮》。大定十一年議品官公服,檢討《新唐書·車服志》并《宋會要》。

2、精簡輿服種類和名目

雖在結(jié)構(gòu)和大類上承襲了唐宋傳統(tǒng),但相較兩《唐書》和《宋史》中記載的輿服制度,金朝輿服的種類和名目均有所精簡。兩《唐書》中記載的唐代皇帝服飾有“十二等”和“十四等”,《宋史》中記載的宋代皇帝服飾有七等,分別是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視事、燕居、御閱之服。而金代則精簡至四等,祭服僅袞冕和通天冠、絳紗袍二等,另有視朝之服和常服。諸臣服飾的改動也較大。唐代官員服冕資格依品而定,五品以上官都服冕,宋朝諸臣僅保留四等冕服,而金代官員不服冕。在朝服上,大體同宋制,以進賢冠服為基本形制,唐制中的武冠之武弁以及高山冠、委貌冠、卻非冠等漢代遺存被舍去。后妃之服的種類也有精簡。兩《唐書》中載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宋代后妃之服有四種,分別是袆衣、朱衣、禮衣和鞠衣?!督鹬尽分械幕屎蠓惶峒傲诵勔?。

3、增設(shè)特色規(guī)定

金朝在輿服制度中也增設(shè)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規(guī)定。例如,金朝亦用隋唐以來的大小綬制度,但其新增以下三點特征:一、玉環(huán)上刻紋樣(云龍);二、用金箔裝飾綬帶,即“銷金黃羅綬頭”;三、開始使用托里。在官員公服上,則于明昌年間頒令,對品官衣領(lǐng)和緣邊顏色加以區(qū)分,并有皂靴之禁,以此來表明官階等級。《金史·輿服下》中記載的金人常服是最彰顯其民族特色的,帶巾之制,盤領(lǐng)衣,春水、秋山之服,都具有鮮明的女真族服飾特征(圖1)。

圖1:金代“秋山之服”正背視復(fù)原圖

三、金朝輿服制度的特點

1、承繼北宋輿服體制

金朝在擬定輿服制度的過程中,雖參閱歷代禮書典籍,但是對于宋代輿服制度,往往是直接采納的。研究表明,金代輿服制度主要承繼的是北宋時期的輿服體制,大部分同北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一是《金志》和《集禮》中的記載。書中有幾處明確指出金朝直接取用了北宋車輿和服飾。例如,《金志》載:“七寶輦,……宋欽宗為上皇制,海陵自汴取而用之?!睋?jù)《宋史》,七寶輦為宋孝宗隆興二年德壽宮所制。?又有天子鎮(zhèn)圭,“皇統(tǒng)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禮部下太常,畫鎮(zhèn)圭式樣,大禮使據(jù)《三禮圖》以進,用之?!?

二是《金志》和其史源的比對。《政和五禮新儀》和《太常因革禮》是《大金集禮》的史源,可定作《金志》的間接史源。二者是北宋時期重要的官方禮制典籍,《金志》中有部分內(nèi)容與其記載相近。首先來看車制。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因有事于南郊,命太常寺檢宋南郊禮,按《五禮新儀》制鹵簿。?《金志》載鹵簿制度中五輅的描述基本和《五禮新儀》相同,而各類車的描述則更近《太常因革禮》。因此,金代天子鹵簿取用的應(yīng)是宋徽宗政和年間的制度。《金志》中皇后之車的品類和形制與《五禮新儀》中的記載也大體相符。關(guān)于皇太子車制,大定六年奉敕詳定,其形制與之前有不少更改?!吧嫌幂`,軾前有金龍改為伏鹿,軾上坐龍改為鳳,旂十二旒減為九,駕赤騮六減為四?!?改動后的形制與《五禮新儀》中的記載亦相近。其次是服飾?!督鹗贰?、《大金集禮》、《五禮新儀》中關(guān)于皇太子冠服“袞冕”和“遠游冠、朱明服”的描述基本一致?;侍觾詫殹⒊瘯?、謁廟需執(zhí)桓圭的規(guī)定則取自《太常因革禮》。

圖2:齊國王墓出土袍服金錦紋樣局部

圖3:齊國王墓出土牡丹卷草印金羅帶

三是《金志》和《宋史·輿服志》的比照。結(jié)果表明,金朝與北宋時期服制在多方面有密切關(guān)系。宋朝對于冕制有過幾次更定。金朝冕制則與宋代仁宗景祐二年(1035)之后改革而定的冕制十分相似。二者在冕板(天板)、旒、天河帶、組帶、黈纊、簪、導(dǎo)等組件上幾乎一致,只是金朝之冕在細節(jié)上更為繁復(fù),如天河帶、組帶皆有裝飾物,又有簪窠,款幔、組帶鈿窠等組件。?再如,歷代冕服的下裳一直保持前三幅后四幅以及前后片不相連的款式。《金史》中記載的袞冕下裳以及皇后袆衣之裳皆用八幅,不合古制,應(yīng)該是借鑒了宋朝神宗元豐元年(1078)之前的下裳形制?!端问贰ぽ浄罚骸吧褡谠S元年,詳定郊廟禮文所言:又古者祭服、朝服之裳,皆前三幅,后四幅,今少府監(jiān)袞服,其裳乃以八幅為之,不殊前后,有違古義。伏請改正祭服之裳,以七幅為之,殊其前后?!?神宗元豐元年改制之后,宋朝下裳從古制,即:殊其前后,前三后四,腰間辟積,側(cè)邊和下擺有緣飾,但金朝并未作此更正。

2、“級別分等”新元素的引入

金朝輿服制度中增設(shè)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內(nèi)容,其中有一項令人矚目,就是將貴金屬元素引入身份等級區(qū)分的標桿范疇。這是由金朝首先開啟的“級別分等”新元素,對后世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雖然章宗時期頒布了“領(lǐng)緣分等”的規(guī)定,但其使用止于金朝。

金朝輿服制度中引入的貴金屬元素主要體現(xiàn)在加金織物的使用上。例如,金朝皇后車輿。其形制近似北宋,但是車上的紡織品都用了加金裝飾?!督鹬尽份d:“一曰重翟車,……,紫羅銷金生色寶相帷一,……紫羅明金生色云龍絡(luò)帶各二,兩廂明金五彩間裝翟羽二,……,紅羅明金衣褥,……,青羅明金生色云鳳夾幔一,紅羅明金緣紅竹簾二,……。”?再如皇帝冕服和皇后祎衣。皇帝袞衣之大小綬頭用銷金黃羅,涼帶用紅羅裹縷金,舄之緣口用銷金黃羅?;屎蟮t衣之裳用明金帶腰,大小綬頭、大帶帶頭均用拈金線織成。青衣革帶,用縷金青羅裹造。抹帶二,并用明金造。?黑龍江阿城金代齊國王墓中出土了男女衣裳、襪以及覆棺之物等大匹金錦(圖2),此外還有一些印金和繡金服飾?(圖3)。

身份地位和等級則通過金屬的稀有程度、用量的多少和金屬加工工藝來區(qū)分。例如,皇太子車輿用金裝飾,而王公以下車輿則用銀或其他材質(zhì):“一品,轅用銀螭頭,涼棚桿子、月板并許以銀裝飾。三品以上,螭頭不得施銀,涼棚桿子、月板亦聽用銀為飾。五品以上,轅獅頭。六品以下,轅云頭?!?命婦的等級不再沿用唐宋以鈿數(shù)花釵多少為品秩的制度,而主要依靠加金織物的用量和工藝確定?!白谑壹巴馄莶⒁黄访鼖D。衣服聽用明金,期親雖別籍、女子出嫁并同。又五品以上官母、妻,許披霞帔。唯首飾、霞帔、領(lǐng)袖、腰帶,許用明金、籠金、間金之類。其衣服止用明銀、象金及金條壓繡。”?

貴金屬用于織物裝飾的加工方式大致可分兩類。以金為例,一是將金錘成薄片,通過媒劑直接用于織物,例如泥金、貼金;二是將金箔制成片金或拈金線,織入織物。?漢晉時期,中國西北部地區(qū)已出現(xiàn)貼金裝飾。?中晚唐時期,織金錦開始大批量生產(chǎn),法門寺地宮、青海都蘭等墓地均有發(fā)現(xiàn)。及至宋代,制金工藝已十分精湛,福州南宋黃昇墓中出土了一批加金織物,工藝有泥金印花、貼金印花、色膠描金印花及灑金印花等。?輿服制度中的“級別分等”在唐朝高歌猛進,服飾上的等級元素不斷繁衍?,顏色、紋樣、材質(zhì)等都被引入分等體制,然而,唐宋輿服制度中卻并沒有引入貴金屬這個元素。宋代加金織物的流行雖然使得宋廷多次頒布用金禁令,但其卻并未明確地將這個元素作為級別分等的標桿之一。文獻和實物都證明, 古代游牧民族對貴重金屬的熱情遠遠高過農(nóng)耕民族。?先于女真人于漢地取得成功的契丹人同樣重視貴金屬。2003年,F(xiàn)rancois Louis曾討論過貴金屬和遼代早期貴族政權(quán)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認為貴金屬是遼朝統(tǒng)治者構(gòu)建權(quán)力象征的至關(guān)元素。?然而,遼也未將貴金屬元素引入輿服制度,直至金朝。

金之后,貴金屬這個分等元素在后世的輿服制度中得以沿用。例如,明代皇后冠服之翟衣,其衣緣、敝膝、大帶均飾以織金云龍紋,玉革帶、舄等飾以描金云龍紋。而皇妃翟衣上則無織金紋。當然,元代蒙古族對此結(jié)果的推動作用也不可否認。

四、由輿服制度看金朝的華夏正統(tǒng)觀

女真入主漢地之初,尚無華夏正統(tǒng)觀念。金朝初期曾摹仿遼朝的二元制,奉行北南面官制。熙宗開始,全盤采用漢制,金朝迅速走向漢化道路。關(guān)于金代二元政治的終結(jié)年代在學(xué)界尚有爭論。陶晉生先生將1123至1150年稱為金代二元政治時期,即以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撤銷行臺尚書省作為二元政治終結(jié)的標志。?而劉浦江先生則認為,至天眷元年(1138),熙宗廢棄勃極烈制,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金代就結(jié)束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從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來看,金熙宗于廢棄勃極烈制的第二年(1139),命百官詳定儀制,并初御冠服。漢人重視衣冠禮制,將其作為劃分身份等級、管理國家秩序的工具,熙宗此舉反映了其全面學(xué)習漢人禮儀制度的決心。因此,本文更傾向于劉浦江先生的觀點。

關(guān)于女真何時具備中國大一統(tǒng)王朝的政治倫理觀念,學(xué)者們的觀點基本一致,將這個時期定為海陵王時代。?但是,女真人對于金朝的德運歸屬問題,一直懸而未定。五德轉(zhuǎn)移說是華夏正統(tǒng)觀的核心因子,是確立王朝正統(tǒng)與否的關(guān)鍵。世宗時確定金朝德運為金德,章宗朝察其不妥,重新論辯金朝德運,德運之爭自明昌四年(1193)至泰和二年(1202),歷時十年。當時對于德運歸屬大致有三種意見:一是承唐土德為金德,二是承遼水德為木德,三是承宋火德為土德。章宗最終更定金德為土德。德運之爭的初衷是要解決金王朝的正統(tǒng)問題,但實際是要解決文化選擇的問題。按上文分析,金代輿服制度基本參照的是北宋制度,且有部分內(nèi)容完全照搬了宋代輿服,輿服制度的參照體系確實反映了金在承繼宋統(tǒng),符合章宗承宋統(tǒng)為土德的意愿。

金朝明確地提出承宋統(tǒng)是在章宗朝,但從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來看,金在世宗時期已經(jīng)選擇宋文化作為借鑒對象,承繼宋統(tǒng),或者至少可以說其已經(jīng)不自覺地將自己視為宋統(tǒng)的承繼者。金朝輿服制度的構(gòu)架和主體內(nèi)容都是在世宗朝確定的,雖然世宗是一位女真民族傳統(tǒng)的捍衛(wèi)者,但其在位期間檢定的輿服制度則確實是在承繼宋制。一般而言,只有認可了前朝的正統(tǒng)性,才會對其體制上承下效。從輿服制度上看,金朝選擇宋朝而非遼朝,也反映了金認為正統(tǒng)在宋而不在遼。

章宗則在世宗朝承繼宋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強化了宋朝輿服制度中“尊君卑臣”和“級別分等”的思想。宋朝的官僚冕服已喪失了個人屬性,純是祭服,只在祭祀時助祭者穿戴一下而已。?而金代則徹底取消臣下服冕,冕服成為皇族專屬的服飾品類,“尊君卑臣”的主導(dǎo)思想進一步發(fā)展。閻步克先生提出,隋唐以來,冠服呈現(xiàn)“一元化”趨勢,以官品為準而在同一種冠服上制造差異,成了冠服規(guī)劃的主導(dǎo)思想,即用冠服元素來“級別分等”。?宋朝的冠服體制,上承隋唐的變化趨勢,繼續(xù)貫徹“級別分等”的思想,淡化“職事分類”。宋朝的朝服、常服都沒有了文武之別,而區(qū)分等級的輿服元素依然細致入微。宋朝還擴大了“級別分等”的概念內(nèi)涵,把等級的范圍從宮廷官員品級延伸到了民間。從宋朝開始,《輿服志》里專門有了士庶輿服的規(guī)定。金朝同樣重視身份等級的劃分,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乞限約民間衣服佩飾,使有等差”。?又《金史·章宗紀》載:“(明昌元年(1190年)八月)戊戌,上諭宰臣曰:‘何以使民棄末而務(wù)本,以廣儲蓄?’令集百官議。戶部尚書鄧儼等曰:‘今風俗侈靡,宜定制度,辨上下,使服用居室,各有差等。’上是履議?!痹诖颂栒傧?,章宗朝增加了官品分等的冠服元素,不同官階的衣領(lǐng)、衣緣、羅帶、靴子都要加以區(qū)分。明昌三年,又禁民庶不得服純黃銀褐色,婦人勿禁,著為永制。種種舉措表明,章宗把金朝看作是接替北宋的“中國政權(quán)”,對于宋代輿服體制的主導(dǎo)思想,不僅要貫徹,還要將其向前推進,發(fā)揚光大。這其實也透露了章宗在泰和二年金朝德運之爭的結(jié)果確定之前,其屬意的即“承宋火德為土德”。

結(jié)語

金朝輿服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時間跨度長,幾乎貫穿整個金代,建構(gòu)者參酌歷朝服制并反復(fù)商討,反映了其對于輿服制度的高度重視。建構(gòu)的過程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熙宗朝開啟金代輿服的制定,初御冠服;世宗朝檢討了天子、后妃、皇太子、品官車輿和服飾,并擬定庶人服飾等第和禁約之物,金代輿服制度的構(gòu)架和主體內(nèi)容基本確定;章宗朝則主要是對品官祭服和公服的改制和增令。在建構(gòu)方法上,金朝主要通過參鑒古制、精簡輿服種類和名目、增設(shè)特色規(guī)定三種途徑進行輿服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建構(gòu)完成的金朝輿服的模式和規(guī)制,在很大程度上承繼了北宋輿服體制;同時,金朝也引入了貴金屬這個“級別分等”的新元素,此由金朝首先開啟,并對后世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金朝輿服制度的建構(gòu)過程和特點從

側(cè)面反映了其華夏觀的發(fā)展及文化選擇。熙宗命百官詳訂儀制,表明了其全面學(xué)習漢人禮儀制度的決心,結(jié)束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世宗參鑒北宋儀禮,建構(gòu)完成金朝輿服制度的構(gòu)架和主體內(nèi)容,說明其在章宗朝明確德運歸屬之前,已經(jīng)不自覺地將自己視為宋統(tǒng)的承繼者。章宗把金朝看作是接替北宋的“中國政權(quán)”,對宋朝輿服體制中“尊君卑臣” 和“級別分等”的主導(dǎo)思想進一步強化,標志著女真人的漢化到達頂點。

表1:金朝輿服政令年表

注釋:

① 劉浦江:《女真的漢化道路與大金帝國的覆亡》,載劉浦江《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華書局,2008年,第237頁。

② 華梅等:《中國歷代〈輿服志〉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第328頁。

③ 華梅等:《中國歷代〈輿服志〉研究》,商務(wù)印書館,2015年,第327-328頁。

④ 李艷紅:《金代女真服飾的漢化與創(chuàng)新—金齊國王墓出土袍服及蔽膝形制探析》,《裝飾》,2013年第 12期,第112頁。

⑤ 脫脫:《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74頁。

⑥ 脫脫:《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第982頁。

⑦ 張瑋等:《大金集禮 附識語 ??庇洝?,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248頁。

⑧ 張瑋等:《大金集禮 附識語 校勘記》,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248頁。

⑨ 張瑋等:《大金集禮 附識語 ??庇洝罚虅?wù)印書館,1936年,第253,267頁。

⑩ 張瑋等:《大金集禮 附識語 校勘記》,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247頁。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基金研究資助項目“歷代《輿服志》圖釋”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YJC760046。

李甍 東華大學(xué)服裝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 副教授 博士

A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Yufu Institution in the Jin Dynasty

Li Meng

The signi fi cance of the Yufu institution enables its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Jin Dynasty,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ufu institution in this dynasty has so far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mea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fu institution of Jin Dynasty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Jinshi Yufu Zhi, Da Jin Jili and other related historical literature, based on which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is formed on the concept of ethnic legitimacy of Jin, revealed by its Yufu institution.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ufu institution of Jin Dynasty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means of construction are references to the institutions of earlier dynasties, simpli fi cation of the varieties of Yufu and introduction of speci fi c new rules; the Yufu institution of Jin mad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references to the one of Song, and also introduced precious metals as the new element of status classi fi c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fu institution of Jin Dynasty suggest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oncept of ethnic legitimacy and cultural adaption.

Jin Dynasty; Yufu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ethnic legitimacy

J523.5; J18

A

1674-7518(2017)01-0029-07

猜你喜歡
金朝建構(gòu)制度
消解、建構(gòu)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xué)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gòu)和救贖
金朝酋邦社會形態(tài)下勃極烈官制始末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建構(gòu)游戲玩不夠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gòu)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wǎng)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緊抓十進制 建構(gòu)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例談
試析渤海世族家族與金朝皇權(quán)統(tǒng)治
旅游| 江永县| 娱乐| 会东县| 锦屏县| 洪雅县| 洪泽县| 江城| 获嘉县| 乌恰县| 彭州市| 桦甸市| 社旗县| 伊宁市| 三江| 邮箱| 永靖县| 泾川县| 澄城县| 托里县| 贵州省| 东兴市| 长泰县| 庆安县| 黑河市| 大埔区| 天门市| 襄垣县| 田东县| 宣化县| 马关县| 扬州市| 青川县| 九台市| 鱼台县| 北辰区| 沁阳市| 大埔县| 涪陵区| 保山市|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