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瞄了一眼臺歷,距離今年的高考還有4天。那一刻,那個決定人生重要分野的時刻,就要到來了。
2017,又是恢復高考40周年。對一個人而言,40歲是進入了不惑之年。而對這個國家而言,高考制度40年更有著沉甸甸的分量。
高考所代表的這種全國范圍內(nèi)的統(tǒng)一選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在我們國家的歷史實在是不短了。它不僅是“他者”視野下的中華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更是成為融入國人靈魂的,關于社會公平正義理解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jié)構(gòu)”。
但和過去不同之處在于,恢復高考這40年,這個國家迎來了千年少有的大變局時期。高考作為一種基本建制,它塑造了歷史,也被歷史所改變。在40年后的今天,高考制度也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雖然還處于試點階段,但這個變革帶來的將是基本制度邏輯的轉(zhuǎn)變。
不惑者,明辨不疑也。高考制度進入了明辨不疑的境界了嗎?
帶著這樣的問號,我們此次恢復高考40周年的專題報道,重點是去看一看個人、群體和地方命運的變化。這不是一份成功者的功勞簿,而是一次對改變這個時代的那些力量的深入追尋。歷史從來不會簡單地告訴我們?nèi)魏螁栴}的答案,但它會賦予我們一種面對任何變局都不應失去的,對是非善惡的敏銳直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我們還在南風窗官微上發(fā)起了征文活動??粗切┥鷦吁r活的文字,我們也放佛回到了過去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感謝高考,感謝它讓我們的心貼得竟然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