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中國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

2017-06-17 22:13楊恕李捷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國家認同

楊恕++李捷

摘 要:多年來,分裂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已經對我國領土主權完整造成了重大威脅。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這種威脅將持續(xù)存在,甚至會加劇。研究中國的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也是緊迫的現(xiàn)實任務。當前,我國分裂主義可分為民族分裂主義和政治分裂主義兩大類型。它們是一定條件下、經歷一定演變階段的產物。同時,緣于分裂主義特有的政治性及認同競爭性,近年來,我國分裂主義的國際化進程也呈現(xiàn)加速態(tài)勢。分裂主義已經對我國的政治安全、社會穩(wěn)定及國家認同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中國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首先要以國家認同為核心,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構建,進而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同時,在政治、文化、經濟、宗教和外交諸領域確定具體工作方針和政策。

關鍵詞:分裂主義;反分裂;國家認同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3-0060-14

自現(xiàn)代民族國家產生以來,分裂主義就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對存在分裂主義的國家來說,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國家最基本的政治原則之一。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長期面臨分裂主義嚴峻挑戰(zhàn)的國家而言,反對分裂主義事關國家安全與統(tǒng)一,事關民族復興大業(yè)。因此,從理論上加強反分裂主義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它是思想與政策之間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分裂主義有多種類型。根據分裂主體與驅動因素的差異,我國的分裂主義可分為民族分裂主義和政治分裂主義。以一個民族為主體而提出分離訴求是分裂主義最普通的形式,也是存在最普遍、影響最大的分裂主義。然而,政治分裂主義的影響和威脅亦不容低估。

從學理層面而言,我們將分裂主義定義為:現(xiàn)存國家的一部分人口在所屬國家的反對下,力圖將其居住的領土從現(xiàn)屬國家脫離,建立一個新的獨立國家或并入其他國家的系統(tǒng)思想和行為[1]。就實踐層面來說,根據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共同簽署的《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分裂主義是指“旨在破壞國家領土完整,包括把國家領土的一部分分裂出去或分解國家而使用暴力,以及策劃、準備、共謀和教唆從事上述活動的行為”。兩種界定各有側重,本文在關注分裂主義行為的同時,更強調其背后的思想和認同動力。

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是一個宏大的命題。鑒于當前反分裂斗爭的嚴峻性,學術界在此問題上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張仕榮以國際經驗的梳理為基礎,認為中國應以制度建構為核心,以經濟發(fā)展為內在動力,以軍事遏制為保障,以文化認同為紐帶,以反對外來干涉為支點,有效構建中國反分裂國家戰(zhàn)略體系[2]。馬大正則以歷史的視角,從邊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邊疆的歷史治理及現(xiàn)實問題[3]。在借鑒國際和歷史經驗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立足本國國情和實踐,科學制定中國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

一、我國反分裂斗爭的現(xiàn)狀

我國是世界上受分裂主義威脅最為嚴重的國家,具體表現(xiàn)在有分裂訴求的人口基數大、居住面積廣,且一直很活躍。分裂勢力所主張的分裂領土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40%,對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完整構成嚴峻挑戰(zhàn)。目前,“疆獨”“藏獨”“臺獨”等分裂主義還沒得到根本遏制,而近年來“港獨”勢力又構成新的威脅,這使反分裂成為中國最大的政治之一。它關乎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關乎國家穩(wěn)定的大局,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

(一)反分裂與國家安全及民族復興

對于分裂主義的威脅,需要放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及安全、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視域中進行分析。整體而言,分裂主義的威脅具有綜合性乃至全局性的影響。

1.反分裂與國家核心利益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就是維系國家這一政治行為體的基本要素,關乎國家的核心利益,我國亦不例外。對于我國的核心利益,2011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白皮書有明確的宣示。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tǒng)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wěn)定,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保障。顯然,分裂主義對我國核心利益的挑戰(zhàn)和威脅是直接和全方位的。所以,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研判、應對其挑戰(zhàn)和威脅,是反分裂斗爭應有的政治內涵。2015年7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第二條明確指出: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tài),以及保障持續(xù)安全狀態(tài)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研判分裂主義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潛在威脅并采取針對性的防范、應對措施,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

就深層的威脅而言,分裂主義產生的離心力削弱了現(xiàn)代國家追求統(tǒng)一的政治文化整合和國家民族的構建努力,同時在謀求分裂的地區(qū)制造了國家認同危機。從認同的角度來看,分裂主義是子系統(tǒng)的政治行為者從中央管轄的區(qū)域內撤回它的忠誠、期望和政治活動,而以自己為中心?!胺至阎髁x不僅削弱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能力,而且重新定義了國家認同的內容?!盵4]在分裂主義的挑戰(zhàn)中,次國家集團、民族或宗教組織可能訴諸“承認政治”或“差異政治”,鼓勵民眾另覓替代認同,導致國家不再是認同的最終落腳點,不再具有最高的合法性。這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合法性危機”:當對準國家單位的認同與對國家的認同發(fā)生沖突時,政治共同體的問題就可能成為首要的問題,并造成重大的政治危機[5]。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在分裂主義方面有著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且尚未實現(xiàn)國家完全統(tǒng)一的大國而言,這種危機的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更是不可低估。

2.反分裂與民族復興

從維護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的角度來看待反分裂斗爭,只是國家作為政治行為體最基本的政治原則。另外,反分裂還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崛起中的大國而言,分裂主義已經在多個方面對我國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大局造成了重大影響和制約。其一,它在意識形態(tài)、制度認同等層面嚴重威脅我國的政治安全和社會安全。其二,它在文化及認同層面撕裂和破壞我國民族、宗教、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試圖顛覆“大一統(tǒng)”的思想傳承并制造群體對立。其三,它的國際化惡化了我國和平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使我們不得不以有限的外交資源遏制其在國際上的發(fā)展和對我國造成的負面干擾。

世界主要大國在實現(xiàn)崛起或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消除分裂主義的困擾和拖累,實現(xiàn)全國范圍的政治穩(wěn)定及發(fā)展合力,是必備條件之一。在反分裂問題上,需要有統(tǒng)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視野,即實現(xiàn)國家的統(tǒng)一與發(fā)展,以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建立了強盛的統(tǒng)一的國家并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也在近代備受欺凌而國運飄零。在中華民族的復興理念中,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

(二)分裂主義的威脅與挑戰(zhàn)

由于催生因素各異,我國的分裂主義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和發(fā)展脈絡,但是它們在對國家政治及社會安全的威脅上卻是共同的,而且均體現(xiàn)出明顯的國際化趨勢。

1.分裂主義的類型及現(xiàn)狀

總體而言,從類型學的角度來看,“疆獨”和“藏獨”屬于民族分裂主義,“臺獨”和“港獨”屬于政治分裂主義,兩者在產生原因、分裂理念、分裂目的、活動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異。進一步而言,“疆獨”屬于文化-宗教式分裂主義,它以宗教、文化差異為基礎,鼓動民族對抗,與域外的文化、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聯(lián)系較多?!敖殹眲萘τ挚煞譃閮纱笈蓜e:一個是以“世維會”為代表的非暴力派,以進行民族主義及民族自決的鼓動為主,其組織主要在西方國家注冊并活動;另一個是以“東伊運”為代表的暴力派,它在思想和行動上與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關系密切,多在伊斯蘭國家和地區(qū)非法活動,以策劃和實施恐怖襲擊為主,并成為國際恐怖勢力的一部分?!安鬲殹睂儆谧诮碳瘓F式分裂主義,以達賴集團為主導,直接以宗教權力對抗國家治理?!芭_獨”既源于內戰(zhàn)后兩個政權的對立,也與“臺獨”勢力在國際干涉造成的割據狀態(tài)下不斷“去中國化”和鼓動兩岸政治乃至文化對立密切相關。“港獨”在近年來的滋生受到殖民主義制度殘余的影響,緣于對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認同的式微,最終把“本土化”的認同政治化,并與國家和中央政府相對抗。

分裂主義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新疆產生以來的一百多年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遏制并呈波浪式發(fā)展。特別是2009年“7·5”事件的發(fā)生,標志著新疆分裂主義的發(fā)展已經達到一個新的水平。近年來,新疆分裂勢力以宗教極端主義為驅動力、以恐怖主義為手段,對新疆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沖擊。2008年“3·14”事件顯示西藏分裂主義的發(fā)展達到了階段性的波峰期。其后,隨著“達賴集團”內部的紛爭加大,西藏分裂主義的發(fā)展態(tài)勢呈現(xiàn)出更多的不確定性。雖然“藏獨”勢力在國內藏區(qū)的動員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國際化的水平沒有降低。自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由于臺灣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交流與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受到嚴重的沖擊。在民進黨的庇護乃至推動下,“臺獨”在近年來的發(fā)展呈現(xiàn)加速的態(tài)勢?!案郦殹钡漠a生較晚。但是2014年“占中”及其后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表明,“港獨”勢力已經具備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港獨”勢力將會持續(xù)挑起社會矛盾、制造政治分歧和煽動意識形態(tài)對立,以此挑戰(zhàn)中央對香港的制度部署和權威。

2.分裂主義與國家安全

一般來說,國家安全是一種能力,即保持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基于合理的條件維持它與世界其他部分的經濟聯(lián)系,防止外來力量打垮它的特性、制度和統(tǒng)治,并且控制它的邊界[6]。如前所述,多年來,我國各類分裂主義的發(fā)展呈現(xiàn)波浪式推進的態(tài)勢;有關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成為分裂主義演進的重要推動力和標志。評估分裂主義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和挑戰(zhàn),可從政治安全與社會安全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政治安全方面,分裂主義嚴重威脅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及制度合法性。一方面,以“臺獨”為典型的分裂主義利用內戰(zhàn)遺留下來的特殊狀況,在外部勢力的庇護下抗拒國家的統(tǒng)一進程,甚至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遠。臺灣問題的長期存在及分裂主義的發(fā)展,對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造成了事實上的破壞和割裂。另一方面,各類分裂勢力從宗教權力、西式民主、“哈里發(fā)”意識形態(tài)等層面挑戰(zhàn)國家的制度合法性。相對于公共安全事件,此類挑戰(zhàn)對國家政治安全的沖擊更大,因為它直接侵蝕了國家統(tǒng)一及合法性的根基,不可避免地導致國家認同危機。從我國分裂主義的具體案例來看,“藏獨”和“疆獨”的暴力派均在文化-宗教層面否認世俗國家制度的權威,而“臺獨”和“港獨”勢力則以西式民主為導向,極力煽動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仇視和對抗,進而發(fā)展為對國家的不認同和排斥。

社會安全的概念是相對于威脅而言的。就安全目的來說,社會安全可大致等同于社會穩(wěn)定。一般意義上,社會穩(wěn)定是指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的安定、協(xié)調、和諧和有序,是通過人們的自覺干預、控制和調節(jié)而達到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7]。更直接地講,社會安全主要是指公民的安全。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它會造成更大的影響,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在反分裂斗爭中,分裂勢力所實施的暴力恐怖活動對我國的社會安全造成了嚴重沖擊。我國各分裂主義勢力運用暴力恐怖手段的水平不一,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東突”恐怖勢力?!?·5”事件以來的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表明,新疆分裂-恐怖勢力在社會基礎、動員能力、行為方式、策劃能力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一方面,在與國際恐怖勢力不斷勾結的同時,新疆恐怖活動表現(xiàn)出的本土化、非組織化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分裂-恐怖勢力與宗教極端主義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結果是他們思想上的更極端化和襲擊手段的更殘忍化。

毫無疑問,分裂主義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是巨大的,也是根本性的,它不僅危害到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和獨立,而且在分裂主義勢力采用暴力方式和吸引外部干涉的情況下,直接威脅到國家的社會安全乃至軍事安全。

3.分裂主義國際化的沖擊

分裂主義的國際化是分裂勢力尋求國際支持和承認的必然路徑。在我國分裂主義的國際化進程中,由于分裂主體類型的差異,它們分別向西方、離散民族所在國和宗教極端勢力尋求支持。這兩種類型的國際化,使我國的反分裂斗爭面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壓力和嚴峻的安全挑戰(zhàn)。

我國的民族分裂勢力往往以人權和民主為由爭取外部支持。他們把爭取人權、民主的立足點放在其文化的獨特性上,就像“藏獨”勢力一樣,極度片面地宣傳西藏文化的優(yōu)點和特點并誣蔑中國政府試圖消滅西藏文化,從而為“西藏獨立”制造借口。以“世維會”為代表的境外“東突”勢力也在依照這一邏輯關系來博取同情和支持。同時,以“臺獨”和“港獨”為代表的政治型分裂主義則極力渲染自身的民主制度特性,并把自身塑造為對抗非民主制度的自由主義的代表,以此謀求國際同情和承認。

分裂主義國際化的標準可從兩個層面進行評估:一是分裂主義組織建立復雜的海外活動網絡,二是國際社會對其分裂訴求的高度關注和介入。相對于前者的隱秘性,后者顯性地表現(xiàn)為:(1)在多數大國的媒體中成為穩(wěn)定的關注對象;(2)在國際學術界成為固定的研究領域,有較穩(wěn)定的研究機構和人員;(3)成為主要國家議會、政府等機構持續(xù)的工作對象;(4)各國公眾對它有較多的關注[8]。

近年來,國際政治局勢隨著西方國家內部及中東安全的惡化,進入到一個“再全球化”“再國家化”和“再意識形態(tài)化”的劇烈變革時期。在這一背景下,中美關系迎來新的調整期,中東局勢進一步變動,歐洲因難民危機導致的安全問題亦在加劇。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我國分裂主義國際化的進程。

我國分裂主義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部勢力利用其對我國進行遏制戰(zhàn)略的凸顯,將不可避免地引發(fā)我國與外部勢力的國際沖突。根據演進過程,此類沖突包括言語象征沖突、一般性沖突、對抗性沖突、國際危機和國際戰(zhàn)爭等類型。對我國而言,此類沖突往往具有突發(fā)、頻發(fā)的特性,而且其形式具有多樣性。沖突內容的復雜性和發(fā)展形態(tài)的多變性,加大了我國對沖突進行防范和治理的難度。這也顯示出加強對此類沖突及其管理機制進行系統(tǒng)化、模式化研究的緊迫性。

二、反分裂主義斗爭的指導原則

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的制定與實施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在多年的反分裂斗爭中,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此基礎上,我國的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指導,以國家認同建設為中心,以法治為基礎,適當運用遏制手段,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

(一)當前反分裂斗爭的指導思想

當前中國反分裂斗爭的指導思想只能從黨和國家領導人立足于當前治國實踐的思想中去汲取和發(fā)掘。這本身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應有內涵。

1.中國的反分裂指導思想和理論

需要承認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沒有明確的反分裂理論。由于時代背景和理論目標的不同,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并沒有也不可能對反分裂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產生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后,核心是民族解放理論。它在歐洲的基礎是民族國家,在歐洲之外則是反殖民主義斗爭。在馬克思的時代,社會主義國家還沒有出現(xiàn),馬克思不可能對社會主義國家反分裂斗爭的原則和政策策略做出論述。

在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zhí)政黨以后,它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地位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在社會主義國家中,除中國之外,真正進行過反分裂主義斗爭的是蘇聯(lián)和南斯拉夫,但是這兩個國家的反分裂斗爭均以失敗告終。這兩個國家對我們來說,可借鑒的主要不是成功的經驗,而是失敗的教訓。對于反分裂斗爭,我們長期以來以兩個政權、兩種意識形態(tài)、革命與反革命對抗的思維去考慮它。但事實證明,這不僅在理論上缺乏說服力,而且在實踐上造成反分裂斗爭缺乏主動和成效。

所以,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以中國的國情和反分裂斗爭的實踐為基礎,在新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huán)境下構建反分裂主義戰(zhàn)略。這本身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中的反分裂理念

就與時俱進的角度而言,21世紀中國的反分裂斗爭不可能再從數十年或上百年前的思想中獲得具體的直接的指導,而只能從黨及國家領導人立足當前治國實踐的思想中去汲取和發(fā)掘。因此,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為指導,立足我國國情和實踐,構建中國反分裂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fā),立足中國發(fā)展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逐步形成并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八膫€全面”戰(zhàn)略布局確立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舉措,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fā)展的總戰(zhàn)略,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保障[9]。在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所體現(xiàn)的理念主要包括:

(1)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堅定立場。2016年1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職責。確保國家完整不被分裂,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迄今為止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問題上最堅決的表述。這一表述并不僅僅針對“臺獨”,也是對“疆獨”“藏獨”和“港獨”等各類分裂主義挑戰(zhàn)的有力回應。

(2)掌握全局。在對臺灣、新疆、西藏等地區(qū)事務的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從全國、全民族的全局視角來強調反對分裂主義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在臺灣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2013年6月,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時指出,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把握兩岸關系的大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是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10]。在新疆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必須從戰(zhàn)略全局高度,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11]。同樣,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黨的治藏方略中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的戰(zhàn)略思想。反對分裂主義并不是相關地區(qū)專屬的事務,而是全國性的議題和中華民族的整體責任。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反分裂斗爭的戰(zhàn)略屬性。

(3)穩(wěn)字當頭。多年來,各類分裂主義的演進和發(fā)展已經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的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黨中央直面挑戰(zhàn),有針對性地提出堅決遏制分裂勢力、維護大局和社會穩(wěn)定的應對策略。在治疆工作上,習近平強調,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總目標。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民族分裂勢力越是企圖破壞民族團結,我們越要加強民族團結,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鋼鐵長城。在治藏工作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必須放到維護祖國統(tǒng)一、加強民族團結上來,把實現(xiàn)社會局勢的持續(xù)穩(wěn)定、長期穩(wěn)定、全面穩(wěn)定作為硬任務,各方面工作統(tǒng)籌謀劃、綜合發(fā)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爭主動權。2015年7月,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時強調,穩(wěn)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fā)展,首先要繼續(xù)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wěn)定?!芭_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xiàn)實威脅,必須繼續(xù)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主張和活動,不能有任何妥協(xié)。

(4)全面著手。反分裂斗爭是一項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的任務,黨中央圍繞穩(wěn)定、發(fā)展、團結和民心等工作進行了整體性的部署。在西藏工作方面,習近平強調,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是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則[12]。這一重要原則著眼西藏美好未來,深刻把握西藏實際,是對我們黨經略西藏60多年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概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是進一步推進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長治久安的基本遵循。在新疆工作方面,習近平指出,要圍繞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這個總目標,以推進新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為引領,以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為基礎,以促進民族團結、遏制宗教極端思想蔓延等為重點,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長期建疆,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yè)的社會主義新疆[11]。全面推進中國反分裂工作,彰顯出黨中央治理思路的全局觀,著眼于對分裂主義進行根本性的治理。這也反映出反分裂工作的多維性和復雜性。

(二)以國家認同建設為中心

國家認同是反對分裂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根本。實現(xiàn)邊疆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最終的落腳點均在于推進國家認同建設。國家認同塑造及增進工作的長期性,決定反分裂戰(zhàn)略的實施需要從長計議、穩(wěn)步推進。

1.國家認同與國家統(tǒng)一

從認同政治的角度來說,國家認同是具有差異性族群 的成員通過相互承認結成“國家”這種政治共同體,并將其當作自己情感和身份歸屬的自覺認知。國家認同是一種具有政治性、普遍性、理性選擇的一種認同形式。這些屬性是由現(xiàn)代國家中國家認同的對象的性質,國家認同的主體身份,國家認同得以形成的方式,以及以憲法為基礎的法律與制度體系的形式與地位決定的[13]。

國家認同是從思想上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對于國家認同的內涵,學術界一般認為它包含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兩個層面。在國家認同中,文化認同是指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歷史傳統(tǒng)、習慣規(guī)范及無數的集體記憶,而產生出來的認同感。文化認同既是國家認同的起始與結果,也是民族主義的核心[14]。政治認同的對象即政治體系可看作“四位一體”的結構:政治價值理念(包含了政治信仰、政治思想、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政治制度規(guī)范(包含了政治制度、規(guī)范、政策等)、政治組織機構(包含了政府、政黨、自治組織等政治體系功能發(fā)揮的載體)、政治行為(政治體系職能承擔者的政治活動),與此相應,政治認同即對上述結構的認同[15]。政治認同是政治合法性的前提與基礎,其核心是制度認同。讓·馬克·夸克指出,只要存在著認同,那么對權力與權利的同一性的判斷就將一直延續(xù)下去。如果這種認同被收回,那么這將構成政治缺乏合法性的標志[16]。

簡言之,國家不僅是一個政治-法律共同體(state),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共同體(country)。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兩根主要支柱,二者對于國家認同的穩(wěn)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根支柱發(fā)生問題均會影響到國家統(tǒng)一。

從國家認同的特性來看,分裂主義是對所屬國家同一性、歸屬性和贊同性的排斥。從國家認同的內涵來看,分裂主義既包括對國家整體文化的認異,也包括對國家價值理念、制度規(guī)范等的反對。從危機的內涵來看,分裂主義是對本群體及地域歸屬性的否定,以及對國家憲政制度及權威的排斥。分裂主義在將國家認同“去中心化”的同時,也在謀求自身認同的國家化,這實質上反映出分裂群體客觀身份(文化身份)與主觀認同(政治身份)之間的矛盾。

2.推進國家認同建設

民族性、政治性、法律性是近現(xiàn)代主權國家的三個重要維度。國家認同是一個歷史持續(xù)變遷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歷史文化認知系統(tǒng)的形成、制度構建、正當性的闡釋是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基礎。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政治共同體的構建、法律共同體的實施,是國家成長的三個重要維度[17]。多族群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說到底就是地方族群認同僭越其文化認同與地域認同的定位,開始進入國家政治層面,對公共權力發(fā)起訴求,公民身份被質疑,以憲法權威為核心的法律秩序遭到挑戰(zhàn)。這種僭越是對國家認同和政治合法性的質疑,是對國家的統(tǒng)一與社會秩序的一種挑戰(zhàn),是對不同族群之間相互合作關系的破壞,是對公民獲取人身與財產基本安全與利益保障的威脅,是對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反叛[1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和2016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均強調,要通過各項工作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作為一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最起碼的要求,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的認同是一致的。而民族成員對自己所屬具體民族的認同應該服從于國家認同,即國家認同高于民族認同。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他應該認同國家的主體文化,而不是排斥和反對,不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與主體文化對立起來。對中華民族的任何一個成員來說,國家的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同時也帶來了自身民族的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猜你喜歡
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的建構機理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核心價值觀構建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民族國家認同的層次結構及其關系模式分析
當代大學生國家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
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
從社會資本視角看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條件和路徑
乐亭县| 扬中市| 修武县| 沁阳市| 芷江| 松潘县| 宜章县| 阿克陶县| 渭源县| 霍山县| 澄城县| 宕昌县| 凌海市| 锡林郭勒盟| 同仁县| 中西区| 吴忠市| 静宁县| 买车| 芮城县| 长子县| 嘉义市| 禄丰县| 涟水县| 清河县| 合川市| 苏尼特右旗| 姚安县| 舒兰市| 开阳县| 库伦旗| 宜城市| 和政县| 长兴县| 同心县| 麦盖提县| 什邡市| 称多县| 西安市| 临高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