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區(qū)實驗幼兒園 唐潔莉
《好吃的食物》是中班幼兒非常熟悉而又喜歡的一個話題,整個食物主題的探索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所在,建構主題活動的框架,然后再在各個方面和層次延伸。
基于對中班幼兒主題個別化學習材料的使用與設計的研究,本文主要我們介紹《好吃的食物》主題中個別化學習材料:蔬菜盒。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等方面,對蔬菜盒這一材料進行使用與分析。
在游戲材料投放到個別化學習區(qū)域前,我們總會做一些前期的思考??赡茏钕认氲降氖呛⒆觽儠趺赐??會不會玩?喜不喜歡玩?這個游戲材料有沒有難度和挑戰(zhàn)?……材料投放時我們通常還要考慮同一年齡段幼兒在認知水平和發(fā)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單一的、沒有梯度的,能力較弱的幼兒可能望而卻步,能力較強的幼兒可能因缺乏挑戰(zhàn)而喪失興趣。
對此,在提供這一游戲材料前,也預設了一些玩法。
玩法一:種蔬菜1(單人游戲)
以行或列的方式先選擇插牌插下,隨后按照插牌上的蔬菜進行相應蔬菜的種植。種完后可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種了什么菜,種了幾顆等。
玩法二:種蔬菜2(單人游戲)
根據(jù)提示卡上的要求將蔬菜進行排序來種菜。
如:紅綠紅綠(ABAB)
紅紅黃紅紅黃(AABAAB)……
玩法三:比誰種的快/多(雙人游戲)
兩人同時游戲,游戲開始前選好起點和種菜順序呢。根據(jù)商量的規(guī)則種植自己喜歡的蔬菜,直至蔬菜地種滿,數(shù)一數(shù),比比誰種得多。
玩法四:吃蔬菜(雙人游戲)
在種菜游戲的基礎上,玩吃蔬菜游戲。游戲開始,輪流擲骰子,擲到小綠人,小綠人一方就選擇一種蔬菜吃掉,然后將小人代替原來蔬菜的位置。一方小人插完代表取得游戲勝利。
《蔬菜盒》游戲材料投放進個別化游戲區(qū)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同一材料,在老師指導和介紹玩法前后不同孩子對于游戲材料的理解和使用情況也各不相同。孩子們對于一個新材料的出現(xiàn)都是充滿興趣,在材料投放初期,觀察并記錄了一些比較典型的觀察案例。
案例一:
小A打開操作盒,拿下蓋子放置在桌面上,在盒子中隨意拿起了幾顆蔬菜,隨意地插入“田”里。在插了一會兒后又將蔬菜拔了出來。如此反復了兩三次后結束游戲,開始尋找其他游戲材料。
小B也想嘗試著玩一玩,他自言自語到:“胡蘿卜、辣椒、白蘿卜,這是什么?老師,這是土豆嗎?”“哦,不對哦,這不是土豆,這是紅薯?!薄凹t薯,啊,我吃過的!”“老師,這是干什么的呀?”小B拿出蔬菜插牌又提出疑問?!澳悴虏驴催@是干什么的呢?”“我也不知道?!毙果斷地回答我?!翱纯矗@是一片田,上面可以……”我故意拖長話語,小B補充我的話繼續(xù)回答,“可以種蔬菜?!薄笆茄剑悄憧纯纯梢栽趺捶N呢?”小B開始種菜,他拿了一塊胡蘿卜插牌插在田里,然后在操作盒里找胡蘿卜,找到了一個胡蘿卜就在同一行里插上。就這樣一直插了好幾行,種了胡蘿卜,辣椒、大蒜、洋蔥,直到游戲結束。
案例分析調整:
在幼兒選擇此游戲材料前,教師未進行對材料的介紹和指導提示。新材料的提供對于不同幼兒產生了區(qū)別效應。幼兒A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漫無目的的狀態(tài),他純粹地滿足于對游戲材料中蔬菜的插拔這一動作,游戲可玩性較低,堅持性較差。而幼兒B和幼兒A有較大的不同,對于材料的關注度明顯比幼兒A大一連串的疑問也看出了幼兒B在游戲中不斷思考的過程,對于材料,有思考才會有想法。在老師的小小提示下,幼兒B開始進行游戲,游戲方法即教師預設玩法中的一種。幼兒與材料有較好的互動,有一定的堅持性和可操作性。
案例二:
小X和小W共同玩《蔬菜盒》游戲。
小X:“咱兩這是比賽嗎?”
小W:“當然咯!”
兩人把菜種滿了整片田。兩人分別分配好綠人和紅人,開始正式游戲。
小X:“綠人。”骰子擲到了綠人,“我可以吃掉一個菜啦?!闭f著拔出一棵菜插入一個小人。小X要繼續(xù)擲骰子,小W說:“該我啦!”
小X:“一人擲骰子五次?!?/p>
小W:“好吧?!薄昂昧嗽撐伊??!?/p>
小X:“還沒骰玩,我才骰了兩次好嗎?”
游戲中,小X和小W不斷有著語言的交流,還模仿著吃到辣椒被辣到的樣子。游戲愉快地進行著。隨后他兩又重新開始了第二次游戲。
案例分析調整:
在游戲中,兩個孩子是邊玩邊商量著規(guī)則。能遵守共同制定的臨時規(guī)則,互相制約,合作較為默契?;顒又星榫w也都很愉悅。游戲變得更有趣了,挑戰(zhàn)的欲望也更強烈了。
在游戲材料投入從開始到現(xiàn)在,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待材料的變化。(見表二)
表二:
1.尊重個體差異,允許多種玩法
老師在活動中要準確地了解孩子的需要和表現(xiàn),根據(jù)當時的情況給予孩子適宜的幫助,提出合理的有效建議。根據(jù)孩子的活動情況不斷分析、調整和反思,及時以適當?shù)恼{整,讓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2.提供輔助材料,適時適當調整,不斷激發(fā)興趣
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注重材料的多功能性,通過挖掘材料的不同玩法,從而不斷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借助輔助材料開發(fā)新的玩法,增強操作興趣。
3.活動后的指導策略
(1)師幼相互交流。
(2)表揚積極行為。
(3)成果展示。
(4)做好觀察記錄。一方面老師可根據(jù)對以往孩子活動時間和情況做記錄,有針對性地分析、總結,進一步合理地組織下一次的活動;另一方面對活動的評價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自己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