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初
“總是流連忘返,總是夢繞魂牽,每來一回都是一回洗禮,每到一次都是一次震撼……”伴著《韶山,我永遠的迷戀》的歌聲,我又一次來到毛氏宗祠。
這是韶山毛家的總祠堂,始建于1758年,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青瓦,建筑面積約660平方米。由于宗祠與銅像廣場、紀念館連在一起,凡來韶山的客人,大都到此探尋偉人毛澤東從偏僻小山村走出去“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秘密。
我來過毛氏宗祠近百次,這次是應(yīng)韶山管理局長晏曉明之邀,到此編審現(xiàn)場教學文本并聆聽效果的。不到半小時的聆聽,我的心潮一次次被講解員毛婉瑤、曾潔的現(xiàn)場教學激蕩著,怎么也平靜不下來。
聆聽幾副對聯(lián)的誦讀,我真切感受到文脈的深厚。宗祠大門兩側(cè),是一副“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說的是毛氏祖上注解《詩經(jīng)》世代傳業(yè)的典故,下聯(lián)講的是先賢毛義出仕養(yǎng)母又守孝辭官的故事。戲臺兩側(cè)柱對聯(lián)云:“不大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勝神”。敦本堂兩側(cè)隸書聯(lián)曰:“太極所生歷鐘瑞氣,華胄之后代有達人”,上下聯(lián)第一字嵌入了先祖毛太華的名字。婉瑤深情地講述道,少年毛澤東在這樣厚重的文脈中耳濡目染,“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就成了必然。
聆聽非凡少年的吶喊,我真切感受到紅日的朝暉。這個祠堂里,傳頌著毛澤東小時候智勇超群的佳話。當年有個叫毛承文的農(nóng)民,敢于與土豪劣紳對抗,地主與族長勾結(jié),誣其“破壞族規(guī)”,將他押進祠堂,準備毒打。少年毛澤東聞知,非常憤慨,與貧苦農(nóng)民一道沖進祠堂,帶頭與族長論理,迫使族長釋放了毛承文。聽著婉瑤的講述,我的心中仿佛升起了一輪朝陽。
聆聽農(nóng)民夜校的歌聲,我真切感受到驕楊的崇高。曾潔指著一塊黑板,模仿當年楊開慧辦夜校的情景,聲情并茂地唱道:“金花籽,開紅花,一開開到窮人家;窮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話……”這是1925年開慧隨毛澤東回到韶山后,自編許多歌謠中的一首,以此喚醒民眾,很快形成了“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的革命熱潮。曾潔又延伸講解著,作為一位母親、一個妻子、一名黨員的開慧,1930年被敵人殺害前,留下這樣一句話:“死不足惜,惟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此時此刻,我情不自禁地默誦起毛澤東為自己的千古絕唱《蝶戀花》所做的注解:女子革命喪其元,焉得不驕?
聆聽血染門板的悲壯,我真切感受到初心的可貴。曾潔指著廊柱和門板,講述了一個血灑宗祠的故事。1925年,毛澤東在自家樓閣上主持了5名新黨員的宣誓儀式,并成立了韶山特別支部。這5名同志先后犧牲,被譽為“韶山五杰”。毛新梅是五杰之一,毛氏宗祠見證著他英勇就義的情景。那是1927年6月,毛新梅因叛徒告密被捕,敵人將他綁在宗祠廊柱上嚴刑拷打,后又將他押到湘鄉(xiāng)斬首示眾,將頭顱割下掛在木桿上。地下黨員和親屬取下頭顱,同身體包在一起運回韶山。大家將宗祠的大門拆下一扇,把烈士的遺體放在上面,用針線小心地將頭顱和身體縫在一起……
走出毛氏宗祠,我感慨萬千,意猶未盡。與其說,這是一次審稿和聆聽,不如說,這是一次初心的拷問和靈魂的洗禮。
“韶山,你是世人敬仰的圣地,你是我永遠永遠的迷戀!”這首由我10年前作詞的新紅歌,正在銅像廣場滾動播放著,在毛氏宗祠的上空回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