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亞萍
摘 要:日本中小學現(xiàn)行課程由“各學科”“道德教育”“特別活動”和“綜合學習時間”四大板塊組成。特別活動課程作為日本中小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性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活動的理念、內容、培養(yǎng)目標和具體實施,對我國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課外活動形式、培養(yǎng)學生社會能力、評價方式多元化與滲透道德教育四點啟示。
關鍵詞:特別活動;課外活動;中小學;日本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7)14-0056-05
一、特別活動的理念內涵
(一)特別活動的概念
日本的特別活動類似于美國的“第三課堂”、我國臺灣的“聯(lián)課活動”和我國大陸的課外活動,它是指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除課堂教學以外的所有活動。特別活動既是把“道德教育”的內容加以具體化的重要途徑,又是對“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實踐、進一步補充和深化。[1]
最初日本將特別活動稱之為“自由研究”,其內容具體包括俱樂部活動與班級活動。特別活動實施30余年來,對日本學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诖耍毡疚牟靠茖W省2008年頒布了最新修訂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決定對中小學特別活動課程進行調整,該《指導要領》對特別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進行了改革。
(二)特別活動的目標
日本通過《學校教育法實施規(guī)則》,以法令形式將“特別活動”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各個中小學校開展特別活動具有法律的約束力,具有和學科課程同等重要的地位。[2]特別活動采用集體活動和體驗活動等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自己動手、策劃、組織、參加,在實踐中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性知識、態(tài)度和能力為主要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參與感。[3]
日本文部省在《教學指導綱要》中對特別活動課程的教育目標做出了統(tǒng)一的要求,即“通過理想的集體活動, 在培育孩子健康的身心及發(fā)展個性的同時,加深作為集體的一員的自覺性,養(yǎng)成共同合作、建立更美好的自主性、實踐性的態(tài)度”。[4]具體來說,特別活動有五個目標。第一,開展能夠豐富人性的教育活動;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造性;第三,通過集體活動,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養(yǎng)成和社會意識的發(fā)展;第四,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現(xiàn)力;第五,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
二、特別活動的具體實施
(一)時間安排
日本通過多次課程改革,不斷調整課程計劃和授課時數(shù)。從最初建構起的課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學課程主要由“各學科”“道德教育”“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此外,除了給出時間安排標準,各個學??梢愿鶕?jù)實際需要,安排更多的時間開展特別活動,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在實施特別活動時能夠展現(xiàn)出學校自身特色。[5]由此可見,在課時的安排上顯示出一定的彈性。
21世紀后,為了適應國際化趨勢、信息化社會,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發(fā)布了《日本教育課程基本方向(階段總結概要)》報告,計劃在原有三個課程板塊基礎上,新增“綜合學習時間”板塊,規(guī)定中小學從2002年開始正式開設綜合學習課程,增加綜合學習時間,縮減各學科授課時數(shù)。例如,小學二年級各學科教學的時數(shù)減少近18%,三至六年級各學科共少70個課時。[6]日本在大幅度縮減各學科課時的情況下,仍然保證特別活動課程的課時數(shù)不變,可見對特別活動的高度重視。
(二)活動內容
根據(jù)文部科學省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規(guī)定,“特別活動”按照組織單位可以劃分為班級活動、學生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小學特有)、學?;顒? 種類型。[7]每種形式的特別活動都有其具體的目標和要求(見附表)。日本中小學注重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別活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班級、學生會和學校的日常事務管理,在切身體驗中鍛煉各方面的能力。
(三)具體案例分析
1.活動主題:
三天兩晚集體旅行(小學5年級的班級活動)
2.活動目標:
通過自然中的集體住宿活動,在親近自然的同時,積累基本的生活習慣和公共道德體驗,互相幫助,團結合作,培養(yǎng)集體活動中的紀律、合作互助精神,構筑更美好的人際關系。
3.活動概要:
本次旅行活動為三天兩晚的集體住宿,主要活動內容包括,爬金峰山、森林徒步、8公里山嶺翻越、篝火晚會等。
4.評價標準:
(1)【對集體生活的關心、熱情、態(tài)度】:團結合作,互相關心,積極參加集體住宿活動
(2)【作為集體一員的思考、判斷、實踐】:在各種活動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付出自己的行動,與同伴共同努力
(3)【對集體活動的理解和生活常識的掌握】:理解集體住宿活動的意義、目的,校外集體生活的方式,應有的公共道德,日常的生活常識
5.活動過程
6.活動分析
本案例中,在三天兩晚的集體旅行住宿活動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潛移默化中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
第一,在三天兩晚的旅行中,學生能離開長期生活的被鋼筋水泥包圍的現(xiàn)代化建筑,去親近大自然,身心得到了陶冶;爬山、徒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自己尋找食材,動手做飯、搭帳篷、洗衣物等有助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與技能。
第二,學科教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又有教材的限制。教師單純在課堂上講授枯燥的俳句和川柳文體知識和用法,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三天兩晚的集體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使用俳句和川柳文體進行日常對話,并嘗試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學生無形中將學到的相關知識,通過特別活動去應用實踐,有效的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力。endprint
第三,在三天兩晚的朝夕相處中,學生積極參與集體的各項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各類比賽。在篝火晚會參與游戲,不僅學會了遵守紀律和原則,更學會了團結協(xié)作。在集體活動中,學生通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理解、相互促進,加深了友情,學會感恩同伴,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培養(yǎng)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
三、對我國開展課外活動的啟示
日本中小學開展特別活動以來,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走到今天,不斷豐富,逐步完善,為日本的基礎教育發(fā)展乃至整個日本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特別活動學會”相關調查顯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更熱衷參加特別活動;開展特別活動后,沉迷于網(wǎng)絡、業(yè)余生活單調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參加各種俱樂部活動的目的,由過去想學會一技之長的“認真型”轉向“娛樂型”;積極開展特別活動的學校,名牌大學升學率越高,而與升學無太大關系的學校,如職業(yè)學校等,很少重視特別活動??梢?,豐富多彩的特別活動給日本學校和學生帶來了很大改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目前,我國中小學對課外活動的教育功能認識不足,存在認識局限和管理粗放等問題;課外活動往往作為學科教學的課外延伸,并沒有得到學校和家長應有的重視;課外活動內容失衡,活動場所缺乏,流于表面和形式,依附于學科興趣小組形式,本質還是課堂知識的傳授與拓展。日本特別活動課程作為中小學教育一個重要而獨特的領域,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日本特別活動課程的理念、內容和具體實施,對我國課外活動的開展具有一定參考與借鑒價值。
(一)豐富課外活動形式
日本的中小學對特別活動有明確的課時規(guī)定與安排,在日常教學中占很大比重,而中國的很多學校迫于升學率等因素的壓力,重視語數(shù)英等主科的教學,在課外活動上花費的時間往往少之又少。日本的特別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長途的修學和畢業(yè)旅行很普遍,中國現(xiàn)階段的課外活動出于對學生人身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往往局限于春游和秋游等半天游覽山水、參觀動植物園等活動,體驗活動比較淺顯,很少有與當?shù)鼐用竦幕咏涣?,學生能自己動手參與的實踐活動也甚少。
我國中小學應該避免唯功課主義的極端,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8]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辦各類社團和活動俱樂部,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另外,我國很多學校舉辦的文化節(jié)、科技節(jié)和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往往是少部分具有某方面特長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大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應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即使不上臺表演,也能以后勤服務、拉拉隊成員等其他形式真正參與到活動中。
(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能力
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全面開放了二胎政策,但現(xiàn)階段中國家庭還是獨生子女居多。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讓獨生子女衣食無憂,從小享受無限寵愛,沒有養(yǎng)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媒體報道的大學生把衣服寄回家讓媽媽洗的例子并不少見。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所以往往會只顧個人利益,忽略他人感受,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現(xiàn)今日本家庭也呈現(xiàn)少子化趨勢,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特別活動既有同齡人之間的班級活動,又有不同班級、年級之間的團體活動、學校傳統(tǒng)活動,有效的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體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所以,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應該讓中小學生走出校園,去走訪、接觸社會,接受社會教育,培養(yǎng)社會能力;組織中小學生參加關心孤寡老人、殘疾人和弱勢群體活動,參加社區(qū)公益活動、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奉獻精神;通過體驗勞動,接近自然,掌握生活基本常識,培養(yǎng)獨立生存能力。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縱觀我國教育,始終離不開科舉制的陰影,以考試取士,系統(tǒng)化的出題目。很多學校迫于招生壓力與考核壓力,更傾向于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一味追求高升學率,以學業(yè)成績評價、選拔學生。聞名全國的河北衡水中學和安徽毛坦廠中學,被稱為“高考工廠”,雖然一本升學率高達90%,每年有100多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等名校,但是高升學率的背后卻是學生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讀,每天學習16小時,就像生產(chǎn)流水線一般心無旁騖,深陷題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題上。培養(yǎng)學科和專業(yè)人才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高分低能”,更為重要的是豐富人文教育,培養(yǎng)出事事關心、善于分析、獨立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畢業(yè)后有志貢獻社會,不斷學習的人。
日本文部科學省《學習指導要領》規(guī)定,每學年對班級活動、兒童會活動、俱樂部活動和學?;顒舆M行記錄的同時,更要注重從基本的生活習慣、自主自律、責任感、創(chuàng)意、團結協(xié)作、公平公正、尊重生命等10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我國應摒除單一的學業(yè)成績評價,逐步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力求評價方式多元化,例如可以引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評價,促進評價方式多樣化;在總結性評價的同時注重過程化的評價,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和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積極開展學生自評和同學間的互評,評價主體多元;將課外活動納入考評的范圍,并占一定的比重。
(四)滲透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是“要將尊重人的精神貫徹到家庭、學校和其他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去,努力創(chuàng)造個性豐富的文化和發(fā)展民主的社會及國家,進而培養(yǎng)能對和平的國際社會作出貢獻的日本人,以養(yǎng)成作為其基石的道德觀念”。[9]“人之成德在于力行”,日本在特別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力行”的條件,把道德教育內容加以具體化,特別活動就是道德教育中聯(lián)結知與行的橋梁。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一切能發(fā)展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為,只要學校與社會脫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運用于生活,因此,也無益于品德的形成?!敝袊m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但是卻是世界上經(jīng)濟實力最強的人口大國。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于他的國民,取決于國民的素質。單純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不一定是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的人才,清華大學生硫酸潑熊事件揭示了應試教育的悲哀。
道德教育并不是以在思想品德課上教授知識、班主任苦口婆心的勸說就能見效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以一種輕松的方式,通過一定的情境傳遞給他們。例如,可以在校園的走廊和活動角張貼相關的名言警句、學生自己的繪畫和手工作品,學會相互欣賞;班級可以經(jīng)常舉辦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班主任啟發(fā)學生寫下周圍同學的優(yōu)點、對自己的幫助,自己近期的進步等,定期張貼在班級內;在參與課外活動時,讓學生在集體中學會互相合作與幫助,遵守紀律與原則,培養(yǎng)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張 梅,胡學亮.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社會性的日本中小學“特別活動”的考察[J].教育科學研究,2015,(09):69~72.
[2]孫秀鑫.日本中小學“特別活動”實踐探索——以古座川町高池小學“自然體驗”活動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6,(22):58~62.
[3]胡學亮,王建成.教育學概論[M].珠海: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2014.
[4]胡 鳴.日本學校的公共意識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8,(12).
[5]劉彥文,李家成.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現(xiàn)狀及特征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0,(03):24~29.
[6]周國韜.論綜合學習課程的設置及其啟示——日本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新發(fā)展[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2,(02):43~44.
[7]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youryou/syo/toku.htm,2016.
[8]張曉蕾,袁頂國.日本中小學活動類課程評價:框架與啟示[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05):11.
[9]陳靜靜.未來十年日本中小學課程發(fā)展的動向與課題——對2008年“學習指導要領”的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