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臣虎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2-0090-01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物課程要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備較強的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必須切實寓新課程理念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中真正彰顯新課程理念。
一、發(fā)掘?qū)W生思考潛能,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學生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欲望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嚴謹推理,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對增長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起著重要作用,是教師的分析與講解所無法替代的。我在教學高中必修模塊2第3章第1節(jié)“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實驗中包括有兩個小實驗,我只給學生說明了科學家當時的探究思路、欲解決的問題,以及選擇使用T2噬菌體的具體因素和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例如,66歲的艾弗里的實驗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沒有把蛋白質(zhì)和DNA分開單獨觀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質(zhì)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幾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我如此做的目的是為學生后面發(fā)現(xiàn)問題作好鋪墊。然后,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個實驗,并且暗示他們這個實驗里面存在有問題。誰能把它找出來,可以討論。稍后學生提出了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首個實驗離心分離后沉淀物的放射性為何很低,而非沒有?二是其后的實驗離心分離后上清液的放射性為何很低,而非沒有?三是為何首個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藍色,而其后實驗得到的沉淀物(DNA)卻藍紅兼?zhèn)??四是為何離心分離后T2噬菌體顆粒比較輕,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卻比較重?看到學生能提出這么多的有深度的問題,我大喜過望,因為這充分說明他們認真觀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來的任務(wù)就是引導學生釋疑了。釋疑的過程要結(jié)合教學的雙方實際,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長期堅持這樣的以興趣激發(fā)疑問,再巧妙地解釋疑問的教學方式和訓練,一定會強化和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二、拓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zhì)
拓展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需要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我認為探索就是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探究的真正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讓他們漸漸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態(tài)度、探究方法和思維品質(zhì)。
高中必修模塊2第6章第2節(jié)《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一部分知識,為了使學生認識與理解基因工程技術(shù),我是這樣設(shè)計處理的:1.首先重溫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方法與過程。傳統(tǒng)育種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種生物中進行,而難以將一種生物的優(yōu)良性狀移植到另一種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夠?qū)崿F(xiàn)不同種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打破遠緣雜交的不親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狀?一連串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考、討論,有的學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長的果實和接穗親本的性狀完全是一樣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種的某個優(yōu)點,而非全部的時候又怎么辦呢?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他們想出諸如基因雜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轉(zhuǎn)移等方法。學生想到了這些,至此我的教學目的也就實現(xiàn)了。在此基礎(chǔ)上,我再要求學生進行假設(shè)、設(shè)計,怎樣來完成這個基因的“嫁接”技術(shù)。他們即使講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會想出很多方法。當學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確答案的時候,我再讓他們認真閱讀課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驟示意圖,并且與學生共同總結(jié)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jié)合)—導(目的基因?qū)胧荏w細胞)—檢(目的基因和蛋白質(zhì)的檢測),這時學生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我認為這樣處理不但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能培養(yǎng)他們大膽假設(shè)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三、科學運用類比方法,幫助理解知識要點
對于很多抽象的知識教師需要將其轉(zhuǎn)化成形象的或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知識來講解,這就需要運用類比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高中模塊一第四章第3節(jié)《物質(zhì)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分小爸鲃舆\輸”的知識點時,就利用一個學生很常見的事例去進行類比:當我們來到河邊要到對岸時,需要船工用船渡過對岸的情境。其中,河相當于膜。船相當于載體,我們必須付錢相當于能量。這樣一類比,學生對主動運輸?shù)倪^程及特點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然后進一步分析主動運輸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濃度梯度的跨膜運輸方式。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常用到類比這種教學方法,效果非常好。學生從中也掌握了當遇到抽象知識運用類比來幫助理解的辦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