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芳
【摘要】幼兒園教師是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的主體,也是影響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法,對上海市兩所二級幼兒園的三名教師進行訪談,以了解其對師幼互動質量內涵的理解情況。訪談發(fā)現,幼兒園教師所理解的師幼互動質量內涵包括四方面內容:(1)“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主體關系。(2)活動內容與過程的生成性。(3)面向所有兒童,“關注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兒童”。(4)民主平等、輕松自由的心理氛圍。
【關鍵詞】幼兒園;師幼互動;教師;兒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7)1/2-0008-04
一、問題提出
師幼互動是指發(fā)生在幼兒園內部的、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幼兒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行為和過程(劉晶波,1998)。師幼互動對兒童早期的學習和發(fā)展有關鍵作用,也是高質量保育和教育至關重要的方面。2015年,OECD的最新報告——《強勢開端IV:學前教育質量監(jiān)測》顯示,有18個國家將師幼互動作為學前教育過程性質量監(jiān)測的重要方面?!?〕 但師幼互動質量的內涵是什么,不同的研究對此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周欣認為,師幼互動比較典型的內容包括:對兒童的尊重、愛和和氣、傾聽兒童的意見、鼓勵兒童表達和交流、平等對待、多種價值觀、鼓勵獨立、正面引導和對不同兒童做出不同反應等(周欣,2003)。《幼兒學習環(huán)境評量表》(ECERS-R)提出的有關師幼互動質量的指標包括:教師鼓勵兒童交流和表達,教師與大部分孩子都有個別交流,教師通過恰當的方式表達關愛,教師同情地回應兒童,教師鼓勵兒童和成人相互尊重。〔2〕課堂互動評估系統(tǒng)(CLASS)則從情感支持、班級組織、教學支持三個維度對師幼互動的質量進行了考察?!?〕
已有研究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師幼互動質量提供了理論框架。但目前,國內對師幼互動質量內涵的探討并不多,且有關研究多著眼于師幼互動行為的研究,而對作為學前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主體——幼兒園教師是如何理解師幼互動質量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匱乏。因此,本研究嘗試從幼兒園教師的視角,來探討師幼互動質量的內涵,以期為師幼互動質量內涵的研究提供參考,同時也為幼兒園教師在實踐中更好地把握師幼互動提供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法,選取上海市兩所二級幼兒園的三名教師Q、H、S為研究對象。其中Q、H教師為帶班教師,教齡分別為10年和12年,S教師教齡為22年,并從2015年9月開始任教研主任,每周有半天時間帶班。三名教師均是學前教育專業(yè)本科學歷。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以期“從對象那里獲得那些我們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信息,如想法、態(tài)度、愿望等”?!?〕研究者對三名教師共進行了6次訪談,訪談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每次訪談50分鐘左右,并征得三名教師同意對訪談內容進行了錄音。訪談后,研究者及時對錄音進行轉錄,并請受訪教師對轉錄文本進行核實,然后對資料進行歸類分析和情境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主體關系
長久以來,教師與兒童之間的關系被認為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教師中心”和“兒童中心”分別代表了這種關系的兩個極端。雖然這兩種類型的關系中教師與兒童之間也有參與、交流、理解、分享等,但那是以一方為中心的,彼此沒有“敞亮”,更不可能相互激發(fā)、產生創(chuàng)新?!?〕以互主體性哲學為理論基礎的對話式教學認為,教師與兒童之間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雙方需互相“敞開”和“接納”。因為只有通過平等對話,教師與兒童才能在彼此激發(fā)中產生對彼此以及活動內容的新的理解和認識。〔6〕
以往對師幼互動行為的研究發(fā)現,教師多以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居于上方,幼兒作為被教育者與被管理者,常常居于下方,師幼互動行為多是傾斜的,缺少平等的互動?!?,8〕但本研究中三名教師表達出的對兒童的尊重和理解,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中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即“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主體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教師要給予兒童自主權
三名教師都認為,兒童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良好互動的前提是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興趣和需要,相信兒童是具有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這就要求互動“以兒童的發(fā)展為主”,也即“兒童在前,教師在后”,鼓勵兒童表現自己。Q和H教師認為,“要把自主權給兒童”。其中,Q教師說:“現在強調教師不要把控太嚴,我還是比較放得開的,愿意把一些自主權交給兒童,如材料、空間、游戲的內容由兒童自主決定,我不去控制?!比處煻继岬?,“對年齡大的幼兒,教師要學會裝傻,退到后面……教師可以引導,但應以幼兒為主,就是讓幼兒展現得多一點,不要沖到前面去干涉幼兒”。
2.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
“兒童在前”還體現在“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例如,在生活方面,三名教師都認為,“應盡量以引導為主,而不是代替兒童去做”。在集體活動或區(qū)角活動中,S教師說:“我經常會在旁邊說,你用那個試試看,不行再換一個試試,有沒有別的辦法。”在交往方面,H教師說:“如遇幼兒告狀的情況,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我一般不會處理,讓他們自己解決,我會在一旁觀察?!?/p>
3.教師要“退到后面”,成為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支持者
與“兒童在前”相對應,作為互動的另一主體,教師應是“幼兒能夠看到的,但卻在并不顯眼的地方的人”,也即,教師應作為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支持者。三名教師一致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兒童的安全,其次是在兒童需要時給以幫助,如為兒童提供材料、指導和示范。此外,三名教師都格外重視兒童的規(guī)則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好的行為必須及時糾正,因為兒童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定要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
當然,“兒童在前,教師在后”并不否認教師的參與和作用。師幼互動的意義在于兒童與教師對情境和意義的共同建構,正如美國后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多爾所提到的,“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向與情境共存”?!?〕與情境共存絕非教師匆忙地穿梭于兒童之間,扮演各種情境中的角色,卻來不及與任何一位兒童展開互動。相反,教師一定要在觀念上樹立“對話”的師幼互動觀,在互動中與兒童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彼此投入。
(二)活動內容與過程的生成性
伽達默爾認為,對話就是碰撞和生成一種新的理解,達到不同視閾的融合。訪談可知,三名教師所理解的師幼互動是一種基于對話的互動,是教師和兒童對“此在”意義的共同建構,在幼兒園的活動中應充滿這種互動,師幼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活動內容和過程。三名教師對活動內容與過程生成性的理解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從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出發(fā),生成活動內容
三名教師認為,應及時捕捉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并將這些作為活動內容的重要來源。Q教師說:“雖然有時兒童的需要和興趣與我們正在進行的主題關系不大,但是應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需要,據此生成新的活動內容。通常,兒童在這樣的活動中‘很投入‘更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能得到新經驗,甚至在活動結束后還意猶未盡地討論。”
2.活動的過程是生成的,是師幼之間共同建構的
三名教師認為,基于對話的互動既需要兒童傾聽教師的觀點,又需要教師敞開自己,真誠地傾聽兒童的聲音,即使有些兒童的觀點乍聽起來像“毫無意義的胡言亂語”?!?0〕S教師認為,對孩子的回答應持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她說:“幼兒不能框著,要讓他們的思維開闊一點,師幼互動就是促進幼兒能力的發(fā)展,互動中師幼雙方是平等的,在互動中教師要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fā)他們去想、去做,同時教師也是在和他們一起學習?!边@與瑞吉歐的教育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在瑞吉歐,教師是兒童活動的合作伙伴,與兒童一起共同參與到探索進程中。教師能夠接住兒童拋出的球,并以一種合適的方式拋還給兒童,使兒童和教師的游戲繼續(xù)下去,深入發(fā)展?!?1〕
(三)面向所有兒童,“關注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兒童”
兒童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和個體差異性,兒童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速率,教師不能拿“一刀切”的標準要求所有兒童。姜勇、龐麗娟認為,具有對話精神的師生交往應具有全納性的特點,全納性是指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接納,不僅要求雙方重視與尊重對方的觀點,教師還要在關注發(fā)展快的兒童的同時,關注與尊重發(fā)展慢的學生,甚至是問題兒童?!?2〕三名教師都認為,師幼互動應面向所有兒童,教師要尊重和寬容個性、能力和發(fā)展不同的兒童。
1.尊重不同能力和性格的兒童
H老師說:“有些兒童的表達能力比較強,知識面比較廣,回答教師的提問時表達的內容比較豐富,這當然很棒,而對于那些比較內向的兒童,只要能夠站起來說幾個字,說幾句話,我覺得就是成功?!盨教師說:“每個兒童都有個性特點,教師要尊重每個兒童的特長,例如,有的兒童操作能力強,有的兒童喜歡講但動手能力不是那么強,我就會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合作,發(fā)揮各自長處?!?/p>
2.寬容對待發(fā)展慢的兒童
Q老師說:“對于有些兒童,你不能說他笨,可能他正處于發(fā)展的某個階段,發(fā)展總歸有快有慢,我覺得這個需要時間,教師需要寬容這些兒童,并耐心等待。”
3.與兒童有“個別化的互動”
三名教師認為,尊重和寬容個性、能力不同的兒童,體現在行為層面上,就是教師能針對不同個性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兒童進行“個別化的互動”,如對“個性倔強、愛發(fā)脾氣”的兒童,要先讓他冷靜,再講道理;對“內向”的兒童,說話不能太直接;對“能力很強,活動中‘吃不飽”的兒童,要多給他們一些機會。此外,一對一互動時,教師可根據兒童的能力水平,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4.接納和寬容“特別”的兒童
H教師特別指出,不能將班里“特別”的兒童作為“特殊兒童”對待,即便是“愛打人”的兒童,也要為他們提供與其他兒童交往的機會。她說:“和別人交往,也是在學習,沒有交往,這些兒童不知道怎么跟人相處,就永遠得不到改變?!?/p>
(四)民主平等、輕松自由的心理氛圍
教育是面向人的活動,必然要關照作為完整人的兒童,師幼互動中,教師和兒童的“在場”,不僅指雙方知識、經驗、技能層面的交往,更是指情感的投入,以及民主、平等的精神性投入。〔13〕倉橋物三認為,如果幼兒在游戲時,完全沒有那種眼睛盯著大人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表情,完全沒有不知該往這里走還是那里走的手足無措的懼怕感,而是全身洋溢著充分的自由感的話,僅此一點就足以讓人覺得幼兒園是一個具有極大快樂的地方。〔14〕訪談發(fā)現,當前師幼互動中,令三名教師最滿意也極為重要的部分是師幼間相處的氛圍。
1.民主平等的班級氛圍
三名教師均認為,教師和兒童之間不是單向的教和學的關系,而是“好朋友”“同伴”關系。“幼兒跟你很親近,很愿意跟你講話,說明這個班級的氛圍是民主平等的。”“教師就是媽媽,幼兒有什么都可以跟我說,我們是平等的關系,是同伴,我們一起游戲,一起玩?!?/p>
2.輕松自由的情感氛圍
受訪教師認為,互動的主體可以自由談論話題,自由選擇互動的對象。教師在互動中要做到兩點:其一,以飽滿的狀態(tài)積極回應兒童。H教師說:“不管我在干什么,我都會以飽滿的精神去回應幼兒,因為,幼兒常常處于一種很嗨的狀態(tài),教師要是無精打采地回應他們,他們肯定會不高興的。”其二,不隨意打斷和介入兒童的活動。Q教師說:“有時候,你不需要馬上介入幼兒的活動,問他們玩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他們會一下子懵掉,想不起來玩的是什么了,從而打斷幼兒的思路?!?/p>
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輕松自由的氛圍的同時,教師還要對兒童的認知、行為、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發(fā)展保持敏感性,把握兒童各方面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進行適宜的指導。
四、研究反思
本研究資料的收集以教師個人敘述為主,由于教師對互動事件的回憶比較籠統(tǒng),缺乏生動的細節(jié),研究者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否合理,仍需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OECD.Starting strong IV:Monitoring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M〕.Paris:OECD Publishing,2015:145-146.
〔2〕THELMA H,RICHARD M C,DEBBY C.幼兒學習環(huán)境評量表〔M〕.趙振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6-88.
〔3〕韓春紅.上海市二級幼兒園師幼互動質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
〔4〕周欣.教師如何做個案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04,(4):14.
〔5〕〔6〕金生鈜.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26.
〔7〕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13.
〔8〕鄭三元.幼兒園班級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6.
〔9〕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38.
〔10〕張光陸.對話教育之研究:解釋學的視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1〕卡洛琳·愛德華茲,萊拉·甘第尼,喬治·福爾曼.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轉型時期的瑞吉歐·艾米莉亞經驗〔M〕.尹堅勤,等,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55.
〔12〕〔13〕姜勇,龐麗娟.解讀對話:論師生交往中的對話精神〔J〕.現代教育論叢,2003,(5):9-11.
〔14〕倉橋物三.幼兒園真諦〔M〕.李季湄,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6-38.