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梅 鐘世文
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該怎么上才更具針對性?這是廣大一線教師普遍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試卷講評課的話語權都牢牢地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導致試卷講評課高耗低效。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效率低下已經(jīng)成為制約數(shù)學教學質(zhì)量提升的瓶頸。如何提高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教師要“簡政放權”,大膽地把試卷講評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試卷講評全過程,使之真正成為試卷講評的主人。
一、自查自糾——給學生試卷講評的“反思權”
自查自糾是學生對自己所做試卷錯題進行內(nèi)省和糾錯的過程。因此,教師下發(fā)試卷之后,不要急于講評,而要根據(jù)考試實際情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答卷情況獨自進行全面反思,做到靜思默想,邊看邊想,想好再做。
1.邊看邊想。讓學生對照試卷、充分反思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1)對自己本次考試的成績滿意嗎?考得好的經(jīng)驗是什么?考得不好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2)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應該怎么訂正?還有別的解法嗎?考查哪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在課本哪里學過?長此訓練,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增強反思意識,又有利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提高自我糾錯能力。
2.想好再做。在對上述兩個層面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后,要求學生及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諸于筆。(1)考后反思。針對第一層面的問題,簡要寫下自己的考后感受。如六年級期中考后,一位同學這樣寫道:我對自己的這次考試成績不滿意,沒有考好的原因是考試態(tài)度不認真,考前心情很浮躁,答卷時沒有認真審題。今后考試一定要認真審題、思考、計算、檢查,爭取考出自己滿意的成績。有了上述的認識,無疑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所鞭策和警醒。(2)明錯糾錯。在經(jīng)歷自我“查病情”“找病源”“析病因”后,要求學生把自己能夠訂正的錯題自行糾正過來,先在錯題空白處用紅筆注明出錯原因,如審題不認真、理解出現(xiàn)偏差、計算粗心忘記進位、驕傲自滿沒有檢查等,再嘗試獨立去糾正錯誤,糾錯時盡可能列出算式,寫出解答過程。同時,對于自己暫時不會訂正的錯題,要及時用紅筆做上記號,以便在小組交流時提出自己的疑問,有針對性地尋求組內(nèi)互助解決。
二、小組交流——給學生試卷講評的“互助權”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采用“教別人”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最好,可以掌握90%以上的學習內(nèi)容。所以在自查自糾后,學生經(jīng)過個體獨立思考無法訂正的錯題,可以采用前后桌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nèi)有針對性的互教互學。互助解惑時,組長牽頭負責組織進行討論,每位組員有序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其他組員能者為師,各抒己見,主要圍繞這道題錯在哪里,主要考查什么知識點,怎樣解答,還有別的解法嗎等暢談各自對該題的看法,直到全組達成共識。如果組內(nèi)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組長做好記錄,準備在全班進行集中答疑解惑。
如,一位同學提出“加工零件的時間一定,加工每個零件所用的時間和零件總數(shù)成(正)比例?!睘槭裁村e?通過小組溝通交流,思維碰撞,這位同學終于明白:他原來錯誤地認為這道判斷題考查的數(shù)量關系是“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實際上這道題所考查的正確的數(shù)量關系應為“工作時間=加工每個零件所用的時間×零件總數(shù)”,所以加工零件的時間一定,加工每個零件所用的時間和零件總數(shù)成反比例。這樣,在小組交流中人人各得其所、各有所獲,助人解惑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鍛煉了表達能力,被幫釋疑者在互助中弄清了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理解了錯題的正確解法。
三、集中釋疑——給學生試卷講評的“講解權”
學生在自查自糾、小組交流時,教師并非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中,解決學生的一些個性問題(特別是在自查自糾環(huán)節(jié)要加強對學困生的個別輔導),收集學生在自查自糾與小組交流后仍無法解決的共性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地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全班集中釋疑解惑。釋疑解惑時,由各組組長負責提出問題,其他同學進行針對性解答。此時,特別要鼓勵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主動參與講解,采用“我是這樣想的”“我有不同看法”“我覺得還可以這樣做”等句式來進行方法的展示和思路的拓展。當學生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無法達成共識時,教師要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提煉解題策略,積累解題經(jīng)驗,同時要重視變式訓練。
如,一位組長提出“兩根同樣長的鐵絲,第一根剪去3/7,第二根剪去3/7米。剩下的鐵絲( )。(①第一根長
②第二根長
③同樣長
④無法確定)”該選哪個答
案?一位學生說,我是這樣想的:把兩根同樣長的鐵絲看作1米,第一根剪去3/7后,還剩下1×(1-3/7)=4/7(米),第二根剪去3/7米,還剩下1-3/7=4/7(米),所以,剩下的鐵絲同樣長。話音剛落,另一位同學急不可待地站起來說,我有不同看法,假如鐵絲的長度是7米,那么剩下的鐵絲就第二根長,因為……“我覺得還可以這樣做,如果這兩根鐵絲是0.7米,第一根剪去3/7后還剩下0.4米,第二根剪去3/7米后還剩下0.7-3/7≈0.27(米),這時剩下的鐵絲就第一根長”……到底誰的答案正確呢?大部分學生聽得云里霧里,茫茫然不知所措,就在這爭執(zhí)不下的節(jié)骨眼上,教師果斷出手進行必要的點撥,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板書如下:
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板書進行觀察、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3位同學都是運用解答分數(shù)乘法問題的思路來解決問題,采用的解題策略都是假設法,經(jīng)過辨析、討論學生終于明白了在鐵絲長度沒有確定的情況下,剩下的鐵絲哪根長是無法確定的。當然,教師點撥不能僅停留于就題論題、解答一題的淺表層面,還應當引導學生及時回顧解題過程,暢談解題感受,以幫助學生提煉解題策略,積累解題經(jīng)驗,然后再進行適當?shù)膹娀卣梗龅街v評一題,領會一類,融通一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講評實效。就本例而言,在講評、反思之后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組進行變式訓練,以強化講評效果。
判斷正誤:(1)兩根不到1米長的鐵絲,第一根剪去3/5,第二根剪去3/5米。剩下的第二根長。( )
(2)一根鐵絲,剪去3/5,還剩3/5米。剪去的比剩下的長。( )
(3)兩根超過1米長的鐵絲,第一根剪去3/5米,第二根剪去3/5。剩下的第二根長。( )
四、及時反饋——給學生試卷講評的“批改權”
給學生試卷講評的“批改權”,并不等于教師放任不管,而是以學生互批互改為手段,讓學生在交換批改的過程中學會辨析錯因、糾正錯題,發(fā)現(xiàn)、欣賞同學的優(yōu)點,認識、彌補自身的不足,明確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
1.學生互改。試卷評講后,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及時訂正。再組織同桌或前后桌對訂正后的試卷交換進行“二度批改”,遇到批改有疑義時,再尋求老師幫助。小學生天生具有一種好奇、好表現(xiàn)的心理,由于平時試卷批改權大都在教師手中,這樣的批改機會實屬難得,學生充滿新奇感,所以他們都非常樂意參與其中,而且表現(xiàn)得格外積極主動、認真細致,甚至連一些細節(jié)方面的瑕疵也不會輕易放過,如解方程“解”字沒寫、解決問題“單位”漏寫、“答句”不完整等現(xiàn)象都會毫不客氣地被圈劃出來。通過互批互改,既讓學生自覺重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又讓學生自主養(yǎng)成認真審題、周密思考、仔細計算、反復檢查的考試習慣。
2.教師面評。對于個別錯題較多的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面評,讓學生說說錯因及下次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應該怎么解答。面評時可給學生“二次批分”,即訂正正確、并且能夠說出解題思路,根據(jù)訂正的情況,重新給定考試成績分數(shù),從而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的信心。
當然,提升數(shù)學試卷講評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除了課堂上教師要“讓位還權”“換位講評”外,課外還要進行適當?shù)耐卣寡由?,如要求學生建立“錯題集”,給考試失利的學生進行“二次考試”的機會等??傊凇霸嚲碇v評”的課堂中,教師要切實轉(zhuǎn)變講評觀念,牢固樹立主體參與意識,從臺前退到臺后,傾力把學生推向“臺前”,盡量為他們提供充分參與試卷講評活動的機會,使之真正成為試卷講評的主人。
責任編輯: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