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艷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2-0009-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由此可見,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確要求。拓展延伸是課堂教學的合理補充和有效延伸。它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必須正確開展拓展延伸工作,重視其工作的有效性。
一、課堂前實施的拓展延伸策略
課堂前的拓展延伸指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事先對將接觸的作者、背景、內(nèi)容等相關知識加以了解的教學方法。農(nóng)村學生知識儲備量少,不能參與拓展延伸,我們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自主收集資料,增加知識的儲備,讓他們在課堂前就能參與拓展延伸。為此我們開展了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讓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作者、時代背景、文本相關內(nèi)容進行拓展延伸。
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要求全體學生參與演講,參與評價。演講的話題老師事先制定好,如“詹天佑生活的時代”“我了解的季羨林”等。這些演講內(nèi)容都和所學課文有關,但是在課本上又找不到答案,所以學生演講前就必須用充裕的時間做準備,就必須想辦法收集和查閱資料。而且留給學生演講的時間并不長,學生就必須相互切磋、反復修改使內(nèi)容十分精煉。這樣一來,學校圖書室借閱的學生就多了,學校微機室查閱資料的學生就多了,家中有電腦的學生課余不再只想著玩游戲了,實在找不到資料的學生也學會向其他同學討教了。時間長了,學生就能主動去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了。
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diào):“真正的教育者會竭力的使學生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時就深入事實、現(xiàn)象。”這種在老師指引下的課前拓展延伸,便是老師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時所投入的火種,讓知識和興趣點燃學生心中熊熊的求知之火。
二、課堂中實施的拓展延伸策略
(一)音像共鳴拓展法。農(nóng)村小學基本上配有“班班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播放與教材相關的音樂、影視來調(diào)動學生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秷A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但文章對圓明園輝煌景觀的介紹卻非常簡潔,而且當年的景觀已不復存在,因此要理解圓明園的輝煌就必須借助拓展資料。這時多媒體播放圓明園動態(tài)復原圖,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再現(xiàn)了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在教學會“毀滅”這一自然段時,先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段,無需老師多講,學生自然就明白了當年侵略者的野蠻,生發(fā)出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二)活動實踐拓展法。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可緊扣教材內(nèi)容,設計一系列實踐性的拓展延伸活動。如學習完《半截蠟燭》,就可以讓學生把《晏子使楚》改編成劇本,并進行表演。學生興趣十足,在改編和表演過程中既復習了《晏子使楚》,又對“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弊鲱A設周全的拓展,能讓教師和學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當然,不同的學生面對同一問題也會有不同見解。課堂的即時生成性,要求教師能隨時捕捉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閃現(xiàn)的智慧火花,因勢利導,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三、課堂后實施的拓展延伸策略
課堂后的拓展延伸是指在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把視點由課內(nèi)轉向課外,對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
農(nóng)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限制很多,也沒有養(yǎng)成自覺閱讀的習慣。但近幾年農(nóng)村學校在電子閱覽室和學校圖書室的建設上還是很有成效的。因此我們課堂后的拓展延伸就利用學校現(xiàn)有的閱讀資源,以閱讀為主,在“廣”字上下功夫。課文學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夠擴大視野。如學了《草船借箭》之后,向學生推薦少兒版《三國演義》;學了《少年閏土》,讓讀讀《故鄉(xiāng)》;學了《冬陽·童年·駱駝隊》,讀《城南舊事》等等。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經(jīng)說過:“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蓖卣寡由旖逃褪亲屨Z文教學不片面的停留在語文課堂上,而是深入到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充分發(fā)揮這一作用,我們需要好好利用拓展延伸這根“魔棒”,采取相應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